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Zni0Bvs3H china.huanqiu.comarticle40年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南极建立长城站?/e3pmh1nnq/e7tl4e30940年前的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如今,长城站迎来了自己的“不惑之年”。40年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南极建立长城站?建站过程中,又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在20世纪80年代初,南极成为全球科学考察的热点,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中国还没有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说:“在南极建不建站,这是关系我们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的一个事情。”1983年9月,中国政府派出一个南极代表团,出席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国会议。郭琨回忆道,当大会进行到对议程进行表决的时候,大会主席把木榔头一敲——请非协商国退出会场,到会场外喝咖啡。在当时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就是一种屈辱。“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在南极没有站。”为了填补这一空白,1984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南极建设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01破冰万里长城站点亮中国南极科考第一站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学家、建筑工人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从上海启程,踏上了前往南极的征程。经过40天的海上漂泊,科考队于1984年12月30日成功登上乔治王岛。每每说起当年的建站历程,亲历者感慨万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考察站科研人员丁海涛说:“刚到乔治王岛的时候,物资转运到陆地上,必须搭建临时码头。”当时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装备,他们就直接把身体浸泡在海水里面,相当于搭上了人墙,确保刚刚垒好的码头不会受海浪的侵蚀。虽然有防水服,但是在这种温度下,38名队员4班倒,一个人一次也只能坚持工作10分钟,长期浸泡在海水里就会失温。为了建站,这些队员可能连生命都不顾了。队员们不分昼夜,克服了暴风雪、永久冻土层等重重困难,仅用27天便完成了建站任务。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正式落成,五星红旗在南极上空飘扬。这一壮举不仅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速度,也标志着中国在南极有了第一个立足之地,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此开创。随后,我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02长城站,为什么要建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长城站,为什么要建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呢?丁海涛表示,这里处于南纬62°左右的亚南极区域,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可以触达”的区域。同时,这里自然环境较好,山坡洼地长满苔藓、地衣,企鹅成群,环山栖息有多种飞禽,濒水海湾又是鲸鱼活动的水域,非常利于综合性科学考察,水源、交通等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好。长城站的位置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建站的地方,从生态学的角度也极具研究价值。2000年9月,长城站被列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2006年11月正式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全称是“南极长城极地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03科研的天堂我国南极科学家探索未解之谜从建站开始,40年来,长城站的科学调查研究从未中断。近年来,长城站在此前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陆续在生物资源和生物环境领域探索、挖掘出一批科研成果。丁海涛介绍,我国的科研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先进手段——首次揭示了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特有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噬菌体对极地微生物种群的调控作用。我国的科研人员从2014年至今发表并命名了极地40多个细菌新种。在生态环境方向,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距今750年和200年的两次企鹅大规模死亡和繁殖地废弃的生态灾难事件,揭示了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降水异常增多是引发灾难事件的主要驱动因素。极地苔原生物、南极典型植物群落形成机制、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等方面,我们的科研人员也有了很多显著性进展。南极对科学家来说,有太多未解之谜等待探索,是我国进行科学研究的天堂。04五座南极考察站承担起我国与国际社会的重大使命长城站是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见证者,建站初期,长城站仅有两栋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栋辅助房、1座气象站和4个通信铁塔。如今,长城站不仅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观测平台,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演变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未来,长城站将继续肩负起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的使命,为全球极地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五座南极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它们虽然坐标不同、定位不同,但共同承担起我国与国际社会一同“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大使命。1740118619698责编:李莹莹新闻联播174011861969811[]{"email":"liyingying@huanqiu.com","name":"李莹莹"}
40年前的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如今,长城站迎来了自己的“不惑之年”。40年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南极建立长城站?建站过程中,又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在20世纪80年代初,南极成为全球科学考察的热点,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中国还没有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说:“在南极建不建站,这是关系我们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的一个事情。”1983年9月,中国政府派出一个南极代表团,出席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国会议。郭琨回忆道,当大会进行到对议程进行表决的时候,大会主席把木榔头一敲——请非协商国退出会场,到会场外喝咖啡。在当时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就是一种屈辱。“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在南极没有站。”为了填补这一空白,1984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南极建设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01破冰万里长城站点亮中国南极科考第一站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学家、建筑工人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从上海启程,踏上了前往南极的征程。经过40天的海上漂泊,科考队于1984年12月30日成功登上乔治王岛。每每说起当年的建站历程,亲历者感慨万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考察站科研人员丁海涛说:“刚到乔治王岛的时候,物资转运到陆地上,必须搭建临时码头。”当时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装备,他们就直接把身体浸泡在海水里面,相当于搭上了人墙,确保刚刚垒好的码头不会受海浪的侵蚀。虽然有防水服,但是在这种温度下,38名队员4班倒,一个人一次也只能坚持工作10分钟,长期浸泡在海水里就会失温。为了建站,这些队员可能连生命都不顾了。队员们不分昼夜,克服了暴风雪、永久冻土层等重重困难,仅用27天便完成了建站任务。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正式落成,五星红旗在南极上空飘扬。这一壮举不仅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速度,也标志着中国在南极有了第一个立足之地,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此开创。随后,我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02长城站,为什么要建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长城站,为什么要建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呢?丁海涛表示,这里处于南纬62°左右的亚南极区域,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可以触达”的区域。同时,这里自然环境较好,山坡洼地长满苔藓、地衣,企鹅成群,环山栖息有多种飞禽,濒水海湾又是鲸鱼活动的水域,非常利于综合性科学考察,水源、交通等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好。长城站的位置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建站的地方,从生态学的角度也极具研究价值。2000年9月,长城站被列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2006年11月正式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全称是“南极长城极地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03科研的天堂我国南极科学家探索未解之谜从建站开始,40年来,长城站的科学调查研究从未中断。近年来,长城站在此前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陆续在生物资源和生物环境领域探索、挖掘出一批科研成果。丁海涛介绍,我国的科研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先进手段——首次揭示了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特有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噬菌体对极地微生物种群的调控作用。我国的科研人员从2014年至今发表并命名了极地40多个细菌新种。在生态环境方向,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距今750年和200年的两次企鹅大规模死亡和繁殖地废弃的生态灾难事件,揭示了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降水异常增多是引发灾难事件的主要驱动因素。极地苔原生物、南极典型植物群落形成机制、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等方面,我们的科研人员也有了很多显著性进展。南极对科学家来说,有太多未解之谜等待探索,是我国进行科学研究的天堂。04五座南极考察站承担起我国与国际社会的重大使命长城站是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见证者,建站初期,长城站仅有两栋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栋辅助房、1座气象站和4个通信铁塔。如今,长城站不仅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观测平台,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演变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未来,长城站将继续肩负起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的使命,为全球极地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五座南极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它们虽然坐标不同、定位不同,但共同承担起我国与国际社会一同“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