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hr5LjzxNW china.huanqiu.comarticle“冰墩墩”为啥这么火?设计师独家回应/e3pmh1nnq/e7tl4e309TA以“卡门”出道 TA抖雪的表情包成功萌化众人 开幕式现场 TA开心溜溜滑 挥挥手里的小心心 格外抢眼 TA就是冬奥新晋“顶流” “冰墩墩” 很多网友表示“在哪能买到冰墩墩”“谁不想要一只可爱的冰墩墩”“冰墩墩”为啥能这么火? 它的设计背后又有哪些巧思?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 向总台记者讲述了背后故事 14人团队画出上万幅手稿 最终从近六千幅作品中胜出 2019年9月17日 曹雪至今清晰地记得这个让他无比激动的日子这一天,冬奥组委正式宣布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的吉祥物 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之后,经过众多专家学者讨论 吉祥物有了个新名字——“冰墩墩” △曹雪和冰墩墩由曹雪带领的设计团队共14人 全部是来自该校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 回忆起近十个月的创作和修改过程曹雪很是感慨那段时间里,大家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反复修改讨论一共画出上万幅手稿最终,以熊猫为原型设计的“冰墩墩”形象从来自35个国家的 近六千幅作品中脱颖而出△“冰墩墩”形象设计手稿团队飞到四川实地观察熊猫 设计细节不断完善 “冰墩墩”的冰壳造型 既和冰雪运动相关 又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 曹雪介绍,冰壳来自于团队最初 入围的方案之一 ——“冰糖葫芦” ↓ 虽然“冰糖葫芦”的创意广受好评但还不足以代表大国形象于是团队又反复多次尝试将冰壳里的形象改为麋鹿、老虎、兔子……各种创意不断被提出又被推翻最终大家还是觉得国宝熊猫 最能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 为了让熊猫形象看起来更讨喜曹雪和团队成员专门飞到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地观察发现幼年熊猫走起路来呈内八字 头身比也和成年熊猫不同 显得更加呆萌可爱 于是便以幼年熊猫形象为基础进行完善熊猫头部被五环颜色的“冰丝带”环绕 形象酷似身穿科技外衣的航天员 “没想到这么火 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经典” 对于“冰墩墩”的火爆 曹雪表示,自己想到会受到欢迎但没预料到能这么火连自己的儿子去店里都没买到 “它的冰晶外壳是冷的 但形象看起来温暖又可爱 相信这种温暖能被大家感受到” 曹雪表示,能够参与此次冬奥吉祥物的设计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感到非常荣幸尤其对参与其中的几位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实践教育“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经典 在奥林匹克史上 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1644132404290责编:韩雯雯央视新闻164413240429011[]{"email":"hanwenwen@huanqiu.com","name":"韩雯雯"}
TA以“卡门”出道 TA抖雪的表情包成功萌化众人 开幕式现场 TA开心溜溜滑 挥挥手里的小心心 格外抢眼 TA就是冬奥新晋“顶流” “冰墩墩” 很多网友表示“在哪能买到冰墩墩”“谁不想要一只可爱的冰墩墩”“冰墩墩”为啥能这么火? 它的设计背后又有哪些巧思?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 向总台记者讲述了背后故事 14人团队画出上万幅手稿 最终从近六千幅作品中胜出 2019年9月17日 曹雪至今清晰地记得这个让他无比激动的日子这一天,冬奥组委正式宣布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的吉祥物 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之后,经过众多专家学者讨论 吉祥物有了个新名字——“冰墩墩” △曹雪和冰墩墩由曹雪带领的设计团队共14人 全部是来自该校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 回忆起近十个月的创作和修改过程曹雪很是感慨那段时间里,大家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反复修改讨论一共画出上万幅手稿最终,以熊猫为原型设计的“冰墩墩”形象从来自35个国家的 近六千幅作品中脱颖而出△“冰墩墩”形象设计手稿团队飞到四川实地观察熊猫 设计细节不断完善 “冰墩墩”的冰壳造型 既和冰雪运动相关 又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 曹雪介绍,冰壳来自于团队最初 入围的方案之一 ——“冰糖葫芦” ↓ 虽然“冰糖葫芦”的创意广受好评但还不足以代表大国形象于是团队又反复多次尝试将冰壳里的形象改为麋鹿、老虎、兔子……各种创意不断被提出又被推翻最终大家还是觉得国宝熊猫 最能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 为了让熊猫形象看起来更讨喜曹雪和团队成员专门飞到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地观察发现幼年熊猫走起路来呈内八字 头身比也和成年熊猫不同 显得更加呆萌可爱 于是便以幼年熊猫形象为基础进行完善熊猫头部被五环颜色的“冰丝带”环绕 形象酷似身穿科技外衣的航天员 “没想到这么火 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经典” 对于“冰墩墩”的火爆 曹雪表示,自己想到会受到欢迎但没预料到能这么火连自己的儿子去店里都没买到 “它的冰晶外壳是冷的 但形象看起来温暖又可爱 相信这种温暖能被大家感受到” 曹雪表示,能够参与此次冬奥吉祥物的设计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感到非常荣幸尤其对参与其中的几位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实践教育“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经典 在奥林匹克史上 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