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PFGjk3nVP china.huanqiu.comarticle“天问”“羲和”“嫦娥”……“九天揽星河”!中国航天多项任务稳步推进/e3pmh1nnq/e7tl4e309央视网消息: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一刻,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大幕。下面就让我们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专访国家航天局局长:天问二号今年发射 多项任务稳步推进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开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空间技术能力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未来,中国航天还有哪些重大项目要实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专访。 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今年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将再启征程,天问二号将于今年上半年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称:“我们正在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在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近期将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目前正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进一步拓展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和能力。 单忠德称:“天问二号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伴飞探测。未来将有序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 “天问”系列是国家航天局实施的一系列深空探测任务,在2020年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上,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还表示,太阳探测工程也已在未来的计划之中。 单忠德表示,在太阳探测“羲和号”成功的基础上,将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任务。同时,我国正加速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积极推进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另外,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一直在推进实施中。 专访国家航天局局长:我国将加快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 在航天界有这样一句话:“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运载火箭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我国将加快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 单忠德称:“我们正在抓紧推动更大推力的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实施,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加快形成工程化应用发射能力,提升进入空间能力。” 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是长征九号,它是火箭中的“大力士”,具备强大的推力,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40吨左右,是载人登月、火星采样返回等任务不可或缺的运载工具。 同时,可重复使用的长征九号也在进一步规划,未来将会大幅降低进出空间成本,提升进出效率,具备大规模航班化空间运输能力。据介绍,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一级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0年首飞,两级完全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3至2035年首飞。 单忠德表示,我国还将通过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来扩容满足高密度的发射需求。 单忠德称:“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已经在海南省建成,成功完成首发任务,具备了双工位发射能力,今年将执行多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国家航天局正加速构建商业航天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营造充满创新活力、守牢安全底线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 专访国家航天局局长:我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署航天合作协议 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还表示,国家航天局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 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涵盖了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研制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单忠德表示,在今年中国航天日上,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三号国际合作机遇公告,欢迎国际伙伴积极参与天问三号任务。我们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项目遴选结果,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展空间领域合作,力争取得更多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他相信,中国航天的“朋友圈”一定会越来越大。 单忠德表示,国家航天局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合作原则,同国际同行在月球与深空探测、空间基础设施与应用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 单忠德表示,未来,国家航天局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建设与应用,为保护地球家园、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745474646302责编:郭艳峰央视网174547464630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7bf2f6ad1676f7103d5eff4319bed31.png{"email":"guoyanfeng@huanqiu.com","name":"郭艳峰"}
央视网消息: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一刻,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大幕。下面就让我们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专访国家航天局局长:天问二号今年发射 多项任务稳步推进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开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空间技术能力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未来,中国航天还有哪些重大项目要实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专访。 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今年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将再启征程,天问二号将于今年上半年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称:“我们正在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在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近期将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目前正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进一步拓展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和能力。 单忠德称:“天问二号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伴飞探测。未来将有序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 “天问”系列是国家航天局实施的一系列深空探测任务,在2020年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上,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还表示,太阳探测工程也已在未来的计划之中。 单忠德表示,在太阳探测“羲和号”成功的基础上,将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任务。同时,我国正加速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积极推进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另外,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一直在推进实施中。 专访国家航天局局长:我国将加快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 在航天界有这样一句话:“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运载火箭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我国将加快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 单忠德称:“我们正在抓紧推动更大推力的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实施,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加快形成工程化应用发射能力,提升进入空间能力。” 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是长征九号,它是火箭中的“大力士”,具备强大的推力,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40吨左右,是载人登月、火星采样返回等任务不可或缺的运载工具。 同时,可重复使用的长征九号也在进一步规划,未来将会大幅降低进出空间成本,提升进出效率,具备大规模航班化空间运输能力。据介绍,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一级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0年首飞,两级完全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3至2035年首飞。 单忠德表示,我国还将通过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来扩容满足高密度的发射需求。 单忠德称:“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已经在海南省建成,成功完成首发任务,具备了双工位发射能力,今年将执行多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国家航天局正加速构建商业航天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营造充满创新活力、守牢安全底线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 专访国家航天局局长:我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署航天合作协议 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还表示,国家航天局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 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涵盖了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研制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单忠德表示,在今年中国航天日上,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三号国际合作机遇公告,欢迎国际伙伴积极参与天问三号任务。我们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项目遴选结果,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展空间领域合作,力争取得更多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他相信,中国航天的“朋友圈”一定会越来越大。 单忠德表示,国家航天局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合作原则,同国际同行在月球与深空探测、空间基础设施与应用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 单忠德表示,未来,国家航天局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建设与应用,为保护地球家园、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