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P22jgv8W4 china.huanqiu.comarticle传承创新 感受非遗之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报道)/e3pmh1nnq/e7tl4e309图①: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现场,工作人员在展示汉绣技艺。伍志尊摄(新华社发)图②:景泰蓝作品。杜丽丽摄图③:银花丝作品。杜丽丽摄图④: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京剧表演。周 亮摄(影像中国)图⑤:紫砂壶。杜丽丽摄图⑥:湖南邵阳白水洞村花瑶文创基地,工作人员在展示非遗文创产品。曾 勇摄(影像中国)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6月11日是我国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我国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非遗活化利用。无论是文物节目刷屏网络,还是非遗好物圈粉年轻人;无论是老手艺跨界创新,还是非遗走进学校课堂……如今文化遗产日益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拥抱更广阔的未来。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化遗产领域的生动实践,在代代守护和与时俱进中感受生机活力,坚定文化自信。——编 者枣阳粗布制作技艺融入当下服饰设计老布织出现代新意本报记者 李 霞一把磨得发亮的木梭子,穿过上下两排棉纱,左手握住机杼往怀里用力一拉,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噌”地一下,右手的梭子已从棉线之间准确无误地飞到左手,再拉住机杼往怀里一送,又是两声清脆的撞击声。经纬交错间,一块纹路清晰的布匹逐渐成型。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义林已95岁,可一坐到织布机前,手上动作仍让人眼花缭乱。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是流传在湖北枣阳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土布纺织技艺,2021年5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枣阳粗布用当地优质棉花为原材料,采用木质脚踏织布机纺织,经过轧花、弹花、搓棉条、纺线、牵经、穿扣、穿纵、织布、染布等17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色彩饱满艳丽,图案简洁明快,风格质朴豪放。耳濡目染下,老人的儿子刘大友和儿媳张其华成为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守艺人”。夫妻俩在武汉创办了“百布堂”品牌,将传统非遗技艺传承发展为现代纺织品牌,并先后在武汉、枣阳等地建立了8个非遗传习所、工作室。每年面向社会免费培训、传授纺织技艺,还与妇联联合建立了创业培训基地,为妇女提供劳动就业机会。要传承更要创新,张其华提出“老布新做”的研发理念。百布堂和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工业大学、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枣阳粗布制作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设计、花色和款式,改良织布方式,使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不久前的湖北省首届非遗时装秀活动中,由百布堂制作的17套枣阳粗布非遗时装,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非遗元素与现代服饰的巧妙融合,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枣阳粗布是纺织品,棉花是其创作的源头。今年,百布堂还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联合研发培育彩棉,进一步创新产品。目前,在湖北省农科院的试验田里有26.7亩的彩棉试种。明年,百布堂计划把彩棉种植项目投入适合的乡村,为乡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电影《天工苏作》展现非遗魅力光影述说千年匠心本报记者 王伟健双手拿起雕刀和剪子,经过揉捏、蒸煮、上色、造型等数十道工序后,镜头一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点心就出现在了碗碟上……今年71岁的董嘉荣是苏式船点的“头牌”,曾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奖。然而,十几年前一次病后,他的手就一直抖动得厉害,再也没有做过船点。4年前,董嘉荣获邀参加江苏苏州首部以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电影《天工苏作》的摄制,他高兴得一宿未眠,重新拾起老手艺。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李红介绍,2014年,苏州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以此为契机,苏州市文旅局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了纪录电影《天工苏作》。90分钟里,苏式船点、宋锦、核雕、灯彩、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等9项苏州传统工艺先后登场,12位身怀绝技的苏作传承人变身银幕“主角”,展现美轮美奂的非遗盛宴。首映以来,《天工苏作》已在全国56座城市轮番上映。不久后,影片还将登陆纽约、多伦多、悉尼等全球多地的主流院线。古老的非遗艺术与现代的光影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电影里的非遗传承人来说,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触电”之旅,更坚定了他们对非遗发展传承的信心。用的是上好的江浙丝绸,扎的是园林亭台楼阁,画的是吴门水墨丹青,一排排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苏灯将夜晚装扮得五彩斑斓。电影镜头里,年近耄耋的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沉浸在自己打造的缤纷世界中。但银幕以外,这个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一度濒危。汪筱文回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州灯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此前,整个苏州能制作高水准灯彩的只有寥寥数人。不过,随着《天工苏作》的上映,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附近的中小学也邀请他去讲课。如今,汪筱文每个星期的固定讲课就有28节。而对于观众来说,《天工苏作》如同一座非遗展馆,在桨声灯影间讲述着一个个温馨动人的苏州非遗故事。“看完以后想去苏州学手艺,电影能让更多年轻人热爱非遗。”一名观众兴奋地说。天津和平区非遗展览馆创新展陈方式科技赋彩古韵非遗本报记者 武少民创始时间为轴、地点星罗棋布,非遗项目被一一详细标注……在天津市五大道民园广场北楼西区二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闹中取静,营造出动静有致的非遗天地。“这3尊铜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3位奠基人: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创始人高贵友先生、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创始人庞鹤年先生和中国古典戏法传人王殿英先生……”走进展馆,积淀深厚的非遗文化扑面而来。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负责人柳芊介绍,展馆分为“津味”“医道”“百戏”“工巧”4个部分,囊括了和平区所有非遗项目。“车窗处滚动播放的影片由百余张真实历史照片拼接而成,置身车厢,感受穿越时空的非遗……”伴随着清脆的车铃声,登上有着百年历史的“非遗牌”有轨电车,以显示屏作为窗户玻璃,上世纪20年代繁华喧闹的老天津街景一幕幕闪过,百货大楼、劝业场等多家天津老字号原汁原味呈现在眼前,津味吆喝声余韵悠长。在展览馆非遗“互动区”,观众可以通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展览以组合图板、实物展陈、视频播放、活态演示嵌入等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声光电等表现形式,让观众感受到非遗之美。”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康说,每个人都是非遗的践行者和传承者,观众认真的脸庞会让非遗重焕光彩。非遗传承是重要一环。展览馆不定期举行非遗传承活动,孩子们会围坐一堂,听刘氏雕刻镶嵌工艺鸟笼、 北方印纽雕刻技艺、手工内活球玻璃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选取部分非遗项目,鼓励大学生结合非遗元素、时代趋势大胆创新,把大赛产品推向市场;学生们与非遗项目传承人一对一深入交流学习,激发奇思妙想……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近期我们将开展‘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培育小小传承人等系列活动,比如邀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合真传统手工制香传承人宗兆睿现场制作线香、传授非遗技艺等,让大家拉近与非遗的距离。”柳芊说。本版统筹:杨 暄 智春丽版式设计:张芳曼1655082634680责编:韩雯雯人民日报16550826346802[]{"email":"hanwenwen@huanqiu.com","name":"韩雯雯"}
图①: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现场,工作人员在展示汉绣技艺。伍志尊摄(新华社发)图②:景泰蓝作品。杜丽丽摄图③:银花丝作品。杜丽丽摄图④: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京剧表演。周 亮摄(影像中国)图⑤:紫砂壶。杜丽丽摄图⑥:湖南邵阳白水洞村花瑶文创基地,工作人员在展示非遗文创产品。曾 勇摄(影像中国)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6月11日是我国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我国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非遗活化利用。无论是文物节目刷屏网络,还是非遗好物圈粉年轻人;无论是老手艺跨界创新,还是非遗走进学校课堂……如今文化遗产日益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拥抱更广阔的未来。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化遗产领域的生动实践,在代代守护和与时俱进中感受生机活力,坚定文化自信。——编 者枣阳粗布制作技艺融入当下服饰设计老布织出现代新意本报记者 李 霞一把磨得发亮的木梭子,穿过上下两排棉纱,左手握住机杼往怀里用力一拉,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噌”地一下,右手的梭子已从棉线之间准确无误地飞到左手,再拉住机杼往怀里一送,又是两声清脆的撞击声。经纬交错间,一块纹路清晰的布匹逐渐成型。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义林已95岁,可一坐到织布机前,手上动作仍让人眼花缭乱。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是流传在湖北枣阳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土布纺织技艺,2021年5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枣阳粗布用当地优质棉花为原材料,采用木质脚踏织布机纺织,经过轧花、弹花、搓棉条、纺线、牵经、穿扣、穿纵、织布、染布等17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色彩饱满艳丽,图案简洁明快,风格质朴豪放。耳濡目染下,老人的儿子刘大友和儿媳张其华成为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守艺人”。夫妻俩在武汉创办了“百布堂”品牌,将传统非遗技艺传承发展为现代纺织品牌,并先后在武汉、枣阳等地建立了8个非遗传习所、工作室。每年面向社会免费培训、传授纺织技艺,还与妇联联合建立了创业培训基地,为妇女提供劳动就业机会。要传承更要创新,张其华提出“老布新做”的研发理念。百布堂和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工业大学、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枣阳粗布制作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设计、花色和款式,改良织布方式,使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不久前的湖北省首届非遗时装秀活动中,由百布堂制作的17套枣阳粗布非遗时装,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非遗元素与现代服饰的巧妙融合,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枣阳粗布是纺织品,棉花是其创作的源头。今年,百布堂还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联合研发培育彩棉,进一步创新产品。目前,在湖北省农科院的试验田里有26.7亩的彩棉试种。明年,百布堂计划把彩棉种植项目投入适合的乡村,为乡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电影《天工苏作》展现非遗魅力光影述说千年匠心本报记者 王伟健双手拿起雕刀和剪子,经过揉捏、蒸煮、上色、造型等数十道工序后,镜头一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点心就出现在了碗碟上……今年71岁的董嘉荣是苏式船点的“头牌”,曾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奖。然而,十几年前一次病后,他的手就一直抖动得厉害,再也没有做过船点。4年前,董嘉荣获邀参加江苏苏州首部以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电影《天工苏作》的摄制,他高兴得一宿未眠,重新拾起老手艺。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李红介绍,2014年,苏州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以此为契机,苏州市文旅局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了纪录电影《天工苏作》。90分钟里,苏式船点、宋锦、核雕、灯彩、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等9项苏州传统工艺先后登场,12位身怀绝技的苏作传承人变身银幕“主角”,展现美轮美奂的非遗盛宴。首映以来,《天工苏作》已在全国56座城市轮番上映。不久后,影片还将登陆纽约、多伦多、悉尼等全球多地的主流院线。古老的非遗艺术与现代的光影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电影里的非遗传承人来说,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触电”之旅,更坚定了他们对非遗发展传承的信心。用的是上好的江浙丝绸,扎的是园林亭台楼阁,画的是吴门水墨丹青,一排排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苏灯将夜晚装扮得五彩斑斓。电影镜头里,年近耄耋的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沉浸在自己打造的缤纷世界中。但银幕以外,这个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一度濒危。汪筱文回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州灯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此前,整个苏州能制作高水准灯彩的只有寥寥数人。不过,随着《天工苏作》的上映,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附近的中小学也邀请他去讲课。如今,汪筱文每个星期的固定讲课就有28节。而对于观众来说,《天工苏作》如同一座非遗展馆,在桨声灯影间讲述着一个个温馨动人的苏州非遗故事。“看完以后想去苏州学手艺,电影能让更多年轻人热爱非遗。”一名观众兴奋地说。天津和平区非遗展览馆创新展陈方式科技赋彩古韵非遗本报记者 武少民创始时间为轴、地点星罗棋布,非遗项目被一一详细标注……在天津市五大道民园广场北楼西区二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闹中取静,营造出动静有致的非遗天地。“这3尊铜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3位奠基人: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创始人高贵友先生、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创始人庞鹤年先生和中国古典戏法传人王殿英先生……”走进展馆,积淀深厚的非遗文化扑面而来。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负责人柳芊介绍,展馆分为“津味”“医道”“百戏”“工巧”4个部分,囊括了和平区所有非遗项目。“车窗处滚动播放的影片由百余张真实历史照片拼接而成,置身车厢,感受穿越时空的非遗……”伴随着清脆的车铃声,登上有着百年历史的“非遗牌”有轨电车,以显示屏作为窗户玻璃,上世纪20年代繁华喧闹的老天津街景一幕幕闪过,百货大楼、劝业场等多家天津老字号原汁原味呈现在眼前,津味吆喝声余韵悠长。在展览馆非遗“互动区”,观众可以通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展览以组合图板、实物展陈、视频播放、活态演示嵌入等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声光电等表现形式,让观众感受到非遗之美。”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康说,每个人都是非遗的践行者和传承者,观众认真的脸庞会让非遗重焕光彩。非遗传承是重要一环。展览馆不定期举行非遗传承活动,孩子们会围坐一堂,听刘氏雕刻镶嵌工艺鸟笼、 北方印纽雕刻技艺、手工内活球玻璃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选取部分非遗项目,鼓励大学生结合非遗元素、时代趋势大胆创新,把大赛产品推向市场;学生们与非遗项目传承人一对一深入交流学习,激发奇思妙想……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近期我们将开展‘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培育小小传承人等系列活动,比如邀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合真传统手工制香传承人宗兆睿现场制作线香、传授非遗技艺等,让大家拉近与非遗的距离。”柳芊说。本版统筹:杨 暄 智春丽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