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PFHhCb6LB china.huanqiu.comarticle我国储能核心装备攻克世界级难题实现“新”突破 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e3pmh1nnq/e7tl4e309央视网消息: 记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获悉,我国自主研制、全球最大105兆瓦2极高速大容量同步电动发电机——“储龙105”日前通过评审,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长时间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高效的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利用电网负荷低谷时的剩余电力压缩空气,将其储藏在高压密封设施内,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出来发电。高速电机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这次通过评审的105兆瓦2极高速电机,在国内首次采用一体化设计,具备电动和发电双工况运行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下灵活切换,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储龙105”电机较同等功率多台常规电机节省占地面积40%以上,搭载该电机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提升区域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15%—20%,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 我国储能核心装备获突破:历时四年攻关 攻克世界级难题 在没有成熟行业标准与技术借鉴的情况下,我国科研团队历时四年攻关,成功研制全球最大105兆瓦高速电机。技术突破背后藏着哪些世界级难题?来看记者在生产一线的探访。 在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生产车间,直径3米、重量超200吨的“储龙105”电机雏形初现。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两极高速电机的核心难点在于“高度系统集成”,相当于在同一台设备内实现“动力引擎”与“发电心脏”的完美协同。 在定子线圈自动化产线,机械臂正以0.01毫米精度缠绕绝缘材料,这套自主研发的数字仿生系统将线圈一致性误差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 压缩空气储能的电动机运行需要每天都启停一次,全生命周期启停次数达到2万次,对电机的寿命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总装车间,全球最大的高速动平衡测试平台正在运转。通过全流程精度控制,“储龙105”的振动指标较国标严格3倍,达到航空级精密设备标准。 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雪辉称:“我们在最后的测试装配环节,通过高速动平衡把精度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振动指标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水平。” 我国储能核心装备获突破:我国压缩空气储能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作为抽水蓄能之外最成熟的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正迎来产业化爆发期。我国在建项目超10个、规划装机突破10吉瓦,技术与工程应用已全面领跑全球。 在河南信阳,首个以山体平洞作为人造储气库的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人工硐室已开挖过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成10兆瓦级、100兆瓦级、300兆瓦级三代示范项目十个以上,形成“研发—示范—规模化”的完整技术链条。 中关村储能产业与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称:“我国压缩空气储能在过去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压缩空气储能从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从100兆瓦到300兆瓦的跨越。”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显示,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165.4吉瓦,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到43.7吉瓦,其中压缩空气储能因长寿命、高安全性成为电网级储能首选方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称:“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的效率、经济性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我们中国来讲市场潜力巨大。” 压缩空气储能纳入“十四五”新型储能重点发展方向,多地出台专项补贴政策。业内预计,到2030年我国压缩空气储能装机将突破50吉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亿吨,相当于关停60座百万千瓦级燃煤电厂,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保障。1745474672193责编:张燕萍央视网174547469155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188a0a048e8bd9269d1ee7884a1cc34e.png{"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央视网消息: 记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获悉,我国自主研制、全球最大105兆瓦2极高速大容量同步电动发电机——“储龙105”日前通过评审,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长时间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高效的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利用电网负荷低谷时的剩余电力压缩空气,将其储藏在高压密封设施内,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出来发电。高速电机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这次通过评审的105兆瓦2极高速电机,在国内首次采用一体化设计,具备电动和发电双工况运行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下灵活切换,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储龙105”电机较同等功率多台常规电机节省占地面积40%以上,搭载该电机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提升区域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15%—20%,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 我国储能核心装备获突破:历时四年攻关 攻克世界级难题 在没有成熟行业标准与技术借鉴的情况下,我国科研团队历时四年攻关,成功研制全球最大105兆瓦高速电机。技术突破背后藏着哪些世界级难题?来看记者在生产一线的探访。 在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生产车间,直径3米、重量超200吨的“储龙105”电机雏形初现。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两极高速电机的核心难点在于“高度系统集成”,相当于在同一台设备内实现“动力引擎”与“发电心脏”的完美协同。 在定子线圈自动化产线,机械臂正以0.01毫米精度缠绕绝缘材料,这套自主研发的数字仿生系统将线圈一致性误差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 压缩空气储能的电动机运行需要每天都启停一次,全生命周期启停次数达到2万次,对电机的寿命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总装车间,全球最大的高速动平衡测试平台正在运转。通过全流程精度控制,“储龙105”的振动指标较国标严格3倍,达到航空级精密设备标准。 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雪辉称:“我们在最后的测试装配环节,通过高速动平衡把精度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振动指标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水平。” 我国储能核心装备获突破:我国压缩空气储能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作为抽水蓄能之外最成熟的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正迎来产业化爆发期。我国在建项目超10个、规划装机突破10吉瓦,技术与工程应用已全面领跑全球。 在河南信阳,首个以山体平洞作为人造储气库的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人工硐室已开挖过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成10兆瓦级、100兆瓦级、300兆瓦级三代示范项目十个以上,形成“研发—示范—规模化”的完整技术链条。 中关村储能产业与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称:“我国压缩空气储能在过去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压缩空气储能从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从100兆瓦到300兆瓦的跨越。”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显示,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165.4吉瓦,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到43.7吉瓦,其中压缩空气储能因长寿命、高安全性成为电网级储能首选方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称:“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的效率、经济性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我们中国来讲市场潜力巨大。” 压缩空气储能纳入“十四五”新型储能重点发展方向,多地出台专项补贴政策。业内预计,到2030年我国压缩空气储能装机将突破50吉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亿吨,相当于关停60座百万千瓦级燃煤电厂,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