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FLLy5VTD8 china.huanqiu.comarticle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e3pmh1nnq/e3pn60p0i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坚定改革发展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实干定力,创新实施实体经济振兴、老工业区升级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等举措,全力打造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目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电子、石化、汽车、船舶海工等四大集群产值均占全市“半壁江山”,以占青岛市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近1/4的规模工业产值、1/5的地区生产总值、1/6的财政收入和外资,综合发展水平连年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全省首位。先后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智能化工业园区示范试点、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等称号,连年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一、聚力抓实强链扩群,打造“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引领区”。按照全市和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部署,聚焦主导产业,努力做大规模、做出特色。《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青岛开发区承担全市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工作任务,青岛开发区扎实落实全市和新区产业发展部署,提出“414”的总体发展思路,即打造新型显示、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四条产业链;以京东方青岛基地等项目为龙头,全产业链谋划布局新型显示产业,全力打造全市首个新兴产业千亩园区;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固本强基、特色新兴产业聚能成势、千亩特色园区示范引领、重点企业梯次培育等“四大工程”。加快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聚力抓实王台老工业区升级改造,打造“芯屏产业新城”。建起一个龙头,带动一片产业,兴起一座新城。按照“三年大变样”总体要求,强化京东方“链主”企业带动、产业拉动、产城互动,抢抓全市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机遇,在引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高起点高标准导入城市功能,大力推进旧改、基础设施配套和低效用地整理开发,健全优化“6+2+1”生活生产配套体系(“6”即吃、住、行、游、购、娱,“2”即教育、医疗,“1”即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以芯屏产业为引领的产业新城。 三、聚力抓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依托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践行绿色低碳建设理念、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培育低碳新业态、提升绿色影响力等措施,组织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专项报告,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省商务厅、省开发区协会的指导支持下,围绕绿色低碳,与天津绿色发展联盟、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发起成立国家级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山东中心,助力企业加快数字化管控、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聚力打造绿色低碳工厂和园区,为完成“双碳”任务贡献国家级开发区方案和力量。 四、聚力抓实“区中园”建设,打造“四新经济策源地”。针对建成区内大量创业型、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选址难、用地难问题,精准发力“区中园”建设,中电光谷、联东U谷等8大特色园区相继建成运营。目前,中电光谷已落户各类市场主体1900余家,以萨数据、宸芯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头部企业蓬勃发展,讯飞未来港被工信部授予“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赋能中心”,2021年完成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成为全市集聚度高、优势项目多、经济效益好的高新产业集聚区之一。联东U谷紧邻新型显示、智能家电两大产业集聚区,布局主题专业园区。以“区中园”为依托,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 五、聚力抓实工作机制探索,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优化“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强链扩群工作任务,按照“大项目供地、小项目入园”思路,严格项目准入机制,提升项目“亩均”效益。深化“管委会+”全过程服务机制,对于产业龙头项目,建立“全链条联合招商”服务模式;对于“四新经济”中小微项目,与特色园区平台建立“全方位引育”服务模式;对于存量项目,优化与街道、平台公司“全覆盖帮促”服务模式,做到营商服务“到位不缺位、有为不越位”。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开发建设主力军,将继续弘扬敢于创新、实干争先的优良传统,努力使“试点”变成“亮点”、把“试验”变成“示范”,努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振兴实体经济作出国家级开发区应有贡献。 166052892018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60528920182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c329c6d63dd000ee2722a2dc2e34656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坚定改革发展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实干定力,创新实施实体经济振兴、老工业区升级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等举措,全力打造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目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电子、石化、汽车、船舶海工等四大集群产值均占全市“半壁江山”,以占青岛市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近1/4的规模工业产值、1/5的地区生产总值、1/6的财政收入和外资,综合发展水平连年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全省首位。先后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智能化工业园区示范试点、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等称号,连年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一、聚力抓实强链扩群,打造“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引领区”。按照全市和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部署,聚焦主导产业,努力做大规模、做出特色。《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青岛开发区承担全市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工作任务,青岛开发区扎实落实全市和新区产业发展部署,提出“414”的总体发展思路,即打造新型显示、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四条产业链;以京东方青岛基地等项目为龙头,全产业链谋划布局新型显示产业,全力打造全市首个新兴产业千亩园区;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固本强基、特色新兴产业聚能成势、千亩特色园区示范引领、重点企业梯次培育等“四大工程”。加快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聚力抓实王台老工业区升级改造,打造“芯屏产业新城”。建起一个龙头,带动一片产业,兴起一座新城。按照“三年大变样”总体要求,强化京东方“链主”企业带动、产业拉动、产城互动,抢抓全市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机遇,在引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高起点高标准导入城市功能,大力推进旧改、基础设施配套和低效用地整理开发,健全优化“6+2+1”生活生产配套体系(“6”即吃、住、行、游、购、娱,“2”即教育、医疗,“1”即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以芯屏产业为引领的产业新城。 三、聚力抓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依托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践行绿色低碳建设理念、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培育低碳新业态、提升绿色影响力等措施,组织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专项报告,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省商务厅、省开发区协会的指导支持下,围绕绿色低碳,与天津绿色发展联盟、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发起成立国家级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山东中心,助力企业加快数字化管控、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聚力打造绿色低碳工厂和园区,为完成“双碳”任务贡献国家级开发区方案和力量。 四、聚力抓实“区中园”建设,打造“四新经济策源地”。针对建成区内大量创业型、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选址难、用地难问题,精准发力“区中园”建设,中电光谷、联东U谷等8大特色园区相继建成运营。目前,中电光谷已落户各类市场主体1900余家,以萨数据、宸芯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头部企业蓬勃发展,讯飞未来港被工信部授予“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赋能中心”,2021年完成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成为全市集聚度高、优势项目多、经济效益好的高新产业集聚区之一。联东U谷紧邻新型显示、智能家电两大产业集聚区,布局主题专业园区。以“区中园”为依托,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 五、聚力抓实工作机制探索,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优化“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强链扩群工作任务,按照“大项目供地、小项目入园”思路,严格项目准入机制,提升项目“亩均”效益。深化“管委会+”全过程服务机制,对于产业龙头项目,建立“全链条联合招商”服务模式;对于“四新经济”中小微项目,与特色园区平台建立“全方位引育”服务模式;对于存量项目,优化与街道、平台公司“全覆盖帮促”服务模式,做到营商服务“到位不缺位、有为不越位”。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开发建设主力军,将继续弘扬敢于创新、实干争先的优良传统,努力使“试点”变成“亮点”、把“试验”变成“示范”,努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振兴实体经济作出国家级开发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