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J1bqzJfFe china.huanqiu.comarticle榆林市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e3pmh1nnq/e3pn60p0i榆林市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3.6亿元、增长5.6%,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42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人均GDP突破18万元、跻身全国城市20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355元和16956元,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把生态环境挺在最前面,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确立“确保生态保护强度始终大于资源开发强度”的理念,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推动形成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协同地上地下的系统治理新格局。一是实施科学治沙。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0.9%提高到36%,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2019年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强化水土保持。推动黄河粗泥沙拦沙等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由建国初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形成了米脂高西沟等典型模式。三是统筹全域治水。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确立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四是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新能源+”“农业+”“生态+”等规模化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达100亿元,完成治理770平方公里,形成神东哈拉沟煤矿等一批治理典型案例。 二、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煤油气盐富集一地,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开发潜力巨大。2022年,全市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8亿吨、1108.6万吨、219.8亿方,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3%、5.4%、10%,建成电力装机3902.2万千瓦,外送煤电装机达1156万千瓦,是我国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榆林聚焦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要求,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总目标,加速构筑“煤头化尾”全产业链。一是抓上游强基,陕煤180万吨乙二醇、延长50万吨乙醇建成投产,榆能40万吨乙二醇加快建设;二是抓下游补链,国家能源5万吨PGA项目和绿色农药、液晶材料、工业杀菌剂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建成投产;三是抓全链布局,陕煤二期、延长醋酸深加工等一批绿色低碳全产业链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四是抓降碳示范,建成延长榆林煤化30万吨CCS示范项目,中煤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工程即将建成。目前榆林累计建成煤间接制油、甲醇、聚烯烃、乙二醇、乙醇产能分别达到100万吨/年、340万吨/年、390万吨/年、220万吨/年、50万吨/年,初步构建起“煤头化尾”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三、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区域交运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一是打造区域交运中心。扎实推进“交通大干年”,建设高铁、机场、高速、普铁“2346”跨省综合立体式交通网络,建设延榆鄂高铁,积极推动太绥高铁开工建设;投运榆阳机场北指廊工程,建设府谷、定边民用机场;开工建设神瓦铁路,协调推动孤银铁路进入实质性阶段,建成靖神铁路孟红支线;全力推动龙庙高速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大锦高速、榆林南绕城高速。常态化开行榆西欧班列,充分发挥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靖边现代综合物流园的集散辐射作用,加快榆林国际综合物流园、榆林经开区保税物流园、神木西站物流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二是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出台培育引进金融机构奖励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集聚,积极引进、新设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发展融资租赁、信托管理、创投基金等新业态,逐步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全牌照、全业态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榆林金融中心功能,建立金融超市,建成区域资本市场投融资对接和路演服务平台;活跃金融市场,支持榆林农商行做大做强,积极引进保险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年内陕能股份、德林荣泽上市。三是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提高消费品质,设立1亿元商业品牌引进专项资金,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高端酒店进驻榆林;打造特色商圈,升级改造二街、夫子庙等商业基础设施,建成运营国贸城市中心、悦乐新天地、时光天街等现代商业综合体,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聚集人气、带动消费,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建立市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市场化运维机制,每季度举办一次国家级、国际级赛事,办好陕西省首届冰雪运动会,以品牌赛事提升消费吸引力。四是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充分发挥科创新城大平台作用,实质性启用秦创原榆林“主中心”,全面运行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推动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获批,推进国家化工减碳技术创新中心、CCUS评价中心落地榆林,培育引进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深入实施高素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建立更具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加强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用三年时间培育引进100名科技领军人才、500名现代服务业人才、5000名产业实用人才、5000名优秀青年人才;深入实施“三项改革”,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问题;深化校地企合作、政产研融合,积极遴选创新性科技成果入驻中试基地,加速“两链”融合。 四、依托资源和资本优势,培育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着眼破解资源诅咒,以资本引项目、以资源换产业、以上游补下游,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是以资本引项目。设立50亿元招商政策兑现资金池,出台18个“双招双引”系列优惠政策,围绕19条重点产业链,推进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引新引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二是以上游补下游。坚持以后端带前端、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每年200亿立方副产氢和低成本优势,组建陕西氢能产业公司,建成投用华秦氢能产业园等示范项目,加快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基地。三是以资源换产业。坚持市域统筹、全域一体,发挥地域、空域、新能源和文旅资源等优势,加快培育壮大非能化产业,远景风机、上海创力等一批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项目顺利落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连续三年实现新增10家以上。 五、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有五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三千年的边塞文化,黄河与长城交汇,大漠草原与黄土高原交界,游牧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近年来,榆林市不断厚植文化产业发展土壤,推进地域文化融入品牌建设,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推动文化建设,建成开放陕北民歌博物馆、路遥小镇、中能文化创意园、榆林大剧院等特色文化场馆,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授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榆林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榆林市深挖“沿黄河、沿长城、转战陕北”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实施佳县东方红产业园、绥德县红色教育基地“一馆五址”、清涧县黄河太极圣境景区等一批红色文化项目,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榆林国际马拉松赛、荞麦节、杏花节、红枣节等文化活动,精心创作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红色文艺精品,把榆林革命斗争、治沙造林、能源开发的故事传送至四面八方,《平凡的世界》《人生之路》等多部电视剧轮番引导收视热点,引发全国上下探寻榆林特色文化高涨的热情。特别是,榆林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让丰富的非遗文化绽放出榆林更加独特的文化品牌魅力。 六、聚力深化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一是打造“办事不求人”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全流程在线审批,强化审批数据共享,坚决破除“体外循环”“隐性审批”,全面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开展星级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创建活动,推进便民服务事项向乡镇(街道)、社区便民中心下沉,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面推行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清单事项100%网上可办、居民个人高频事项90%可网办或就近办。二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法平等保护好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组建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无偿“法治体检”,实现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全覆盖;规范各类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开行业信用建设年活动,榆林城市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26位、西部第三、全省第一。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流程,出口退税办理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年内开放榆林航空口岸,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三是打通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难点。完善重点项目前期协同推进机制和要素保障清单制度,加快土地、林地报批,制定发布全市统一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推行“容缺+承诺制”审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线上一网、线下一窗”办理。加强招投标全过程监管,常态化开展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推广本地分散评标。四是打造最佳招商引资洼地。坚持以招商引资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用市场、资源、资金、政策和应用场景优势换产业项目。出台原料保障、土地供应、市场支撑等招商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简化流程、刚性兑付。全面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园区水、电、气等要素服务保障水平。开展干部包企业、包项目、解难题“双包一解”活动,全面组建产业园区帮办代办小分队,“一对一”做好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面向未来,榆林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举措、更昂扬的姿态,狠抓经济稳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态环境等重点工作,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的榆林力量。 168673215997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8673215997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75bcbdf0df307a0dd20474857abfc9c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榆林市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3.6亿元、增长5.6%,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42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人均GDP突破18万元、跻身全国城市20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355元和16956元,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把生态环境挺在最前面,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确立“确保生态保护强度始终大于资源开发强度”的理念,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推动形成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协同地上地下的系统治理新格局。一是实施科学治沙。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0.9%提高到36%,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2019年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强化水土保持。推动黄河粗泥沙拦沙等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由建国初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形成了米脂高西沟等典型模式。三是统筹全域治水。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确立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四是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新能源+”“农业+”“生态+”等规模化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达100亿元,完成治理770平方公里,形成神东哈拉沟煤矿等一批治理典型案例。 二、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煤油气盐富集一地,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开发潜力巨大。2022年,全市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8亿吨、1108.6万吨、219.8亿方,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3%、5.4%、10%,建成电力装机3902.2万千瓦,外送煤电装机达1156万千瓦,是我国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榆林聚焦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要求,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总目标,加速构筑“煤头化尾”全产业链。一是抓上游强基,陕煤180万吨乙二醇、延长50万吨乙醇建成投产,榆能40万吨乙二醇加快建设;二是抓下游补链,国家能源5万吨PGA项目和绿色农药、液晶材料、工业杀菌剂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建成投产;三是抓全链布局,陕煤二期、延长醋酸深加工等一批绿色低碳全产业链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四是抓降碳示范,建成延长榆林煤化30万吨CCS示范项目,中煤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工程即将建成。目前榆林累计建成煤间接制油、甲醇、聚烯烃、乙二醇、乙醇产能分别达到100万吨/年、340万吨/年、390万吨/年、220万吨/年、50万吨/年,初步构建起“煤头化尾”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三、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区域交运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一是打造区域交运中心。扎实推进“交通大干年”,建设高铁、机场、高速、普铁“2346”跨省综合立体式交通网络,建设延榆鄂高铁,积极推动太绥高铁开工建设;投运榆阳机场北指廊工程,建设府谷、定边民用机场;开工建设神瓦铁路,协调推动孤银铁路进入实质性阶段,建成靖神铁路孟红支线;全力推动龙庙高速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大锦高速、榆林南绕城高速。常态化开行榆西欧班列,充分发挥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靖边现代综合物流园的集散辐射作用,加快榆林国际综合物流园、榆林经开区保税物流园、神木西站物流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二是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出台培育引进金融机构奖励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集聚,积极引进、新设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发展融资租赁、信托管理、创投基金等新业态,逐步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全牌照、全业态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榆林金融中心功能,建立金融超市,建成区域资本市场投融资对接和路演服务平台;活跃金融市场,支持榆林农商行做大做强,积极引进保险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年内陕能股份、德林荣泽上市。三是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提高消费品质,设立1亿元商业品牌引进专项资金,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高端酒店进驻榆林;打造特色商圈,升级改造二街、夫子庙等商业基础设施,建成运营国贸城市中心、悦乐新天地、时光天街等现代商业综合体,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聚集人气、带动消费,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建立市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市场化运维机制,每季度举办一次国家级、国际级赛事,办好陕西省首届冰雪运动会,以品牌赛事提升消费吸引力。四是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充分发挥科创新城大平台作用,实质性启用秦创原榆林“主中心”,全面运行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推动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获批,推进国家化工减碳技术创新中心、CCUS评价中心落地榆林,培育引进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深入实施高素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建立更具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加强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用三年时间培育引进100名科技领军人才、500名现代服务业人才、5000名产业实用人才、5000名优秀青年人才;深入实施“三项改革”,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问题;深化校地企合作、政产研融合,积极遴选创新性科技成果入驻中试基地,加速“两链”融合。 四、依托资源和资本优势,培育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着眼破解资源诅咒,以资本引项目、以资源换产业、以上游补下游,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是以资本引项目。设立50亿元招商政策兑现资金池,出台18个“双招双引”系列优惠政策,围绕19条重点产业链,推进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引新引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二是以上游补下游。坚持以后端带前端、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每年200亿立方副产氢和低成本优势,组建陕西氢能产业公司,建成投用华秦氢能产业园等示范项目,加快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基地。三是以资源换产业。坚持市域统筹、全域一体,发挥地域、空域、新能源和文旅资源等优势,加快培育壮大非能化产业,远景风机、上海创力等一批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项目顺利落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连续三年实现新增10家以上。 五、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有五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三千年的边塞文化,黄河与长城交汇,大漠草原与黄土高原交界,游牧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近年来,榆林市不断厚植文化产业发展土壤,推进地域文化融入品牌建设,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推动文化建设,建成开放陕北民歌博物馆、路遥小镇、中能文化创意园、榆林大剧院等特色文化场馆,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授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榆林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榆林市深挖“沿黄河、沿长城、转战陕北”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实施佳县东方红产业园、绥德县红色教育基地“一馆五址”、清涧县黄河太极圣境景区等一批红色文化项目,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榆林国际马拉松赛、荞麦节、杏花节、红枣节等文化活动,精心创作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红色文艺精品,把榆林革命斗争、治沙造林、能源开发的故事传送至四面八方,《平凡的世界》《人生之路》等多部电视剧轮番引导收视热点,引发全国上下探寻榆林特色文化高涨的热情。特别是,榆林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让丰富的非遗文化绽放出榆林更加独特的文化品牌魅力。 六、聚力深化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一是打造“办事不求人”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全流程在线审批,强化审批数据共享,坚决破除“体外循环”“隐性审批”,全面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开展星级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创建活动,推进便民服务事项向乡镇(街道)、社区便民中心下沉,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面推行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清单事项100%网上可办、居民个人高频事项90%可网办或就近办。二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法平等保护好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组建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无偿“法治体检”,实现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全覆盖;规范各类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开行业信用建设年活动,榆林城市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26位、西部第三、全省第一。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流程,出口退税办理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年内开放榆林航空口岸,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三是打通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难点。完善重点项目前期协同推进机制和要素保障清单制度,加快土地、林地报批,制定发布全市统一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推行“容缺+承诺制”审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线上一网、线下一窗”办理。加强招投标全过程监管,常态化开展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推广本地分散评标。四是打造最佳招商引资洼地。坚持以招商引资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用市场、资源、资金、政策和应用场景优势换产业项目。出台原料保障、土地供应、市场支撑等招商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简化流程、刚性兑付。全面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园区水、电、气等要素服务保障水平。开展干部包企业、包项目、解难题“双包一解”活动,全面组建产业园区帮办代办小分队,“一对一”做好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面向未来,榆林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举措、更昂扬的姿态,狠抓经济稳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态环境等重点工作,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的榆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