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JaaVsjkSQ china.huanqiu.comarticle周至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e3pmh1nnq/e3pn60p0i周至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大县,素有“关中文柢”“天下福地”“猕猴桃之乡”美称。近年来,周至坚持“奋战一三五、振兴金周至”战略,着力打造现代农业高新区、新型工业强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县,经济社会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西安市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奋斗奖、2021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县等荣誉。 一、果业强、果乡美,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周至县农业产业因势分布,沿山塬区主打时令水果和旅游观光,中部平原为猕猴桃产业带,北部沿渭地区为苗木花卉、有机蔬菜产业带。全县基本形成以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粮食、畜牧养殖为主的一强多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全县一产总产值达到78.66亿元。 一是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猕猴桃产业作为周至县的特色主导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体系完整、链条建设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最佳优生区、最大生产基地,周至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土壤腐殖质丰富,PH值较低,拥有猕猴桃种质资源120余个,被认定为国家级野生猕猴桃保护区,选育的“秦美”、“哑特”、“华优”、“翠香”等品种荣获国内外10多项大奖,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优产品畅销奖等奖项,近期,周至猕猴桃再次荣获第三届消博会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大奖、2023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点赞2023我喜爱的中国品牌”奖等奖项。科技研发能力突出,域内现有国际猕猴桃联合研究中心、中国航天育种中心、陕西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8所、科技成果实训转化基地10个,拥有猕猴桃方面专业科技人才80余人、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及站点4个、职业农民1800余人,可以实现猕猴桃新技术、新品种的就地转化应用。行业管理技术领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周至县猕猴桃鲜果等级标准》《周至县猕猴桃贮藏技术规范》,形成了“单枝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四大技术和“人工授粉、果园生草”等16项规范化栽培管理措施,为猕猴桃产业鲜果分级销售和采收入库贮藏提供了技术规范。全县猕猴桃优果率达9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管理示范县。 二是全产业链体系齐全。周至作为猕猴桃产业主产区,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43.2万亩, 年产鲜果55万吨,综合产值约58亿元,果区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拥有猕猴桃产业发展、种植、贮藏、加工、花粉、营销、包装等7个协会,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精深加工能力突出,全县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导向,引导支持企业技术革新、设备更新换代,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建设智能化、现代化生产车间,全县现有深加工企业26家,年加工果干、果膏、果酒、果酱、饮品、冻果等各类产品15万吨。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大力建设产业升级配套的道路、水利、冷藏库等基础设施,全县累计修建猕猴桃贮藏库2680座,实现了猕猴桃鲜果错峰销售,优质果品销售单价由贮藏入库时的5元,提升到秋冬节庆时节的10至15元。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线下”拥有一支5000余人专门从事猕猴桃营销的团队,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猕猴桃鲜果以及深加工产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线上”大力实施“电商+产业”战略,构建农户种植、企业加工、平台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电商销售额达到年均20余亿元。 三是持续带动后劲显现。集体经济组织壮大,依托猕猴桃全产业链,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引导各类闲置资源入股,嵌入猕猴桃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小农小户融入村集体组织与社会资本抱团发展。截至目前,周至县共有猕猴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7个、猕猴桃电商1500余家,猕猴桃“一村一品”示范村96个。猕猴桃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依托猕猴桃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国家秦岭猕猴桃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中心,统筹布局猕猴桃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功能板块,形成“两轴两心七区”的空间布局,大力推广科学化订单农业和托管模式,预计农户亩产收益提高30%以上。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日益完善,随着“贮藏加工配套、电商及品牌创建”等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的推进,全县从事猕猴桃及相关产业的农户达到8.5万户,带动39.93万户农民实现稳定就业,仅2022年,周至县29家大中型果业企业在产业帮扶项目中带动3000余户1.2万余人实现就业。 二、聚链条、强招引,打造工业转型“新基地” 周至县坚持因时而动、因势而动,抢抓国际国内双循环产业转移机遇,制定出台《贯彻全市产业倍增计划工作方案》《支持集贤园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力服务保障集贤园发展,提升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招商成效,着力打造千亿级智造业产业集群。 一是找方向、定目标,集贤园发展势头显现。周至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聚焦打造千亿级智造业产业集群,与西安高新区共同确立集贤园“12345”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承接西安核心区域先进制造业功能外溢的主阵地、加强苏陕交流合作的示范园。截至目前,投产企业从共建之初的68家增加到了113家,工业总产值从共建之初的8.5亿元跃升至2022年度的72亿元,同比增长271%。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359%;实现年税收1.27亿元,同比增长10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62%。 二是优服务、强保障,“两轮驱动”多点支撑。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围绕集贤园发展,配套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以打造服务高新区及西安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配套区为方向,高标准提升园区配套,园区内水电路讯等配套完善升级,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工业发展“两轮驱动”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占地348亩的园区一期已入驻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其中8家建成投产,7家正在建设。 三是抓培育、促投产,生态工业成果丰硕。坚持高端化、集聚化定位,集贤园先后引进投资50亿元、规划产值500亿元的比亚迪智能终端项目,投资130亿元、规划产值4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能(集贤)基地一、二期等大项目;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引进了总投资8亿元、预计年产值30亿元的陕西大秦环保集团机动车回收拆解与资源化利用项目,总投资6.5亿元、预计年产值8亿元的陕西恒达福新型建材生产研发中心项目,为打造新型工业强县积蓄力量。坚持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作用,完善企业培育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向企业发放贷款12.8亿元,减税降费3.79亿元,助力高科建材(西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等企业做大做强,全县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生物制药四大工业产业集群蓄势待发。2022年,全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家,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73亿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抓环境,优保障,加速释放文旅“新活力”“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点”,周至借助旅游市场,围绕“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精品民宿+优质伴手礼”,将同类型资源系列化、主题化开发,异质资源特色化开发,搭建出文农旅体贸综合大平台,形成全域旅游生态体系。 一是文化推广,让生态人文活起来。近年来,周至以打造研学在周至、康养在周至、旅居在周至三张名片为契机,进一步擦亮文旅品牌,依托楼观台、仙游寺、大秦寺等宗教历史人文生态景点,树立打造“水之源、文之脉”系列地域品牌,推出周城古文化、“道源仙都”财神故里、沙·沙河、烟火巷子等旅游IP和线路。打造有形产品,依托秦岭四宝科学公园、蔡侯纸博物馆等场所,完善提升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拓展挖掘“熊猫纸”、航天猕猴桃等文创、农创产品知名度和销售渠道,让生态人文景色“活起来”。拉动消费市场,通过政府搭台创建消费场景等方式,各个旅游景点汇聚“粉蒸肉夹馍”“翠峰饦饦”等当地特色小吃百余种,摊位千余家,配套中安新天地商业广场、周至水街衣里工厂店等,全方位满足游客游购休闲需求。2022年接待游客101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54亿元。 二是农旅融合,让区域发展动起来。积极探索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新模式,依托农业优势,通过科学规划,拓展产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整合猕猴桃主题公园、花卉苗木长廊、民俗、民宿等特色资源,以关中环山旅游路为纽带,以文化赋能田园经济综合体——楼观片区、村落康养田园经济综合体——马召片区、多维驱动田园经济综合体——骆峪片区、业态创新田园经济综合体——翠峰片区为辅翼的“一纽带四片区”已初具规模。规范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全域旅游,用足用活“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加大吃住娱购、公厕、停车位等要素保障力度,着力完善相应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厚畛子镇殷家坪村、本地网评“十佳民宿”崖·八里、马召镇辛口村喜鹊咖啡馆、骆峪镇骆峪村民宿一条街等一批经典文旅地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打卡。 下一步,周至县将通过产业升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激发活力,蓄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强县、生态名县和新型工业强县,全力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一是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健全完善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张清单”,扎实推进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跟进西法城际铁路、乾周高速公路、鄠周眉高速公路、周至通用机场等前期项目,全方位构建“1+2+3”交通网络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是做优营商环境“强磁场”。强化价值导向、服务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进“异地通办”,不断升级完善“周到办”服务体系,持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用好用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让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三是做强产业发展“新引擎”。紧盯粮食安全,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进度。深化与高新区合作共建集贤园,重点做好比亚迪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保障。打好“文化+特色+旅游”组合拳,全力挖掘周塬路旅游潜力,擦靓“源来周至·多来多福”区域文旅品牌形象。 四是创新搭建消费“场景感”。用好用活各类促消费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智能家装等大宗消费快速增长。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重点支持“户外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发展。聚力培育电商供应链基地、电商直播基地,积极创建省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 168679089733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8679089733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5774382790a4911eac177902d7f1fcb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周至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大县,素有“关中文柢”“天下福地”“猕猴桃之乡”美称。近年来,周至坚持“奋战一三五、振兴金周至”战略,着力打造现代农业高新区、新型工业强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县,经济社会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西安市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奋斗奖、2021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县等荣誉。 一、果业强、果乡美,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周至县农业产业因势分布,沿山塬区主打时令水果和旅游观光,中部平原为猕猴桃产业带,北部沿渭地区为苗木花卉、有机蔬菜产业带。全县基本形成以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粮食、畜牧养殖为主的一强多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全县一产总产值达到78.66亿元。 一是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猕猴桃产业作为周至县的特色主导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体系完整、链条建设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最佳优生区、最大生产基地,周至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土壤腐殖质丰富,PH值较低,拥有猕猴桃种质资源120余个,被认定为国家级野生猕猴桃保护区,选育的“秦美”、“哑特”、“华优”、“翠香”等品种荣获国内外10多项大奖,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优产品畅销奖等奖项,近期,周至猕猴桃再次荣获第三届消博会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大奖、2023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点赞2023我喜爱的中国品牌”奖等奖项。科技研发能力突出,域内现有国际猕猴桃联合研究中心、中国航天育种中心、陕西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8所、科技成果实训转化基地10个,拥有猕猴桃方面专业科技人才80余人、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及站点4个、职业农民1800余人,可以实现猕猴桃新技术、新品种的就地转化应用。行业管理技术领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周至县猕猴桃鲜果等级标准》《周至县猕猴桃贮藏技术规范》,形成了“单枝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四大技术和“人工授粉、果园生草”等16项规范化栽培管理措施,为猕猴桃产业鲜果分级销售和采收入库贮藏提供了技术规范。全县猕猴桃优果率达9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管理示范县。 二是全产业链体系齐全。周至作为猕猴桃产业主产区,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43.2万亩, 年产鲜果55万吨,综合产值约58亿元,果区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拥有猕猴桃产业发展、种植、贮藏、加工、花粉、营销、包装等7个协会,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精深加工能力突出,全县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导向,引导支持企业技术革新、设备更新换代,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建设智能化、现代化生产车间,全县现有深加工企业26家,年加工果干、果膏、果酒、果酱、饮品、冻果等各类产品15万吨。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大力建设产业升级配套的道路、水利、冷藏库等基础设施,全县累计修建猕猴桃贮藏库2680座,实现了猕猴桃鲜果错峰销售,优质果品销售单价由贮藏入库时的5元,提升到秋冬节庆时节的10至15元。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线下”拥有一支5000余人专门从事猕猴桃营销的团队,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猕猴桃鲜果以及深加工产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线上”大力实施“电商+产业”战略,构建农户种植、企业加工、平台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电商销售额达到年均20余亿元。 三是持续带动后劲显现。集体经济组织壮大,依托猕猴桃全产业链,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引导各类闲置资源入股,嵌入猕猴桃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小农小户融入村集体组织与社会资本抱团发展。截至目前,周至县共有猕猴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7个、猕猴桃电商1500余家,猕猴桃“一村一品”示范村96个。猕猴桃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依托猕猴桃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国家秦岭猕猴桃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中心,统筹布局猕猴桃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功能板块,形成“两轴两心七区”的空间布局,大力推广科学化订单农业和托管模式,预计农户亩产收益提高30%以上。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日益完善,随着“贮藏加工配套、电商及品牌创建”等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的推进,全县从事猕猴桃及相关产业的农户达到8.5万户,带动39.93万户农民实现稳定就业,仅2022年,周至县29家大中型果业企业在产业帮扶项目中带动3000余户1.2万余人实现就业。 二、聚链条、强招引,打造工业转型“新基地” 周至县坚持因时而动、因势而动,抢抓国际国内双循环产业转移机遇,制定出台《贯彻全市产业倍增计划工作方案》《支持集贤园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力服务保障集贤园发展,提升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招商成效,着力打造千亿级智造业产业集群。 一是找方向、定目标,集贤园发展势头显现。周至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聚焦打造千亿级智造业产业集群,与西安高新区共同确立集贤园“12345”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承接西安核心区域先进制造业功能外溢的主阵地、加强苏陕交流合作的示范园。截至目前,投产企业从共建之初的68家增加到了113家,工业总产值从共建之初的8.5亿元跃升至2022年度的72亿元,同比增长271%。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359%;实现年税收1.27亿元,同比增长10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62%。 二是优服务、强保障,“两轮驱动”多点支撑。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围绕集贤园发展,配套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以打造服务高新区及西安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配套区为方向,高标准提升园区配套,园区内水电路讯等配套完善升级,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工业发展“两轮驱动”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占地348亩的园区一期已入驻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其中8家建成投产,7家正在建设。 三是抓培育、促投产,生态工业成果丰硕。坚持高端化、集聚化定位,集贤园先后引进投资50亿元、规划产值500亿元的比亚迪智能终端项目,投资130亿元、规划产值4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能(集贤)基地一、二期等大项目;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引进了总投资8亿元、预计年产值30亿元的陕西大秦环保集团机动车回收拆解与资源化利用项目,总投资6.5亿元、预计年产值8亿元的陕西恒达福新型建材生产研发中心项目,为打造新型工业强县积蓄力量。坚持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作用,完善企业培育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向企业发放贷款12.8亿元,减税降费3.79亿元,助力高科建材(西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等企业做大做强,全县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生物制药四大工业产业集群蓄势待发。2022年,全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家,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73亿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抓环境,优保障,加速释放文旅“新活力”“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点”,周至借助旅游市场,围绕“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精品民宿+优质伴手礼”,将同类型资源系列化、主题化开发,异质资源特色化开发,搭建出文农旅体贸综合大平台,形成全域旅游生态体系。 一是文化推广,让生态人文活起来。近年来,周至以打造研学在周至、康养在周至、旅居在周至三张名片为契机,进一步擦亮文旅品牌,依托楼观台、仙游寺、大秦寺等宗教历史人文生态景点,树立打造“水之源、文之脉”系列地域品牌,推出周城古文化、“道源仙都”财神故里、沙·沙河、烟火巷子等旅游IP和线路。打造有形产品,依托秦岭四宝科学公园、蔡侯纸博物馆等场所,完善提升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拓展挖掘“熊猫纸”、航天猕猴桃等文创、农创产品知名度和销售渠道,让生态人文景色“活起来”。拉动消费市场,通过政府搭台创建消费场景等方式,各个旅游景点汇聚“粉蒸肉夹馍”“翠峰饦饦”等当地特色小吃百余种,摊位千余家,配套中安新天地商业广场、周至水街衣里工厂店等,全方位满足游客游购休闲需求。2022年接待游客101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54亿元。 二是农旅融合,让区域发展动起来。积极探索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新模式,依托农业优势,通过科学规划,拓展产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整合猕猴桃主题公园、花卉苗木长廊、民俗、民宿等特色资源,以关中环山旅游路为纽带,以文化赋能田园经济综合体——楼观片区、村落康养田园经济综合体——马召片区、多维驱动田园经济综合体——骆峪片区、业态创新田园经济综合体——翠峰片区为辅翼的“一纽带四片区”已初具规模。规范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全域旅游,用足用活“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加大吃住娱购、公厕、停车位等要素保障力度,着力完善相应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厚畛子镇殷家坪村、本地网评“十佳民宿”崖·八里、马召镇辛口村喜鹊咖啡馆、骆峪镇骆峪村民宿一条街等一批经典文旅地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打卡。 下一步,周至县将通过产业升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激发活力,蓄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强县、生态名县和新型工业强县,全力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一是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健全完善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张清单”,扎实推进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跟进西法城际铁路、乾周高速公路、鄠周眉高速公路、周至通用机场等前期项目,全方位构建“1+2+3”交通网络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是做优营商环境“强磁场”。强化价值导向、服务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进“异地通办”,不断升级完善“周到办”服务体系,持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用好用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让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三是做强产业发展“新引擎”。紧盯粮食安全,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进度。深化与高新区合作共建集贤园,重点做好比亚迪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保障。打好“文化+特色+旅游”组合拳,全力挖掘周塬路旅游潜力,擦靓“源来周至·多来多福”区域文旅品牌形象。 四是创新搭建消费“场景感”。用好用活各类促消费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智能家装等大宗消费快速增长。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重点支持“户外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发展。聚力培育电商供应链基地、电商直播基地,积极创建省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