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BjqMvSVzw9 china.huanqiu.comarticle独家对话 | 演员胡歌:我是行业的“流动人口”/e3pmh1nnq/e3pn60p0i本报特约记者 邵群玉 “准确说我应该是(影视行业的)‘流动人口’,没有工作的时间都会回归生活,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生活是最丰富的土壤。” 电视剧《县委大院》12月7日在央视一套开播,胡歌在剧中饰演光明县县委书记梅晓歌,带领干群团结一心、深化改革,为了光明县的绿色致富、健康发展而努力。“梅晓歌身上有一股傻劲儿,勇于担当;有一股韧劲儿,多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胡歌分享了《县委大院》的拍摄经历和他作为演员的种种感悟与思考。 从梅长苏、明台到梅晓歌,从电台小主持人到实力派演员,胡歌在演艺、公益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我。对于刚刚到来的40岁,他说:“我不是特别喜欢给人生做定义,我觉得生命是流动的,最大的智慧是去面对和接受它的无常。” “我们要将心比心” 环球时报:参演《县委大院》心情如何? 胡歌: 忐忑,同时又很期待。忐忑是因为我对梅晓歌所代表的基层干部比较陌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离他们很远,之前没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演好他。但是我们的孔笙导演和编剧王小枪老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下乡采风,有很多真实的素材和体验,拍摄时每天我都会和他们沟通交流。导演说我有个非常好的特质——生活中很喜欢笑,基层干部想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亲和力十分重要,于是我也把这个生活习惯放在了梅晓歌身上。 《县委大院》展现了一幅特别生动又全面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县委大院”里,还有乡镇、村一级的基层干部,他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我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特别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让我对基层干部这群可爱的人有了新的认识,我对他们充满敬仰之情。环球时报:梅晓歌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胡歌:简单概括有三个。第一,他身上有股“傻劲儿”。梅晓歌从小就有个外号叫“傻歌”,他和小伙伴一起调皮捣蛋闯祸了,永远是最后一个走,勇于留下来承认错误,勇于担当。但我们口中的“傻”,恰恰是他身上一种优秀品质,成为他工作中最大的特点。 第二是简单。梅晓歌大学主修数学专业,所以在工作中他会化繁为简,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真实的数据表象看到问题本质,用解数学题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还有一点,我觉得梅晓歌身上有种韧劲儿。他最大的爱好是长跑,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坚持晨跑,他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都不会轻言放弃。环球时报:《县委大院》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和一场戏? 胡歌:台词我想就是梅晓歌最常说的一句话——“同志们,我们要将心比心。” 梅晓歌和他母亲那场戏让我印象最深。作为基层干部,梅晓歌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母亲生病时,他才可以和母亲单独相处几天。那场戏中,晓歌的母亲对他说了好多话,我的妈妈生前也对我这样说过,我仿佛某种时刻是在同自己的母亲聊天。而且通过梅晓歌母亲和他的交流,大家也可以看出,晓歌对于生活中那些小确幸和小幸福的向往,其实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向往。 “角色成为我的一部分” 环球时报:对梅长苏、明台、梅晓歌等角色身上肩负的责任有怎样的共鸣? 胡歌: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作为绝对独立的个体生活在世界上,哪怕是在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肩负起一定的责任。我非常有幸扮演了很多传奇、有担当的人物,这些角色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或者使命,每一次对我而言都是一种鞭策。这也是演员和其他职业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可以去体验不同的人生,角色也会成为我的一部分。环球时报:您曾说,“除了演戏之外,演员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播”,具体“传播”什么? 胡歌:我觉得传播分两方面吧。一是通过扮演的角色和参与的作品,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正向的能量。另一方面是作为公众人物,在现实生活带给粉丝和观众的意义。环球时报:参与公益项目最大的感触? 胡歌:我在2013年有机会去青海长江源沱沱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以及人和动物、和其他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许多公益人士、志愿者带给我的感动,都是让我愿意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的原因。还有一点我想说,其实公益也好、环保也好,不一定是要去到偏远的地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参与。“生命是流动的” 环球时报:聊聊《繁花》中的阿宝这一角色 胡歌:其实这些年阿宝就像一颗种子长在了我身上,他像是我和我童年、少年时期的连接。《繁花》的故事发生在上海,是我长大的地方,时间也恰恰是我人生当中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虽然整个拍摄周期很漫长,但是我一直都沉浸在里面。 环球时报:对于网友说您是娱乐圈“失踪人口”怎么看?会害怕被大家忘记吗? 胡歌:我觉得我不算(影视行业的)“失踪人口”,准确说我应该是 “流动人口”。有工作需要我的时候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其他时间都会回归生活,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生活是最丰富的土壤。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我有时候挺希望大家忘记我,能够记住我的角色就好。 环球时报:对“四十不惑”的理解和接下来的目标 胡歌:古人能够做到“四十不惑”,但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憧憬和目标。其实我才40岁,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一个起点。我不是特别喜欢给人生做定义,也不是非要在某个时刻立目标。因为我觉得生命是流动的,最大的智慧是去面对和接受它的无常。 环球时报:想对粉丝说的话胡歌:前阵子的11月11日,是我的粉丝会“古月哥欠”18岁生日,18年听起来真的很长,我也没有想到有那么多“胡椒”能够陪伴我走过20、30,步入到40。我非常感谢他们,他们不仅是我的后盾,也像是我的朋友,让我在演员这个职业找到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谢谢大家。 环球时报: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在看的书 胡歌:推荐一本书——《山中最后一季》。这本书是在拍《不虚此行》的时候刘伽茵导演推荐给我的,它讲述了一位传奇巡山员的一生,作者花了将近8年进行了大量采访,描绘了一幅特别神奇绚烂、美丽沉静的人生画卷。巡山员的人生和我在《不虚此行》中扮演的闻善有些像,也和我认识的常年在高原做公益的志愿者朋友们有些像,建议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们,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读一读这本书。 1676614354925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娱评167661435492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f54f911492ffc93729e0cc66d2cce75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本报特约记者 邵群玉 “准确说我应该是(影视行业的)‘流动人口’,没有工作的时间都会回归生活,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生活是最丰富的土壤。” 电视剧《县委大院》12月7日在央视一套开播,胡歌在剧中饰演光明县县委书记梅晓歌,带领干群团结一心、深化改革,为了光明县的绿色致富、健康发展而努力。“梅晓歌身上有一股傻劲儿,勇于担当;有一股韧劲儿,多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胡歌分享了《县委大院》的拍摄经历和他作为演员的种种感悟与思考。 从梅长苏、明台到梅晓歌,从电台小主持人到实力派演员,胡歌在演艺、公益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我。对于刚刚到来的40岁,他说:“我不是特别喜欢给人生做定义,我觉得生命是流动的,最大的智慧是去面对和接受它的无常。” “我们要将心比心” 环球时报:参演《县委大院》心情如何? 胡歌: 忐忑,同时又很期待。忐忑是因为我对梅晓歌所代表的基层干部比较陌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离他们很远,之前没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演好他。但是我们的孔笙导演和编剧王小枪老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下乡采风,有很多真实的素材和体验,拍摄时每天我都会和他们沟通交流。导演说我有个非常好的特质——生活中很喜欢笑,基层干部想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亲和力十分重要,于是我也把这个生活习惯放在了梅晓歌身上。 《县委大院》展现了一幅特别生动又全面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县委大院”里,还有乡镇、村一级的基层干部,他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我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特别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让我对基层干部这群可爱的人有了新的认识,我对他们充满敬仰之情。环球时报:梅晓歌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胡歌:简单概括有三个。第一,他身上有股“傻劲儿”。梅晓歌从小就有个外号叫“傻歌”,他和小伙伴一起调皮捣蛋闯祸了,永远是最后一个走,勇于留下来承认错误,勇于担当。但我们口中的“傻”,恰恰是他身上一种优秀品质,成为他工作中最大的特点。 第二是简单。梅晓歌大学主修数学专业,所以在工作中他会化繁为简,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真实的数据表象看到问题本质,用解数学题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还有一点,我觉得梅晓歌身上有种韧劲儿。他最大的爱好是长跑,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坚持晨跑,他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都不会轻言放弃。环球时报:《县委大院》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和一场戏? 胡歌:台词我想就是梅晓歌最常说的一句话——“同志们,我们要将心比心。” 梅晓歌和他母亲那场戏让我印象最深。作为基层干部,梅晓歌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母亲生病时,他才可以和母亲单独相处几天。那场戏中,晓歌的母亲对他说了好多话,我的妈妈生前也对我这样说过,我仿佛某种时刻是在同自己的母亲聊天。而且通过梅晓歌母亲和他的交流,大家也可以看出,晓歌对于生活中那些小确幸和小幸福的向往,其实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向往。 “角色成为我的一部分” 环球时报:对梅长苏、明台、梅晓歌等角色身上肩负的责任有怎样的共鸣? 胡歌: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作为绝对独立的个体生活在世界上,哪怕是在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肩负起一定的责任。我非常有幸扮演了很多传奇、有担当的人物,这些角色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或者使命,每一次对我而言都是一种鞭策。这也是演员和其他职业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可以去体验不同的人生,角色也会成为我的一部分。环球时报:您曾说,“除了演戏之外,演员最重要的使命是传播”,具体“传播”什么? 胡歌:我觉得传播分两方面吧。一是通过扮演的角色和参与的作品,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正向的能量。另一方面是作为公众人物,在现实生活带给粉丝和观众的意义。环球时报:参与公益项目最大的感触? 胡歌:我在2013年有机会去青海长江源沱沱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以及人和动物、和其他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许多公益人士、志愿者带给我的感动,都是让我愿意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的原因。还有一点我想说,其实公益也好、环保也好,不一定是要去到偏远的地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参与。“生命是流动的” 环球时报:聊聊《繁花》中的阿宝这一角色 胡歌:其实这些年阿宝就像一颗种子长在了我身上,他像是我和我童年、少年时期的连接。《繁花》的故事发生在上海,是我长大的地方,时间也恰恰是我人生当中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虽然整个拍摄周期很漫长,但是我一直都沉浸在里面。 环球时报:对于网友说您是娱乐圈“失踪人口”怎么看?会害怕被大家忘记吗? 胡歌:我觉得我不算(影视行业的)“失踪人口”,准确说我应该是 “流动人口”。有工作需要我的时候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其他时间都会回归生活,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生活是最丰富的土壤。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我有时候挺希望大家忘记我,能够记住我的角色就好。 环球时报:对“四十不惑”的理解和接下来的目标 胡歌:古人能够做到“四十不惑”,但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憧憬和目标。其实我才40岁,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一个起点。我不是特别喜欢给人生做定义,也不是非要在某个时刻立目标。因为我觉得生命是流动的,最大的智慧是去面对和接受它的无常。 环球时报:想对粉丝说的话胡歌:前阵子的11月11日,是我的粉丝会“古月哥欠”18岁生日,18年听起来真的很长,我也没有想到有那么多“胡椒”能够陪伴我走过20、30,步入到40。我非常感谢他们,他们不仅是我的后盾,也像是我的朋友,让我在演员这个职业找到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谢谢大家。 环球时报: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在看的书 胡歌:推荐一本书——《山中最后一季》。这本书是在拍《不虚此行》的时候刘伽茵导演推荐给我的,它讲述了一位传奇巡山员的一生,作者花了将近8年进行了大量采访,描绘了一幅特别神奇绚烂、美丽沉静的人生画卷。巡山员的人生和我在《不虚此行》中扮演的闻善有些像,也和我认识的常年在高原做公益的志愿者朋友们有些像,建议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们,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