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2rqbR1fCn china.huanqiu.comarticle高质量发展·新年探新质|“链”上发力!一座“新城”蕴含的“大能量”/e3pmh1nnq/e3pn60p0i新华社天津1月4日电 新年伊始,虽然寒意依旧笼罩津城,但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内却热火朝天。几天前,这里发布了新城规划建设方案以及核心区政策措施,入驻企业兴致勃勃建厂房、搬新家、谈合作……力争新年“开门红”。记者见到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骊时,她刚刚接待完新年的第一批访客。没等坐下,张骊便迫不及待地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随着一个新订单敲定,公司2024年需交付订单总额已突破亿元。成立短短两年多,公司从6人发展至80人,从专注研发到规模化生产,衍生产业遍地开花。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何在?张骊直言:“选对了‘赛道’,遇上了好时代。”这一“赛道”,便是合成生物学。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的张骊在美国攻读生物医学与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于2016年回国创业。“当时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还不多。”张骊发现,合成生物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经过一番摸索积累后,张骊创立元一生物,专门从事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合成生物学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细胞工厂’中实现‘无中生有’的过程。”张骊解释道,“我们在细胞中加入酶基因,改变代谢路径,从而‘创造’出新菌株。”在元一生物的实验室里,一套8联罐发酵系统格外醒目。橙色的发酵液在罐内旋转,空气中弥漫着酵母的微甜味道。“由于生物制造的过程是指数级增长,发酵罐里培养出的每个小菌株,都潜藏大能量。”张骊举例说,一个20吨的发酵罐每年所生产的虾青素,相当于几百亩养藻池塘的年产量,而且成本低、无污染。在张骊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公司产品已从虾青素拓展至生物医药、医美护肤品活性原料、经济动植物营养等应用领域,链接着数百家相关行业的生产企业。元一生物所在的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地。作为入驻核心区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已揭牌。“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通过建成生物合成全流程自动化平台、人工‘细胞工厂’构筑平台和GLP实验动物中心,加速合成生物成果转化。”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说。基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提出,以合成生物为引领,推动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学服务、人工智能(AI)数字化信息化等健康产业高度聚集,培育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2019年落户武清的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实现从生物研发到生物制造综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其核心产品3D细胞微载体已在临床上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我们于2021年又成立了一家智能科技公司,从事生物反应系统及相关配件的生产,头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500万元。”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伟感叹,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本地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在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中,基因测序是必要一环。在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一套长达数十米的全自动柔性智能交付系统正在有条不紊运转。一个个生物样本从一端录入,几个小时后,其详细的基因信息便从另一端输出。“这套系统的日处理样本量可达3000多份。”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晶说,基因测序是探索科学前沿的基础设施,这项工作正在从传统的手工实验升级为全自动生产线,将为基因科技行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近年来,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在武清扎根,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涌现。武清区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区生物医药企业共有24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2023年1-11月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0.98亿元,基本形成了包括合成生物、生物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在内的优势企业群。“规划建设京津产业新城,是武清区落实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号工程’。武清坚持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实现产业链集聚,打造‘人产城乡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天津市武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许颖悟说。统筹:邵香云、曹晓轩记者:王宁、王晖海报:方金洋1704414921888责编:李圣依新华社170441492188811[]{"email":"lishengyi@huanqiu.com","name":"李圣依"}
新华社天津1月4日电 新年伊始,虽然寒意依旧笼罩津城,但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内却热火朝天。几天前,这里发布了新城规划建设方案以及核心区政策措施,入驻企业兴致勃勃建厂房、搬新家、谈合作……力争新年“开门红”。记者见到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骊时,她刚刚接待完新年的第一批访客。没等坐下,张骊便迫不及待地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随着一个新订单敲定,公司2024年需交付订单总额已突破亿元。成立短短两年多,公司从6人发展至80人,从专注研发到规模化生产,衍生产业遍地开花。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何在?张骊直言:“选对了‘赛道’,遇上了好时代。”这一“赛道”,便是合成生物学。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的张骊在美国攻读生物医学与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于2016年回国创业。“当时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还不多。”张骊发现,合成生物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经过一番摸索积累后,张骊创立元一生物,专门从事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合成生物学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细胞工厂’中实现‘无中生有’的过程。”张骊解释道,“我们在细胞中加入酶基因,改变代谢路径,从而‘创造’出新菌株。”在元一生物的实验室里,一套8联罐发酵系统格外醒目。橙色的发酵液在罐内旋转,空气中弥漫着酵母的微甜味道。“由于生物制造的过程是指数级增长,发酵罐里培养出的每个小菌株,都潜藏大能量。”张骊举例说,一个20吨的发酵罐每年所生产的虾青素,相当于几百亩养藻池塘的年产量,而且成本低、无污染。在张骊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公司产品已从虾青素拓展至生物医药、医美护肤品活性原料、经济动植物营养等应用领域,链接着数百家相关行业的生产企业。元一生物所在的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地。作为入驻核心区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已揭牌。“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通过建成生物合成全流程自动化平台、人工‘细胞工厂’构筑平台和GLP实验动物中心,加速合成生物成果转化。”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说。基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提出,以合成生物为引领,推动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学服务、人工智能(AI)数字化信息化等健康产业高度聚集,培育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2019年落户武清的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实现从生物研发到生物制造综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其核心产品3D细胞微载体已在临床上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我们于2021年又成立了一家智能科技公司,从事生物反应系统及相关配件的生产,头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500万元。”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伟感叹,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本地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在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中,基因测序是必要一环。在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一套长达数十米的全自动柔性智能交付系统正在有条不紊运转。一个个生物样本从一端录入,几个小时后,其详细的基因信息便从另一端输出。“这套系统的日处理样本量可达3000多份。”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晶说,基因测序是探索科学前沿的基础设施,这项工作正在从传统的手工实验升级为全自动生产线,将为基因科技行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近年来,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在武清扎根,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涌现。武清区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区生物医药企业共有24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2023年1-11月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0.98亿元,基本形成了包括合成生物、生物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在内的优势企业群。“规划建设京津产业新城,是武清区落实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号工程’。武清坚持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实现产业链集聚,打造‘人产城乡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天津市武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许颖悟说。统筹:邵香云、曹晓轩记者:王宁、王晖海报: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