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sdAmYzKyu china.huanqiu.comarticle一顶帐篷真能带来诗和远方吗?媒体调查露营经济井喷背后问题/e3pmh1nnq/e7tl4e309在离家不远的公园里扎上帐篷,铺上野餐垫,精心摆放食物,然后拍照发朋友圈——今年五一假期,家住安徽省合肥市的吴强照例选择和朋友一起去野外露营,“选择诗和远方,亲近自然,放松心情”。 吴强发现,最近每逢周末、假日,合肥市各公园内帐篷林立,大人小孩都玩得不亦乐乎。 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人们远途旅行受限,露营受到热捧。在各类社交平台,与露营有关的照片、笔记等纷纷刷屏,仅小红书上关于“露营”的笔记总量目前已超过200万篇。 露营风靡,带动了露营经济的发展。根据携程最新发布的《春季出行趋势报告》,近期携程站内露营产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80%;3月至4月出行的露营产品预订火热,预订量环比增长120%,其中亲子出游占比45%。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露营热”背后的软硬件设施并未跟上,比如部分露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处理、卫生间修建、明火烧烤等问题引发关注,此外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露营行业标准,对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服务等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露营行业的合规性;露营商家应建立相对完整的分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制定天气和特殊环境的预警机制;露营爱好者则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增强环保意识。 亲近自然休闲放松,野外露营风靡一时 天津市西青区居民王刚注意到,近两个月来,他以前常去的独流减河突然火了。 独流减河位于郊区,风景好,空气清新,但由于距离市内较远平常少有人来。如今,这里成了天津市民周末的“度假胜地”,频频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已成为“网红”露营打卡点。“基本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帐篷、吊床、野餐垫,在这里可以钓鱼、发呆、骑小马。”王刚说。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各种各样的露营宝地被人们“揪出”,即使之前鲜有人知晓,但只要有笔记“曝光”,立马便有一大批人前去打卡。而根据《2021Z世代露营式社交白皮书》,在当前的露营群体中,“95后”占比最高,约占总人数的32.8%。 消费者对露营产生巨大热情的背后是可观的消费潜力和新商机,露营经济乘势兴起。记者在天眼查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万家与露营相关的企业,近3年露营相关企业注册总量持续猛涨,超过两万家企业成立在1年以内。以工商登记为准,2021年新增注册露营相关企业同比增长超过140%。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大型帐篷、天幕、折叠桌椅、睡袋等露营装备成交额同比增幅超两倍。 4月23日,记者来到天津市河东区一家运动用品超市,看到门口搭起数顶户外用的帐篷,还摆放着户外折叠椅、睡袋等。这些帐篷的标价为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其他露营设备价格为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 据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将与露营有关的用具放在外面进行宣传,在这两年里还是首次,近两个月前来询问和购买的人比往常多很多,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和带着小朋友的家长。 为何露营经济在今年突然火了起来? 呼伦贝尔学院讲师张婧分析,受疫情常态化防控影响,周边游和自驾游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而露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周边”和“自驾”的特点,满足人们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 “露营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尤其是亲子露营,有利于提升家人亲密感,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露营又可以提升交通、餐饮等旅游相关的消费。”张婧说。 配套设施未能跟进,露营素养有待提升 然而,在露营经济迅速升温背后,露营爱好者在现实中获得的可能不完全是幸福。 对于广东省深圳市居民赵鸿来说,今年4月初的一次郊外露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露营之前,赵鸿特意做了很多“功课”,千挑万选看中了一个位于郊区的“网红”露营地——荒野静谧,环境优美,可以随意搭帐篷,无需场地费。可当她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后,一下傻眼了:不但要交50元场地费、20元停车费,而且这里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没有卫生间,其他游客产生的垃圾也无人清理。 赵鸿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景点并不具备露营条件,部分露营地的规模和品质参差不齐,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 此外,一些露营爱好者也存在不规范行为,比如有人为了“逃避”露营地的相关费用,选择在风景不错的地方随意停放房车,或是在禁止露营的公园绿地、海滨草坪露营,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在有明确禁止露营标识的地方露营肯定不合适。”张婧说,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因此造成污染或者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应该承担赔偿损失、消除妨害等责任。根据危害对象、方式、程度的不同,露营人可能还会承担刑事责任。 在辽宁理工学院副教授贺晓娇看来,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模式,露营行业评定标准尚未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成型,而消费者也未养成良好的露营素养,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导致“竭泽而渔”。 出台露营行业标准,建立分级管理体系 对于火爆的露营潮,应该如何进行规范?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要考虑公园绿地的承载力,通过合理规范的举措,来保护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面对游客高涨的露营需求,相关部门一方面应积极盘活闲置的公共资源,合理规范用地,利用水域、森林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露营地以增加供给,同时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做好流量引导,避免人员扎堆和路途拥堵。”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说。 此外,齐晓波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汽车露营地、帐篷露营等不同类型的露营行业标准,对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服务等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露营行业的合规性;对个别有损环境文明、有碍环境卫生、有损文明形象的人与事,及时进行约束和管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协调当地旅游综合执法部门对“随意停放房车”“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画面进行抓拍,并予以曝光。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针对露营行为,已有多地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上海市出台《经营性帐篷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对帐篷营地的经营基本条件、营地建设和游客的基本服务、特色服务、配套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湖南省出台《露营活动组织服务规范》,规定了露营活动组织服务的总体要求、前期组织、目的地服务、安全管理、服务评价等。 但记者采访多位露营爱好者发现,他们对于这些政策规定知之甚少。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法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旅游政策法规中心副主任王天星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科普野外露营安全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公众重视户外安全。 从露营地管理来说,张婧认为,营区应该建立相对完整的分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制定天气和特殊环境的预警机制,为露营人员提供露营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商家应该严格遵守露营相关规定并合理管理好游客,还要增强景区的安全性,多设置一些应急物资和露营区,满足游客的需求。”贺晓娇说,未来露营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稳定的业态,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如露营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在冬季难以开展,露营管束相对比较困难等,因此稳定露营业态不仅需要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规定,还要发挥法治功能,各地区积极落实政策、完善规定、严格执行。 (文中吴强、王刚、赵鸿均为化名) 1651709266273责编:韩雯雯法治日报165170926627311[]{"email":"hanwenwen@huanqiu.com","name":"韩雯雯"}
在离家不远的公园里扎上帐篷,铺上野餐垫,精心摆放食物,然后拍照发朋友圈——今年五一假期,家住安徽省合肥市的吴强照例选择和朋友一起去野外露营,“选择诗和远方,亲近自然,放松心情”。 吴强发现,最近每逢周末、假日,合肥市各公园内帐篷林立,大人小孩都玩得不亦乐乎。 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人们远途旅行受限,露营受到热捧。在各类社交平台,与露营有关的照片、笔记等纷纷刷屏,仅小红书上关于“露营”的笔记总量目前已超过200万篇。 露营风靡,带动了露营经济的发展。根据携程最新发布的《春季出行趋势报告》,近期携程站内露营产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80%;3月至4月出行的露营产品预订火热,预订量环比增长120%,其中亲子出游占比45%。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露营热”背后的软硬件设施并未跟上,比如部分露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处理、卫生间修建、明火烧烤等问题引发关注,此外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露营行业标准,对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服务等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露营行业的合规性;露营商家应建立相对完整的分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制定天气和特殊环境的预警机制;露营爱好者则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增强环保意识。 亲近自然休闲放松,野外露营风靡一时 天津市西青区居民王刚注意到,近两个月来,他以前常去的独流减河突然火了。 独流减河位于郊区,风景好,空气清新,但由于距离市内较远平常少有人来。如今,这里成了天津市民周末的“度假胜地”,频频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已成为“网红”露营打卡点。“基本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帐篷、吊床、野餐垫,在这里可以钓鱼、发呆、骑小马。”王刚说。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各种各样的露营宝地被人们“揪出”,即使之前鲜有人知晓,但只要有笔记“曝光”,立马便有一大批人前去打卡。而根据《2021Z世代露营式社交白皮书》,在当前的露营群体中,“95后”占比最高,约占总人数的32.8%。 消费者对露营产生巨大热情的背后是可观的消费潜力和新商机,露营经济乘势兴起。记者在天眼查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万家与露营相关的企业,近3年露营相关企业注册总量持续猛涨,超过两万家企业成立在1年以内。以工商登记为准,2021年新增注册露营相关企业同比增长超过140%。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大型帐篷、天幕、折叠桌椅、睡袋等露营装备成交额同比增幅超两倍。 4月23日,记者来到天津市河东区一家运动用品超市,看到门口搭起数顶户外用的帐篷,还摆放着户外折叠椅、睡袋等。这些帐篷的标价为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其他露营设备价格为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 据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将与露营有关的用具放在外面进行宣传,在这两年里还是首次,近两个月前来询问和购买的人比往常多很多,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和带着小朋友的家长。 为何露营经济在今年突然火了起来? 呼伦贝尔学院讲师张婧分析,受疫情常态化防控影响,周边游和自驾游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而露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周边”和“自驾”的特点,满足人们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 “露营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尤其是亲子露营,有利于提升家人亲密感,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露营又可以提升交通、餐饮等旅游相关的消费。”张婧说。 配套设施未能跟进,露营素养有待提升 然而,在露营经济迅速升温背后,露营爱好者在现实中获得的可能不完全是幸福。 对于广东省深圳市居民赵鸿来说,今年4月初的一次郊外露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露营之前,赵鸿特意做了很多“功课”,千挑万选看中了一个位于郊区的“网红”露营地——荒野静谧,环境优美,可以随意搭帐篷,无需场地费。可当她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后,一下傻眼了:不但要交50元场地费、20元停车费,而且这里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没有卫生间,其他游客产生的垃圾也无人清理。 赵鸿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景点并不具备露营条件,部分露营地的规模和品质参差不齐,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 此外,一些露营爱好者也存在不规范行为,比如有人为了“逃避”露营地的相关费用,选择在风景不错的地方随意停放房车,或是在禁止露营的公园绿地、海滨草坪露营,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在有明确禁止露营标识的地方露营肯定不合适。”张婧说,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因此造成污染或者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应该承担赔偿损失、消除妨害等责任。根据危害对象、方式、程度的不同,露营人可能还会承担刑事责任。 在辽宁理工学院副教授贺晓娇看来,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模式,露营行业评定标准尚未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成型,而消费者也未养成良好的露营素养,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导致“竭泽而渔”。 出台露营行业标准,建立分级管理体系 对于火爆的露营潮,应该如何进行规范?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要考虑公园绿地的承载力,通过合理规范的举措,来保护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面对游客高涨的露营需求,相关部门一方面应积极盘活闲置的公共资源,合理规范用地,利用水域、森林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露营地以增加供给,同时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做好流量引导,避免人员扎堆和路途拥堵。”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说。 此外,齐晓波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汽车露营地、帐篷露营等不同类型的露营行业标准,对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服务等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露营行业的合规性;对个别有损环境文明、有碍环境卫生、有损文明形象的人与事,及时进行约束和管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协调当地旅游综合执法部门对“随意停放房车”“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画面进行抓拍,并予以曝光。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针对露营行为,已有多地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上海市出台《经营性帐篷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对帐篷营地的经营基本条件、营地建设和游客的基本服务、特色服务、配套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湖南省出台《露营活动组织服务规范》,规定了露营活动组织服务的总体要求、前期组织、目的地服务、安全管理、服务评价等。 但记者采访多位露营爱好者发现,他们对于这些政策规定知之甚少。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法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旅游政策法规中心副主任王天星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科普野外露营安全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公众重视户外安全。 从露营地管理来说,张婧认为,营区应该建立相对完整的分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制定天气和特殊环境的预警机制,为露营人员提供露营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商家应该严格遵守露营相关规定并合理管理好游客,还要增强景区的安全性,多设置一些应急物资和露营区,满足游客的需求。”贺晓娇说,未来露营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稳定的业态,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如露营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在冬季难以开展,露营管束相对比较困难等,因此稳定露营业态不仅需要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规定,还要发挥法治功能,各地区积极落实政策、完善规定、严格执行。 (文中吴强、王刚、赵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