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BK4aIhYgw china.huanqiu.comarticle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投资环境介绍/e3pmh1nnq/e3pn60p0i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其中长沙片区面积79.98平方公里,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 区位优势彰显。长沙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一带一部”首位城市,是“长江经济带”腹地城市,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长沙片区地处长沙中心城区,“空、铁、陆、磁”立体交通体系发达。黄花国际机场四小时航空经济圈辐射16个国家,通航国内外近150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达2600万人次,实现了对欧盟、东盟、美国三大经济体全覆盖的空中布局,即将迎来“双跑道双航站楼时代”。首开湖南直飞非洲货运航线,新开长沙至大阪、墨西哥城等5条货运航线,国际货运航线增至10条。2022年黄花机场货邮吞吐量15.58万吨,其中国际货邮5.88万吨。中欧班列(长沙)开行取得突破,首开西欧进口班列,2022年共发运1020列,开行量位列全国第三,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网络遍布15个国家29个城市。高速铁路京广、沪昆、渝长厦三条在长沙“米”字型交汇,可直达全国23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辐射全国8亿多人口。磁悬浮、城际快线、地铁全覆盖,半小时实现与长株潭主城区无缝衔接。 产业发展加速。长沙片区特色产业鲜明。高端制造领跑全球。上市公司总数近百家,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聚集了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一批领军企业。引进了上汽大众、比亚迪、博世汽车等一批行业龙头。入驻了蓝思科技、国科微等一批旗舰项目。位于长沙片区的博世长沙工厂、三一重工长沙工厂跻身全球“灯塔工厂”名单。率先开展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试单,2022年实现15个国家、28台套设备、1.78亿元出口,2023年3月10日,总价值3.17亿元的216台工程机械二手设备从长沙集中出发,出口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临空经济潜力无限。获批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中南地区第一个A类飞行服务站通过验收,141航校蔚蓝航校等大批项目落地,致力打造中国民用无人机第一城。成功落地全省首个跨境电商新零售综合体——友阿跨境荟;区港联动建成启用,被授牌湖南省对接RCEP及非洲国家货邮集散分拨中心,黄花综保区发展绩效全国排名提升3位;开启生鲜7×24小时通关模式,通关效率明显提升;推动组建全省首家本土货运航空公司。会展服务对标国际。长沙市政府发布了2023年度计划在长沙举办的十大展览项目,其中九个将在长沙片区会展区块的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将于6月29日举办,此前中非经贸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共签署合作项目216个,累计金额超400亿美元。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博鳌经安论坛第二届大会等盛会都将落地长沙片区。截至2023年2月底,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已预定各类展会项目23个,其中国际性展会达到9个、规划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达到6个,全年展会天数约150天。长沙会展产业综合竞争力连续五年排在全国前列,每年举办展览逾200个,成交规模近1500亿元。建成中部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经安会、世界计算大会、国际工程机械展等国际性展会。中非经贸魅力无限。对非本币结算贸易试点方案通过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新型易货贸易首单完成报关,打通咖啡、可可、腰果等10条进出口产业链;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投入使用,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成功设立;加速推进非籍企业家创业港建设,已经就来华留学生联合培养及创业签证事项与湖南大学等高校进行洽谈,对接贝宁、马拉维、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等工商会,准备入驻手续,举办长沙片区“一带一路”商务参赞企业对接会,邀请尼日利亚、贝宁、吉布提等前商务参赞入驻创业港;依托芙蓉标准化集聚区,探索与非洲国家开展标准化合作;全国首个对非技术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获海关总署授牌成立。2022年7月,15个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长沙片区,活动期间各方签署14个对非合作项目,总金额1.7亿美元。2022年实现对非进出口额95.3亿元,同比增长209.4%。“种业硅谷”拔节而长。聚集了官春云、印遇龙等8位农学院士,20余家科研院所,50余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国内外育种大师100人以上,高级技术人才2500人以上,是全国现代种业领域科研力量最强的区域之一。 人才加快聚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以创建长沙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为总抓手,长沙片区制定出台自贸人才新政45条,加速海内外人才集聚。比如,对于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全额补贴;海外人才新创办企业根据实际投入,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顶尖团队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最高可资助1亿元。“长沙片区人才政策45条”出台以来,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643人、骨干人才2327人,兑现奖补资金1亿多元。同时,我们率先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只到一地、只跑一次、只交一套材料,审批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营商环境优良。长沙市营商环境排名全国第九位,软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第二,是全国主要大城市中房价和收入比最低的城市,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政务环境“好”。长沙片区全面承接86项省级和41项市级经济社会权限,推出25项极简审批事项和8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在医疗器械、食品经营等4个行业开展“一业一证”改革。长沙片区案例入选全国法院服务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大典型案例。科研环境“优”。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8所高等院校及83万名大学生,中电48所等99家独立科研机构,黄伯云等65名两院院士,拥有5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跻身第一方阵,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政策环境“实”。整合国省市区四级政策,推出“惠企政策大礼包”。比如,为“新一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分别设立3亿元和5亿元专项资金,落户企业和团队分别最高可获奖励2000万元和1000万元。实施智能汽车产业“火炬计划”和“头羊计划”,最高可享受100万元奖励。 未来前景光明。立足新阶段,构建新格局,到2026年的总思路是“1455”:即,咬紧一个目标——“挺进自贸十强,建设开放高地”,到2026年,长沙片区进出口总额达到第一个统计年的五倍,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50%;实有企业5万家;形成首创制度创新成果50项;新设立国际商务商事机构50个。聚焦四区建设——打造制度创新试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开放发展引领区、营商环境标杆区。做强五大支撑——培育对非贸易、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四品一械”(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新经济五个千亿产业集群。做实五项举措——做实“一意见”、“一政策”、“一张图”、“一枚章”、“一基金”。 167947527700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7947527700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36e9a984d83f33c805ee4c6e2ad6d7au1.pn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其中长沙片区面积79.98平方公里,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 区位优势彰显。长沙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一带一部”首位城市,是“长江经济带”腹地城市,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长沙片区地处长沙中心城区,“空、铁、陆、磁”立体交通体系发达。黄花国际机场四小时航空经济圈辐射16个国家,通航国内外近150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达2600万人次,实现了对欧盟、东盟、美国三大经济体全覆盖的空中布局,即将迎来“双跑道双航站楼时代”。首开湖南直飞非洲货运航线,新开长沙至大阪、墨西哥城等5条货运航线,国际货运航线增至10条。2022年黄花机场货邮吞吐量15.58万吨,其中国际货邮5.88万吨。中欧班列(长沙)开行取得突破,首开西欧进口班列,2022年共发运1020列,开行量位列全国第三,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网络遍布15个国家29个城市。高速铁路京广、沪昆、渝长厦三条在长沙“米”字型交汇,可直达全国23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辐射全国8亿多人口。磁悬浮、城际快线、地铁全覆盖,半小时实现与长株潭主城区无缝衔接。 产业发展加速。长沙片区特色产业鲜明。高端制造领跑全球。上市公司总数近百家,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聚集了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一批领军企业。引进了上汽大众、比亚迪、博世汽车等一批行业龙头。入驻了蓝思科技、国科微等一批旗舰项目。位于长沙片区的博世长沙工厂、三一重工长沙工厂跻身全球“灯塔工厂”名单。率先开展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试单,2022年实现15个国家、28台套设备、1.78亿元出口,2023年3月10日,总价值3.17亿元的216台工程机械二手设备从长沙集中出发,出口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临空经济潜力无限。获批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中南地区第一个A类飞行服务站通过验收,141航校蔚蓝航校等大批项目落地,致力打造中国民用无人机第一城。成功落地全省首个跨境电商新零售综合体——友阿跨境荟;区港联动建成启用,被授牌湖南省对接RCEP及非洲国家货邮集散分拨中心,黄花综保区发展绩效全国排名提升3位;开启生鲜7×24小时通关模式,通关效率明显提升;推动组建全省首家本土货运航空公司。会展服务对标国际。长沙市政府发布了2023年度计划在长沙举办的十大展览项目,其中九个将在长沙片区会展区块的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将于6月29日举办,此前中非经贸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共签署合作项目216个,累计金额超400亿美元。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博鳌经安论坛第二届大会等盛会都将落地长沙片区。截至2023年2月底,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已预定各类展会项目23个,其中国际性展会达到9个、规划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达到6个,全年展会天数约150天。长沙会展产业综合竞争力连续五年排在全国前列,每年举办展览逾200个,成交规模近1500亿元。建成中部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经安会、世界计算大会、国际工程机械展等国际性展会。中非经贸魅力无限。对非本币结算贸易试点方案通过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新型易货贸易首单完成报关,打通咖啡、可可、腰果等10条进出口产业链;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投入使用,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成功设立;加速推进非籍企业家创业港建设,已经就来华留学生联合培养及创业签证事项与湖南大学等高校进行洽谈,对接贝宁、马拉维、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等工商会,准备入驻手续,举办长沙片区“一带一路”商务参赞企业对接会,邀请尼日利亚、贝宁、吉布提等前商务参赞入驻创业港;依托芙蓉标准化集聚区,探索与非洲国家开展标准化合作;全国首个对非技术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获海关总署授牌成立。2022年7月,15个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长沙片区,活动期间各方签署14个对非合作项目,总金额1.7亿美元。2022年实现对非进出口额95.3亿元,同比增长209.4%。“种业硅谷”拔节而长。聚集了官春云、印遇龙等8位农学院士,20余家科研院所,50余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国内外育种大师100人以上,高级技术人才2500人以上,是全国现代种业领域科研力量最强的区域之一。 人才加快聚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以创建长沙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为总抓手,长沙片区制定出台自贸人才新政45条,加速海内外人才集聚。比如,对于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全额补贴;海外人才新创办企业根据实际投入,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顶尖团队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最高可资助1亿元。“长沙片区人才政策45条”出台以来,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643人、骨干人才2327人,兑现奖补资金1亿多元。同时,我们率先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只到一地、只跑一次、只交一套材料,审批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营商环境优良。长沙市营商环境排名全国第九位,软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第二,是全国主要大城市中房价和收入比最低的城市,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政务环境“好”。长沙片区全面承接86项省级和41项市级经济社会权限,推出25项极简审批事项和8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在医疗器械、食品经营等4个行业开展“一业一证”改革。长沙片区案例入选全国法院服务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大典型案例。科研环境“优”。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8所高等院校及83万名大学生,中电48所等99家独立科研机构,黄伯云等65名两院院士,拥有5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跻身第一方阵,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政策环境“实”。整合国省市区四级政策,推出“惠企政策大礼包”。比如,为“新一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分别设立3亿元和5亿元专项资金,落户企业和团队分别最高可获奖励2000万元和1000万元。实施智能汽车产业“火炬计划”和“头羊计划”,最高可享受100万元奖励。 未来前景光明。立足新阶段,构建新格局,到2026年的总思路是“1455”:即,咬紧一个目标——“挺进自贸十强,建设开放高地”,到2026年,长沙片区进出口总额达到第一个统计年的五倍,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50%;实有企业5万家;形成首创制度创新成果50项;新设立国际商务商事机构50个。聚焦四区建设——打造制度创新试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开放发展引领区、营商环境标杆区。做强五大支撑——培育对非贸易、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四品一械”(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新经济五个千亿产业集群。做实五项举措——做实“一意见”、“一政策”、“一张图”、“一枚章”、“一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