4OWAlhY20Fx china.huanqiu.comarticle从认知到行动 守护每一次心跳 | 世界心脏日/e3pmh1nnq/f69r2hr00今年世界心脏日(9月29日)传递的核心理念是“律动不息”(Don't Miss a Beat),呼吁大家能够了解心脏相关疾病,强调心脏健康需要长期关注和日常呵护,并主动采取行动守护心脏健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死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对心脏健康的认知仍停留在“生病再治”的被动层面,忽略了预防的重要性。 认识心脏高发疾病很多患者认为胸闷、胸痛就是心脏病,其实心脏就像一个四室的房屋,需要门窗结构(瓣膜开合)、水管道(冠状动脉供血)、电路(心电传导)、墙壁(心肌收缩舒张)四方面正常运转。所以心脏病并非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涵盖了影响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多种疾病类型。1心脏的门窗问题——瓣膜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70岁以上老年人的瓣膜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心脏的四个瓣膜——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均有可能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例。心脏就像人体的“动力泵”,主动脉瓣就是这个泵向全身供血的“总阀门”。每次心脏收缩,主动脉瓣都会及时打开,把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送向大脑、心脏本身、肠胃、四肢等。 一旦这个“阀门”变窄(医学上叫主动脉瓣狭窄),全身的血液供应就像被掐住了“总水管”,身体各处都会出现麻烦。比如因脑部供血不足产生晕厥,因心脏供血不足产生胸闷、胸痛,因胃肠道供血不足产生胃肠功能不良,因下肢或全身供血不足而全身乏力。2心脏的供水管道问题——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逐步发展,使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其最典型的表现为心绞痛,常因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当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时,便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当发生与体力活动相关的胸闷、胸痛、腹痛、牙痛,或凌晨卧位休息时发生的胸闷、胸痛,休息后缓解,要警惕冠心病的可能。3心脏的心电节律问题——房颤很多人偶尔会感觉心脏“跳得不对劲”——不是跳得快,而是跳得毫无规律,还伴随心慌、气短、胸口发闷,这种情况就是房颤。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发脑卒中。房颤发作时,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心慌,不会有太多不适感,因此很多人认为房颤的持续存在并无大碍。殊不知,在房颤节律状态下,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会因血流瘀滞而形成血栓。若左心耳的血栓突然脱落,顺着血流堵塞脑动脉,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如果错过了急诊取栓或溶栓的机会,易导致偏瘫。4心脏的墙壁问题——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类由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脏疾病。该病常由感染、酒精中毒、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发。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心肌病主要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类型,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或僵硬。疾病早期可能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等轻微症状,疾病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猝死。5常见的共同结局——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结局,此时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无法将血液有效泵出。心力衰竭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加重,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费力,甚至在夜间睡觉时因憋气而醒来。此外,患者还常伴有下肢水肿,同时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如何用行动改善心脏健康想要守护心脏健康,先要弄清楚哪些因素会带来威胁。有些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如高龄、家族遗传因素等。因此,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改变或控制的危险因素。第一,警惕“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高血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壁,让血管逐渐失去弹性;血脂高会导致胆固醇等脂质斑块在血管内沉积,堵塞血管;高血糖则会损伤血管内皮。第二,吸烟。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第三,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不仅会让身体代谢紊乱,还会增加心脏负担。此外,久坐不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长期过量饮酒以及精神压力,也会损害心血管系统。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就像拿到了一张守护心脏健康的“地图”,它清晰地指明了我们需要努力干预的方向,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科学管控体重等。不少人试图通过“先放纵、再运动”的方式躲避饮食过量的危害,但笔者团队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样做可能会加重心脏损伤。因此,科学减重应遵循“饮食优先、运动相辅”,避免陷入“暴食+狂练”的恶性循环。守护心脏,需要我们长期管理、并且从认知迈向行动。在这个世界心脏日,让我们行动起来,守护好每一次心跳,让心跳律动不息。作者: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李妍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1759105849195责编:王怡健康中国175910584919511[]{"email":"wangyi@huanqiu.com","name":"王怡"}
今年世界心脏日(9月29日)传递的核心理念是“律动不息”(Don't Miss a Beat),呼吁大家能够了解心脏相关疾病,强调心脏健康需要长期关注和日常呵护,并主动采取行动守护心脏健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死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对心脏健康的认知仍停留在“生病再治”的被动层面,忽略了预防的重要性。 认识心脏高发疾病很多患者认为胸闷、胸痛就是心脏病,其实心脏就像一个四室的房屋,需要门窗结构(瓣膜开合)、水管道(冠状动脉供血)、电路(心电传导)、墙壁(心肌收缩舒张)四方面正常运转。所以心脏病并非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涵盖了影响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多种疾病类型。1心脏的门窗问题——瓣膜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70岁以上老年人的瓣膜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心脏的四个瓣膜——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均有可能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例。心脏就像人体的“动力泵”,主动脉瓣就是这个泵向全身供血的“总阀门”。每次心脏收缩,主动脉瓣都会及时打开,把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送向大脑、心脏本身、肠胃、四肢等。 一旦这个“阀门”变窄(医学上叫主动脉瓣狭窄),全身的血液供应就像被掐住了“总水管”,身体各处都会出现麻烦。比如因脑部供血不足产生晕厥,因心脏供血不足产生胸闷、胸痛,因胃肠道供血不足产生胃肠功能不良,因下肢或全身供血不足而全身乏力。2心脏的供水管道问题——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逐步发展,使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其最典型的表现为心绞痛,常因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当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时,便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当发生与体力活动相关的胸闷、胸痛、腹痛、牙痛,或凌晨卧位休息时发生的胸闷、胸痛,休息后缓解,要警惕冠心病的可能。3心脏的心电节律问题——房颤很多人偶尔会感觉心脏“跳得不对劲”——不是跳得快,而是跳得毫无规律,还伴随心慌、气短、胸口发闷,这种情况就是房颤。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发脑卒中。房颤发作时,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心慌,不会有太多不适感,因此很多人认为房颤的持续存在并无大碍。殊不知,在房颤节律状态下,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会因血流瘀滞而形成血栓。若左心耳的血栓突然脱落,顺着血流堵塞脑动脉,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如果错过了急诊取栓或溶栓的机会,易导致偏瘫。4心脏的墙壁问题——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类由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脏疾病。该病常由感染、酒精中毒、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发。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心肌病主要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类型,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或僵硬。疾病早期可能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等轻微症状,疾病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猝死。5常见的共同结局——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结局,此时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无法将血液有效泵出。心力衰竭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加重,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费力,甚至在夜间睡觉时因憋气而醒来。此外,患者还常伴有下肢水肿,同时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如何用行动改善心脏健康想要守护心脏健康,先要弄清楚哪些因素会带来威胁。有些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如高龄、家族遗传因素等。因此,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改变或控制的危险因素。第一,警惕“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高血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壁,让血管逐渐失去弹性;血脂高会导致胆固醇等脂质斑块在血管内沉积,堵塞血管;高血糖则会损伤血管内皮。第二,吸烟。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第三,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不仅会让身体代谢紊乱,还会增加心脏负担。此外,久坐不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长期过量饮酒以及精神压力,也会损害心血管系统。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就像拿到了一张守护心脏健康的“地图”,它清晰地指明了我们需要努力干预的方向,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科学管控体重等。不少人试图通过“先放纵、再运动”的方式躲避饮食过量的危害,但笔者团队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样做可能会加重心脏损伤。因此,科学减重应遵循“饮食优先、运动相辅”,避免陷入“暴食+狂练”的恶性循环。守护心脏,需要我们长期管理、并且从认知迈向行动。在这个世界心脏日,让我们行动起来,守护好每一次心跳,让心跳律动不息。作者: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李妍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