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ljKbomd7D china.huanqiu.comarticle大连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e3pmh1nnq/e3pn60p0i近年来,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高位谋划、精准发力、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今年以来,大连市新增经营主体11.2万户、增长18.1%,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00个、增长35.4%,地区生产总值近五年来年均增长5.2%,社会信用监测最优排名全国第二,对外开放提升、区域壁垒破除两项指标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创新城市奖,民企诉求办理等多项创新做法获得国家层面肯定,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达90%以上。 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一号工程” 营商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大连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振兴发展的头等大事,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突出“四个强化”,打造“一号工程”。 一是建立“一盘棋”协同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营商环境专门机构——营商环境建设局,专司营商环境统筹建设职能。在此基础上,市区两级均成立了高规格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级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89个市直部门、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驻连机构、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全面参与、共同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每年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落实营商环境升级工作,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的优化机制。 二是强化“大营商”服务理念。树牢“人民至上”发展思想,以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依据,以世界银行评估规则为参照,将企业群众满意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首要标准,全面强化法治意识、创优意识、服务意识。将优化营商环境列入全市各级党委(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和市委党校各级各类培训班必修课程,突出“关键少数”作用,提高干部专业化素质,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已培训19个班次,受众800余人。 三是实施“系统性”政策规划。坚持全局性统筹、整体性规划、接续式推进,大连市自2018年以来共迭代推出四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共推出277项600余条改革举措,锚定“全省领先、全国争先、全球创先”目标,围绕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主线,着重从完善市场准入、获得经营场所、优化金融服务、加大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推出针对性、突破性提升举措,绘就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张蓝图”,持续加快建设步伐。 四是打造“立体式”监督体系。一方面,将营商环境建设纳入对地区和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围绕工作落实、改革创新、诉求响应、服务质效等方面制定指标体系,推动地区部门高质高效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任务。另一方面,成立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专家咨询员”“媒体监督员”等“监督队伍”,完善问题线索移送机制,构建立体化、全方位营商环境监督体系,推进全市上下共建创优营商环境。 二、完善要素保障支持,打造竞争更加有序的市场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活力强不强,经营主体的实际感受最重要。大连市以“政府有为”推进“市场有效”,全面提供要素保障,降低制度性成本,积极打造成本竞争力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是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建立排查清理长效机制。规范实施行政许可,组织编制并公布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共计406项,12个地区县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共计2548项,确保“清单之外无许可”。实行市场准入“证照联办”,最快4小时实现准入准营。 二是着力优化项目审批。推行施工许可“桩基先行”政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平均提前六个月;推进社会投资低风险产业项目“六个一”改革,将社会投资低风险产业类项目由5000平方米以下扩展至10000平方米,对小型既有建筑改造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实行消防验收备案豁免制度,对民生公益和重点项目开辟消防审验“绿色通道”,允许大型建设项目分批进行消防验收。在自贸区大连片区实现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和不动产登记证“四证齐发”。 三是不断降低经营成本。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600亿元,累计减免社保三费近百亿元;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755.6亿元,“整村授信”覆盖率为98.3%;率先在东北地区实现小微企业低压办电和用水报装“三零”服务;推进实现水电气讯业务联办,用户报装全程网上办。 四是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完善公平竞争内部审查机制,开展“净源”2023专项行动,实施公平竞争审查专项清理,清理不符合公平竞争文件203件;今年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983户,对信用良好企业实行“无事不扰”。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穿透式”监管,围绕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土地交易及工程招标等方面梳理风险点、提出解决措施,制定《大连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规程》,维护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五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不动产登记与税收“一岗通办”,用时最快20分钟;创新实施存量房“带抵押过户”不动产登记线上“双预审”模式,群众获取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只跑一次”。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小微企业低压办电和用水报装零资料、零成本、零费用。创新推出“爱连·塔可思”智能税务服务,实现咨询与办税双向即时互动,纳税人到厅次数减少48.5%。 三、推进数字赋能升级,营造更加智慧便捷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最直接体现。大连市坚持数字赋能,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快办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政务服务更加便民利企。 一是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根据城市特点,在全省统推的35个“一件事”基础上,推出5个大连特色“一件事”,如:聚焦水产渔业设计了“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一件事”,聚焦货运航运产业设计了“开办货运代理机构一件事”,聚焦旅游业设计了“开办民宿一件事”等,在业务层面实现“协同”,在技术层面实现“联通”,实行PC端、移动端同步开发建设,满足办事人随时办、指尖办需求。编制全省首个“一件事一次办”地方标准,2022年获评国家“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 二是推动服务事项“就近办”。纵深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建成便民服务站1726个,印发便民服务事项目录,各区(县)实现100个以上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随时办”。布设“裕农通”便民服务点726个,覆盖行政村646个。实现300个事项“全市通办”,优化“24小时自助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不打烊”,企业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推动环渤海城市政务服务通办,实现50个事项在辽宁沿海六市“区域通办”。 三是推进数据共享“免证办”。依托市公共数据共享交流平台实行数据按需汇聚,累计汇聚各类数据超百亿条。建设政务服务主题库,归集业务办件、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等各类数据2451万余条,提供服务接口621类,支撑全市范围3013个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证照材料“只提交一次”。 四是实现高频事项“掌上办”。创新推出辽事通App“e大连频道”,上线政务服务事项860余项,其中办理类事项700项、查询类事项160项,今年以来办理各类事项577万次。上线智慧停车、移动端预约办事等“高粘性”功能,整合本地“大连发布”“新闻大连”等权威媒体,打造集办事、生活、新闻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唯一城市级App。打造“e码连城”品牌,市本级和甘井子区政务服务中心开通“扫码办事”功能,金石滩等8个景区实现“扫码游园”。 五是实行职权管理“数字化”。创新建设行政职权管理系统,实现行政职权申请、下放、收回等全过程数字管理,同步出台《大连市行政职权调整运行管理办法》。通过行政职权管理系统全面规范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推动实现同类地区事项同标准认领,同一事项同标准办理,逐步实现精准放权赋能,行政审批与监管有效衔接。 四、发挥固本强基作用,营造更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 法治的核心是保护私权、限制公权,为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稳定预期。大连市围绕依法保护经营主体权益,持续推进法治建设,提升企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一是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体系。近三年先后制修《大连市外商投资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1件,正加快推进以经营主体服务为“切口”的地方立法,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制修《大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市政府规章9件,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民意调查、风险评估等9项制度,将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创新推出行政规范性文件指导性案例制度,从源头防止越权和违法文件出台,打好良法善治基础。 二是提升行政执法监管质效。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推进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信用监管已覆盖超过30个领域。创新实行行政执法检查“逆向建档、监督倒查”工作机制,改变以往直接从行政机关单向监督的常规思维,转从企业端梳理最直观的执法检查数据并分析研判,达到更加直接有效监督效果。推出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即不予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市县两级共公布清单事项4750项,让监管执法更透明、更包容、可预期。 三是健全商事纠纷调处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构建调解与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创新建立集诉讼、仲裁、调解、公证、律师、政府协作“六位一体”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为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实现商事纠纷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快速高效化解。该做法入选中国发展改革报社2022年营商环境创新发展重点宣传推广100案例,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大连市两个案例之一。 四是实现司法服务透明高效。在东北地区率先推出预重整制度,实现破产案件全流程在线审理;成立大连金融法庭,集中管辖金融纠纷案件;司法服务更加便捷。目前网上立案率达87.5%,商事案件简案平均审限为32天,同比缩短10%。组建市级“中小投资者法律服务顾问团”,为中小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服务资源,建设无障碍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无差别全链条服务。成立北方首个自贸区海事法庭,为片区建设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海事司法保障。 五、突出包容创新品质,营造更加面向国际的开放环境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连市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改革前沿优势和港口城市特点,不断提升国际化开放水平。 一是推进贸易通关便利化。全部水运口岸集装箱货物支持“直提直装”。推动进口铁矿、原油等资源性产品“先放后检”,推进出口杂粮集中检测模式,设立进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查验绿色通道,降低企业通关成本30%。实施入境人员行李物品“先期机检+人脸识别”,人均行李物品通关时间压缩40%。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大连口岸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较五年前压缩70%和95%,2023年入选国家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 二是实现招商引资拓围增量。积极开展境外招商,赴日韩、新加坡、香港等地开展系列拜访交流和招商促进活动。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推进外商内招,对永旺、孚宝、康明斯等新项目进行敲门式招商,重点推进海昌集团增资、东亚期货等一批在谈项目。搭建各类招商平台拓展招商渠道,与英中贸协签署2023-2024年合作备忘录,与中国外商投资协会、中国欧盟商会等建立合作机制。着力加强园区招商,今年以来推动全市15个园区开展招商活动1000余次,签约项目283个,落地项目超过200个。 三是推进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新开通5条外贸航线,海运航线总数达105条,集装箱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全覆盖;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0.8%,增速居全国主要港口前列;推动海陆大通道建设,大连市成为中国北方首个具有LNG国际中转功能的口岸。大连空港的国际和地区通航周航班量达84班,对日航班量保持全国前三,国际运输量(客、货、航班)保持东北地区之首。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出首创制度创新成果27项,“大窑湾·智慧港口2.0”项目6项功能设计为国内首创,入选国务院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2项。 四是打造国际化宜居城市。圆满举办2023天津达沃斯“大连之夜”、大连中日槐花恳谈会等活动,扩大城市“朋友圈”,全市友城数量达45家;打造全国首个RCEP主题高端商务区,成为东北地区先行先试样板。推进重点领域加快创新,实现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0%;新批建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46家,同比增长130%。我市在国家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列东北榜首。打造国际人才港,建设国际化社区、教育、医疗等服务体系,为外国人在连生活、工作提供便利。 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更加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是干部作风转变。大连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一是政商亲而有矩。制定《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每季度座谈协商一次,让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全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产业规划、政策制度、营商环境优化等,形成“党政主导、民企参与、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印发《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与民营经济人士联系交往正面和负面清单》,为全市党政干部与企业家交往建立明晰指引。市县两级通过“营商沙龙”、“贤言荟语”、“营商下午茶”等载体,建立常态化政商交流机制,听心声、解难题。今年以来,交流活动已累计开展300余场次。 二是政策直达快享。先后出台稳经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引人留人等系列政策,今年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15条”,稳经济、促发展;汇聚融资、科技、人才等方面545条政策信息、33万家企业基础数据、3000家企业知识产权情况,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建设人才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自动核验实现14类人才政策精准落地、即申即享。实现28项政策事项“免申即享”,惠及企业5.4万余户次,服务群众300余万人次,兑现资金支持7.43亿元。 三是需求响应高效。创新试点“12345+7”工作模式,建设常规的事“接诉即办”、要紧的事“急事特办”、难办的事“集中会办”的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及时有效解决,全力当好市民诉求“总客服”。创建“为民企办实事”工作机制,开展“致企业家一封信”活动,推进“领导干部双促双进”、“万件清理”、问题整改等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下一步,大连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辽宁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立足实际、对标国际、发挥特色,持续加快营商环境升级,助力“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勇当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以营商环境之“优”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贡献大连经验。 170263070590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7026307059081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5fa587ecdfa4d32738dc5d1175ae1c5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近年来,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高位谋划、精准发力、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今年以来,大连市新增经营主体11.2万户、增长18.1%,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00个、增长35.4%,地区生产总值近五年来年均增长5.2%,社会信用监测最优排名全国第二,对外开放提升、区域壁垒破除两项指标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创新城市奖,民企诉求办理等多项创新做法获得国家层面肯定,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达90%以上。 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一号工程” 营商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大连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振兴发展的头等大事,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突出“四个强化”,打造“一号工程”。 一是建立“一盘棋”协同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营商环境专门机构——营商环境建设局,专司营商环境统筹建设职能。在此基础上,市区两级均成立了高规格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级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89个市直部门、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驻连机构、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全面参与、共同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每年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落实营商环境升级工作,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的优化机制。 二是强化“大营商”服务理念。树牢“人民至上”发展思想,以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依据,以世界银行评估规则为参照,将企业群众满意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首要标准,全面强化法治意识、创优意识、服务意识。将优化营商环境列入全市各级党委(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和市委党校各级各类培训班必修课程,突出“关键少数”作用,提高干部专业化素质,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已培训19个班次,受众800余人。 三是实施“系统性”政策规划。坚持全局性统筹、整体性规划、接续式推进,大连市自2018年以来共迭代推出四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共推出277项600余条改革举措,锚定“全省领先、全国争先、全球创先”目标,围绕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主线,着重从完善市场准入、获得经营场所、优化金融服务、加大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推出针对性、突破性提升举措,绘就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张蓝图”,持续加快建设步伐。 四是打造“立体式”监督体系。一方面,将营商环境建设纳入对地区和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围绕工作落实、改革创新、诉求响应、服务质效等方面制定指标体系,推动地区部门高质高效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任务。另一方面,成立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专家咨询员”“媒体监督员”等“监督队伍”,完善问题线索移送机制,构建立体化、全方位营商环境监督体系,推进全市上下共建创优营商环境。 二、完善要素保障支持,打造竞争更加有序的市场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活力强不强,经营主体的实际感受最重要。大连市以“政府有为”推进“市场有效”,全面提供要素保障,降低制度性成本,积极打造成本竞争力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是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建立排查清理长效机制。规范实施行政许可,组织编制并公布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共计406项,12个地区县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共计2548项,确保“清单之外无许可”。实行市场准入“证照联办”,最快4小时实现准入准营。 二是着力优化项目审批。推行施工许可“桩基先行”政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平均提前六个月;推进社会投资低风险产业项目“六个一”改革,将社会投资低风险产业类项目由5000平方米以下扩展至10000平方米,对小型既有建筑改造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实行消防验收备案豁免制度,对民生公益和重点项目开辟消防审验“绿色通道”,允许大型建设项目分批进行消防验收。在自贸区大连片区实现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和不动产登记证“四证齐发”。 三是不断降低经营成本。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600亿元,累计减免社保三费近百亿元;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755.6亿元,“整村授信”覆盖率为98.3%;率先在东北地区实现小微企业低压办电和用水报装“三零”服务;推进实现水电气讯业务联办,用户报装全程网上办。 四是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完善公平竞争内部审查机制,开展“净源”2023专项行动,实施公平竞争审查专项清理,清理不符合公平竞争文件203件;今年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983户,对信用良好企业实行“无事不扰”。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穿透式”监管,围绕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土地交易及工程招标等方面梳理风险点、提出解决措施,制定《大连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规程》,维护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五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不动产登记与税收“一岗通办”,用时最快20分钟;创新实施存量房“带抵押过户”不动产登记线上“双预审”模式,群众获取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只跑一次”。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小微企业低压办电和用水报装零资料、零成本、零费用。创新推出“爱连·塔可思”智能税务服务,实现咨询与办税双向即时互动,纳税人到厅次数减少48.5%。 三、推进数字赋能升级,营造更加智慧便捷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最直接体现。大连市坚持数字赋能,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快办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政务服务更加便民利企。 一是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根据城市特点,在全省统推的35个“一件事”基础上,推出5个大连特色“一件事”,如:聚焦水产渔业设计了“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一件事”,聚焦货运航运产业设计了“开办货运代理机构一件事”,聚焦旅游业设计了“开办民宿一件事”等,在业务层面实现“协同”,在技术层面实现“联通”,实行PC端、移动端同步开发建设,满足办事人随时办、指尖办需求。编制全省首个“一件事一次办”地方标准,2022年获评国家“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 二是推动服务事项“就近办”。纵深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建成便民服务站1726个,印发便民服务事项目录,各区(县)实现100个以上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随时办”。布设“裕农通”便民服务点726个,覆盖行政村646个。实现300个事项“全市通办”,优化“24小时自助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不打烊”,企业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推动环渤海城市政务服务通办,实现50个事项在辽宁沿海六市“区域通办”。 三是推进数据共享“免证办”。依托市公共数据共享交流平台实行数据按需汇聚,累计汇聚各类数据超百亿条。建设政务服务主题库,归集业务办件、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等各类数据2451万余条,提供服务接口621类,支撑全市范围3013个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证照材料“只提交一次”。 四是实现高频事项“掌上办”。创新推出辽事通App“e大连频道”,上线政务服务事项860余项,其中办理类事项700项、查询类事项160项,今年以来办理各类事项577万次。上线智慧停车、移动端预约办事等“高粘性”功能,整合本地“大连发布”“新闻大连”等权威媒体,打造集办事、生活、新闻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唯一城市级App。打造“e码连城”品牌,市本级和甘井子区政务服务中心开通“扫码办事”功能,金石滩等8个景区实现“扫码游园”。 五是实行职权管理“数字化”。创新建设行政职权管理系统,实现行政职权申请、下放、收回等全过程数字管理,同步出台《大连市行政职权调整运行管理办法》。通过行政职权管理系统全面规范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推动实现同类地区事项同标准认领,同一事项同标准办理,逐步实现精准放权赋能,行政审批与监管有效衔接。 四、发挥固本强基作用,营造更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 法治的核心是保护私权、限制公权,为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稳定预期。大连市围绕依法保护经营主体权益,持续推进法治建设,提升企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一是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体系。近三年先后制修《大连市外商投资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1件,正加快推进以经营主体服务为“切口”的地方立法,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制修《大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市政府规章9件,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民意调查、风险评估等9项制度,将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创新推出行政规范性文件指导性案例制度,从源头防止越权和违法文件出台,打好良法善治基础。 二是提升行政执法监管质效。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推进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信用监管已覆盖超过30个领域。创新实行行政执法检查“逆向建档、监督倒查”工作机制,改变以往直接从行政机关单向监督的常规思维,转从企业端梳理最直观的执法检查数据并分析研判,达到更加直接有效监督效果。推出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即不予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市县两级共公布清单事项4750项,让监管执法更透明、更包容、可预期。 三是健全商事纠纷调处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构建调解与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创新建立集诉讼、仲裁、调解、公证、律师、政府协作“六位一体”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为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实现商事纠纷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快速高效化解。该做法入选中国发展改革报社2022年营商环境创新发展重点宣传推广100案例,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大连市两个案例之一。 四是实现司法服务透明高效。在东北地区率先推出预重整制度,实现破产案件全流程在线审理;成立大连金融法庭,集中管辖金融纠纷案件;司法服务更加便捷。目前网上立案率达87.5%,商事案件简案平均审限为32天,同比缩短10%。组建市级“中小投资者法律服务顾问团”,为中小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服务资源,建设无障碍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无差别全链条服务。成立北方首个自贸区海事法庭,为片区建设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海事司法保障。 五、突出包容创新品质,营造更加面向国际的开放环境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连市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改革前沿优势和港口城市特点,不断提升国际化开放水平。 一是推进贸易通关便利化。全部水运口岸集装箱货物支持“直提直装”。推动进口铁矿、原油等资源性产品“先放后检”,推进出口杂粮集中检测模式,设立进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查验绿色通道,降低企业通关成本30%。实施入境人员行李物品“先期机检+人脸识别”,人均行李物品通关时间压缩40%。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大连口岸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较五年前压缩70%和95%,2023年入选国家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 二是实现招商引资拓围增量。积极开展境外招商,赴日韩、新加坡、香港等地开展系列拜访交流和招商促进活动。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推进外商内招,对永旺、孚宝、康明斯等新项目进行敲门式招商,重点推进海昌集团增资、东亚期货等一批在谈项目。搭建各类招商平台拓展招商渠道,与英中贸协签署2023-2024年合作备忘录,与中国外商投资协会、中国欧盟商会等建立合作机制。着力加强园区招商,今年以来推动全市15个园区开展招商活动1000余次,签约项目283个,落地项目超过200个。 三是推进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新开通5条外贸航线,海运航线总数达105条,集装箱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全覆盖;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0.8%,增速居全国主要港口前列;推动海陆大通道建设,大连市成为中国北方首个具有LNG国际中转功能的口岸。大连空港的国际和地区通航周航班量达84班,对日航班量保持全国前三,国际运输量(客、货、航班)保持东北地区之首。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出首创制度创新成果27项,“大窑湾·智慧港口2.0”项目6项功能设计为国内首创,入选国务院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2项。 四是打造国际化宜居城市。圆满举办2023天津达沃斯“大连之夜”、大连中日槐花恳谈会等活动,扩大城市“朋友圈”,全市友城数量达45家;打造全国首个RCEP主题高端商务区,成为东北地区先行先试样板。推进重点领域加快创新,实现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0%;新批建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46家,同比增长130%。我市在国家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列东北榜首。打造国际人才港,建设国际化社区、教育、医疗等服务体系,为外国人在连生活、工作提供便利。 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更加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是干部作风转变。大连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一是政商亲而有矩。制定《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每季度座谈协商一次,让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全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产业规划、政策制度、营商环境优化等,形成“党政主导、民企参与、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印发《大连市党政领导干部与民营经济人士联系交往正面和负面清单》,为全市党政干部与企业家交往建立明晰指引。市县两级通过“营商沙龙”、“贤言荟语”、“营商下午茶”等载体,建立常态化政商交流机制,听心声、解难题。今年以来,交流活动已累计开展300余场次。 二是政策直达快享。先后出台稳经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引人留人等系列政策,今年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15条”,稳经济、促发展;汇聚融资、科技、人才等方面545条政策信息、33万家企业基础数据、3000家企业知识产权情况,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建设人才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自动核验实现14类人才政策精准落地、即申即享。实现28项政策事项“免申即享”,惠及企业5.4万余户次,服务群众300余万人次,兑现资金支持7.43亿元。 三是需求响应高效。创新试点“12345+7”工作模式,建设常规的事“接诉即办”、要紧的事“急事特办”、难办的事“集中会办”的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及时有效解决,全力当好市民诉求“总客服”。创建“为民企办实事”工作机制,开展“致企业家一封信”活动,推进“领导干部双促双进”、“万件清理”、问题整改等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下一步,大连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辽宁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立足实际、对标国际、发挥特色,持续加快营商环境升级,助力“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勇当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以营商环境之“优”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贡献大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