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LKj1nt4hB china.huanqiu.comarticle移民致富提升前景阔 乡村全面振兴后劲足——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e3pmh1nnq/e3pn60p0i吴忠市红寺堡区位于宁夏腹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伟大工程的实践地、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诠释地。1998年开发建设,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3乡1街道65个行政村,累计开发水浇地70余万亩,搬迁安置“贫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贫困群众23.5万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两年来,红寺堡各族干部群众紧扣“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事和五个关键、一个重点,不断探索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移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稳步提升。红寺堡区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做法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因“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高度重视重大决策部署督查落实工作,在创新优化督查落实方式方法、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被国务院奖励2000万元激励资金,获2022年国务院大督查及专项督查“免督查”。 一、高位谋划,全链条推进增收富民产业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就业创业富民增收等“十大示范工程”之后,红寺堡区搭建乡村振兴“1+5+N”(1个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5个《专项方案》、行业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多个《工作方案》)“四梁八柱”,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考评方案》,建立56项测评指标,将36个部门纳入考评体系。坚持“一月一促评、一季一主题”,以“四不两直”、电视问政等方式,确保执行不打折扣。 一是精准培育产业链。立足红寺堡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实际,逐年调整高耗水作物,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明确葡萄酒、枸杞、黄花菜和肉牛滩羊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打造酿酒葡萄基地10.8万亩,建成酒庄25家、投产23家,年产成品酒1500万瓶;坚持标准化生产,发展枸杞2.5万亩;培育黄花菜示范村14个,种植面积达8.02万亩;打造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村25个、滩羊高质量发展示范村23个,肉牛滩羊饲养量达14.7万头、103.7万只。因地制宜精准打造的产业链,助力群众增收效果明显:8个全产业链示范村,每年为1.2万农户提供土地流转费2610万元、务工收入1.6亿余元;枸杞、黄花菜采摘期间季节性用工近10万人次,直接收益2.7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突破70%。2021年全区特色产业产值达19.36亿元,增长15%,占农业总产值比重90%以上。 二是全力提升价值链。红寺堡先后获得“中国葡萄酒第一镇”“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酒产区”“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基地”等国字号称谓。红寺堡产区葡萄酒连续5年获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大金奖。建设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年加工干菜0.6万吨生产线1条、鲜菜加工生产线2条,年加工黄花菜鲜菜1.3万吨,建成牛羊规模化屠宰场1家、深加工企业1家,年屠宰牛、羊分别达1万头、11.3万只。葡萄酒、枸杞、黄花菜、肉牛滩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9.94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9.5%以上。积极培育农村带货达人,建成农特产品专卖店25家,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达7亿元。 三是持续畅通资金链。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贷款贴息、政企合作、社会化托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全产业链和三产融合,累计撬动社会投资47.6亿元。开办农业保险品种21个,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滩羊等特色产业实现全覆盖,农业保险参保农户、风险保障分别达到1.56万户次、2268.4万元。确保群众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的同时,红寺堡区还坚持鼓励创业带动一批、劳务协作转移一批、技能培训促进一批、就业服务扶持一批的原则,助力各年龄段移民群众就业创业。 二、稳扎稳打,全方位助力社会融入 红寺堡区汇聚着来自西海固八县(区)以及周边五省区的23万移民,涉及156个乡镇412个行政村。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多、乡村规模大、干部编制少、乡村治理难点多等问题,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协调机制,助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交流交融交汇。 一是“菜单式”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让城市社区矛盾“不上交”。探索由公安派出所牵头,实行“菜单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民警主动到基层走访摸排不稳定因素,先进行现场调解;如不成功,则提供一份由国土、司法等多部门工作人员及乡镇干部等组成的调解员“菜单”,供矛盾冲突双方选择共同信任的对象作为调解员。以红寺堡区人员构成最为复杂的城市社区罗山社区为例,该小区下辖的6个小区中仅罗山花园小区住户就超8000人,作为红寺堡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弱势群体较多的社区,物业与基础设施一度较差,曾因频发矛盾冲突、治安案件,而被挂牌整治。自实行“菜单式”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以来,社区民警联合多方力量调解婚姻、地界等各类矛盾数百起,调解成功率超过90%。通过调解,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有效防止“民转刑”“刑转命”。 二是“55124”治理模式激发农村群众自治活力。“以前对村里的事情不懂,总觉得干部骗我们。现在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对村干部自然就信任了,没矛盾了。”玉池村村民安生亮说,村里按照村民居住区域划定范围,每15户推选出1名村民代表参与议事,“55124”模式解决了不少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问题。“55124”村级治理模式,即以投票方式选举出村民代表参与村务研讨,由“提出议案、民主议定、公布告知、组织实施、监督管理”5步工作法组成,每步工作都要建立台账,即“五联记录本”;并由上级管理部门统一提供“1”张“20+X”议事清单,为村级民主议事划定范围;“2”是“乡村二级监督”;“4”是乡镇、县区、地市、自治区四级联动督查。 三是科技“兜底”基层治理。面对人手不足困境,红寺堡区撬动社会资源,在社区、村庄安装摄像头和高空球机,并在数据整合处理上下功夫,用“鼠标站岗,视频巡逻”的智慧监管平台为基层治理“兜底”。红寺堡区已连续4年被评为宁夏平安县(区),并获得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等荣誉。 三、接续奋进,全力提升宜居宜业气质 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实施全域整治、全域推进、全域提升,全方位提升城乡吸引力。 一是提优基础设施。打造青云湖、城东市民休闲公园、紫光湖等公园游园12处,提升城区主次干道、人行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梯次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建设,提升改造供水管道769公里,自来水入村、入户率均达到100%。所有建制村实现硬化路、动力电、公交、宽带、标准化卫生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先后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二是扮优人居环境。累计完成营造林43.73万亩、森林抚育1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搬迁之初不足5%提高到14.12%;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采取群众自建和政府统建两种模式,累计改造厕所1.4万座,建立“互联网+厕所运维”模式,开展日常巡查、管护宣传、厕具维修、粪污清运等服务;城郊村、中心村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管网;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以上,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3个村先后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是做优公共服务。在宁夏率先建立教育扶贫基金,每年筹措教育基金100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加快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学校建设,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篮球、足球、书法和艺术特色学校17所,建成“互联网+教育”标杆校、示范校5所。借助闽宁、京宁、沪宁帮扶平台,与清华大学第一附院、福建惠安医院、上海六院等区外优势医疗集团开展对口协作,建成远程心电、影像、检验“三大中心”和三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体系。率先在宁夏推出残疾人康复中心“医康结合”运行模式,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 四、纳智聚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能力,为乡村振兴鼓足后劲。 一是选优配强头雁。在考核择优选拔一批、挖掘培育选用一批的同时,率先在全宁夏范围内,面向农村致富能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选任人员到位后,迅速进入角色,大胆工作、积极作为,既有效带动本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又激励临近村干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持续推动全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 二是激励关爱并重。“双收入”挂钩激励干事。制定《红寺堡区村干部报酬与“双收入”等挂钩暂行办法》,实行村干部报酬与本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挂钩机制。足额经费保障改善阵地。落实经费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加倍提升为民服务资金和村级办公经费。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对村级阵地进行了维修。“多条腿”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和整合各类资金2.1亿余元,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跑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三是广纳贤才聚智。出台21条柔性引才政策、推出14条创新驱动发展举措,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19名,率先面向全国自主招聘事业人员333名。深入实施“壮百强千增万”工程,培养一级致富带头人107人,传帮带二级致富带头人1061人,实现近万人持续增收。推选378名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选派220名机关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锻炼成长。建立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全面提升服务人才水平。 166115254194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61152541945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17660de686ee68042ad7d1cf71dfd9f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吴忠市红寺堡区位于宁夏腹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伟大工程的实践地、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诠释地。1998年开发建设,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3乡1街道65个行政村,累计开发水浇地70余万亩,搬迁安置“贫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贫困群众23.5万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两年来,红寺堡各族干部群众紧扣“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事和五个关键、一个重点,不断探索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移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稳步提升。红寺堡区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做法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因“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高度重视重大决策部署督查落实工作,在创新优化督查落实方式方法、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被国务院奖励2000万元激励资金,获2022年国务院大督查及专项督查“免督查”。 一、高位谋划,全链条推进增收富民产业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就业创业富民增收等“十大示范工程”之后,红寺堡区搭建乡村振兴“1+5+N”(1个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5个《专项方案》、行业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多个《工作方案》)“四梁八柱”,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考评方案》,建立56项测评指标,将36个部门纳入考评体系。坚持“一月一促评、一季一主题”,以“四不两直”、电视问政等方式,确保执行不打折扣。 一是精准培育产业链。立足红寺堡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实际,逐年调整高耗水作物,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明确葡萄酒、枸杞、黄花菜和肉牛滩羊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打造酿酒葡萄基地10.8万亩,建成酒庄25家、投产23家,年产成品酒1500万瓶;坚持标准化生产,发展枸杞2.5万亩;培育黄花菜示范村14个,种植面积达8.02万亩;打造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村25个、滩羊高质量发展示范村23个,肉牛滩羊饲养量达14.7万头、103.7万只。因地制宜精准打造的产业链,助力群众增收效果明显:8个全产业链示范村,每年为1.2万农户提供土地流转费2610万元、务工收入1.6亿余元;枸杞、黄花菜采摘期间季节性用工近10万人次,直接收益2.7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突破70%。2021年全区特色产业产值达19.36亿元,增长15%,占农业总产值比重90%以上。 二是全力提升价值链。红寺堡先后获得“中国葡萄酒第一镇”“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酒产区”“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基地”等国字号称谓。红寺堡产区葡萄酒连续5年获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大金奖。建设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年加工干菜0.6万吨生产线1条、鲜菜加工生产线2条,年加工黄花菜鲜菜1.3万吨,建成牛羊规模化屠宰场1家、深加工企业1家,年屠宰牛、羊分别达1万头、11.3万只。葡萄酒、枸杞、黄花菜、肉牛滩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9.94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9.5%以上。积极培育农村带货达人,建成农特产品专卖店25家,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达7亿元。 三是持续畅通资金链。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贷款贴息、政企合作、社会化托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全产业链和三产融合,累计撬动社会投资47.6亿元。开办农业保险品种21个,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滩羊等特色产业实现全覆盖,农业保险参保农户、风险保障分别达到1.56万户次、2268.4万元。确保群众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的同时,红寺堡区还坚持鼓励创业带动一批、劳务协作转移一批、技能培训促进一批、就业服务扶持一批的原则,助力各年龄段移民群众就业创业。 二、稳扎稳打,全方位助力社会融入 红寺堡区汇聚着来自西海固八县(区)以及周边五省区的23万移民,涉及156个乡镇412个行政村。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多、乡村规模大、干部编制少、乡村治理难点多等问题,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协调机制,助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交流交融交汇。 一是“菜单式”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让城市社区矛盾“不上交”。探索由公安派出所牵头,实行“菜单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民警主动到基层走访摸排不稳定因素,先进行现场调解;如不成功,则提供一份由国土、司法等多部门工作人员及乡镇干部等组成的调解员“菜单”,供矛盾冲突双方选择共同信任的对象作为调解员。以红寺堡区人员构成最为复杂的城市社区罗山社区为例,该小区下辖的6个小区中仅罗山花园小区住户就超8000人,作为红寺堡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弱势群体较多的社区,物业与基础设施一度较差,曾因频发矛盾冲突、治安案件,而被挂牌整治。自实行“菜单式”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以来,社区民警联合多方力量调解婚姻、地界等各类矛盾数百起,调解成功率超过90%。通过调解,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有效防止“民转刑”“刑转命”。 二是“55124”治理模式激发农村群众自治活力。“以前对村里的事情不懂,总觉得干部骗我们。现在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对村干部自然就信任了,没矛盾了。”玉池村村民安生亮说,村里按照村民居住区域划定范围,每15户推选出1名村民代表参与议事,“55124”模式解决了不少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问题。“55124”村级治理模式,即以投票方式选举出村民代表参与村务研讨,由“提出议案、民主议定、公布告知、组织实施、监督管理”5步工作法组成,每步工作都要建立台账,即“五联记录本”;并由上级管理部门统一提供“1”张“20+X”议事清单,为村级民主议事划定范围;“2”是“乡村二级监督”;“4”是乡镇、县区、地市、自治区四级联动督查。 三是科技“兜底”基层治理。面对人手不足困境,红寺堡区撬动社会资源,在社区、村庄安装摄像头和高空球机,并在数据整合处理上下功夫,用“鼠标站岗,视频巡逻”的智慧监管平台为基层治理“兜底”。红寺堡区已连续4年被评为宁夏平安县(区),并获得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等荣誉。 三、接续奋进,全力提升宜居宜业气质 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实施全域整治、全域推进、全域提升,全方位提升城乡吸引力。 一是提优基础设施。打造青云湖、城东市民休闲公园、紫光湖等公园游园12处,提升城区主次干道、人行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梯次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建设,提升改造供水管道769公里,自来水入村、入户率均达到100%。所有建制村实现硬化路、动力电、公交、宽带、标准化卫生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先后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二是扮优人居环境。累计完成营造林43.73万亩、森林抚育1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搬迁之初不足5%提高到14.12%;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采取群众自建和政府统建两种模式,累计改造厕所1.4万座,建立“互联网+厕所运维”模式,开展日常巡查、管护宣传、厕具维修、粪污清运等服务;城郊村、中心村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管网;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以上,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3个村先后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是做优公共服务。在宁夏率先建立教育扶贫基金,每年筹措教育基金100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加快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学校建设,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篮球、足球、书法和艺术特色学校17所,建成“互联网+教育”标杆校、示范校5所。借助闽宁、京宁、沪宁帮扶平台,与清华大学第一附院、福建惠安医院、上海六院等区外优势医疗集团开展对口协作,建成远程心电、影像、检验“三大中心”和三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体系。率先在宁夏推出残疾人康复中心“医康结合”运行模式,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 四、纳智聚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能力,为乡村振兴鼓足后劲。 一是选优配强头雁。在考核择优选拔一批、挖掘培育选用一批的同时,率先在全宁夏范围内,面向农村致富能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选任人员到位后,迅速进入角色,大胆工作、积极作为,既有效带动本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又激励临近村干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持续推动全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 二是激励关爱并重。“双收入”挂钩激励干事。制定《红寺堡区村干部报酬与“双收入”等挂钩暂行办法》,实行村干部报酬与本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挂钩机制。足额经费保障改善阵地。落实经费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加倍提升为民服务资金和村级办公经费。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对村级阵地进行了维修。“多条腿”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和整合各类资金2.1亿余元,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跑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三是广纳贤才聚智。出台21条柔性引才政策、推出14条创新驱动发展举措,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19名,率先面向全国自主招聘事业人员333名。深入实施“壮百强千增万”工程,培养一级致富带头人107人,传帮带二级致富带头人1061人,实现近万人持续增收。推选378名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选派220名机关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锻炼成长。建立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全面提升服务人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