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a6s6AQ3hw china.huanqiu.comarticle2021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举行/e3pmh1nnq/e3pn60p0i【环球网报道】2021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11月13日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线下主会场分别设在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应邀出席并作报告。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罗永辉,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王林聪还就中国中东学会章程修订作了说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主持了开幕式。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烈在闭幕式上作总结。翟隽特使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中东地区形势。他说,2021年是“阿拉伯之春”爆发十周年,也是“911事件”二十周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三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中东地区形势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下演进,也在美国中东政策持续调整中变化。特别是美国的中东政策调整,引起了地区形势深刻的演变。地区国家调整地区政策,中东国家面临抗疫维稳和发展转型的艰巨任务,地区热点问题仍然跌宕起伏。翟隽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中东外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果,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在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巩固好地区的基本盘,深化同地区国家的抗疫合作,深化同地区国家的发展对接和融合,建设性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继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翟隽还对中国中东研究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一是要关注中东局势的变化,站在百年变局的视角挖掘其中的全局性内涵;二是要紧跟具体问题的苗头动向,争取提出有前瞻性、操作性的工作建议;三是做好中国中东政策的对外宣传,加强民心相通,为新时代中国同中东地区友好关系发展积极发声。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原大使吴思科,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周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肖宪,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中东所教授黄民兴,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分别作了题为《中东大变局与中国中东外交的新使命》《新文科建设下的国别区域研究》《关于中国中东研究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从地理特点看奥斯曼帝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东秩序演变及中国参与中东秩序塑造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演讲。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主持了主旨演讲。这次活动由中国中东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研讨会主题为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分议题为中国中东研究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前瞻、中国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东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中东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道路选择、当代中东社会思潮的嬗变及其前景、中东经济发展及与中国“一带一路”共建、当代中东地区秩序变动的特征及其前景等。罗永辉在致词时表示,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曾诞生过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今天,作为陆海两条丝路的汇集之处,中东地区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重要性不断凸显。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对该地区的研究,不仅可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增进沿线各国之间的了解与互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罗永辉介绍道,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仅凝练出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而且形成了突出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近5年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2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5项,教育部项目 158 项;出版著作888部,发表学术论文6733篇,11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学校的世界史学科是有重要影响的传统学科之一,历经朱本源、杨存堂等为代表的几代学人奋发努力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已成长为“西部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重镇。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1个陕西省高校创新团队,并主办《土耳其研究》和《医学与文明》2种学术集刊,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王林聪在致词时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五周年。值此之际,认真梳理和审视中国中东研究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中东区域和国别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们中东学界的共同任务。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可谓正当其时。王林聪指出,所谓知识体系,一般是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是一种整体的而非片面性的,系统的、联系的而非碎片化的知识集成和结构。知识体系的背后是知识权力。我国正逐渐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既需要中国的视角,也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叙事话语,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故事。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的一种理论自觉。中国的中东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已经到了构建和完善中东研究知识体系的阶段。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要有中国视角和中国特色。它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尊重中东地区文明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包容性、建设性思维方式。王林聪认为,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中国学者特点的研究范式,揭示和回答“中东之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关键是“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因此,只有真正构建知识体系,才能推动中国特色中东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中国中东学内涵,推动中国中东研究再上新台阶,结出新硕果,服务国家决策。这次会议有90位专家、学者和25位博士研究生先后作会议发言,有12位专家担任分论坛研讨会会主持人,19位专家发表了精彩的评论。周烈在作总结时表示,这次中东学会年会和研讨会具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研究深入、参与踊跃和组织细致等特点。无论是主题发言,还是分论坛研讨,无论是专家学者的交流,还是研究生的探讨,都反映出学术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关于中东研究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讨具有创新和开拓意义。关于中东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也挖得很深,说得很透,论得很实。各个分议题的研讨都非常深入具体,问题精准,分析透彻,路径可行,充分体现了质量,层次和水平。周烈认为,这次中东学会年会和研讨会无疑是一次学术的盛会。在大家发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启迪的火花,灵魂的火花。这些火花一定会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我国中东问题的研究。周烈最后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更加高涨的热情,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继续投身于中东问题的研究,努力构建中国学者的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努力形成中东问题研究的中国学派,以严谨的学风,以创新的精神,产出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服务于祖国的外交事业,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出席这次活动的还有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成红、陈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唐志超、国际关系室主任王凤、信息室主任王建、安全室主任仝菲,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新刚,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所长丁俊,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福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金忠杰,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冯璐璐,辽宁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艳枝,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副院长曹笑笑,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作孙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余国庆、魏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车效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田文林,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蒋真,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陈广猛,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刘辉,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铁,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等近300人。(王南、涂斌)(以上图片由中国中东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供)163687102535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怡环球网16368710253522[]{"email":"wangyi@huanqiu.com","name":"王怡"}
【环球网报道】2021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11月13日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线下主会场分别设在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应邀出席并作报告。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罗永辉,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王林聪还就中国中东学会章程修订作了说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主持了开幕式。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烈在闭幕式上作总结。翟隽特使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中东地区形势。他说,2021年是“阿拉伯之春”爆发十周年,也是“911事件”二十周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三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中东地区形势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下演进,也在美国中东政策持续调整中变化。特别是美国的中东政策调整,引起了地区形势深刻的演变。地区国家调整地区政策,中东国家面临抗疫维稳和发展转型的艰巨任务,地区热点问题仍然跌宕起伏。翟隽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中东外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果,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在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巩固好地区的基本盘,深化同地区国家的抗疫合作,深化同地区国家的发展对接和融合,建设性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继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翟隽还对中国中东研究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一是要关注中东局势的变化,站在百年变局的视角挖掘其中的全局性内涵;二是要紧跟具体问题的苗头动向,争取提出有前瞻性、操作性的工作建议;三是做好中国中东政策的对外宣传,加强民心相通,为新时代中国同中东地区友好关系发展积极发声。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原大使吴思科,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周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肖宪,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中东所教授黄民兴,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分别作了题为《中东大变局与中国中东外交的新使命》《新文科建设下的国别区域研究》《关于中国中东研究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从地理特点看奥斯曼帝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东秩序演变及中国参与中东秩序塑造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演讲。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主持了主旨演讲。这次活动由中国中东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研讨会主题为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分议题为中国中东研究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前瞻、中国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东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中东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道路选择、当代中东社会思潮的嬗变及其前景、中东经济发展及与中国“一带一路”共建、当代中东地区秩序变动的特征及其前景等。罗永辉在致词时表示,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曾诞生过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今天,作为陆海两条丝路的汇集之处,中东地区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重要性不断凸显。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对该地区的研究,不仅可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增进沿线各国之间的了解与互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罗永辉介绍道,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仅凝练出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而且形成了突出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近5年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2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5项,教育部项目 158 项;出版著作888部,发表学术论文6733篇,11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学校的世界史学科是有重要影响的传统学科之一,历经朱本源、杨存堂等为代表的几代学人奋发努力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已成长为“西部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重镇。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1个陕西省高校创新团队,并主办《土耳其研究》和《医学与文明》2种学术集刊,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王林聪在致词时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五周年。值此之际,认真梳理和审视中国中东研究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中东区域和国别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们中东学界的共同任务。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可谓正当其时。王林聪指出,所谓知识体系,一般是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是一种整体的而非片面性的,系统的、联系的而非碎片化的知识集成和结构。知识体系的背后是知识权力。我国正逐渐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既需要中国的视角,也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叙事话语,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故事。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的一种理论自觉。中国的中东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已经到了构建和完善中东研究知识体系的阶段。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要有中国视角和中国特色。它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尊重中东地区文明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包容性、建设性思维方式。王林聪认为,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中国学者特点的研究范式,揭示和回答“中东之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关键是“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因此,只有真正构建知识体系,才能推动中国特色中东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中国中东学内涵,推动中国中东研究再上新台阶,结出新硕果,服务国家决策。这次会议有90位专家、学者和25位博士研究生先后作会议发言,有12位专家担任分论坛研讨会会主持人,19位专家发表了精彩的评论。周烈在作总结时表示,这次中东学会年会和研讨会具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研究深入、参与踊跃和组织细致等特点。无论是主题发言,还是分论坛研讨,无论是专家学者的交流,还是研究生的探讨,都反映出学术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关于中东研究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讨具有创新和开拓意义。关于中东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也挖得很深,说得很透,论得很实。各个分议题的研讨都非常深入具体,问题精准,分析透彻,路径可行,充分体现了质量,层次和水平。周烈认为,这次中东学会年会和研讨会无疑是一次学术的盛会。在大家发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启迪的火花,灵魂的火花。这些火花一定会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我国中东问题的研究。周烈最后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更加高涨的热情,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继续投身于中东问题的研究,努力构建中国学者的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努力形成中东问题研究的中国学派,以严谨的学风,以创新的精神,产出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服务于祖国的外交事业,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出席这次活动的还有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成红、陈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唐志超、国际关系室主任王凤、信息室主任王建、安全室主任仝菲,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新刚,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所长丁俊,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福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金忠杰,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冯璐璐,辽宁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艳枝,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副院长曹笑笑,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作孙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余国庆、魏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车效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田文林,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蒋真,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陈广猛,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刘辉,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铁,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等近300人。(王南、涂斌)(以上图片由中国中东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