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BKAdFSz39 china.huanqiu.comarticle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环境介绍/e3pmh1nnq/e3pn60p0i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首个旗舰型、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3.4万人。开发建设29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00亿元,进出口总额1.4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380亿美元,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七连冠”,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一、 坚持全方位开放格局 苏州工业园区发挥中新合作优势,主动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大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吸引外资项目5100多个,其中1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66个,各级认定跨国公司总部企业118家,是江苏省唯一“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开放程度跃居全国前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支持580家中国企业到5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在国家开放体系中系统谋划“走出去”,积极服务园区、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在海外设立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基地,推动企业产能转移、技术合作、市场拓展,开展海外投资并购及返程投资。合作共建苏宿、苏相、苏滁等合作园区,加快推进建设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 二、 打造高端化产业特色 苏州工业园区始终把做大做强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打造“2+3+1” 特色产业体系(“2”,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即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1”,即现代服务业)。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上,通过国际比较、瞄准科技前沿,聚焦最具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创新领域,集中力量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园区“一号产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成长,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方阵;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代表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加速发展,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三、 加强国际化创新动能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在全球范围汇聚配置创新资源,在开放环境下发展自主创新,加快转换发展动能,实现从“制造园区”向“创新园区”重大转型。引导和鼓励跨国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布局,推动与本地科研院校、创新资源在研发、人才、市场、投融资等方面深度合作,启用跨国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0多家知名企业、机构签约入驻,拓展海外商务合作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截至目前,集聚“国家队”科研院所15家、中外高等高校33家。拥有科创企业9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500家,上市企业61家,各类人才总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开发区第一。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是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四、 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产城融合”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实现“水乡阡陌”向“现代化新城”重大变迁。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自2019年挂牌以来,牢牢把握“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战略定位,担负“探路、引领、突围”使命,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今后,苏州工业园区将大力弘扬“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和“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园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 167947544119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7947544119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a75e383567e4ee519086ca6b2d9cc41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首个旗舰型、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3.4万人。开发建设29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00亿元,进出口总额1.4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380亿美元,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七连冠”,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一、 坚持全方位开放格局 苏州工业园区发挥中新合作优势,主动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大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吸引外资项目5100多个,其中1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66个,各级认定跨国公司总部企业118家,是江苏省唯一“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开放程度跃居全国前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支持580家中国企业到5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在国家开放体系中系统谋划“走出去”,积极服务园区、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在海外设立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基地,推动企业产能转移、技术合作、市场拓展,开展海外投资并购及返程投资。合作共建苏宿、苏相、苏滁等合作园区,加快推进建设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 二、 打造高端化产业特色 苏州工业园区始终把做大做强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打造“2+3+1” 特色产业体系(“2”,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即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1”,即现代服务业)。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上,通过国际比较、瞄准科技前沿,聚焦最具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创新领域,集中力量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园区“一号产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成长,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方阵;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代表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加速发展,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三、 加强国际化创新动能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在全球范围汇聚配置创新资源,在开放环境下发展自主创新,加快转换发展动能,实现从“制造园区”向“创新园区”重大转型。引导和鼓励跨国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布局,推动与本地科研院校、创新资源在研发、人才、市场、投融资等方面深度合作,启用跨国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0多家知名企业、机构签约入驻,拓展海外商务合作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截至目前,集聚“国家队”科研院所15家、中外高等高校33家。拥有科创企业9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500家,上市企业61家,各类人才总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开发区第一。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是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四、 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产城融合”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实现“水乡阡陌”向“现代化新城”重大变迁。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自2019年挂牌以来,牢牢把握“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战略定位,担负“探路、引领、突围”使命,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今后,苏州工业园区将大力弘扬“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和“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园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