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BJquo4wcv china.huanqiu.comarticle常州市投资环境介绍/e3pmh1nnq/e3pn60p0i常州是拥有32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工业明星城市,既是我国民族工业发源地,又是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万人。2022年全市GDP达9550.1亿元,位居中国大陆城市GDP第25位;人均GDP突破2.5万美元。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五,投资热度指数全国第一,位列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 当前,是常州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常州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全面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从交通中轴上看,常州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和大运河的十字交汇中心,现在多条高铁交汇于此,常州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与上海、南京、杭州等仅相距120km左右,在长三角拥有“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优越区位优势。从产业中轴上看,常州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0个。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拥有工业企业超6万家,工业规模近2万亿,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领跑全国地级市。从创新中轴上看,创新中轴让常州产业不断的迭代和进化。常州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第15位,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5位。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76%。作为中以创新合作标志性项目的中以常州创新园,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浓郁的创新氛围,让常州的实体经济根深叶茂、生机勃发、未来可期。同时,常州以优良的驳岸景观、生态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也全力打造着生态中轴和文旅中轴。 2023年是常州市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为此,常州正在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新能源产业“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格局正在成型。常州是全国唯一构建起“发储送用”产业闭环的城市,有着领跑赛道的先发优势。2022年,常州新能源整车、锂电池、光伏出货量分别增长204%、125%、36%,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全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超5000亿元。 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从整车、动力电池、零部件、充电到研发检测都有比较长远的布局,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常州市先后引进了一批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目前拥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2022年,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完成产值3067.2亿元,同比增长68.1%,居全省第一;新能源整车产量超34万辆,约占全省一半。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中心,常州市2022年动力电池产量108.5GWh,约占全省的一半,全国的五分之一。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常州拥有四家,其中两家为中国总部,动力电池已建成产能居全国首位。区域布局方面,溧阳市和金坛区聚焦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条,分别以溧阳高新区和金坛经开区为核心,基本建成了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武进区以理想汽车为龙头,电机电控、充电设施、检测认证等配套领域形成链式发展。新北区以比亚迪华东基地为带动,车灯照明、内外饰件、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为支撑,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光伏产业也是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点赛道,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常州光伏产业链条构建完整,涌现出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为龙头的一大批企业。2022年,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集群完成产值1151.6亿元,同比增长28.8%。新北区、金坛区为全市主要的光伏生产基地,产值总量占全市近80%。除了光伏产业以外,常州市还大力支持发展风能、光热等能源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和储能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在输变电领域,常州是国内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是“世界变压器之都”,2022年,常州输变电制造完成产值890.2亿元,同比增长3.2%。 此外,常州以亲商友商的投资环境,吸引了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常投资121个项目,外资法人企业超3000家,国际合作园区数量全省第一。常州奋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各类人才超50万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38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9年列全省第一,高职教育全国领先。常州持续推进资本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间接融资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2022年新增贷款2051亿元,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07%,长三角最低;拥有8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近400家上市后备企业,有力促进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67947490682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7947490682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d0559f8fb3fbc710e42e25f2527b2bf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常州是拥有32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工业明星城市,既是我国民族工业发源地,又是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万人。2022年全市GDP达9550.1亿元,位居中国大陆城市GDP第25位;人均GDP突破2.5万美元。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五,投资热度指数全国第一,位列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 当前,是常州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常州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全面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从交通中轴上看,常州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和大运河的十字交汇中心,现在多条高铁交汇于此,常州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与上海、南京、杭州等仅相距120km左右,在长三角拥有“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优越区位优势。从产业中轴上看,常州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0个。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拥有工业企业超6万家,工业规模近2万亿,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领跑全国地级市。从创新中轴上看,创新中轴让常州产业不断的迭代和进化。常州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第15位,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5位。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76%。作为中以创新合作标志性项目的中以常州创新园,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浓郁的创新氛围,让常州的实体经济根深叶茂、生机勃发、未来可期。同时,常州以优良的驳岸景观、生态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也全力打造着生态中轴和文旅中轴。 2023年是常州市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为此,常州正在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新能源产业“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格局正在成型。常州是全国唯一构建起“发储送用”产业闭环的城市,有着领跑赛道的先发优势。2022年,常州新能源整车、锂电池、光伏出货量分别增长204%、125%、36%,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全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超5000亿元。 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从整车、动力电池、零部件、充电到研发检测都有比较长远的布局,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常州市先后引进了一批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目前拥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2022年,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完成产值3067.2亿元,同比增长68.1%,居全省第一;新能源整车产量超34万辆,约占全省一半。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中心,常州市2022年动力电池产量108.5GWh,约占全省的一半,全国的五分之一。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常州拥有四家,其中两家为中国总部,动力电池已建成产能居全国首位。区域布局方面,溧阳市和金坛区聚焦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条,分别以溧阳高新区和金坛经开区为核心,基本建成了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武进区以理想汽车为龙头,电机电控、充电设施、检测认证等配套领域形成链式发展。新北区以比亚迪华东基地为带动,车灯照明、内外饰件、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为支撑,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光伏产业也是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点赛道,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常州光伏产业链条构建完整,涌现出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为龙头的一大批企业。2022年,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集群完成产值1151.6亿元,同比增长28.8%。新北区、金坛区为全市主要的光伏生产基地,产值总量占全市近80%。除了光伏产业以外,常州市还大力支持发展风能、光热等能源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和储能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在输变电领域,常州是国内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是“世界变压器之都”,2022年,常州输变电制造完成产值890.2亿元,同比增长3.2%。 此外,常州以亲商友商的投资环境,吸引了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常投资121个项目,外资法人企业超3000家,国际合作园区数量全省第一。常州奋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各类人才超50万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38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9年列全省第一,高职教育全国领先。常州持续推进资本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间接融资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2022年新增贷款2051亿元,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07%,长三角最低;拥有8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近400家上市后备企业,有力促进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产业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