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pQHNoBhbA作者:徐刘刘 刘雅婷china.huanqiu.comarticle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知名建筑师马岩松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期待看到更多“非符号化”的中国建筑表达/e3pmh1nnq/e7tl4e309【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徐刘刘 刘雅婷】编者的话:近日,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幕,吸引了来自66个国家的750余位建筑师参展。中国馆展览以“容·智慧”为主题,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理念,展现了城市更新、材料革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文化出海TALK”系列访谈第二期,邀请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知名建筑师马岩松,畅谈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诠释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国建筑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作为在国际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代表作品包括加拿大的梦露大厦、美国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等,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授予国际院士。 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邀请12位(组)青年建筑师,以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等为灵感,呈现了10件(套)跨时空展品。作为中国馆策展人,马岩松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在工业文明向智能时代转型的当下,中国建筑师正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中汲取智慧,以“智慧”的理念回应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的全球性议题。中国建筑的未来应是代际之间的合唱环球时报:如何理解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容·智慧’主题?马岩松:“容”的核心是对多元声音的包容。中国建筑的未来不应是单一风格的独白,而应是代际之间的合唱。展厅里,既有以良渚城邦祭祀礼乐为灵感的空间装置,也有将北京中轴线景点的时间片段转化为诗意的视频。这些作品横跨5000年文明,却共同在追问“自然与科技共生”的命题。“智慧”则指向传统与未来的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极具前瞻性: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外延,而非将人与自然割裂——这正是“天人合一”的深层智慧。我认为,未来的智能科技应服务于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而威尼斯双年展正是向西方传递这一启示的窗口。展览特意划分为“古典智慧”“现代科技”“未来城市”三个板块:古典部分追溯中华文明的空间哲学,现代部分聚焦科技对城市形态的重塑,未来部分则探索传统智慧在智能时代的进化可能。部分作品还关注现代材料的可持续再利用,试图在技术迭代中延续东方营造的生态智慧。三个板块交织成一个叙事整体,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价值对未来的启示性。环球时报:当下AI正在重塑建筑设计流程,你如何看待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冲击?马岩松:技术对建筑的改变是深刻的,但我并非“技术至上”的拥趸。建筑历经千年演变,技术进步未必直接等同于居住幸福感的提升。建筑的核心价值始终围绕“人”展开——舒适的生活场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家庭社区的情感联结,这些才是建筑的灵魂。AI等技术是高效的辅助工具,可大幅提升效率。但未来的建筑学应更具开放性:打破技术壁垒,让社区居民、文化学者等多元主体参与空间讨论——比如如何通过建筑促进社会融合、提升居住公平性。技术的终极使命,是让建筑回归对“人”的关怀。堆砌仿古符号本质是对历史的误读环球时报:在建筑创造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方面,你有怎样的理念和实践?马岩松:东方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更加高级,这与西方流行的生态技术观念不同。建筑创造不是简单的仿造,而是与自然景观融合,追求自然诗意和生命感。以我设计的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文化艺术中心和深圳湾文化广场为例,这些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竹林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安吉大剧院和文化中心隐藏在茶山中,屋顶可以种植茶叶,成为生产性的景观。深圳湾文化广场则是一座博物馆,展示了深圳的文化,同时与海边的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中的一片绿地。将远古的自然元素和语言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这种意境跨越了时间,让人感受到自然带来的超现实精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城市的语境中,在深圳拓开一个新时空,与过去和未来相连,能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环球时报:在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理念中,你为何反对简单仿古的符号化设计?马岩松:堆砌仿古符号本质是对历史的误读。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理念是生长和适应,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这种生命感很重要,生命感就代表着你要不停地进行创新。与此同时,新老又是可以共存的。新建筑不一定要用传统的符号和样式,而是要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空间。在现代技术和功能需求下,做出新的创新,同时理解和传承那些传统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用“天人合一”的智慧应对全球性议题是中国建筑师的使命环球时报:国际社会对中国几代建筑师的贡献评价如何?马岩松:国际社会对中国建筑师的关注,本质是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可。我认为,传统不仅仅是老的东西,而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可以应用于未来的建筑和城市。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它是一个看不到的东西,但能通过建筑空间或者与周边自然联系的意境来作表达,追求的是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的传统应该在现代建筑中体现其价值,而不是表面化的符号。环球时报:你如何看待中国建筑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构建?马岩松:我认为话语权这件事是相对容易的,更重要的是你得到话语权后想干什么。你要提出一种理念,让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都能学习它,能得到好处。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是用“天人合一”的智慧应对全球性议题,这比单纯输出技术更有文化说服力。只有真正深入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令人欣喜的是,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成长于全球化语境,既能以平视视角对话国际前沿,又能将文化基因融入设计实践。我期待看到更多“非符号化”的中国表达。当建筑不再依赖标签证明身份,而是以空间哲学触动人心时,或许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1748200065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48213903192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徐刘刘 刘雅婷】编者的话:近日,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幕,吸引了来自66个国家的750余位建筑师参展。中国馆展览以“容·智慧”为主题,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理念,展现了城市更新、材料革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文化出海TALK”系列访谈第二期,邀请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知名建筑师马岩松,畅谈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诠释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国建筑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作为在国际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代表作品包括加拿大的梦露大厦、美国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等,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授予国际院士。 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邀请12位(组)青年建筑师,以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等为灵感,呈现了10件(套)跨时空展品。作为中国馆策展人,马岩松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在工业文明向智能时代转型的当下,中国建筑师正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中汲取智慧,以“智慧”的理念回应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的全球性议题。中国建筑的未来应是代际之间的合唱环球时报:如何理解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容·智慧’主题?马岩松:“容”的核心是对多元声音的包容。中国建筑的未来不应是单一风格的独白,而应是代际之间的合唱。展厅里,既有以良渚城邦祭祀礼乐为灵感的空间装置,也有将北京中轴线景点的时间片段转化为诗意的视频。这些作品横跨5000年文明,却共同在追问“自然与科技共生”的命题。“智慧”则指向传统与未来的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极具前瞻性: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外延,而非将人与自然割裂——这正是“天人合一”的深层智慧。我认为,未来的智能科技应服务于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而威尼斯双年展正是向西方传递这一启示的窗口。展览特意划分为“古典智慧”“现代科技”“未来城市”三个板块:古典部分追溯中华文明的空间哲学,现代部分聚焦科技对城市形态的重塑,未来部分则探索传统智慧在智能时代的进化可能。部分作品还关注现代材料的可持续再利用,试图在技术迭代中延续东方营造的生态智慧。三个板块交织成一个叙事整体,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价值对未来的启示性。环球时报:当下AI正在重塑建筑设计流程,你如何看待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冲击?马岩松:技术对建筑的改变是深刻的,但我并非“技术至上”的拥趸。建筑历经千年演变,技术进步未必直接等同于居住幸福感的提升。建筑的核心价值始终围绕“人”展开——舒适的生活场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家庭社区的情感联结,这些才是建筑的灵魂。AI等技术是高效的辅助工具,可大幅提升效率。但未来的建筑学应更具开放性:打破技术壁垒,让社区居民、文化学者等多元主体参与空间讨论——比如如何通过建筑促进社会融合、提升居住公平性。技术的终极使命,是让建筑回归对“人”的关怀。堆砌仿古符号本质是对历史的误读环球时报:在建筑创造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方面,你有怎样的理念和实践?马岩松:东方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更加高级,这与西方流行的生态技术观念不同。建筑创造不是简单的仿造,而是与自然景观融合,追求自然诗意和生命感。以我设计的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文化艺术中心和深圳湾文化广场为例,这些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竹林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安吉大剧院和文化中心隐藏在茶山中,屋顶可以种植茶叶,成为生产性的景观。深圳湾文化广场则是一座博物馆,展示了深圳的文化,同时与海边的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中的一片绿地。将远古的自然元素和语言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这种意境跨越了时间,让人感受到自然带来的超现实精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城市的语境中,在深圳拓开一个新时空,与过去和未来相连,能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环球时报:在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理念中,你为何反对简单仿古的符号化设计?马岩松:堆砌仿古符号本质是对历史的误读。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理念是生长和适应,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这种生命感很重要,生命感就代表着你要不停地进行创新。与此同时,新老又是可以共存的。新建筑不一定要用传统的符号和样式,而是要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空间。在现代技术和功能需求下,做出新的创新,同时理解和传承那些传统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用“天人合一”的智慧应对全球性议题是中国建筑师的使命环球时报:国际社会对中国几代建筑师的贡献评价如何?马岩松:国际社会对中国建筑师的关注,本质是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可。我认为,传统不仅仅是老的东西,而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可以应用于未来的建筑和城市。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它是一个看不到的东西,但能通过建筑空间或者与周边自然联系的意境来作表达,追求的是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的传统应该在现代建筑中体现其价值,而不是表面化的符号。环球时报:你如何看待中国建筑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构建?马岩松:我认为话语权这件事是相对容易的,更重要的是你得到话语权后想干什么。你要提出一种理念,让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都能学习它,能得到好处。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是用“天人合一”的智慧应对全球性议题,这比单纯输出技术更有文化说服力。只有真正深入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令人欣喜的是,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成长于全球化语境,既能以平视视角对话国际前沿,又能将文化基因融入设计实践。我期待看到更多“非符号化”的中国表达。当建筑不再依赖标签证明身份,而是以空间哲学触动人心时,或许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