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NHNYdjR8 china.huanqiu.comarticle真实的数学世界——从《天才基本法》谈起/e3pmh1nnq/e3pn60p0i作者 孙聪 听闻《天才基本法》是一部以数学为主线的超时空励志剧,我慕名观看了前六集。评论电视剧的观赏性、娱乐性不是我的专长,我想从一名数学工作者的角度,就其中的数学元素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今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足以见得国家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重视。这一点,在影视剧中也逐渐体现。近几十年来,讲述数学和数学人故事的国产电视剧屈指可数。因此,《天才基本法》中出现的大量数学元素以及从始至终贯穿的数学线索,令人惊喜。 《天才基本法》塑造了林兆生、裴之等热爱数学、愿意为之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角色形象,对数学学科进行了一定的推广和宣传。 前六集中涉及到的各种数学名词、题目解析基本到位。例如,取球概率问题的解读和可能出错的原因都分析得十分详尽准确,林兆生研究的“P=NP?”问题确是数学与理论计算机界公认的难题。足以见得编导为剧中数学的合理存在付出了真诚的努力。相信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重燃对数学的热爱。 不过,剧中也有让数学专业人士遗憾的不合理之处。 在第四集中,裴之的父母在林兆生家里与其理论,林兆生拿出一本刊登了自己论文的数学期刊以证实自己具有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学历。该期刊全称《MathematischeAnnalen》,是中国数学会推荐的T1列表期刊(最高档次数学期刊)。如果林兆生真的在该期刊发表过论文,那么藉此在高校谋个教职不成问题。但剧中林兆生一直郁郁不得志,只做了中学的会计,甚至还去做了门卫,这一点与现实是脱离的,不够真实。 此外,编导虽努力塑造正面“数学人”的形象,但仍未摆脱社会大众对数学科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 剧中,“芝士世界”的林兆生留着一头长发、骑着摩托车,活脱脱一个潮人形象,而其家中又到处堆满数学书籍与手稿,被纪江形容为“七十岁的人”的书房。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对“数学人”形成了“走极端”的印象。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北大“网红”韦东奕生活极简、眼中只有数学,这样的“数学人”的确存在,但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数学研究者就是芸芸众生中人,他们同寻常人一样,既有烟火气、也有诗酒花,多才多艺者比比皆是。例如,华罗庚出过诗文集,王元写得一手好字,著名童话《爱丽丝漫游奇遇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也是数学家。作为普通人亦是数学工作者,笔者真心希望媒体能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宣传有血有肉的“数学人”,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以平常心对待数学学科,不至其走向“神坛”或“魔坛”。 还有一点不足是,该剧未能厘清“会做题”与“数学好”之间的关系。 或许初等数学“重技巧、轻思考”的考试模式导致了社会及媒体大众误认为“做题技巧即王道”,就如剧中林兆生辅导孩子们奥数时提到了题海战术、认为只要刷题刷得足够多就能提升数学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数学研究所需的素养与此大相径庭。 如果大家听过资深数学家的科普讲座或者看过其科普读物(例如李大潜院士的《数学文化小丛书》、袁亚湘院士的《数学漫谈》等),会注意到他们更多地在向大众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意在培养和树立大众对数学的兴趣;他们更多地讲述数学方法的由来和起源,意在启发大众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方式。 数学研究或者科学研究,绝不是简单的做题,也远不止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解决世界级公开问题固然了不起,但更多的数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发散的创新思维。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是一名合格的数学研究者必备的能力。新问题、新方法的提出,都需要较强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思维的支撑,以及自身对研究方向的热爱和不断探索。这些,都不是多多做题所能达到的。 做题太多反而弊大于利。在青少年阶段过多地刷题,可能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厌恶数学,或者过分地依赖于刷题技巧而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提炼已有知识体系、学会举一反三、自己琢磨出规律并加以应用,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王道”。这些,正是“数学人”渴望媒体能够反映给大众的真正观点。 虽然有不足,但总的来说,《天才基本法》对数学元素的运用还是瑕不掩瑜、令人赞叹的。剧中男女主角并肩努力学习的场景,也是“数学人”牵手于鸟语花香间头挨着头一起探讨问题的现实写照。所以,感谢《天才基本法》,把数学的浪漫分享给了每一个人。(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165907457732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5907457732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bd1d1249bfacaa57d9871218e9ec05c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作者 孙聪 听闻《天才基本法》是一部以数学为主线的超时空励志剧,我慕名观看了前六集。评论电视剧的观赏性、娱乐性不是我的专长,我想从一名数学工作者的角度,就其中的数学元素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今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足以见得国家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重视。这一点,在影视剧中也逐渐体现。近几十年来,讲述数学和数学人故事的国产电视剧屈指可数。因此,《天才基本法》中出现的大量数学元素以及从始至终贯穿的数学线索,令人惊喜。 《天才基本法》塑造了林兆生、裴之等热爱数学、愿意为之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角色形象,对数学学科进行了一定的推广和宣传。 前六集中涉及到的各种数学名词、题目解析基本到位。例如,取球概率问题的解读和可能出错的原因都分析得十分详尽准确,林兆生研究的“P=NP?”问题确是数学与理论计算机界公认的难题。足以见得编导为剧中数学的合理存在付出了真诚的努力。相信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重燃对数学的热爱。 不过,剧中也有让数学专业人士遗憾的不合理之处。 在第四集中,裴之的父母在林兆生家里与其理论,林兆生拿出一本刊登了自己论文的数学期刊以证实自己具有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学历。该期刊全称《MathematischeAnnalen》,是中国数学会推荐的T1列表期刊(最高档次数学期刊)。如果林兆生真的在该期刊发表过论文,那么藉此在高校谋个教职不成问题。但剧中林兆生一直郁郁不得志,只做了中学的会计,甚至还去做了门卫,这一点与现实是脱离的,不够真实。 此外,编导虽努力塑造正面“数学人”的形象,但仍未摆脱社会大众对数学科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 剧中,“芝士世界”的林兆生留着一头长发、骑着摩托车,活脱脱一个潮人形象,而其家中又到处堆满数学书籍与手稿,被纪江形容为“七十岁的人”的书房。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对“数学人”形成了“走极端”的印象。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北大“网红”韦东奕生活极简、眼中只有数学,这样的“数学人”的确存在,但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数学研究者就是芸芸众生中人,他们同寻常人一样,既有烟火气、也有诗酒花,多才多艺者比比皆是。例如,华罗庚出过诗文集,王元写得一手好字,著名童话《爱丽丝漫游奇遇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也是数学家。作为普通人亦是数学工作者,笔者真心希望媒体能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宣传有血有肉的“数学人”,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以平常心对待数学学科,不至其走向“神坛”或“魔坛”。 还有一点不足是,该剧未能厘清“会做题”与“数学好”之间的关系。 或许初等数学“重技巧、轻思考”的考试模式导致了社会及媒体大众误认为“做题技巧即王道”,就如剧中林兆生辅导孩子们奥数时提到了题海战术、认为只要刷题刷得足够多就能提升数学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数学研究所需的素养与此大相径庭。 如果大家听过资深数学家的科普讲座或者看过其科普读物(例如李大潜院士的《数学文化小丛书》、袁亚湘院士的《数学漫谈》等),会注意到他们更多地在向大众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意在培养和树立大众对数学的兴趣;他们更多地讲述数学方法的由来和起源,意在启发大众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方式。 数学研究或者科学研究,绝不是简单的做题,也远不止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解决世界级公开问题固然了不起,但更多的数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发散的创新思维。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是一名合格的数学研究者必备的能力。新问题、新方法的提出,都需要较强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思维的支撑,以及自身对研究方向的热爱和不断探索。这些,都不是多多做题所能达到的。 做题太多反而弊大于利。在青少年阶段过多地刷题,可能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厌恶数学,或者过分地依赖于刷题技巧而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提炼已有知识体系、学会举一反三、自己琢磨出规律并加以应用,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王道”。这些,正是“数学人”渴望媒体能够反映给大众的真正观点。 虽然有不足,但总的来说,《天才基本法》对数学元素的运用还是瑕不掩瑜、令人赞叹的。剧中男女主角并肩努力学习的场景,也是“数学人”牵手于鸟语花香间头挨着头一起探讨问题的现实写照。所以,感谢《天才基本法》,把数学的浪漫分享给了每一个人。(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