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1FmEUnviS作者:朱成山 杨素红 米小丫 陈纹洁 刘雅婷 李迅典china.huanqiu.comarticle走出国门,投身世界反法西斯作战的中国将士/e3pmh1nnq/e7tl4e309【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的日子,祖国边境小城腾冲的“国殇墓园”再次敲响了发人深醒的警钟。随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滇西篇章”开展仪式的完成,经过4个多月提升改造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恢复对公众开放。新展出各类文物2.8万余件,其中新展出的文物6000余件,历史照片1000多张。这个以中国远征军抗击法西斯作战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展览,再次吸引了国人的关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增添了一抹亮色。《环球时报》通过多位抗战史研究专家讲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并寻找文艺作品和印度、缅甸媒体中的中国远征军身影。中国远征军牺牲将士魂归腾冲“国殇墓园”纪实走出国门的抗战队伍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旗帜引领下,中国抗日将士、各族群众、爱国侨胞团结一心、奋勇抗战,为捍卫人类尊严、独立、自由而进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正义之战。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2月至5月上旬,40万日本南方军大举南下入侵东南亚、南亚,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中国香港及菲律宾、马来亚等地。为了保卫当时唯一保存下来的海外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通道——滇缅公路,以及保卫祖国的西南大后方,1942年3月,中国政府派遣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这是中国军队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出境协同盟军打击侵略军的大规模作战行动,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支重要力量,史学界称之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1942年3月7日,按盟军部署,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到达缅甸同古指定位置,接替已经疲弱不堪的英军及其防务。第200师在师长戴安澜将军的指挥下,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条件下,奋起还击,打退日军多次猛攻,与敌人恶战12个昼夜,以牺牲800人为代价,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同古保卫战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役,为中国远征军“赢得巨大荣誉”,在中国抗战史乃至世界抗战史上均有不朽价值。时任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在御前会议上也不得不承认:此乃1905年日军攻占旅顺以来未有之苦战。在中国远征军第200师鏖战同古之时,日军得知英军第1师退到缅甸仁安羌之后,以两个联队兵力包围,被困英军一触即溃,乱成一团。危急时刻,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率113团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救援。他们长途奔袭数百里,采取虚实并举的办法破袭突击,迫使日军溃退,解救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接着掩护英缅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向北撤退。新38师以一个团解救英军一个整编师,以少胜多的仁安羌战役,被世人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由于英军配合不力和战略错误,致使中国远征军后路被切断。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利告终,中国远征军分两路撤退,一路撤退到达印度兰姆伽,整编扩充为中国驻印军;一路撤退回国后整编扩充。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5个月,1万多人战死沙场,4万多人死在野人山大撤退当中,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惨的一次大撤退。日军顺势占领缅甸全境,并于5月进抵中国怒江西岸,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的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沦陷。在这一阶段,日军切断了中国重要国际补给线,使中国抗战面临更为严峻的物资匮乏和战略包围困境。但中国远征军在劣势下顽强作战,其顽强精神激励着后续的抗战行动,同时也让中国深刻认识到保卫西南国际通道的紧迫性。绝地反攻,决胜千里1943年11月至1945年1月下旬,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和中美英商议的决定,由史迪威、孙立人率领的中国驻印军和卫立煌率领的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共20万人,分别对占领缅北、滇西的日军实施全面反攻,史称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1943年11月,中国驻印军4万多人从印度雷多(利多)出发向缅北日军发起了猛烈反攻。边打仗边修路,横扫日军胡康、孟拱河谷防线。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历时一年半,攻下城镇50多座,收复日占区13万平方公里,歼敌3.3万人。为彻底粉碎日军“南进”图谋,夺取中缅印战区的全面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驻印军发动缅北反攻之际,集结在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11、第20集团军共16万人参加战斗。这一期间,中国远征军发起腾冲、松山、龙陵战役,三战三捷。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分左右两翼攻击高黎贡山南北两线,于6月21日取得高黎贡山战役胜利。8月2日,中国远征军开始围攻腾冲城,并采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和组织工兵爆攻等手段攻进城内。又经过一个多月激烈巷战,与敌人逐巷逐室争夺。9月14日,城内日军除少数被俘、部分自杀外,其余皆被歼灭,边关重镇得以光复,腾冲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第一座全面光复的县城。1944年5月,第11集团军全线投入反攻,打响了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进攻作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运用“坑道爆破法”颠覆了子高地阵地,从而撕开了松山主峰阵地的口子,为后续攻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此战中决定性的一击。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先后投入两个军约4万人的兵力,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苦战3个月零3天,取得完全胜利,全歼日军1250余人,打通了滇西大反攻的前进通道。从1944年6月5日到11月3日,以第11集团军为主力的中国远征军与以第56师团为主力的日军三次争夺龙陵。历时近5个月,是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反攻战役历次战斗中战局最复杂,耗费时间最长,动用兵力最多,歼灭敌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共歼灭日军10640人。中国军队收复龙陵后乘胜追击,兵分三路向日军第56师团部所在地芒市发起反攻,于同年11月20日收复芒市。1945年1月27日驻滇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至此,历时一年半的缅北、滇西大反攻胜利结束,成功收复滇西3.8万平方公里失地,开通了中印公路,也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对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后,远征军再克缅甸腊戌,3月30日与英军在缅甸乔梅会师。滇西反攻的胜利,作为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重要开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从国际层面看,中国远征军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区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牵制了日军兵力,减轻了盟军压力,彰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英雄魂归腾冲墓园国殇墓园是为了纪念在1944年收复腾冲时阵亡的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将士修建的陵园。它坐落于云南省腾冲县来凤山北麓,来凤山、叠水河瀑布、太极桥等景观环绕其外,中国远征军将士的碧血忠魂就长眠于茂林修竹间。主体工程包括“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小团坡烈士墓冢”“忠烈祠”等,整个陵园占地80亩,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腾冲人一直把牺牲于抗日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当作是自家亲人看待。在国殇墓园落成那一天,腾冲沿大街主街道、大路主干道两旁,人们自觉地摆有“路祭”,以迎接中国远征军牺牲将士的英灵顺利归来。其中要数高黎贡山脚下的“路祭”尤为隆重,因为在高黎贡山与日军血战而牺牲的将士不在少数。1949年12月,腾冲和平解放。时任腾冲县解放委员会主任的寸树声在接管工作中,特别对国殇墓园发布了禁令:对抗战纪念陵园要加以保护,任何单位和团体不得侵占,并责成民政部门派专人作封闭式管理。1988年腾冲县国殇墓园管理所成立,同年8月恢复后的国殇墓园正式对外开放。经过修缮的国殇墓园小团坡上,安葬着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沿小团坡辐射状分布着72行共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四大块八小块的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石碑采用当地火山石,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按一碑一罐一把骨灰进行安葬,密密麻麻,像一队仍然在列队整装待命的士兵们,永远守卫着我们祖国领土的安宁与祥和。小团坡山顶上,建有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爱国人士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镌刻着第20集团军克复腾冲会战概要,这里也成为人们自发来此凭吊献花,向烈士英灵致敬的场所之一。2011年9月14日,国殇墓园举行“中国远征军忠魂归国活动”,把从缅甸寻回的共19具远征军将士遗骸迁葬于此。2012年9月14日,墓园首次举行“追荐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2013年,位于国殇墓园东侧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落成后,陆续有中国远征军后代以及盟军后代前来吊唁和捐赠遗物。例如,2017年9月,前美海军陆战队中将赫士顿夫妇,美籍华人陈灿培博士夫妇,飞虎队飞行员后裔、美籍华人、前美国陆军少将陈绍章夫妇,中国远征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将军孙子阙光儒等一行来到国殇墓园祭拜二战中中美阵亡将士,并向滇西抗战纪念馆捐赠飞虎队资料、飞行服、绣有中缅印战区标志的丝巾等文物。赫士顿中将当时提到:“70多年前中美两国为了共同的敌人在这儿战斗,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经历战争后中美两国建立了很长的友谊,我希望中美人民友谊永传!”中国远征军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作战是艰辛而伟大的,这一段历史将被国人永久铭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人们将永不忘却腾冲国殇墓园里中国远征军将士的英灵。在这里,千秋英雄气,天地尚凛然。(作者分别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原副会长、常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成山;腾冲博物馆馆长、滇西抗战史研究会会长杨素红)用公路联结的抗战情谊除了中国国内的纪念场馆外,缅甸与印度多地还有中国远征军的墓地与纪念碑。从印度东北部雷多到中国云南昆明,有一条曾为中国抗日战场输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的中印公路,为表彰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中印公路又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据《印度时报》此前报道,在印度境内的史迪威公路旁,有大片的墓地。几十年过去,墓地群里数百块刻有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名字的中文碑文依然醒目。这片墓地群由近千座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士兵的坟墓组成,这些士兵曾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敌人。据印媒报道,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远征军其中一路部队撤至印度。因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为建设能代替滇缅公路向中国运送援华物资的陆地交通线,“当年动员了1.7万美国人(其中包括大量工程师)、约5万印度工人以及无数中国远征军。为了修建这条路,死去的人太多,以至于人们称它为‘一英里一条人命的公路’。”而这一墓地群里就埋葬着这些修筑史迪威公路、并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以及盟军士兵。在缅甸有多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设施,如北部城市孟密市莫枚县莫洛村建有中国远征军纪念塔,中部城市东吁(同古)建有中国远征军纪念碑。2023年6月,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设施正式开放。而在缅甸媒体的报道中,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始终与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紧密相连。缅甸《环球新光报》在今年8月8日的报道中就提到,中国及其盟友在亚洲战场对日本法西斯的胜利,在二战反轴心国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还提到,缅甸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盟军援助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关键军事后勤和补给路线。1937年日军占领中国沿海港口后,为延伸补给线,中国开始修建连接缅甸腊戍和中国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在1942年日军切断这条公路之前,它一直是从缅甸仰光向中国内陆运送军事物资的主要通道。盟军的燃料弹药等军事物资抵达仰光港后,通过铁路运往腊戍,再经由滇缅公路穿过中缅边境口岸畹町,送往中国境内。关于中缅两国在抗战中建立的深厚友谊,《环球新光报》6月17日的报道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历史解读。报道称,缅甸和中国早在抗击日本侵略时就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远征军为缅甸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相应的支持,特别是在缅甸北部和中国南部的前线。文章强调,缅甸和中国不仅仅是邻国,更是在保卫主权、抵御外国侵略战争中的盟友。这反映了两国在20世纪40年代共同反抗殖民主义斗争中的“胞波”精神。(环球时报驻印度、缅甸特约记者 米小丫 陈纹洁)文艺作品中的远征军们“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这些诗句出自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穆旦根据远征军入缅作战经历创作的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1942年2月,24岁的穆旦响应“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选择投笔从戎,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并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中国远征军战事失利并被日军切断了回国的主要通道,穆旦随数万名远征军战士一同撤退,穿越野人山原始森林无人区。他们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扶病前行,历时4个多月,经历九死一生,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1945年9月,穆旦根据这一经历,创作出《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诗中通过“森林”与“人”对唱,最后组成安魂的“葬歌”,向这些为了人类和平,而把热血洒向异国的英灵们致敬。此外,穆旦根据入缅作战经历还创作有诗篇《阻滞的路》《活下去》。而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最叫人耳熟能详的还是中国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该剧改编自兰晓龙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在1942年中缅边境的禅达小镇上,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溃兵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艰难求生。该剧展现远征军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吸引眼球的战场画面或歌颂英雄的传统叙事,而是通过溃兵的悲喜与主人公“团长龙文章”的精神领导,揭示了远征军的悲壮命运、士兵的苦难处境,以及在绝境中仍要寻找尊严与信念的抗争。虽然《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虚构作品,但是通过为观众提供另一种理解抗战、共情远征军的视角,它让远征军从“史书上的数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旅华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以“异乡人”视角在1943年创作的小说《诺言》,细腻描绘了中国远征军在恶劣环境与艰苦条件下,展现出的英勇无畏、舍生取义以及不惧孤立的崇高精神。小说表面上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但通过主人公“梅丽”的战争经历和微观视角,再现了滇缅战场上的激烈战斗、远征军与当地平民的深厚情谊。除了梅丽,赛珍珠还在书中塑造了忠于职守、医术精湛的“常军医”、能说一口流利英文的工程师汽车兵“李阔帆”等一众爱国青年形象。他们代表了抗日战争中大批毅然归国的热血青年,让读者感受到青年们在战争中同仇敌忾和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赛珍珠于1892年出生在美国,自幼随父母长期侨居中国,她将中国称为她的“第二祖国”。除《诺言》外,赛珍珠还创作了《龙子》《游击妈妈》等多部抗战题材作品。而在《诺言》中,赛珍珠以公正的笔触,既赞美了中国军民的伟大精神,又批判了殖民主义的虚伪,还揭示了国际同盟关系中的复杂性。《诺言》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公正的见证。(刘雅婷 李迅典)175588676687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59017535301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fd201a702affb49fcd5a0c79a4cc430u5.jpg{"email":"zhaoyuyang@huanqiu.com","name":"赵钰阳"}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的日子,祖国边境小城腾冲的“国殇墓园”再次敲响了发人深醒的警钟。随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滇西篇章”开展仪式的完成,经过4个多月提升改造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恢复对公众开放。新展出各类文物2.8万余件,其中新展出的文物6000余件,历史照片1000多张。这个以中国远征军抗击法西斯作战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展览,再次吸引了国人的关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增添了一抹亮色。《环球时报》通过多位抗战史研究专家讲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并寻找文艺作品和印度、缅甸媒体中的中国远征军身影。中国远征军牺牲将士魂归腾冲“国殇墓园”纪实走出国门的抗战队伍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旗帜引领下,中国抗日将士、各族群众、爱国侨胞团结一心、奋勇抗战,为捍卫人类尊严、独立、自由而进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正义之战。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2月至5月上旬,40万日本南方军大举南下入侵东南亚、南亚,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中国香港及菲律宾、马来亚等地。为了保卫当时唯一保存下来的海外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通道——滇缅公路,以及保卫祖国的西南大后方,1942年3月,中国政府派遣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这是中国军队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出境协同盟军打击侵略军的大规模作战行动,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支重要力量,史学界称之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1942年3月7日,按盟军部署,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到达缅甸同古指定位置,接替已经疲弱不堪的英军及其防务。第200师在师长戴安澜将军的指挥下,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条件下,奋起还击,打退日军多次猛攻,与敌人恶战12个昼夜,以牺牲800人为代价,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同古保卫战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役,为中国远征军“赢得巨大荣誉”,在中国抗战史乃至世界抗战史上均有不朽价值。时任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在御前会议上也不得不承认:此乃1905年日军攻占旅顺以来未有之苦战。在中国远征军第200师鏖战同古之时,日军得知英军第1师退到缅甸仁安羌之后,以两个联队兵力包围,被困英军一触即溃,乱成一团。危急时刻,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率113团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救援。他们长途奔袭数百里,采取虚实并举的办法破袭突击,迫使日军溃退,解救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接着掩护英缅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向北撤退。新38师以一个团解救英军一个整编师,以少胜多的仁安羌战役,被世人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由于英军配合不力和战略错误,致使中国远征军后路被切断。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利告终,中国远征军分两路撤退,一路撤退到达印度兰姆伽,整编扩充为中国驻印军;一路撤退回国后整编扩充。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5个月,1万多人战死沙场,4万多人死在野人山大撤退当中,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惨的一次大撤退。日军顺势占领缅甸全境,并于5月进抵中国怒江西岸,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的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沦陷。在这一阶段,日军切断了中国重要国际补给线,使中国抗战面临更为严峻的物资匮乏和战略包围困境。但中国远征军在劣势下顽强作战,其顽强精神激励着后续的抗战行动,同时也让中国深刻认识到保卫西南国际通道的紧迫性。绝地反攻,决胜千里1943年11月至1945年1月下旬,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和中美英商议的决定,由史迪威、孙立人率领的中国驻印军和卫立煌率领的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共20万人,分别对占领缅北、滇西的日军实施全面反攻,史称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1943年11月,中国驻印军4万多人从印度雷多(利多)出发向缅北日军发起了猛烈反攻。边打仗边修路,横扫日军胡康、孟拱河谷防线。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历时一年半,攻下城镇50多座,收复日占区13万平方公里,歼敌3.3万人。为彻底粉碎日军“南进”图谋,夺取中缅印战区的全面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驻印军发动缅北反攻之际,集结在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11、第20集团军共16万人参加战斗。这一期间,中国远征军发起腾冲、松山、龙陵战役,三战三捷。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分左右两翼攻击高黎贡山南北两线,于6月21日取得高黎贡山战役胜利。8月2日,中国远征军开始围攻腾冲城,并采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和组织工兵爆攻等手段攻进城内。又经过一个多月激烈巷战,与敌人逐巷逐室争夺。9月14日,城内日军除少数被俘、部分自杀外,其余皆被歼灭,边关重镇得以光复,腾冲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第一座全面光复的县城。1944年5月,第11集团军全线投入反攻,打响了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进攻作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运用“坑道爆破法”颠覆了子高地阵地,从而撕开了松山主峰阵地的口子,为后续攻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此战中决定性的一击。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先后投入两个军约4万人的兵力,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苦战3个月零3天,取得完全胜利,全歼日军1250余人,打通了滇西大反攻的前进通道。从1944年6月5日到11月3日,以第11集团军为主力的中国远征军与以第56师团为主力的日军三次争夺龙陵。历时近5个月,是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反攻战役历次战斗中战局最复杂,耗费时间最长,动用兵力最多,歼灭敌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共歼灭日军10640人。中国军队收复龙陵后乘胜追击,兵分三路向日军第56师团部所在地芒市发起反攻,于同年11月20日收复芒市。1945年1月27日驻滇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至此,历时一年半的缅北、滇西大反攻胜利结束,成功收复滇西3.8万平方公里失地,开通了中印公路,也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对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后,远征军再克缅甸腊戌,3月30日与英军在缅甸乔梅会师。滇西反攻的胜利,作为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重要开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从国际层面看,中国远征军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区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牵制了日军兵力,减轻了盟军压力,彰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英雄魂归腾冲墓园国殇墓园是为了纪念在1944年收复腾冲时阵亡的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将士修建的陵园。它坐落于云南省腾冲县来凤山北麓,来凤山、叠水河瀑布、太极桥等景观环绕其外,中国远征军将士的碧血忠魂就长眠于茂林修竹间。主体工程包括“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小团坡烈士墓冢”“忠烈祠”等,整个陵园占地80亩,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腾冲人一直把牺牲于抗日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当作是自家亲人看待。在国殇墓园落成那一天,腾冲沿大街主街道、大路主干道两旁,人们自觉地摆有“路祭”,以迎接中国远征军牺牲将士的英灵顺利归来。其中要数高黎贡山脚下的“路祭”尤为隆重,因为在高黎贡山与日军血战而牺牲的将士不在少数。1949年12月,腾冲和平解放。时任腾冲县解放委员会主任的寸树声在接管工作中,特别对国殇墓园发布了禁令:对抗战纪念陵园要加以保护,任何单位和团体不得侵占,并责成民政部门派专人作封闭式管理。1988年腾冲县国殇墓园管理所成立,同年8月恢复后的国殇墓园正式对外开放。经过修缮的国殇墓园小团坡上,安葬着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沿小团坡辐射状分布着72行共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四大块八小块的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石碑采用当地火山石,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按一碑一罐一把骨灰进行安葬,密密麻麻,像一队仍然在列队整装待命的士兵们,永远守卫着我们祖国领土的安宁与祥和。小团坡山顶上,建有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爱国人士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镌刻着第20集团军克复腾冲会战概要,这里也成为人们自发来此凭吊献花,向烈士英灵致敬的场所之一。2011年9月14日,国殇墓园举行“中国远征军忠魂归国活动”,把从缅甸寻回的共19具远征军将士遗骸迁葬于此。2012年9月14日,墓园首次举行“追荐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2013年,位于国殇墓园东侧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落成后,陆续有中国远征军后代以及盟军后代前来吊唁和捐赠遗物。例如,2017年9月,前美海军陆战队中将赫士顿夫妇,美籍华人陈灿培博士夫妇,飞虎队飞行员后裔、美籍华人、前美国陆军少将陈绍章夫妇,中国远征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将军孙子阙光儒等一行来到国殇墓园祭拜二战中中美阵亡将士,并向滇西抗战纪念馆捐赠飞虎队资料、飞行服、绣有中缅印战区标志的丝巾等文物。赫士顿中将当时提到:“70多年前中美两国为了共同的敌人在这儿战斗,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经历战争后中美两国建立了很长的友谊,我希望中美人民友谊永传!”中国远征军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作战是艰辛而伟大的,这一段历史将被国人永久铭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人们将永不忘却腾冲国殇墓园里中国远征军将士的英灵。在这里,千秋英雄气,天地尚凛然。(作者分别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原副会长、常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成山;腾冲博物馆馆长、滇西抗战史研究会会长杨素红)用公路联结的抗战情谊除了中国国内的纪念场馆外,缅甸与印度多地还有中国远征军的墓地与纪念碑。从印度东北部雷多到中国云南昆明,有一条曾为中国抗日战场输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的中印公路,为表彰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中印公路又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据《印度时报》此前报道,在印度境内的史迪威公路旁,有大片的墓地。几十年过去,墓地群里数百块刻有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名字的中文碑文依然醒目。这片墓地群由近千座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士兵的坟墓组成,这些士兵曾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敌人。据印媒报道,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远征军其中一路部队撤至印度。因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为建设能代替滇缅公路向中国运送援华物资的陆地交通线,“当年动员了1.7万美国人(其中包括大量工程师)、约5万印度工人以及无数中国远征军。为了修建这条路,死去的人太多,以至于人们称它为‘一英里一条人命的公路’。”而这一墓地群里就埋葬着这些修筑史迪威公路、并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以及盟军士兵。在缅甸有多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设施,如北部城市孟密市莫枚县莫洛村建有中国远征军纪念塔,中部城市东吁(同古)建有中国远征军纪念碑。2023年6月,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设施正式开放。而在缅甸媒体的报道中,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始终与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紧密相连。缅甸《环球新光报》在今年8月8日的报道中就提到,中国及其盟友在亚洲战场对日本法西斯的胜利,在二战反轴心国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还提到,缅甸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盟军援助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关键军事后勤和补给路线。1937年日军占领中国沿海港口后,为延伸补给线,中国开始修建连接缅甸腊戍和中国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在1942年日军切断这条公路之前,它一直是从缅甸仰光向中国内陆运送军事物资的主要通道。盟军的燃料弹药等军事物资抵达仰光港后,通过铁路运往腊戍,再经由滇缅公路穿过中缅边境口岸畹町,送往中国境内。关于中缅两国在抗战中建立的深厚友谊,《环球新光报》6月17日的报道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历史解读。报道称,缅甸和中国早在抗击日本侵略时就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远征军为缅甸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相应的支持,特别是在缅甸北部和中国南部的前线。文章强调,缅甸和中国不仅仅是邻国,更是在保卫主权、抵御外国侵略战争中的盟友。这反映了两国在20世纪40年代共同反抗殖民主义斗争中的“胞波”精神。(环球时报驻印度、缅甸特约记者 米小丫 陈纹洁)文艺作品中的远征军们“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这些诗句出自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穆旦根据远征军入缅作战经历创作的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1942年2月,24岁的穆旦响应“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选择投笔从戎,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并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中国远征军战事失利并被日军切断了回国的主要通道,穆旦随数万名远征军战士一同撤退,穿越野人山原始森林无人区。他们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扶病前行,历时4个多月,经历九死一生,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1945年9月,穆旦根据这一经历,创作出《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诗中通过“森林”与“人”对唱,最后组成安魂的“葬歌”,向这些为了人类和平,而把热血洒向异国的英灵们致敬。此外,穆旦根据入缅作战经历还创作有诗篇《阻滞的路》《活下去》。而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最叫人耳熟能详的还是中国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该剧改编自兰晓龙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在1942年中缅边境的禅达小镇上,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溃兵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艰难求生。该剧展现远征军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吸引眼球的战场画面或歌颂英雄的传统叙事,而是通过溃兵的悲喜与主人公“团长龙文章”的精神领导,揭示了远征军的悲壮命运、士兵的苦难处境,以及在绝境中仍要寻找尊严与信念的抗争。虽然《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虚构作品,但是通过为观众提供另一种理解抗战、共情远征军的视角,它让远征军从“史书上的数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旅华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以“异乡人”视角在1943年创作的小说《诺言》,细腻描绘了中国远征军在恶劣环境与艰苦条件下,展现出的英勇无畏、舍生取义以及不惧孤立的崇高精神。小说表面上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但通过主人公“梅丽”的战争经历和微观视角,再现了滇缅战场上的激烈战斗、远征军与当地平民的深厚情谊。除了梅丽,赛珍珠还在书中塑造了忠于职守、医术精湛的“常军医”、能说一口流利英文的工程师汽车兵“李阔帆”等一众爱国青年形象。他们代表了抗日战争中大批毅然归国的热血青年,让读者感受到青年们在战争中同仇敌忾和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赛珍珠于1892年出生在美国,自幼随父母长期侨居中国,她将中国称为她的“第二祖国”。除《诺言》外,赛珍珠还创作了《龙子》《游击妈妈》等多部抗战题材作品。而在《诺言》中,赛珍珠以公正的笔触,既赞美了中国军民的伟大精神,又批判了殖民主义的虚伪,还揭示了国际同盟关系中的复杂性。《诺言》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公正的见证。(刘雅婷 李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