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IZ2SZ0Zeb china.huanqiu.comarticle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介绍/e3pmh1nnq/e3pn60p0i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8.2平方公里。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2017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大同经开区实行整合扩区,总规划面积达到239.4平方公里。目前,大同经开区纳入大同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开发边界范围为40.76平方公里。区党工委管委会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由大同市委、市政府代管,建区30年来,大同经开区积极践行国家级开发区初心使命,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立足自身定位和产业基础,大力进行发展建设,荣获国家火炬计划、大同特色医药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示范工业园区、转型综改科技创新园等多项荣誉称号。现有7个成熟的产业园区(现代医药产业园区、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产业园区、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国际陆港物流产业园区),园区内基本实现了通路、供电、供水、排水、供热、供气、通讯、互联网、污水处理、绿化和场地平整“九通一平一绿”。 近几年,大同经开区充分发挥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医药和装备制造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现代服务、通用航空、现代纺织、临港物流、循环经济为辅助的产业格局。截止2022年底,全区有“四上”企业188家(规上工业企业84家,房地产和建筑业54家,限上批零住餐3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4家),有世界500强子公司6家,国内500强子公司8家,上市企业1家,上市企业子公司9家。多项主打产品处于国际、国内或行业领先地位,国药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的克拉维酸钾全球产销量第一,6-APA、7-ACA出口全国第一;中国重汽大齿集团汽车变速箱国内行业排名第三;大同国际陆港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全国五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也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入选该名单的单位。2022年,被山西省委评选为市县转型综改牵引性集成改革三年试点单位。 大同经开区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第一保障,按照“三无三可”要求,不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在承诺制方面,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7项区域评估事项全部完成。2022年共有49个项目列入承诺制实施范围,较去年增长了30%。在标准地方面,全年共储备“标准地”2000亩,出让“标准地”27宗,面积1385.16亩,“标准地”出让数量较去年增长125%,数量和面积均位列全省前列。在全代办方面,专门设立10个领办代办专员岗位,绘制了审批手续“全代办”流程图和《企业投资项目“全代办”服务指南》,全年共为49个项目代办了112个事项。同时,积极向市政府申请权力下放,共承接市级行政管理权力事项668项,其中划入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审批事项102项,涵盖企业注册、立项、节能、环评、人防、消防、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项目审批全链条事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枚印章管审批”,真正做到了“区内事区内办、办事不出区”。稳步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共建成82万平米标准化厂房,相应的水电汽暖、道路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全部具备拎包入驻条件。现有12家企业(占用24.6万平米)和1家方舱医院(占用3.6万平米)入驻,占用面积28.2万平米,使用率34.4%。 2022年,大同经开区进行了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将原47个工作机构调整为21个,削减58%,根据需要设置岗位335个,岗位削减31%,从事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人数增加至129人,人员结构更加合理,机构运转更加高效,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6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02亿元,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1.5亿元,同比增长13.3%,占GDP的79.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4.1亿元,同比增长1.6%,占GDP的20.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59.1亿元,同比下降3.3%(医药产值完成113.8亿元,占全省的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19.7%;工业投资完成44.2亿元,同比增长29.8%;税收收入完成6.2亿元,扣除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11%,按自然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9%;进出口总额42.2亿元,占到了全市的81.5%。在217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47(65个中部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13),1-11月全省13个市管开发区中排名第3,国考省考排名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从指标完成情况看,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0家,占全市的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149.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9%,较2021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各类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约1.4亿元,同比增长33%;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全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含小巨人)达到4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4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8%,较2021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截止2022年底,全区共有1个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北大1898科创联盟)、4个省级科技孵化器、6个省级众创空间和3个省级及以上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022年各类双创载体入驻企业517家,入驻企业员工数4741人。 168022919678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8022919678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f4b885e456340e064a63144f2221d24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8.2平方公里。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2017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大同经开区实行整合扩区,总规划面积达到239.4平方公里。目前,大同经开区纳入大同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开发边界范围为40.76平方公里。区党工委管委会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由大同市委、市政府代管,建区30年来,大同经开区积极践行国家级开发区初心使命,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立足自身定位和产业基础,大力进行发展建设,荣获国家火炬计划、大同特色医药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示范工业园区、转型综改科技创新园等多项荣誉称号。现有7个成熟的产业园区(现代医药产业园区、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产业园区、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国际陆港物流产业园区),园区内基本实现了通路、供电、供水、排水、供热、供气、通讯、互联网、污水处理、绿化和场地平整“九通一平一绿”。 近几年,大同经开区充分发挥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医药和装备制造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现代服务、通用航空、现代纺织、临港物流、循环经济为辅助的产业格局。截止2022年底,全区有“四上”企业188家(规上工业企业84家,房地产和建筑业54家,限上批零住餐3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4家),有世界500强子公司6家,国内500强子公司8家,上市企业1家,上市企业子公司9家。多项主打产品处于国际、国内或行业领先地位,国药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的克拉维酸钾全球产销量第一,6-APA、7-ACA出口全国第一;中国重汽大齿集团汽车变速箱国内行业排名第三;大同国际陆港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全国五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也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入选该名单的单位。2022年,被山西省委评选为市县转型综改牵引性集成改革三年试点单位。 大同经开区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第一保障,按照“三无三可”要求,不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在承诺制方面,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7项区域评估事项全部完成。2022年共有49个项目列入承诺制实施范围,较去年增长了30%。在标准地方面,全年共储备“标准地”2000亩,出让“标准地”27宗,面积1385.16亩,“标准地”出让数量较去年增长125%,数量和面积均位列全省前列。在全代办方面,专门设立10个领办代办专员岗位,绘制了审批手续“全代办”流程图和《企业投资项目“全代办”服务指南》,全年共为49个项目代办了112个事项。同时,积极向市政府申请权力下放,共承接市级行政管理权力事项668项,其中划入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审批事项102项,涵盖企业注册、立项、节能、环评、人防、消防、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项目审批全链条事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枚印章管审批”,真正做到了“区内事区内办、办事不出区”。稳步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共建成82万平米标准化厂房,相应的水电汽暖、道路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全部具备拎包入驻条件。现有12家企业(占用24.6万平米)和1家方舱医院(占用3.6万平米)入驻,占用面积28.2万平米,使用率34.4%。 2022年,大同经开区进行了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将原47个工作机构调整为21个,削减58%,根据需要设置岗位335个,岗位削减31%,从事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人数增加至129人,人员结构更加合理,机构运转更加高效,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6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02亿元,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1.5亿元,同比增长13.3%,占GDP的79.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4.1亿元,同比增长1.6%,占GDP的20.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59.1亿元,同比下降3.3%(医药产值完成113.8亿元,占全省的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19.7%;工业投资完成44.2亿元,同比增长29.8%;税收收入完成6.2亿元,扣除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11%,按自然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9%;进出口总额42.2亿元,占到了全市的81.5%。在217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47(65个中部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13),1-11月全省13个市管开发区中排名第3,国考省考排名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从指标完成情况看,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0家,占全市的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149.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9%,较2021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各类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约1.4亿元,同比增长33%;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全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含小巨人)达到4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4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8%,较2021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截止2022年底,全区共有1个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北大1898科创联盟)、4个省级科技孵化器、6个省级众创空间和3个省级及以上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022年各类双创载体入驻企业517家,入驻企业员工数47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