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XIIUqAwXL china.huanqiu.comarticle抗疫一线中的党员故事 | 党员医护们亮身份冲锋在前,精气神会感染人/e3pmh1nnq/e7tl4e309“感谢穿着‘大白’的医护人员,感谢发热门诊门口穿着‘大蓝’的保安大叔,是你们的毫不犹豫和及时处理,挽救了我孩子的生命。”近日,李女士2岁女儿昊昊突发高烧惊厥,“120”将其转运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发热门诊。在保安、发热门诊与儿科医护团队的无缝配合和积极救治下,昊昊化险为夷,安全出院。李女士写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封感谢信,由于不知具体姓名,她以“大白”和“大蓝”代指。在李女士眼中,这两种颜色最是值得信赖和托付。如今,在上海的抗疫最前线,有无数这样的“大白”与“大蓝”守护着封控区患者的生命线。这其中,党员医护冲锋在前,为抢救患者生命“永远亮灯”,鲜红的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战“疫”当前,党员必须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李女士口中的“大白”和“大蓝”,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儿科医生吴林林、儿科护士李婷以及保安刘师傅。“患儿体温直逼39℃,已经出现昏迷、抽筋的状态,情况非常危急。”当天,正巧在发热门诊值班的李婷回忆,在进行规范核酸采样后,她立即予以降温、搓热手脚、服用退烧药等一系列对症救治措施。接到紧急电话的吴林林也迅速到场,加入救治。一个多小时后,昊昊的体征趋于平稳。在李女士的感谢信中,医护团队所流露出的人文关怀最是令人动容。“我要特别感谢护士李婷,她业务娴熟,忙前忙后,一人照顾多名患者,仍不忘关心我家2岁幼儿的情况,给予安慰与及时的救治,专业、温柔,让我们一下子就放下心来!”让李女士特别感动的是,因担心昊昊的情况,在孩子情况稳定下来后,李婷依旧在抢救室陪了孩子近一个小时。事后忆及这个细节,李婷直陈,“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这是应该做的”。尽职尽责,是李婷留给许多人的印象。1988年出生的李婷已有11年党龄,她直言,战“疫”当前,党员必须亮身份,这种行动力与精气神也会感染身边的同事,更好地投入工作。工作做得细工作量就大了?为了患者一切值得!此轮疫情来势汹汹,战“疫”刻不容缓,日常的医疗救治工作也不能停摆。这段时间以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疗科的医护们也很忙。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放疗科全员行动起来,迅速组建在治患者和随访患者的微信群,及时向患者发布最新公告及接受患者各种医疗咨询。群组组建之初,所有党员便心照不宣——主动跨前,保证24小时有人呼即有人应。90后党员护士周婧虹直言,自己已记不清有多少天没好好休息了,但一位50多岁乳腺癌患者的一则深夜留言,让她睡意全无。“小区有阳性感染者,我还没有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怎么办?我能来化疗吗?”语音中,阿姨带着哭腔的声音让她心头一颤,“封控期间,没有小事,一点疏忽就可能为患者就医埋下隐患”。所幸,经过医务处与小区居委会的协商后,阿姨于第二日顺利入院治疗,就医的诉求得到圆满解决。这件事也给医院提了个醒,为病患着想,很多事可以考虑周密一点、做得再细一点,就诊流程能调整优化的,尽量调整到位。比如,出于严格防疫的考虑,医院明确规定,门诊患者放疗期间需要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但有没有可能,在遵循防疫的前提下,给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为此,医院放疗科主动与院内各部门联系,迅速建立了院内检测的绿色通道。同时,按照不同患者风险等级的不同,放疗科制定出三时段三等级风险消杀方案,每天按风险等级分时段逐次治疗,医护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指南进行操作。如此一来,虽然工作量大了很多,但放疗科医护的心却踏实了。为了患者的安全、科室的正常运转,一切都是值得的。临时血透小组24小时“接单”,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们疫情之下,为抢救患者生命“永远亮灯”,是医者不变的承诺。对血透患者来说,透析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一周透析2到3次,一次也不能少。牢牢守住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上海长征医院“自我加压”,为血透患者建设新的生命通道,设立临时血透小组,接诊紧急透析患者,急诊重症医学科承担了临时血液透析任务。任务下达后,急诊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蒋卓娟连夜选派符合血透操作资质的ICU护士,成立ICU血液透析小组。包括蒋卓娟在内,7名队员中共有4名党员,占比超过一半。全员24小时在科内待命,一有任务随时出发。在护士站,电话铃声总是不断响起,微信群里叮当作响,这里很多都是紧急透析患者的临床需求。“接单”后,血透小组便身穿“大白”、肩挎自制的小包,装着透析必需的耗材物品,推着沉重的透析机器“送服务上门”。在急诊抢救室、在病房大楼、在骨科楼……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令队员凌佳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急诊来了一位瘘管的病人,需要进行血透。“血透操作过程中,瘘管如果不慎出了问题,会危及患者生命;但这位患者已经7天没有透析,危在旦夕。”没有多想,凌佳当即决定,做!操作时,静脉穿刺遇到困难,两针都没有成功,病人也在呻吟。凌佳直言,自己当时都焦躁了,汗流浃背,但心中不停给自己鼓劲,告诉自己不要放弃,继续寻找通路,她卸下床档,一条腿抵在地上再次尝试。终于,看见回血了,成功了!“虽然穿着‘大白’和‘大蓝’,戴着口罩和面屏,不容易认出是谁。但如果能让患者一看到我们的衣服,就产生信任和安全感,那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医护人员看来,医患同心,是当下这一特殊时期,最重要也最鼓舞人的。1649487844990责编:魏少璞文汇报164948784499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d09ef9d681e2095107cc62aed436057.png{"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感谢穿着‘大白’的医护人员,感谢发热门诊门口穿着‘大蓝’的保安大叔,是你们的毫不犹豫和及时处理,挽救了我孩子的生命。”近日,李女士2岁女儿昊昊突发高烧惊厥,“120”将其转运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发热门诊。在保安、发热门诊与儿科医护团队的无缝配合和积极救治下,昊昊化险为夷,安全出院。李女士写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封感谢信,由于不知具体姓名,她以“大白”和“大蓝”代指。在李女士眼中,这两种颜色最是值得信赖和托付。如今,在上海的抗疫最前线,有无数这样的“大白”与“大蓝”守护着封控区患者的生命线。这其中,党员医护冲锋在前,为抢救患者生命“永远亮灯”,鲜红的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战“疫”当前,党员必须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李女士口中的“大白”和“大蓝”,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儿科医生吴林林、儿科护士李婷以及保安刘师傅。“患儿体温直逼39℃,已经出现昏迷、抽筋的状态,情况非常危急。”当天,正巧在发热门诊值班的李婷回忆,在进行规范核酸采样后,她立即予以降温、搓热手脚、服用退烧药等一系列对症救治措施。接到紧急电话的吴林林也迅速到场,加入救治。一个多小时后,昊昊的体征趋于平稳。在李女士的感谢信中,医护团队所流露出的人文关怀最是令人动容。“我要特别感谢护士李婷,她业务娴熟,忙前忙后,一人照顾多名患者,仍不忘关心我家2岁幼儿的情况,给予安慰与及时的救治,专业、温柔,让我们一下子就放下心来!”让李女士特别感动的是,因担心昊昊的情况,在孩子情况稳定下来后,李婷依旧在抢救室陪了孩子近一个小时。事后忆及这个细节,李婷直陈,“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这是应该做的”。尽职尽责,是李婷留给许多人的印象。1988年出生的李婷已有11年党龄,她直言,战“疫”当前,党员必须亮身份,这种行动力与精气神也会感染身边的同事,更好地投入工作。工作做得细工作量就大了?为了患者一切值得!此轮疫情来势汹汹,战“疫”刻不容缓,日常的医疗救治工作也不能停摆。这段时间以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疗科的医护们也很忙。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放疗科全员行动起来,迅速组建在治患者和随访患者的微信群,及时向患者发布最新公告及接受患者各种医疗咨询。群组组建之初,所有党员便心照不宣——主动跨前,保证24小时有人呼即有人应。90后党员护士周婧虹直言,自己已记不清有多少天没好好休息了,但一位50多岁乳腺癌患者的一则深夜留言,让她睡意全无。“小区有阳性感染者,我还没有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怎么办?我能来化疗吗?”语音中,阿姨带着哭腔的声音让她心头一颤,“封控期间,没有小事,一点疏忽就可能为患者就医埋下隐患”。所幸,经过医务处与小区居委会的协商后,阿姨于第二日顺利入院治疗,就医的诉求得到圆满解决。这件事也给医院提了个醒,为病患着想,很多事可以考虑周密一点、做得再细一点,就诊流程能调整优化的,尽量调整到位。比如,出于严格防疫的考虑,医院明确规定,门诊患者放疗期间需要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但有没有可能,在遵循防疫的前提下,给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为此,医院放疗科主动与院内各部门联系,迅速建立了院内检测的绿色通道。同时,按照不同患者风险等级的不同,放疗科制定出三时段三等级风险消杀方案,每天按风险等级分时段逐次治疗,医护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指南进行操作。如此一来,虽然工作量大了很多,但放疗科医护的心却踏实了。为了患者的安全、科室的正常运转,一切都是值得的。临时血透小组24小时“接单”,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们疫情之下,为抢救患者生命“永远亮灯”,是医者不变的承诺。对血透患者来说,透析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一周透析2到3次,一次也不能少。牢牢守住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上海长征医院“自我加压”,为血透患者建设新的生命通道,设立临时血透小组,接诊紧急透析患者,急诊重症医学科承担了临时血液透析任务。任务下达后,急诊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蒋卓娟连夜选派符合血透操作资质的ICU护士,成立ICU血液透析小组。包括蒋卓娟在内,7名队员中共有4名党员,占比超过一半。全员24小时在科内待命,一有任务随时出发。在护士站,电话铃声总是不断响起,微信群里叮当作响,这里很多都是紧急透析患者的临床需求。“接单”后,血透小组便身穿“大白”、肩挎自制的小包,装着透析必需的耗材物品,推着沉重的透析机器“送服务上门”。在急诊抢救室、在病房大楼、在骨科楼……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令队员凌佳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急诊来了一位瘘管的病人,需要进行血透。“血透操作过程中,瘘管如果不慎出了问题,会危及患者生命;但这位患者已经7天没有透析,危在旦夕。”没有多想,凌佳当即决定,做!操作时,静脉穿刺遇到困难,两针都没有成功,病人也在呻吟。凌佳直言,自己当时都焦躁了,汗流浃背,但心中不停给自己鼓劲,告诉自己不要放弃,继续寻找通路,她卸下床档,一条腿抵在地上再次尝试。终于,看见回血了,成功了!“虽然穿着‘大白’和‘大蓝’,戴着口罩和面屏,不容易认出是谁。但如果能让患者一看到我们的衣服,就产生信任和安全感,那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医护人员看来,医患同心,是当下这一特殊时期,最重要也最鼓舞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