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WvOXFXbwF china.huanqiu.comarticle西安站,全新亮相!/e3pmh1nnq/e7tl4e3092022年1月24日起 西安全 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全市恢复正常出行 有序复工复产改扩建后的西安站也以全新面貌迎战春运大考宏伟的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和西安站北站房。 西安站改扩建工程完成投用,高架候车室整洁明亮。 筑牢疫情防线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属地防疫部门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要求,精心做好铁路站车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春运期间旅客平安、健康出行。 西安站引入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每隔半小时对进出站通道、候车室、检票口展开定时、定点、无死角消杀;在安检行李出口增设光波消毒仪,对旅客携带行李全覆盖消杀,利用高科技构筑多重消杀屏障,进一步加大疫情防控力度。 他们还增加车站自助设备的数量,优化自助设备布局,大力推广无接触式自助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交叉感染风险。 各进站口均设置核酸报告查验和体温监测点,按规定做好进站测温验码等工作,引导旅客有序进站、分散候车;积极做好站车防疫宣传,及时提醒旅客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同时,他们还加强职工健康管理,保证在岗人员每48小时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对客运、行车等关键岗位集中管理,营造健康出行环境。 春运大幕开启后,放寒假的学生也开始分批次错峰有序回家,西安站主动对接高校了解出行需求,通过增开专列、加挂重联等方式增加运输能力,开辟“绿色通道”,为返程学生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万名学生旅客从西安站坐上了回家的列车。 全新亮相的西安站 变成了什么样? 一起去看看吧! ↓ ↓ ↓ 运输能力提升2.4倍 西安站位于中国铁路网中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咽喉要道,担当着陇海铁路、西康铁路、宁西铁路、包西铁路等旅客列车运输任务,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朝阳下的丹凤门和西安站。 从2007年车站图定办理80对旅客列车,逐步发展到2016年120对,车站旅客列车办理能力逐渐饱和。 此次改扩建工程完工后,站线规模由原来的6台11线增加到9台18线 ,年旅客发送量预计将达到4800万人次 ,运输能力提升2.4倍 ,成为拥有高架候车室、南北双广场、双站房的多通道、立体化、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千年古都的新地标 2021年5月31日,西安站北站房建成投用。 站房建筑高度24米,主体分为地下三层,地上两层。以“大唐盛世 古韵长安” 为设计理念,以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元素为主线,为旅客带来“古而新,中而新”的感官体验。此外,北广场出站中庭安装了玻璃顶棚,从北侧出站的旅客可通过玻璃幕墙看到丹凤门遗址风貌。 2021年5月,建成投用的西安站北站房。 2021年9月1日,经过全新改造的西安站南站房和新建成的南侧高架候车室正式投用 ,形成了西安站“南北贯通” 新格局,助力第十四届全运会在陕西顺利举办。 傍晚的西安站南站房和明城墙相映生辉。 西安站承载了无数旅客难忘的记忆。西安局集团公司坚持“修旧如旧” 原则,在南站房将具有时代记忆的“西安”标识和立面大钟进行重点保留 ,翻新了中庭空间内饱含几代西安人记忆的吊顶和吊灯。 夜晚的西安站标志——旅客心中的“面皮”站名。 同时,车站充分利用一二层东西4个厅的空间,设计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气机车、高铁4个火车文化主题展示区 ,实现人流通行、火车文化展示及商业运营三种功能。让旅客在候车等待过程中,仿佛置身过去与未来,成为了全新的车站网红打卡地。 火车文化主题展示区诉说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变迁。 大量的古都历史遗迹元素 被融入到了室内设计中:墙面、柱子、玻璃栏板、卫生间吊顶等部位应用了回形纹元素,南站房壁画《丝路百景》展现了古今丝绸之路的文化延续,北站房喷绘长卷壁画《晋陕黄河八百里》能一览晋陕大美景观。 充满唐风古韵文化气息的候车大厅。 俯瞰西安站,南北双站房宏伟壮观,贯通的南北高架候车室气势如虹,西安站与北边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边的明城墙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站·宫·城” 结构,俨然成为了千年古都的新地标 。 南北站房双进双出 西安站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投用后,1A 、2A 、1B 、2B、 3B检票口同步开通,真正实现南北两站房双进双出的格局。 南进站流线:旅客进行实名制验证、安检查危后,由南进站大厅的扶梯进入高架候车室;重点旅客由一楼进站厅无障碍直梯进入高架候车室。 北进站流线:旅客进行实名制验证、安检查危后,由北进站大厅的扶梯进入高架候车室;重点旅客由一楼进站厅西侧无障碍直梯进入高架候车室。 出站流线:出站旅客经各站台东、西出站通道下行至出站层,由1、2出站口进入市政通廊,自南、北广场出站。 气势恢弘的古城墙下 是愈加壮观的火车站 千年古都,长安常安! 1642994400123责编:韩雯雯中国铁路1642994400123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a854f4f52a9754236ab56e22faf5b12.png{"email":"hanwenwen@huanqiu.com","name":"韩雯雯"}
2022年1月24日起 西安全 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全市恢复正常出行 有序复工复产改扩建后的西安站也以全新面貌迎战春运大考宏伟的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和西安站北站房。 西安站改扩建工程完成投用,高架候车室整洁明亮。 筑牢疫情防线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属地防疫部门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要求,精心做好铁路站车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春运期间旅客平安、健康出行。 西安站引入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每隔半小时对进出站通道、候车室、检票口展开定时、定点、无死角消杀;在安检行李出口增设光波消毒仪,对旅客携带行李全覆盖消杀,利用高科技构筑多重消杀屏障,进一步加大疫情防控力度。 他们还增加车站自助设备的数量,优化自助设备布局,大力推广无接触式自助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交叉感染风险。 各进站口均设置核酸报告查验和体温监测点,按规定做好进站测温验码等工作,引导旅客有序进站、分散候车;积极做好站车防疫宣传,及时提醒旅客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同时,他们还加强职工健康管理,保证在岗人员每48小时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对客运、行车等关键岗位集中管理,营造健康出行环境。 春运大幕开启后,放寒假的学生也开始分批次错峰有序回家,西安站主动对接高校了解出行需求,通过增开专列、加挂重联等方式增加运输能力,开辟“绿色通道”,为返程学生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万名学生旅客从西安站坐上了回家的列车。 全新亮相的西安站 变成了什么样? 一起去看看吧! ↓ ↓ ↓ 运输能力提升2.4倍 西安站位于中国铁路网中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咽喉要道,担当着陇海铁路、西康铁路、宁西铁路、包西铁路等旅客列车运输任务,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朝阳下的丹凤门和西安站。 从2007年车站图定办理80对旅客列车,逐步发展到2016年120对,车站旅客列车办理能力逐渐饱和。 此次改扩建工程完工后,站线规模由原来的6台11线增加到9台18线 ,年旅客发送量预计将达到4800万人次 ,运输能力提升2.4倍 ,成为拥有高架候车室、南北双广场、双站房的多通道、立体化、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千年古都的新地标 2021年5月31日,西安站北站房建成投用。 站房建筑高度24米,主体分为地下三层,地上两层。以“大唐盛世 古韵长安” 为设计理念,以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元素为主线,为旅客带来“古而新,中而新”的感官体验。此外,北广场出站中庭安装了玻璃顶棚,从北侧出站的旅客可通过玻璃幕墙看到丹凤门遗址风貌。 2021年5月,建成投用的西安站北站房。 2021年9月1日,经过全新改造的西安站南站房和新建成的南侧高架候车室正式投用 ,形成了西安站“南北贯通” 新格局,助力第十四届全运会在陕西顺利举办。 傍晚的西安站南站房和明城墙相映生辉。 西安站承载了无数旅客难忘的记忆。西安局集团公司坚持“修旧如旧” 原则,在南站房将具有时代记忆的“西安”标识和立面大钟进行重点保留 ,翻新了中庭空间内饱含几代西安人记忆的吊顶和吊灯。 夜晚的西安站标志——旅客心中的“面皮”站名。 同时,车站充分利用一二层东西4个厅的空间,设计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气机车、高铁4个火车文化主题展示区 ,实现人流通行、火车文化展示及商业运营三种功能。让旅客在候车等待过程中,仿佛置身过去与未来,成为了全新的车站网红打卡地。 火车文化主题展示区诉说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变迁。 大量的古都历史遗迹元素 被融入到了室内设计中:墙面、柱子、玻璃栏板、卫生间吊顶等部位应用了回形纹元素,南站房壁画《丝路百景》展现了古今丝绸之路的文化延续,北站房喷绘长卷壁画《晋陕黄河八百里》能一览晋陕大美景观。 充满唐风古韵文化气息的候车大厅。 俯瞰西安站,南北双站房宏伟壮观,贯通的南北高架候车室气势如虹,西安站与北边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边的明城墙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站·宫·城” 结构,俨然成为了千年古都的新地标 。 南北站房双进双出 西安站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投用后,1A 、2A 、1B 、2B、 3B检票口同步开通,真正实现南北两站房双进双出的格局。 南进站流线:旅客进行实名制验证、安检查危后,由南进站大厅的扶梯进入高架候车室;重点旅客由一楼进站厅无障碍直梯进入高架候车室。 北进站流线:旅客进行实名制验证、安检查危后,由北进站大厅的扶梯进入高架候车室;重点旅客由一楼进站厅西侧无障碍直梯进入高架候车室。 出站流线:出站旅客经各站台东、西出站通道下行至出站层,由1、2出站口进入市政通廊,自南、北广场出站。 气势恢弘的古城墙下 是愈加壮观的火车站 千年古都,长安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