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JaNpJlJ4T china.huanqiu.comarticle锚定目标聚合力 精准施策提质效 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新篇章/e3pmh1nnq/e3pn60p0i近年来,沙坡头区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和五大振兴具体路径,强化党委高位统筹推动、用好全面深化改革法宝、建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绘就“业兴村美民富人和”乡村振兴画卷。 一、高位统筹聚合力,扶持政策注入“强心剂” 始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强化物力配置、财力保障、人力投入,做实区委统筹、政策扶持和人才引育三大文章,全方位破解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区委统筹强引领。区委和政府统揽全局,落实领导主抓、部门包抓、专班专抓、严督实抓工作机制,大力实施“抓产业、办实事、强治理、转作风”三年行动和“六个一百”工程,示范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惠民生工作,推动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政策扶持兴产业。出台特色产业发展、富民增收、提质增效等扶持方案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金管理、集体经济发展奖励等制度办法20余个,构建补贴、金融、保险“三位一体”政策扶持体系。完善政银企协同联动机制,创新设立助力乡村振兴基金池,成立宁夏农担沙坡头分公司,整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基金、乡村振兴、产权抵押贷款等风险补偿基金1.15亿元,形成沙坡头区乡村振兴基金池,累计撬动17.15亿元贷款助力特色优势产业和扶贫领域产业发展,有力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人才引育强动力。坚持培养和引进同步,积极推进“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柔性引进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团队3个,邀请10名区内外企业家、来沙工作资深学者等担任沙坡头区高质量发展顾问团顾问,为高质量发展、引资引智等提供人才支撑。积极搭建科技助农平台,在镇罗、宣和等镇建立人才工作站,探索“政府引导+村集体运营+院校支持”合作模式,通过聘任“名誉村民”、设立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形式,持续做大乡村振兴人才基本盘。 二、深耕资源聚优势,打造三产融合“升级版” 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融合化发展,培育设施蔬菜、富硒苹果、奶产业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做大规模促升级。聚焦“成熟灌区耕作区、南部台地种养区、旱塬盆地示范区、依山涉沙创新区”产业布局,累计投资8.06亿元实施日光温室改造提升、南山台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香山兴仁片区生态修复及灌区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提升改造项目,建设麦垛山万头奶牛养殖园区,累计改造镇罗、柔远等镇老旧日光温室1370座,打造苹果产业一二三产示范园区和朝天椒旱作节水示范区,全方位夯实粮食产业根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优品牌提效益。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坚持“区域公用品牌+自主品牌”的发展营销战略,全面实施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农业生产和认证规范,打造特色果菜生产示范及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个、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园和有机苹果基地4800亩、粮食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三年行动示范区2个,擦亮“有机富硒蔬菜之乡”“黄金奶源之乡”金字招牌和“中卫硒砂瓜”“沙坡头苹果”“韩闸韭菜”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电商直播间13个,培育孵化一批“新农人”直播达人,有效提升农产品购买转化率。做活融合强链条。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进蒙牛、山东水发、光明等头部企业,实施乳制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建设等项目,紧抓沙坡头区创成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打造集“智慧农业+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教旅融合示范园,在常乐镇枣林村、迎水桥镇鸣钟、沙坡头、何滩等村实施精品民宿、康养研学、休闲采摘、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项目,打造黄河宿集、“原舍依田”自然(亲子)教育营地、“三村一域”等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累计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历史文化名村5个。 三、村美民富聚人气,打造宜居宜业“幸福村” 坚持以治软弱、治贫穷、治散乱“良政三治”为总揽,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扎实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让农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抱团发展鼓了群众口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合作社运作、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建立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累计在11个乡镇57个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旅游、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置业等股份合作社52个,吸收4万余名群众入股,2022年为村集体增收2500余万元,带动9000余名群众增收2017万元,为合作社股民分红77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三方共赢局面。环境治理扮靓乡村容颜。以“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为目标,完成村庄绿化、庭院经济和灌木造林3.2万亩,实施迎水桥镇鸣钟村、何滩村等一批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村庄清洁、美丽村庄绿化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投资1.34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兴仁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全面推行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使包括移民安置区在内的152个行政村(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成功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三级示范县区。乡村善治擦亮文明底色。积极探索“一核三优四化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形成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镇罗镇、迎水桥镇何滩村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镇村,镇罗镇乡村治理典型做法被国家最高法院主要领导批示。在11个乡镇198个村居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道德模范墙”文化长廊,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施“红黑榜”“爱心超市”等“清单制”“积分制”治理措施,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6个,切实让农村成为留住人、吸引人、造福人的美丽家园。 168679055366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8679055366811[]{"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近年来,沙坡头区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和五大振兴具体路径,强化党委高位统筹推动、用好全面深化改革法宝、建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绘就“业兴村美民富人和”乡村振兴画卷。 一、高位统筹聚合力,扶持政策注入“强心剂” 始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强化物力配置、财力保障、人力投入,做实区委统筹、政策扶持和人才引育三大文章,全方位破解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区委统筹强引领。区委和政府统揽全局,落实领导主抓、部门包抓、专班专抓、严督实抓工作机制,大力实施“抓产业、办实事、强治理、转作风”三年行动和“六个一百”工程,示范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惠民生工作,推动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政策扶持兴产业。出台特色产业发展、富民增收、提质增效等扶持方案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金管理、集体经济发展奖励等制度办法20余个,构建补贴、金融、保险“三位一体”政策扶持体系。完善政银企协同联动机制,创新设立助力乡村振兴基金池,成立宁夏农担沙坡头分公司,整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基金、乡村振兴、产权抵押贷款等风险补偿基金1.15亿元,形成沙坡头区乡村振兴基金池,累计撬动17.15亿元贷款助力特色优势产业和扶贫领域产业发展,有力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人才引育强动力。坚持培养和引进同步,积极推进“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柔性引进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团队3个,邀请10名区内外企业家、来沙工作资深学者等担任沙坡头区高质量发展顾问团顾问,为高质量发展、引资引智等提供人才支撑。积极搭建科技助农平台,在镇罗、宣和等镇建立人才工作站,探索“政府引导+村集体运营+院校支持”合作模式,通过聘任“名誉村民”、设立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形式,持续做大乡村振兴人才基本盘。 二、深耕资源聚优势,打造三产融合“升级版” 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融合化发展,培育设施蔬菜、富硒苹果、奶产业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做大规模促升级。聚焦“成熟灌区耕作区、南部台地种养区、旱塬盆地示范区、依山涉沙创新区”产业布局,累计投资8.06亿元实施日光温室改造提升、南山台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香山兴仁片区生态修复及灌区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提升改造项目,建设麦垛山万头奶牛养殖园区,累计改造镇罗、柔远等镇老旧日光温室1370座,打造苹果产业一二三产示范园区和朝天椒旱作节水示范区,全方位夯实粮食产业根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优品牌提效益。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坚持“区域公用品牌+自主品牌”的发展营销战略,全面实施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农业生产和认证规范,打造特色果菜生产示范及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个、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园和有机苹果基地4800亩、粮食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三年行动示范区2个,擦亮“有机富硒蔬菜之乡”“黄金奶源之乡”金字招牌和“中卫硒砂瓜”“沙坡头苹果”“韩闸韭菜”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电商直播间13个,培育孵化一批“新农人”直播达人,有效提升农产品购买转化率。做活融合强链条。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进蒙牛、山东水发、光明等头部企业,实施乳制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建设等项目,紧抓沙坡头区创成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打造集“智慧农业+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教旅融合示范园,在常乐镇枣林村、迎水桥镇鸣钟、沙坡头、何滩等村实施精品民宿、康养研学、休闲采摘、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项目,打造黄河宿集、“原舍依田”自然(亲子)教育营地、“三村一域”等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累计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历史文化名村5个。 三、村美民富聚人气,打造宜居宜业“幸福村” 坚持以治软弱、治贫穷、治散乱“良政三治”为总揽,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扎实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让农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抱团发展鼓了群众口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合作社运作、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建立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累计在11个乡镇57个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旅游、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置业等股份合作社52个,吸收4万余名群众入股,2022年为村集体增收2500余万元,带动9000余名群众增收2017万元,为合作社股民分红77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三方共赢局面。环境治理扮靓乡村容颜。以“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为目标,完成村庄绿化、庭院经济和灌木造林3.2万亩,实施迎水桥镇鸣钟村、何滩村等一批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村庄清洁、美丽村庄绿化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投资1.34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兴仁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全面推行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使包括移民安置区在内的152个行政村(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成功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三级示范县区。乡村善治擦亮文明底色。积极探索“一核三优四化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形成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镇罗镇、迎水桥镇何滩村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镇村,镇罗镇乡村治理典型做法被国家最高法院主要领导批示。在11个乡镇198个村居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道德模范墙”文化长廊,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施“红黑榜”“爱心超市”等“清单制”“积分制”治理措施,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6个,切实让农村成为留住人、吸引人、造福人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