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7Ji9uQlGv china.huanqiu.comarticle神十六“飞天”! 5项生命科学实验将在“太空实验室”展开/e3pmh1nnq/e7tl4e309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魏宇晨)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发,奔赴“天宫”空间站。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十六乘组将进行出舱活动,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这次,哪些实验会被搬上“太空实验室”?这对空间科学研究又会起到什么作用?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通过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上行5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的实验物资,重量约23.6公斤,体积约95升。此次任务中,动物、植物、细胞、生化等多个生物学实验单元将被送入我国的“太空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科学实验顾问仓怀兴介绍:“这5项有厦门大学的磷调控下的蛋白、核酸共起源及密码子的化学起源项目,有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关于生物力学的项目,有两个项目是大连海事大学用线虫研究空间辐射影响的项目,还有一个项目是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以拟南芥为研究项目。”生命起源是世界四大基础科学前沿问题,其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研究地球生命来自于何处,如何产生。目前生命起源存在“地源说”和“地外学说”两种理论体系。“地源说”认为生命来自于地球原有的物质基础构建的生命合成模块,而“地外学说”则认为地外陨石把“生命的种子”带到地球,再孕育出新的生命。作为5项生命科学实验的其中之一,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刘艳所在的赵玉芬院士研究团队主要聚焦生命的化学起源研究。她说:“空间站的建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研究生命的本质,它是否受到重力的影响,空间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微重力的环境。我们发现核苷跟氨基酸之间有一定相互的选择和调控的作用,但是它是重力环境。我们只能解释地面上有这么一个规律,这只能是‘地源说’的一种概括。还有一个是‘地外学说’,地外微重力环境是否存在类似的规律,所以我们需要平台双向验证,所以我们要把实验送到天上来做。” 继神舟十五号任务启动空间站三舱科学实验机柜后,线虫实验再次上天。由于线虫跟人的基因组有一定的同源性,且体积小,所需营养少,同时它可根据温度随时进入休眠状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此次任务中,一个装载着4种线虫的线虫芯片实验盒被带上太空。科研人员利用全自动微流控系统对线虫个体的在轨发育和损伤效应进行观测,分析长期辐射暴露对DNA损伤修复及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而这一实验,对载荷的时效要求也非常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科学实验顾问仓怀兴说:“液体芯片或者液体培养(项目),它线虫是在溶液里面,我们的时效性就很强,它是一个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它并没有休眠。所以我们就要进行所谓‘临时安装’,就是我们在大约负7小时的时候,把装好的实验单元从一楼的实验室运到塔架,再用负5.5到负4.5区间把它装进(飞船)去。”据介绍,这一实验有望为揭示长期在轨人体对抗空间辐射损伤机制、挖掘靶分子在航天辐射医学防护研究做贡献。1685513204830责编:李圣依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168551320483011[]{"email":"lishengyi@huanqiu.com","name":"李圣依"}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魏宇晨)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发,奔赴“天宫”空间站。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十六乘组将进行出舱活动,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这次,哪些实验会被搬上“太空实验室”?这对空间科学研究又会起到什么作用?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通过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上行5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的实验物资,重量约23.6公斤,体积约95升。此次任务中,动物、植物、细胞、生化等多个生物学实验单元将被送入我国的“太空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科学实验顾问仓怀兴介绍:“这5项有厦门大学的磷调控下的蛋白、核酸共起源及密码子的化学起源项目,有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关于生物力学的项目,有两个项目是大连海事大学用线虫研究空间辐射影响的项目,还有一个项目是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以拟南芥为研究项目。”生命起源是世界四大基础科学前沿问题,其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研究地球生命来自于何处,如何产生。目前生命起源存在“地源说”和“地外学说”两种理论体系。“地源说”认为生命来自于地球原有的物质基础构建的生命合成模块,而“地外学说”则认为地外陨石把“生命的种子”带到地球,再孕育出新的生命。作为5项生命科学实验的其中之一,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刘艳所在的赵玉芬院士研究团队主要聚焦生命的化学起源研究。她说:“空间站的建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研究生命的本质,它是否受到重力的影响,空间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微重力的环境。我们发现核苷跟氨基酸之间有一定相互的选择和调控的作用,但是它是重力环境。我们只能解释地面上有这么一个规律,这只能是‘地源说’的一种概括。还有一个是‘地外学说’,地外微重力环境是否存在类似的规律,所以我们需要平台双向验证,所以我们要把实验送到天上来做。” 继神舟十五号任务启动空间站三舱科学实验机柜后,线虫实验再次上天。由于线虫跟人的基因组有一定的同源性,且体积小,所需营养少,同时它可根据温度随时进入休眠状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此次任务中,一个装载着4种线虫的线虫芯片实验盒被带上太空。科研人员利用全自动微流控系统对线虫个体的在轨发育和损伤效应进行观测,分析长期辐射暴露对DNA损伤修复及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而这一实验,对载荷的时效要求也非常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科学实验顾问仓怀兴说:“液体芯片或者液体培养(项目),它线虫是在溶液里面,我们的时效性就很强,它是一个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它并没有休眠。所以我们就要进行所谓‘临时安装’,就是我们在大约负7小时的时候,把装好的实验单元从一楼的实验室运到塔架,再用负5.5到负4.5区间把它装进(飞船)去。”据介绍,这一实验有望为揭示长期在轨人体对抗空间辐射损伤机制、挖掘靶分子在航天辐射医学防护研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