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erOTihzAJ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鸡娃”艺考现象调查:艺术考级为何变了味/e3pmh19vt/e3ps21dgq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艺术兴趣培训班。尤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一步减少,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参与艺术兴趣培训。而与之相伴的,是五花八门的等级考试,一些甚至成为束缚孩子创造力、好奇心的枷锁。 此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3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曾集体建议:取消12岁以下青少年的艺术考级。艺术考级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很多家长趋之若鹜?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一线调查采访。 近段时间,北京市民任雪(化名)很焦虑——她给上小学的女儿报了3个兴趣班,舞蹈、画画和钢琴,每年的学费约1.5万元,原本打算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并不准备考级;但和其他家长交流后,她发现大家都特别关注考级,并认为“不考级就是白学”。 怎么办?思虑再三,任雪请了一对一家教,定期到家里辅导孩子艺术考级,又是一笔不菲的花销。“本来只为培养兴趣爱好,没想到又变成了一项任务。”她有些无奈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道。 像任雪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不少家长对考级趋之若鹜,加上一些培训机构的引导和鼓吹,艺术考级渐渐变了味,甚至呈现出较强的应试教育的特征,令人又爱又头疼。 考级持续升温 家长负担沉重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全国市场规模约670亿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1300亿元。 庞大的培训市场,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考级,如乐器、舞蹈、朗诵、快板、主持等都有考级。从上课到考级,家长们带着孩子“跑断了腿”,增加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叫苦连天。 记者进入多个家长群看到,很多家长将素质教育称为“素鸡”,将学科教育称为“荤鸡”。不少家长调侃,“素鸡”比“荤鸡”费时费钱多了。 一位家长称,她14岁的儿子练了4年半的萨克斯和笛子,持续考级,今年冲刺10级,证书有厚厚一摞。为了儿子考级和表演所投入的金钱和精力,多得无法计算。 “今年暑假让孩子参加了芭蕾舞比赛和等级考,原本觉得压力不大,但细算下来,在这一项上就投入了1万多元。”上海市徐汇区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家长说。 那么,家长们为何还如此热衷于考级? 从业16年的北京一培训机构老师Grace告诉记者,早些年,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等级考试,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在升学时有个加分项,后来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的等级名次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很多家长又出于丰富孩子简历的考虑,让孩子继续参加等级考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之所以执着考级,一些人将考级作为检验孩子学艺成效的标准,一些人持着“别人考我也考”“有比没有强”的盲从心理,还有一些人是在培训机构的裹挟下的无奈之举。 在河南驻马店市民刘强看来,能考就一定考,不然这么辛苦学了干嘛?刘强有两个孩子,儿子7岁,学习画画和主持已满一年;女儿4岁,刚开始学习舞蹈。“亲戚的孩子学美术有段时间了,目前考到了四级。看着那些证书,感觉没有白学。” “不考级就是白学”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而北京朝阳市民滕洁(化名)是那种“大家考我也考”的家长。滕洁女儿今年9岁,从4岁开始就长期参加画画、舞蹈、声音类培训。因为身边其他家长都特别热衷于让孩子考级,耳濡目染,他选择了“跟从”。有没有必要、证书的含金量,滕洁没有考虑太多。 实际上,考级热的形成,培训机构推卸不了责任。 多位家长这样描述:本来是以培养兴趣爱好为目的去参加的培训班,但进去之后就像“上了贼船”,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考级进行的,培训老师又说别的孩子都考级,加上每次考级费用往往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于是便也加入了考级的队伍。 但实际上,一次又一次的考级,费用支出并不低,而且耗费了家长大量精力。 在Grace看来,培训机构的动力也来自利益的考量。除了不断考级需要持续进行培训外,组织考级的培训机构在宣传推广考级项目时,也可以拿到一定的提成。 关于提成,有媒体在今年3月的报道中这样描述:一些考级机构的“合作协议”中写着“考务费6:4分成”“报名费5:5分成”等。 渐成应试教育 违背艺术规律 高老师曾是北京一著名少儿合唱团的声乐指导老师。前不久,一对父母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希望高老师能对其孩子指点一二。孩子在当地考过了小提琴九级。高老师让孩子现场拉了一首曲子,却发现竟然一个音都不准,这让他很是吃惊。 “一些地方的考级存在问题,这样的考级没有任何意义。”高老师对记者说。 据介绍,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发布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明确,通过考试形式对学习艺术人员的艺术水平进行测评和给予指导,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自愿应试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多位业内人士和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非完全否定艺术考级,艺术考级有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音乐培训及考级,推动了音乐教育的普及进程,也有助于老师和家长掌握学生素养的发展状况,改进教学,整体提高社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但一些地方过分地强调考级进度,搞所谓的“几级跳”的“应试教育”,为了“考级而考级”,片面地追求考过和速度,让艺术考级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 北京市民赵培告诉记者,因为疫情原因,女儿的民族舞考级都是录像考试,孩子上网课,舞蹈动作根本记不住,就依葫芦画瓢混过去,孩子跳家长录像发给老师,二级证书也下来了,“可能是交了380元报名费就有证”。 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社区的陈寻对此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他家孩子的同班同学,在5岁时考了一个音乐等级考试,实际上就是去唱了一首歌,然后就获得了一张证书。“如此这般,哪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音乐水平?” 在Grace看来,考级热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呈现出较强的应试教育的特点。以美术考试为例,“现在美术考试的题目是固定的,在考试前报考的学生就已经了解了考试类型,假设一个孩子想考速写三级,可能近半年的时间内只训练速写,导致其所学习的范围和种类都变得狭隘。这种等级考试更像是一种应试教育”。 曾学过多年美术并参加过美术等级考试的辽宁营口网民“花生”说:“在等级考试前,大家都知道要考什么,集中训练时,培训老师教的内容模板化,除了能提高应试技能外,对于艺术思维的感知和塑造都没有帮助,很容易让学生思维僵化。” 树立正确理念 回归素质教育 艺术考级该何去何从?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李心草提出“调整音乐类考级方式或取消音乐类考级制度”。他认为,单纯以考级为目的的功利性音乐教育已经违背了音乐学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掌握的原则,也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初衷。最后反而会导致孩子们对音乐极度排斥,影响一生的美学观。 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看来,美术考级的分级标准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儿童画考试大纲(试行)》对第5和第6级水平的描述几乎相同,仅相差“比较”两字:“美术是有‘坡度’而难以形成‘梯度’的学科,不像体育、数学等学科那样容易形成明晰的‘梯度’,在实际的考级中,真不知道考级方如何判断‘色彩比较协调’与‘色彩协调’的差别。” 多位资深儿童美术专家认为,儿童美术作品的评判并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说,根据权威学者所做的儿童认知研究,涂鸦是儿童思维与情感成长的方式之一,儿童美术考级设定的标准,违背了儿童教育和美术伴儿童成长的心理学常识。 美术评论家、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钱晓鸣亦说:“儿童美术考级把学院化的技术指标放在第一位,相较于素质教育,更像在模仿学历教育。无视儿童天性的僵化技巧容易评判、容易作弊,也容易抹杀孩童的天性。” 在陈寻看来,艺术体育等素质类教育是一门涵盖范围广泛的学科,过度追逐等级考试反而不利于对兴趣的挖掘和对艺术的掌握,也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任何知识都是越来越难学,或许刚开始仅需勤加练习就行,但后面的学习则建立在牢固的基础和良好的悟性上。突击训练的确在通过低等级的考试时比较有效,但不利于打牢基础,反而导致孩子在艺术道路上走不远。 “考级确实是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一种检验,也能起到安抚家长的作用,但孩子选择学习艺术最初肯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让孩子接受艺术的培训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如果只是为了考级而学习,势必会消耗孩子的热情,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对于艺术的学习。”Grace希望家长树立正确的艺术培养理念,坚守初心,回归素质教育。 1637365597232责编:韩雯雯法治日报163736559723211[]{"email":"hanwenwen@huanqiu.com","name":"韩雯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艺术兴趣培训班。尤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一步减少,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参与艺术兴趣培训。而与之相伴的,是五花八门的等级考试,一些甚至成为束缚孩子创造力、好奇心的枷锁。 此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3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曾集体建议:取消12岁以下青少年的艺术考级。艺术考级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很多家长趋之若鹜?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一线调查采访。 近段时间,北京市民任雪(化名)很焦虑——她给上小学的女儿报了3个兴趣班,舞蹈、画画和钢琴,每年的学费约1.5万元,原本打算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并不准备考级;但和其他家长交流后,她发现大家都特别关注考级,并认为“不考级就是白学”。 怎么办?思虑再三,任雪请了一对一家教,定期到家里辅导孩子艺术考级,又是一笔不菲的花销。“本来只为培养兴趣爱好,没想到又变成了一项任务。”她有些无奈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道。 像任雪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不少家长对考级趋之若鹜,加上一些培训机构的引导和鼓吹,艺术考级渐渐变了味,甚至呈现出较强的应试教育的特征,令人又爱又头疼。 考级持续升温 家长负担沉重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少儿艺术培训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全国市场规模约670亿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1300亿元。 庞大的培训市场,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考级,如乐器、舞蹈、朗诵、快板、主持等都有考级。从上课到考级,家长们带着孩子“跑断了腿”,增加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叫苦连天。 记者进入多个家长群看到,很多家长将素质教育称为“素鸡”,将学科教育称为“荤鸡”。不少家长调侃,“素鸡”比“荤鸡”费时费钱多了。 一位家长称,她14岁的儿子练了4年半的萨克斯和笛子,持续考级,今年冲刺10级,证书有厚厚一摞。为了儿子考级和表演所投入的金钱和精力,多得无法计算。 “今年暑假让孩子参加了芭蕾舞比赛和等级考,原本觉得压力不大,但细算下来,在这一项上就投入了1万多元。”上海市徐汇区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家长说。 那么,家长们为何还如此热衷于考级? 从业16年的北京一培训机构老师Grace告诉记者,早些年,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等级考试,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在升学时有个加分项,后来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的等级名次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很多家长又出于丰富孩子简历的考虑,让孩子继续参加等级考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之所以执着考级,一些人将考级作为检验孩子学艺成效的标准,一些人持着“别人考我也考”“有比没有强”的盲从心理,还有一些人是在培训机构的裹挟下的无奈之举。 在河南驻马店市民刘强看来,能考就一定考,不然这么辛苦学了干嘛?刘强有两个孩子,儿子7岁,学习画画和主持已满一年;女儿4岁,刚开始学习舞蹈。“亲戚的孩子学美术有段时间了,目前考到了四级。看着那些证书,感觉没有白学。” “不考级就是白学”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而北京朝阳市民滕洁(化名)是那种“大家考我也考”的家长。滕洁女儿今年9岁,从4岁开始就长期参加画画、舞蹈、声音类培训。因为身边其他家长都特别热衷于让孩子考级,耳濡目染,他选择了“跟从”。有没有必要、证书的含金量,滕洁没有考虑太多。 实际上,考级热的形成,培训机构推卸不了责任。 多位家长这样描述:本来是以培养兴趣爱好为目的去参加的培训班,但进去之后就像“上了贼船”,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考级进行的,培训老师又说别的孩子都考级,加上每次考级费用往往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于是便也加入了考级的队伍。 但实际上,一次又一次的考级,费用支出并不低,而且耗费了家长大量精力。 在Grace看来,培训机构的动力也来自利益的考量。除了不断考级需要持续进行培训外,组织考级的培训机构在宣传推广考级项目时,也可以拿到一定的提成。 关于提成,有媒体在今年3月的报道中这样描述:一些考级机构的“合作协议”中写着“考务费6:4分成”“报名费5:5分成”等。 渐成应试教育 违背艺术规律 高老师曾是北京一著名少儿合唱团的声乐指导老师。前不久,一对父母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希望高老师能对其孩子指点一二。孩子在当地考过了小提琴九级。高老师让孩子现场拉了一首曲子,却发现竟然一个音都不准,这让他很是吃惊。 “一些地方的考级存在问题,这样的考级没有任何意义。”高老师对记者说。 据介绍,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发布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明确,通过考试形式对学习艺术人员的艺术水平进行测评和给予指导,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自愿应试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多位业内人士和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非完全否定艺术考级,艺术考级有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音乐培训及考级,推动了音乐教育的普及进程,也有助于老师和家长掌握学生素养的发展状况,改进教学,整体提高社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但一些地方过分地强调考级进度,搞所谓的“几级跳”的“应试教育”,为了“考级而考级”,片面地追求考过和速度,让艺术考级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 北京市民赵培告诉记者,因为疫情原因,女儿的民族舞考级都是录像考试,孩子上网课,舞蹈动作根本记不住,就依葫芦画瓢混过去,孩子跳家长录像发给老师,二级证书也下来了,“可能是交了380元报名费就有证”。 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社区的陈寻对此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他家孩子的同班同学,在5岁时考了一个音乐等级考试,实际上就是去唱了一首歌,然后就获得了一张证书。“如此这般,哪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音乐水平?” 在Grace看来,考级热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呈现出较强的应试教育的特点。以美术考试为例,“现在美术考试的题目是固定的,在考试前报考的学生就已经了解了考试类型,假设一个孩子想考速写三级,可能近半年的时间内只训练速写,导致其所学习的范围和种类都变得狭隘。这种等级考试更像是一种应试教育”。 曾学过多年美术并参加过美术等级考试的辽宁营口网民“花生”说:“在等级考试前,大家都知道要考什么,集中训练时,培训老师教的内容模板化,除了能提高应试技能外,对于艺术思维的感知和塑造都没有帮助,很容易让学生思维僵化。” 树立正确理念 回归素质教育 艺术考级该何去何从?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李心草提出“调整音乐类考级方式或取消音乐类考级制度”。他认为,单纯以考级为目的的功利性音乐教育已经违背了音乐学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掌握的原则,也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初衷。最后反而会导致孩子们对音乐极度排斥,影响一生的美学观。 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看来,美术考级的分级标准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儿童画考试大纲(试行)》对第5和第6级水平的描述几乎相同,仅相差“比较”两字:“美术是有‘坡度’而难以形成‘梯度’的学科,不像体育、数学等学科那样容易形成明晰的‘梯度’,在实际的考级中,真不知道考级方如何判断‘色彩比较协调’与‘色彩协调’的差别。” 多位资深儿童美术专家认为,儿童美术作品的评判并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说,根据权威学者所做的儿童认知研究,涂鸦是儿童思维与情感成长的方式之一,儿童美术考级设定的标准,违背了儿童教育和美术伴儿童成长的心理学常识。 美术评论家、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钱晓鸣亦说:“儿童美术考级把学院化的技术指标放在第一位,相较于素质教育,更像在模仿学历教育。无视儿童天性的僵化技巧容易评判、容易作弊,也容易抹杀孩童的天性。” 在陈寻看来,艺术体育等素质类教育是一门涵盖范围广泛的学科,过度追逐等级考试反而不利于对兴趣的挖掘和对艺术的掌握,也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任何知识都是越来越难学,或许刚开始仅需勤加练习就行,但后面的学习则建立在牢固的基础和良好的悟性上。突击训练的确在通过低等级的考试时比较有效,但不利于打牢基础,反而导致孩子在艺术道路上走不远。 “考级确实是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一种检验,也能起到安抚家长的作用,但孩子选择学习艺术最初肯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让孩子接受艺术的培训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如果只是为了考级而学习,势必会消耗孩子的热情,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对于艺术的学习。”Grace希望家长树立正确的艺术培养理念,坚守初心,回归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