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BJYgeSarO china.huanqiu.comarticle共商共建新格局 共享共赢新机遇——兰州新区投资环境介绍/e3pmh1nnq/e3pn60p0i一、新区概况 兰州新区是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十年来,兰州新区紧扣战略定位,抢抓“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加速产业集聚、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能级、优化生态环境,有力推动城市由拓荒起步向新城崛起转变,改革由学习跟跑向示范领跑转变,发展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产业支撑带动转变,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先后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等20多项殊荣,国家级新区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甘肃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号召全省上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踏上新征程,兰州新区作为“一核”的重要组成,满怀信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过去一年,兰州新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四强”行动,坚持抓项目育产业提质效,加快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强化民生保障,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量质齐升的显著成效,交出经济社会发展亮丽答卷。2022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增速近6年来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3%,还原留抵退税因素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30%。 二、发展优势 兰州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新区地处兰州—西宁城市群、兰州—白银都市圈中心,对内辐射甘、陕、青、宁、新、藏六省区,对外联通中西亚、南亚、欧洲等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后年旅客吞吐量将达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0万吨。兰新、包兰等铁路及连霍、京藏等高速公路贯通内外,兰张三四线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城市内部建成道路179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综保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形成立体化开放平台,九大特殊口岸常态化运营,综保区累计进出口贸易额超330亿元,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生产要素资源富集。土地资源充裕,环境容量大,非常适合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建设;水资源丰富,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为4.43亿立方,随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引水量将突破10亿立方,工业用水价格平均每立方米2.69元;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供应充足,参与产业先导板块交易的新企业用电进一步优惠,工业天然气2.36元/立方米,是全国清洁能源全覆盖、用电用气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公共配套服务齐全。城市建设核心区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供给充分,可以全面保障入区人员的就医、安居、子女入学、入托等需求。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城市绿地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宜居度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兰州新区职教园区规划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后办学规模可达30万人,将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最大职业教育基地,可为西部地区提供充足的职业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目前,职教园区入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其他学校17所,在校师生达10余万人,已与新区300多家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输出专业技能人才5.3万人。同时,兰州新区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发展,打造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第三极,积极与中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全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就业合作,引进培育创新平台118个,引进院士工作站6个,引进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5000多人。 三、营商环境 兰州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真金白银”助企发展。兰州新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项目建设手续可在新区内办结。兰州新区是全国行政审批时间最短的地区之一,推行代办服务等3.0项目审批新模式,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7项精简至8项,企业完成设计后即可开工。实行全方位、普惠制、持续性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已出台《兰州新区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兰州新区绿色金融发展奖励政策》等多项支持政策,让企业畅享“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投资奖励方面,入驻项目建成投产后,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数给予最高10%的奖励。经济社会贡献奖励方面,以企业当年经济社会综合贡献程度为基础给予资金奖励,最高奖励可达新区税收留成的90%;企业高管最高可享受100%减免。上市扶持奖励方面,在新区注册并成功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募投项目在新区的企业,新区财政一次性给予企业800万元的奖励。大宗贸易奖励方面,以企业在新区贸易额为基数给予一定比例奖励。科技创新奖励方面,入驻新区的国家级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别按照国家级100万元、省级5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 四、重点产业 兰州新区坚持引新聚优产业兴区,加快建设“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步伐,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实施“335+X”产业跃升行动,加速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3个千亿级产业,先进装备、新能源、循环产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5个百亿级产业。绿色化工产业。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拥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下游聚烯烃产品生产能力113万吨/年。依托兰石化,充分发挥新区不沿江河湖海、远离人口密集区等化工产业布局发展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绿色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累计引进落地各类产业项目190多个,落地产品900种以上,其中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航天特种材料、新型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等项目152个。新材料产业。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有色金属、负极材料、新型建筑等新材料产业,引进落地宝武、海亮、德福、道氏、宏宇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快速打造形成年产60万吨负极材料(碳材料)、35万吨电解铜箔、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0万吨铝箔、3万吨电解液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储能之谷”,助力甘肃由“原材料大省”迈入“新材料强省”。装备制造产业。立足兰州制造业发展基础,先后引进以兰石、兰电、科近泰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已形成石化重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核能配套、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等产业体系,先后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产业化基地,远期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助力重振“兰州制造”辉煌。数据信息产业。紧抓国家“东数西算”“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机遇,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落地丝绸之路大数据产业园、国网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兰州国家级骨干直联点保障中心和监测系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形成集智能设备研发生产、数据存储运算、软件开发集成于一体的数据信息产业链,打造国家大数据产业高地和“东数西算”项目最佳承载地。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甘肃道地中药材资源和医药科研优势,紧抓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机遇,加快“西部药谷”建设,重点发展现代中药 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等产业,引进佛慈、和盛堂、兰药等骨干企业,获批国家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兰州新区将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修复、乡村振兴一体推进,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游”全产业链,建成300万头生猪、2万头奶牛、1亿枝鲜切花卉、万吨有机果蔬等特色产业基地,获评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创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兰州新区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投资兴业的理想地,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亲商、优商、安商、富商”理念,以开放的政策机制、完善的基础设施、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力保障和助力企业壮大实业、做大产业,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167947441312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网167947441312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c084cafa11d26cd5cb6d9581bee42c8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一、新区概况 兰州新区是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十年来,兰州新区紧扣战略定位,抢抓“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加速产业集聚、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能级、优化生态环境,有力推动城市由拓荒起步向新城崛起转变,改革由学习跟跑向示范领跑转变,发展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产业支撑带动转变,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先后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等20多项殊荣,国家级新区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甘肃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号召全省上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踏上新征程,兰州新区作为“一核”的重要组成,满怀信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过去一年,兰州新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四强”行动,坚持抓项目育产业提质效,加快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强化民生保障,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量质齐升的显著成效,交出经济社会发展亮丽答卷。2022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增速近6年来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3%,还原留抵退税因素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30%。 二、发展优势 兰州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新区地处兰州—西宁城市群、兰州—白银都市圈中心,对内辐射甘、陕、青、宁、新、藏六省区,对外联通中西亚、南亚、欧洲等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后年旅客吞吐量将达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0万吨。兰新、包兰等铁路及连霍、京藏等高速公路贯通内外,兰张三四线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城市内部建成道路179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综保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形成立体化开放平台,九大特殊口岸常态化运营,综保区累计进出口贸易额超330亿元,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生产要素资源富集。土地资源充裕,环境容量大,非常适合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建设;水资源丰富,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为4.43亿立方,随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引水量将突破10亿立方,工业用水价格平均每立方米2.69元;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供应充足,参与产业先导板块交易的新企业用电进一步优惠,工业天然气2.36元/立方米,是全国清洁能源全覆盖、用电用气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公共配套服务齐全。城市建设核心区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供给充分,可以全面保障入区人员的就医、安居、子女入学、入托等需求。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城市绿地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宜居度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兰州新区职教园区规划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后办学规模可达30万人,将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最大职业教育基地,可为西部地区提供充足的职业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目前,职教园区入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其他学校17所,在校师生达10余万人,已与新区300多家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输出专业技能人才5.3万人。同时,兰州新区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发展,打造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第三极,积极与中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全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就业合作,引进培育创新平台118个,引进院士工作站6个,引进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5000多人。 三、营商环境 兰州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真金白银”助企发展。兰州新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项目建设手续可在新区内办结。兰州新区是全国行政审批时间最短的地区之一,推行代办服务等3.0项目审批新模式,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7项精简至8项,企业完成设计后即可开工。实行全方位、普惠制、持续性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已出台《兰州新区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兰州新区绿色金融发展奖励政策》等多项支持政策,让企业畅享“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投资奖励方面,入驻项目建成投产后,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数给予最高10%的奖励。经济社会贡献奖励方面,以企业当年经济社会综合贡献程度为基础给予资金奖励,最高奖励可达新区税收留成的90%;企业高管最高可享受100%减免。上市扶持奖励方面,在新区注册并成功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募投项目在新区的企业,新区财政一次性给予企业800万元的奖励。大宗贸易奖励方面,以企业在新区贸易额为基数给予一定比例奖励。科技创新奖励方面,入驻新区的国家级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别按照国家级100万元、省级5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 四、重点产业 兰州新区坚持引新聚优产业兴区,加快建设“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步伐,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实施“335+X”产业跃升行动,加速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3个千亿级产业,先进装备、新能源、循环产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5个百亿级产业。绿色化工产业。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拥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下游聚烯烃产品生产能力113万吨/年。依托兰石化,充分发挥新区不沿江河湖海、远离人口密集区等化工产业布局发展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绿色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累计引进落地各类产业项目190多个,落地产品900种以上,其中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航天特种材料、新型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等项目152个。新材料产业。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有色金属、负极材料、新型建筑等新材料产业,引进落地宝武、海亮、德福、道氏、宏宇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快速打造形成年产60万吨负极材料(碳材料)、35万吨电解铜箔、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0万吨铝箔、3万吨电解液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储能之谷”,助力甘肃由“原材料大省”迈入“新材料强省”。装备制造产业。立足兰州制造业发展基础,先后引进以兰石、兰电、科近泰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已形成石化重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核能配套、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等产业体系,先后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产业化基地,远期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助力重振“兰州制造”辉煌。数据信息产业。紧抓国家“东数西算”“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机遇,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落地丝绸之路大数据产业园、国网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兰州国家级骨干直联点保障中心和监测系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形成集智能设备研发生产、数据存储运算、软件开发集成于一体的数据信息产业链,打造国家大数据产业高地和“东数西算”项目最佳承载地。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甘肃道地中药材资源和医药科研优势,紧抓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机遇,加快“西部药谷”建设,重点发展现代中药 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等产业,引进佛慈、和盛堂、兰药等骨干企业,获批国家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兰州新区将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修复、乡村振兴一体推进,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游”全产业链,建成300万头生猪、2万头奶牛、1亿枝鲜切花卉、万吨有机果蔬等特色产业基地,获评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创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兰州新区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投资兴业的理想地,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亲商、优商、安商、富商”理念,以开放的政策机制、完善的基础设施、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力保障和助力企业壮大实业、做大产业,共谋发展,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