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XqRB5aZZ8作者:范凌志china.huanqiu.comarticle香港“劏房”住户期待房屋新政策/e3pmh1nnq/e3pn61c2g【环球时报赴香港特派记者 范凌志】家住香港黄大仙的赵女士的布衣柜刚刚“退役”,衣服只能放在纸箱里堆在墙边,这让只有不到10平米的房子更显逼仄。但赵女士仍然心情不错,因为一切顺利的话,下个月她即可获得公屋编配资格,搬离这个地方已不是梦想。此前候任特首李家超曾表示,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房屋问题,这无疑让很多香港市民精神一振。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黄大仙区的居民家中,体会到市民对解决房屋问题的期待。私楼、公屋和“唐楼”40多万人口的黄大仙是香港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这里的楼宇密集,以住宅为主。20日,《环球时报》记者站在金凤街公园对着高处拍照,明亮的私楼、简约的公屋和破败的“唐楼”(一种低矮的老楼)在同一画面中出现,这也是香港民生的缩影。房屋问题困扰香港几十年,近来更是年轻人压力的最大来源,成为社会稳定的严重阻碍。也正因此,李家超的参选政纲中提到多项房屋及土地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研究推行“公屋提前上楼计划”,显示出未来港府解决房屋问题的决心。回归25周年的今天,香港普通市民的居住环境到底如何?20日,香港广西社团总会九龙中服务中心(下简称服务中心)会同黄大仙民政事务专员黄智华,为凤凰街区居民派送日用品和防疫物资。借此机会,《环球时报》记者得以走入居民家中。服务中心副主任赵财龙告诉记者,向当地居民送物资是一项例行活动,服务中心曾在香港疫情最严重的3月末至4月初的6天内,动用超过300名义工将3万份防疫服务包派到每户市民手上。凤凰街区几十年“楼龄”的“唐楼”很多,“唐楼”的楼梯极为狭窄,遇上下楼的居民,想要上楼的义工们往往被挤得贴住墙壁才能勉强通过。虽然楼比较老,但住户却不老。《环球时报》记者跟随义工敲门,开门的大多是年轻人。黄大仙区青年活动委员会委员杨诺轩告诉记者,由于房价高企,这样的“唐楼”往往是年轻夫妇购买第一套房的选择。厕所和厨房共用两平米虽然“唐楼”老旧,但对于普通的香港年轻人来说,能在其中拥有三四十平米的一整套房,已经算是“阔”了。最让人唏嘘的是“唐楼”里被业主分隔而成用以出租的“劏房”(类似“筒子楼”),每个“劏房”甚至只有几平米,却往往是一家几口在这座城市的立足之地。籍贯四川的赵女士就是这里的“劏房”住户之一,她和两个女儿一直租住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里,每月租金却高达5000港元。《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她的家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磕碰到家具。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劏房”的厕所和厨房仅仅由一道推拉门隔开,挤在只有约2平米的空间里。“我本来有个布衣柜,原准备等到住进公屋就换个新柜子,没想到公屋还没等到,衣柜就散架了,只能拿纸箱子把衣服装上。”赵女士快言快语,虽然到港生活十几年,但仍透着一股四川人的泼辣与开朗。公屋(香港公共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见的类别,由政府或志愿团体兴建,出租给低收入市民。符合条件的市民根据细致的规定来申请适合自身条件的公屋。由于条件苛刻,且申请者众多,轮候多年而不得的情况比比皆是。令人欣慰的是,赵女士申请公屋7年多终于有了回音——今年年初,她的申请已经进入审查阶段。为此,赵女士专门在床头贴了一张纸,上边记录着5月、6月的编配房屋进度,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快7月,自己就可以获得编配房屋的机会。“香港到了不得不大改革的时候”公开资料显示,黄大仙区有超过85%的居民都住在公营房屋,黄智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个比例在全港是最高的。在采访中,记者能感受到,对于普通香港市民来说,能申请到公屋,生活质量将会极大地改善。此前在太子做零售生意的李先生一家四口去年刚刚住进37平米的公屋,此前每月要负担近万港元的房租,现在每月只需3000多港元,公屋对受疫情影响营业额锐减近90%的他来说弥足珍贵。“常年为社区居民服务,我感觉房屋问题是困扰香港市民最大的问题。”赵财龙给《环球时报》记者讲了一个例子:2019年,他曾经问过一些闹事的年轻人“为什么上街”,原来很多人纯粹是因为家里没地方住,“很可能五六口人住在300呎(约30平米)的地方,当然不愿意在家里。”解决香港土地房屋问题的急迫性在香港社会回归平静后越发凸显。国务院19日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同日,国务院港澳办表示,期待第六届特区政府在五个方面有更大作为,其中提到要在务实破解香港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有更大作为,“特别是针对住房问题,拿出更清晰的目标、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举措,切实解决‘劏房’‘笼屋’等问题,让广大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时间不等人。”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2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黑暴”事件、中美贸易争端和疫情形成的“完美风暴”将香港推到了不得不调整思路进行大改革的时候。她也捕捉到一些特区政府加快解决房屋问题的迹象。例如,下半年立法会会把几个涉及住房领域条例的修改提上日程,精简程序。更值得关注的是,各个部门之间曾存在的不协调、不统筹的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165600016087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5602592492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7f81dd9c8208483aab0cf164d01c125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环球时报赴香港特派记者 范凌志】家住香港黄大仙的赵女士的布衣柜刚刚“退役”,衣服只能放在纸箱里堆在墙边,这让只有不到10平米的房子更显逼仄。但赵女士仍然心情不错,因为一切顺利的话,下个月她即可获得公屋编配资格,搬离这个地方已不是梦想。此前候任特首李家超曾表示,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房屋问题,这无疑让很多香港市民精神一振。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黄大仙区的居民家中,体会到市民对解决房屋问题的期待。私楼、公屋和“唐楼”40多万人口的黄大仙是香港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这里的楼宇密集,以住宅为主。20日,《环球时报》记者站在金凤街公园对着高处拍照,明亮的私楼、简约的公屋和破败的“唐楼”(一种低矮的老楼)在同一画面中出现,这也是香港民生的缩影。房屋问题困扰香港几十年,近来更是年轻人压力的最大来源,成为社会稳定的严重阻碍。也正因此,李家超的参选政纲中提到多项房屋及土地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研究推行“公屋提前上楼计划”,显示出未来港府解决房屋问题的决心。回归25周年的今天,香港普通市民的居住环境到底如何?20日,香港广西社团总会九龙中服务中心(下简称服务中心)会同黄大仙民政事务专员黄智华,为凤凰街区居民派送日用品和防疫物资。借此机会,《环球时报》记者得以走入居民家中。服务中心副主任赵财龙告诉记者,向当地居民送物资是一项例行活动,服务中心曾在香港疫情最严重的3月末至4月初的6天内,动用超过300名义工将3万份防疫服务包派到每户市民手上。凤凰街区几十年“楼龄”的“唐楼”很多,“唐楼”的楼梯极为狭窄,遇上下楼的居民,想要上楼的义工们往往被挤得贴住墙壁才能勉强通过。虽然楼比较老,但住户却不老。《环球时报》记者跟随义工敲门,开门的大多是年轻人。黄大仙区青年活动委员会委员杨诺轩告诉记者,由于房价高企,这样的“唐楼”往往是年轻夫妇购买第一套房的选择。厕所和厨房共用两平米虽然“唐楼”老旧,但对于普通的香港年轻人来说,能在其中拥有三四十平米的一整套房,已经算是“阔”了。最让人唏嘘的是“唐楼”里被业主分隔而成用以出租的“劏房”(类似“筒子楼”),每个“劏房”甚至只有几平米,却往往是一家几口在这座城市的立足之地。籍贯四川的赵女士就是这里的“劏房”住户之一,她和两个女儿一直租住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里,每月租金却高达5000港元。《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她的家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磕碰到家具。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劏房”的厕所和厨房仅仅由一道推拉门隔开,挤在只有约2平米的空间里。“我本来有个布衣柜,原准备等到住进公屋就换个新柜子,没想到公屋还没等到,衣柜就散架了,只能拿纸箱子把衣服装上。”赵女士快言快语,虽然到港生活十几年,但仍透着一股四川人的泼辣与开朗。公屋(香港公共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见的类别,由政府或志愿团体兴建,出租给低收入市民。符合条件的市民根据细致的规定来申请适合自身条件的公屋。由于条件苛刻,且申请者众多,轮候多年而不得的情况比比皆是。令人欣慰的是,赵女士申请公屋7年多终于有了回音——今年年初,她的申请已经进入审查阶段。为此,赵女士专门在床头贴了一张纸,上边记录着5月、6月的编配房屋进度,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快7月,自己就可以获得编配房屋的机会。“香港到了不得不大改革的时候”公开资料显示,黄大仙区有超过85%的居民都住在公营房屋,黄智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个比例在全港是最高的。在采访中,记者能感受到,对于普通香港市民来说,能申请到公屋,生活质量将会极大地改善。此前在太子做零售生意的李先生一家四口去年刚刚住进37平米的公屋,此前每月要负担近万港元的房租,现在每月只需3000多港元,公屋对受疫情影响营业额锐减近90%的他来说弥足珍贵。“常年为社区居民服务,我感觉房屋问题是困扰香港市民最大的问题。”赵财龙给《环球时报》记者讲了一个例子:2019年,他曾经问过一些闹事的年轻人“为什么上街”,原来很多人纯粹是因为家里没地方住,“很可能五六口人住在300呎(约30平米)的地方,当然不愿意在家里。”解决香港土地房屋问题的急迫性在香港社会回归平静后越发凸显。国务院19日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同日,国务院港澳办表示,期待第六届特区政府在五个方面有更大作为,其中提到要在务实破解香港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有更大作为,“特别是针对住房问题,拿出更清晰的目标、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举措,切实解决‘劏房’‘笼屋’等问题,让广大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时间不等人。”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2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黑暴”事件、中美贸易争端和疫情形成的“完美风暴”将香港推到了不得不调整思路进行大改革的时候。她也捕捉到一些特区政府加快解决房屋问题的迹象。例如,下半年立法会会把几个涉及住房领域条例的修改提上日程,精简程序。更值得关注的是,各个部门之间曾存在的不协调、不统筹的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