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J1jCBWK0e china.huanqiu.comarticle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e3pmh1nnq/e3pn60p0i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于2017年4月正式挂牌运行,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规划面积19.99平方公里。2019年12月,泸州综合保税区、中国(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相继获批,按“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模式,独立封闭运行。川南临港片区位于泸州“水公铁空”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拥有空港、水港、高铁站,建成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泸州港临时开放口岸、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等6大国家级开放平台。挂牌6年多来,川南临港片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集群发展新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等三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临港开放型产业体系,正努力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示范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开放桥头堡。 一、着力“为国家试制度”,打造区域营商环境示范标杆 片区挂牌6年来,聚焦“为国家试制度”,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坚持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发展导向纵深推进改革创新,累计形成45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项获全国推广或表扬(“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企业套餐式注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等3项经验获国务院发文全国推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一窗受理”等4项经验获得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发文表扬)、27项获全省推广、99项获全市推广,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持续得到改善。 (一)持续深化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推行“准入即准营”清单制、市场主体“承诺即准入”、自选“套餐式”办证、工业“标准地”拿地即开工等系列改革举措,企业注册、证照办理、项目施工审批等流程大幅缩短,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以内,推动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全流程审批时限由288个工作日减少到90个工作日内。2022年,片区范围内新增市场主体2528户,挂牌以来累计新增注册企业1.57万户。 (二)持续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实施进境粮食保税循环仓容监管模式、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启运港退税+无水港”服务模式等改革举措,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14小时和2分钟。仅“进境粮食保税循环仓容监管模式”一项改革举措就为中海粮油一家企业节约仓储设施建设成本5000万元以上、年资金运营成本1000万元以上。“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累计为67家生产型出口企业办理快捷出口退税10.72亿元。 (三)持续深化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创新推出融资抵质押集成服务平台、“融资+保险”险资直投模式等金融创新成果,累计新增金融和类金融机构80余家,支持企业融资超130亿元。在省内率先推动关税保证保险落地,实现先放后税、延期缴税,为企业降低资金成本超7成。推出“订单贷”服务,累计帮助10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2亿元,循环放款374笔,融资金额5.2亿元。 (四)持续深化监管法治化改革。创新推出现场勘验“三联合”、施工图联合审查机制等创新举措,建立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实行“三段式”“双随机”监管,实现市场监管数据共享、联动执法。设立自贸区法庭、自贸区检察室等机构,创新推出、管辖权异议诚信诉讼机制、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等系列改革,设置法治教员、检察官联络员等,为市场主体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法律帮助和咨询,有效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二、着力“为区域搭平台”,深度参与“两个市场”资源统筹 主动抢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契机,推进“区港联动、平台叠加”,加快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要素在片区集散,努力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示范区。 (一)推进综保区建设,打造临港开放型产业聚集区。泸州综合保税区于2019年12月获国务院批复设立,2021年1月正式封关运行,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全部位于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内,按照“综保区+口岸平台”联动发展模式,成功打造定点供应乐山的进口美国稀土、服务成渝的汽车零配件、辐射西部省份的阿联酋博禄化工塑料粒子等保税物流分拨中心。2022年,泸州综保区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百亿,达105.1亿元、同比增长162.5%,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比重55%,在全国145个有进出口实绩的综保区中排名第90位,提升17位。 (二)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打造进口商贸产业生态圈。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于201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成立,按照“1+3+7”模式联动发展(“1”即以自贸区为核心;“3”即以高新区、长开区、白酒园区为基础,建立3个跨境电商重点支撑产业园区;“7”即以泸州市内三区四县为基础,建立7个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产业园区),目前核心区已全面落地保税备货进口、一般出口、B2B直接出口、B2B出口海外仓四大业务,建成跨境电商监管中心5000平方米、专用仓库1万平方米、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2.6万平方米、线上交易平台和线下体验店各3个。2022年,正式上线运行泸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47亿元。 (三)推进特定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建设,打造进口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泸州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于2014年10月获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复,是全国首批58个进境粮食口岸之一,2015年1月正式验收投用,已建成两大进境粮食专用仓库,面积1.63万平方米,经过逐年培育,泸州口岸进口粮食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厦门建发、奥瑞佳等20余家进口粮食贸易企业扎根泸州,进口粮食品类已发展到大豆、高粱、豌豆、扁豆等多品类聚集,进口地已发展到美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国。2022年,进口粮食达104.65万吨、增长35.79%,成功迈入百万吨级大关,业务量稳居长江上游第一位。随着2023年2月,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深加工项目全面建成,结合中海粮油加工项目(一期)70万吨产能,临港进口粮食加工总产能已达到220万吨,以粮食贸易为主的通道经济已逐步向产业经济转型。 泸州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于2018年3月获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筹建,2019年9月验收投用,现已建成3661平方米冷链查验与存储一体化设施,具备进口冷冻、冰鲜肉类及其副产品的抽样、查验、检测、存储等功能,但因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等相关不利因素影响,泸州口岸进口肉类业务受到一定限制,未规模化运转。 (四)推进泸州港国家水运临时开放口岸建设,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枢纽节点。泸州港于2003年开港,是四川第一大水运港、中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2018年1月,获批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2018年3月首次获批国家临时开放水运口岸,后又多次续期。现已建有6个千吨级多用途直立框架式泊位、40余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具备集装箱25.5万标箱、件杂货176万吨的年吞吐能力,进港铁路专用线直通码头货场,目前稳定开行泸州至南京、上海等沿江航线5条,至日本、韩国等近洋航线2条,至成都、昆明、广州等铁水联运班列5条。2022年,成功开行中欧班列泸州号并同年纳入图定班列,推动泸州成为全省率先同时开通国际水运、陆运双通道的城市,目前已累计开行19列次。2022年,泸州港集装箱箱量吞吐量19.03万标箱、同比增长10.55%、占全省比重达66.4%,其中,水运外贸箱量6.13万标箱、同比增长10.03%、占全省比重达83.6%,铁路箱量4.26万标箱、同比增长15.01%。 三、着力“为地方谋发展”,加快培育三大百亿级开放产业 立足临港开放特色优势,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优势优先发展,已初步形成先进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三大百亿级产业聚集发展态势。2022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24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营业收入591.3亿元、同比增长22.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6.7亿元、同比增长17.3%,进出口贸易额126.71亿元、同比增长48.76%、占泸州全市比重达65.9%。 (一)大力发展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依托区位、市场、要素等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优质产业转移,已集聚有以恒力为龙头的纺织先进材料、以中海沥青为龙头的石化新材料、以合盛为龙头的硅基铜基新材料、以新康意为龙头的高分子复合新材料等四类先进材料产业链企业。未来1-2年内,随着园区内恒力聚酯新材料、合盛锂电铜箔、合盛碳化硅、新康意预涂膜等重大项目投产,将形成300-400亿产值规模,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百亿级粮油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港口大宗商品水运价格优势和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政策优势,大力发展集临港粮油食品加工、仓储物流、贸易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其中,加工板块有中海粮油(一期)70万吨进口大豆加工项目、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加工项目等,仓储物流板块有西南食谷(一期)16万吨粮油仓储设施项目、智同物联网5万吨仓储项目等,贸易板块吸引厦门建发、厦门象屿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华西希望等20余家粮油贸易企业扎根泸州开展业务,具备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链条。未来1-2年,随着中海粮油二期、中信建设一期二期、鸿云大米加工贸易等项目全面投产后,将有望达到粮油食品加工产值100亿、贸易额100亿的“双百亿”规模。 (三)大力发展百亿级国际贸易产业。依托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开放平台驱动,以及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带动,已引进培育泸州建发原材料、博禄贸易(上海)公司、盛和稀土股份公司等商贸服务企业130余家,通过临港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效服务口岸腹地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园区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互促发展。到十四五末,预计进出口贸易规模将达200亿元以上。 四、着力“为群众办实事”,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聚焦园区企业群众投资普遍关心的问题,树立超前服务理念、超强服务意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一)大力推进惠企纾困解难。出台《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10条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推动园区40家企业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4.03亿元,79家企业享受六税两费减免234万元,31户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款1871万元。对承租国有房屋的企业,减免房租2954万元。结合产业生态链链长制分工,按照“分段式流水线”管理的模式,建立领导联系、部门包保项目机制,倒排工期、统筹资源推进项目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每周定期研究问题、不定期现场解决问题,坚持决策会议围绕项目转,谁能决策谁主持,避免层层会议研究,提升项目问题决策效率。(二)全力做好要素服务保障。优化“施工图联合审查机制”、施工许可“一件事”等审批服务,创新推行工业“标准地”拿地即开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服务前置等模式,完成2宗128亩“标准地”供应,有效缩短准入条件审查和审批时间。通过“订单贷”“园保贷”帮助企业融资1.97亿元,帮助企业办理抵质押业务90笔2.9亿元。发放省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482万元,为园区企业解决4000多名员工宿舍、人才公寓需求。 (三)切实推进“民心守护”走深走实。深入开展“贴心行动”“省心行动”“连心行动”“尽心行动”,高效协调解决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饲料加工项目接入用电、合盛集团4万吨高档锂电铜箔项目临时用电、开设园区公交专线、疫情期间保供稳链、厂房宿舍退房退租等问题81个。建立群众诉求“接件即办”机制,2022年“源头化”处理12345市长热线、网络问政、信访投诉平台反映的450条群众诉求,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 168673235879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8673235879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9287118ef6cf30353c408ed5f7a1f7bu1.pn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于2017年4月正式挂牌运行,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规划面积19.99平方公里。2019年12月,泸州综合保税区、中国(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相继获批,按“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模式,独立封闭运行。川南临港片区位于泸州“水公铁空”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拥有空港、水港、高铁站,建成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泸州港临时开放口岸、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等6大国家级开放平台。挂牌6年多来,川南临港片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集群发展新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等三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临港开放型产业体系,正努力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核心区、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示范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开放桥头堡。 一、着力“为国家试制度”,打造区域营商环境示范标杆 片区挂牌6年来,聚焦“为国家试制度”,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坚持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发展导向纵深推进改革创新,累计形成45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项获全国推广或表扬(“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企业套餐式注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等3项经验获国务院发文全国推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一窗受理”等4项经验获得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发文表扬)、27项获全省推广、99项获全市推广,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持续得到改善。 (一)持续深化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推行“准入即准营”清单制、市场主体“承诺即准入”、自选“套餐式”办证、工业“标准地”拿地即开工等系列改革举措,企业注册、证照办理、项目施工审批等流程大幅缩短,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以内,推动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全流程审批时限由288个工作日减少到90个工作日内。2022年,片区范围内新增市场主体2528户,挂牌以来累计新增注册企业1.57万户。 (二)持续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实施进境粮食保税循环仓容监管模式、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启运港退税+无水港”服务模式等改革举措,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14小时和2分钟。仅“进境粮食保税循环仓容监管模式”一项改革举措就为中海粮油一家企业节约仓储设施建设成本5000万元以上、年资金运营成本1000万元以上。“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累计为67家生产型出口企业办理快捷出口退税10.72亿元。 (三)持续深化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创新推出融资抵质押集成服务平台、“融资+保险”险资直投模式等金融创新成果,累计新增金融和类金融机构80余家,支持企业融资超130亿元。在省内率先推动关税保证保险落地,实现先放后税、延期缴税,为企业降低资金成本超7成。推出“订单贷”服务,累计帮助10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2亿元,循环放款374笔,融资金额5.2亿元。 (四)持续深化监管法治化改革。创新推出现场勘验“三联合”、施工图联合审查机制等创新举措,建立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实行“三段式”“双随机”监管,实现市场监管数据共享、联动执法。设立自贸区法庭、自贸区检察室等机构,创新推出、管辖权异议诚信诉讼机制、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等系列改革,设置法治教员、检察官联络员等,为市场主体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法律帮助和咨询,有效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二、着力“为区域搭平台”,深度参与“两个市场”资源统筹 主动抢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契机,推进“区港联动、平台叠加”,加快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要素在片区集散,努力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示范区。 (一)推进综保区建设,打造临港开放型产业聚集区。泸州综合保税区于2019年12月获国务院批复设立,2021年1月正式封关运行,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全部位于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内,按照“综保区+口岸平台”联动发展模式,成功打造定点供应乐山的进口美国稀土、服务成渝的汽车零配件、辐射西部省份的阿联酋博禄化工塑料粒子等保税物流分拨中心。2022年,泸州综保区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百亿,达105.1亿元、同比增长162.5%,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比重55%,在全国145个有进出口实绩的综保区中排名第90位,提升17位。 (二)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打造进口商贸产业生态圈。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于201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成立,按照“1+3+7”模式联动发展(“1”即以自贸区为核心;“3”即以高新区、长开区、白酒园区为基础,建立3个跨境电商重点支撑产业园区;“7”即以泸州市内三区四县为基础,建立7个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产业园区),目前核心区已全面落地保税备货进口、一般出口、B2B直接出口、B2B出口海外仓四大业务,建成跨境电商监管中心5000平方米、专用仓库1万平方米、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2.6万平方米、线上交易平台和线下体验店各3个。2022年,正式上线运行泸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47亿元。 (三)推进特定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建设,打造进口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泸州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于2014年10月获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复,是全国首批58个进境粮食口岸之一,2015年1月正式验收投用,已建成两大进境粮食专用仓库,面积1.63万平方米,经过逐年培育,泸州口岸进口粮食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厦门建发、奥瑞佳等20余家进口粮食贸易企业扎根泸州,进口粮食品类已发展到大豆、高粱、豌豆、扁豆等多品类聚集,进口地已发展到美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国。2022年,进口粮食达104.65万吨、增长35.79%,成功迈入百万吨级大关,业务量稳居长江上游第一位。随着2023年2月,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深加工项目全面建成,结合中海粮油加工项目(一期)70万吨产能,临港进口粮食加工总产能已达到220万吨,以粮食贸易为主的通道经济已逐步向产业经济转型。 泸州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于2018年3月获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筹建,2019年9月验收投用,现已建成3661平方米冷链查验与存储一体化设施,具备进口冷冻、冰鲜肉类及其副产品的抽样、查验、检测、存储等功能,但因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等相关不利因素影响,泸州口岸进口肉类业务受到一定限制,未规模化运转。 (四)推进泸州港国家水运临时开放口岸建设,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枢纽节点。泸州港于2003年开港,是四川第一大水运港、中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2018年1月,获批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2018年3月首次获批国家临时开放水运口岸,后又多次续期。现已建有6个千吨级多用途直立框架式泊位、40余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具备集装箱25.5万标箱、件杂货176万吨的年吞吐能力,进港铁路专用线直通码头货场,目前稳定开行泸州至南京、上海等沿江航线5条,至日本、韩国等近洋航线2条,至成都、昆明、广州等铁水联运班列5条。2022年,成功开行中欧班列泸州号并同年纳入图定班列,推动泸州成为全省率先同时开通国际水运、陆运双通道的城市,目前已累计开行19列次。2022年,泸州港集装箱箱量吞吐量19.03万标箱、同比增长10.55%、占全省比重达66.4%,其中,水运外贸箱量6.13万标箱、同比增长10.03%、占全省比重达83.6%,铁路箱量4.26万标箱、同比增长15.01%。 三、着力“为地方谋发展”,加快培育三大百亿级开放产业 立足临港开放特色优势,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优势优先发展,已初步形成先进材料、粮油食品、国际贸易三大百亿级产业聚集发展态势。2022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24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营业收入591.3亿元、同比增长22.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6.7亿元、同比增长17.3%,进出口贸易额126.71亿元、同比增长48.76%、占泸州全市比重达65.9%。 (一)大力发展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依托区位、市场、要素等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优质产业转移,已集聚有以恒力为龙头的纺织先进材料、以中海沥青为龙头的石化新材料、以合盛为龙头的硅基铜基新材料、以新康意为龙头的高分子复合新材料等四类先进材料产业链企业。未来1-2年内,随着园区内恒力聚酯新材料、合盛锂电铜箔、合盛碳化硅、新康意预涂膜等重大项目投产,将形成300-400亿产值规模,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百亿级粮油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港口大宗商品水运价格优势和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政策优势,大力发展集临港粮油食品加工、仓储物流、贸易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其中,加工板块有中海粮油(一期)70万吨进口大豆加工项目、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加工项目等,仓储物流板块有西南食谷(一期)16万吨粮油仓储设施项目、智同物联网5万吨仓储项目等,贸易板块吸引厦门建发、厦门象屿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华西希望等20余家粮油贸易企业扎根泸州开展业务,具备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链条。未来1-2年,随着中海粮油二期、中信建设一期二期、鸿云大米加工贸易等项目全面投产后,将有望达到粮油食品加工产值100亿、贸易额100亿的“双百亿”规模。 (三)大力发展百亿级国际贸易产业。依托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开放平台驱动,以及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带动,已引进培育泸州建发原材料、博禄贸易(上海)公司、盛和稀土股份公司等商贸服务企业130余家,通过临港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效服务口岸腹地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园区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互促发展。到十四五末,预计进出口贸易规模将达200亿元以上。 四、着力“为群众办实事”,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聚焦园区企业群众投资普遍关心的问题,树立超前服务理念、超强服务意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一)大力推进惠企纾困解难。出台《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10条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推动园区40家企业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4.03亿元,79家企业享受六税两费减免234万元,31户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款1871万元。对承租国有房屋的企业,减免房租2954万元。结合产业生态链链长制分工,按照“分段式流水线”管理的模式,建立领导联系、部门包保项目机制,倒排工期、统筹资源推进项目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每周定期研究问题、不定期现场解决问题,坚持决策会议围绕项目转,谁能决策谁主持,避免层层会议研究,提升项目问题决策效率。(二)全力做好要素服务保障。优化“施工图联合审查机制”、施工许可“一件事”等审批服务,创新推行工业“标准地”拿地即开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服务前置等模式,完成2宗128亩“标准地”供应,有效缩短准入条件审查和审批时间。通过“订单贷”“园保贷”帮助企业融资1.97亿元,帮助企业办理抵质押业务90笔2.9亿元。发放省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482万元,为园区企业解决4000多名员工宿舍、人才公寓需求。 (三)切实推进“民心守护”走深走实。深入开展“贴心行动”“省心行动”“连心行动”“尽心行动”,高效协调解决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饲料加工项目接入用电、合盛集团4万吨高档锂电铜箔项目临时用电、开设园区公交专线、疫情期间保供稳链、厂房宿舍退房退租等问题81个。建立群众诉求“接件即办”机制,2022年“源头化”处理12345市长热线、网络问政、信访投诉平台反映的450条群众诉求,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