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JVwf6rFsZ china.huanqiu.comarticle46年了,我们永远怀念您/e3pmh1nnq/e7tl4e309“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安放周总理遗体的灵车通过天安门 来源:新华社46年前,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三天后,北京冬日寒冷的夜幕里,首都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老老少少含着眼泪送别总理。人们抬着周总理画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来源:新华社“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三更将眠五更起”,这是周总理操劳的日常。1966年5月,周恩来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忙碌了一整天后,又听汇报、看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直至凌晨两点十分。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这一夜,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三点多。1972年5月,他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1975年,周恩来抱重病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并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他的胸前仍然佩带着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像章……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这句铮铮誓言,周恩来做到了极致。是春蚕到死,是蜡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没有一分钱存款,没有一个孩子1976年1月9日,周恩来逝世后的第二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深情地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决定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 周恩来住了26年的西花厅,他始终不许人装修。有人曾趁他出差时为他添置了家具,他回京后却发了脾气,让人把新家具都搬出去,还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全中国人民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衣着得当,风度翩翩。殊不知,他里面穿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周恩来没有子女,但抚养过很多烈士遗孤和自己的亲属子女,对这些孩子,他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定下“十条家规”,绝不肯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儿和一个侄女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劳动。由于他们表现好,两年后,经当地群众推荐,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入伍。侄女穿着新军装,高兴地回到北京看望伯父母。周恩来一见面就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于是,侄女脱下军装,重新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侄儿也听伯父母的话,痛快地办了退伍手续,重回延安。 “望你珍摄,吻你万千”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五四运动中,此后,通过书信,二人“增进了了解,增进了感情”。192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从互相勉励的革命友谊发展到生死不渝的革命伴侣,他们携手并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书信中,有他们对革命的不懈探索,也有对理想与信念的孜孜追求;有同志式的关心与叮嘱,也有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有对新朋旧友的关照,也有对长者晚辈的亲情。我们看过周恩来总理很多照片,有青年时期的飒爽英姿,有建国初期的儒雅沉稳,有外交场合的翩翩风度。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还有这样一张照片,让人过目难忘。晚年的周总理坐在沙发上,侧影憔悴瘦削,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纪,唯有那深邃目光洞彻时空。1973年1月9日摄来源:新华日报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周恩来总理,您的名字,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1641598200728责编:秦璐敏央视网164159820072811[]{"email":"qinlumin@huanqiu.com","name":"秦璐敏"}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安放周总理遗体的灵车通过天安门 来源:新华社46年前,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三天后,北京冬日寒冷的夜幕里,首都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老老少少含着眼泪送别总理。人们抬着周总理画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来源:新华社“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三更将眠五更起”,这是周总理操劳的日常。1966年5月,周恩来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忙碌了一整天后,又听汇报、看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直至凌晨两点十分。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这一夜,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三点多。1972年5月,他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1975年,周恩来抱重病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并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他的胸前仍然佩带着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像章……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这句铮铮誓言,周恩来做到了极致。是春蚕到死,是蜡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没有一分钱存款,没有一个孩子1976年1月9日,周恩来逝世后的第二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深情地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决定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 周恩来住了26年的西花厅,他始终不许人装修。有人曾趁他出差时为他添置了家具,他回京后却发了脾气,让人把新家具都搬出去,还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全中国人民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衣着得当,风度翩翩。殊不知,他里面穿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周恩来没有子女,但抚养过很多烈士遗孤和自己的亲属子女,对这些孩子,他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定下“十条家规”,绝不肯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儿和一个侄女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劳动。由于他们表现好,两年后,经当地群众推荐,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入伍。侄女穿着新军装,高兴地回到北京看望伯父母。周恩来一见面就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于是,侄女脱下军装,重新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侄儿也听伯父母的话,痛快地办了退伍手续,重回延安。 “望你珍摄,吻你万千”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五四运动中,此后,通过书信,二人“增进了了解,增进了感情”。192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从互相勉励的革命友谊发展到生死不渝的革命伴侣,他们携手并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书信中,有他们对革命的不懈探索,也有对理想与信念的孜孜追求;有同志式的关心与叮嘱,也有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有对新朋旧友的关照,也有对长者晚辈的亲情。我们看过周恩来总理很多照片,有青年时期的飒爽英姿,有建国初期的儒雅沉稳,有外交场合的翩翩风度。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还有这样一张照片,让人过目难忘。晚年的周总理坐在沙发上,侧影憔悴瘦削,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纪,唯有那深邃目光洞彻时空。1973年1月9日摄来源:新华日报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周恩来总理,您的名字,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