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q4ez5GkRl china.huanqiu.comarticle青岛自贸片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e3pmh1nnq/e3pn60p0i青岛自贸片区设立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项目落地·攻坚突破年”计划,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一、加快制度集成创新突出首创性、差异性、集成性、适用性,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打造高标准营商环境。(一)推动口岸营商环境创新。首创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形成“一单到底+一票结算+一次委托+一口报价”的“一单制”模式,2020年海铁联运集装箱同比增长22.7%。首创保税铁矿混矿“随卸随混”监管模式,混矿效率由3500吨/小时提高至4200吨/小时。首创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新模式,通关时效总体缩短75%以上。首创出口成品油“云计重”快速鉴定新模式,每年可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800万元;首创进口大宗商品智慧鉴定监管模式,每年节约鉴定时间约670小时,为港口增加直接经济效益约4000万元。实行“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改革,AEO认证助力企业逆势发展。“自贸智税”创新推出“核实可视”+“信用赋能”等3大类10项税务产品和6大类30条服务举措,释放叠加红利。2020年,青岛口岸获“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综合排名第二;青岛片区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 (二)推动助企营商环境创新。围绕企业需求,推进试点任务突破,承担的106项自贸试点任务实施98项,实施率92.5%,形成92个创新案例,居全省三片区首位,在全国同批新设自贸片区中位居前列。其中,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新模式等13个首创型案例入选山东自贸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省复制推广;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模式等3个首创型案例参选第四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模式参选第七批全国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青岛日本“国际客厅”创新平台新模式参选对外投资创新性改革举措。围绕企业诉求,创新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模式,破解仓储业态难题,该举措获国务院自贸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系山东自贸试验区首篇;企业出口退税“先退后核”“退贷结合”等15个改革创新做法获商务部分管领导肯定批示。(三)推动引才用才环境创新。搭建人才聚集平台,建设市院士工作站、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等13个。整合德国中心、文化创意基地、工业邻里中心等八大类载体资源,提升引才核心竞争力。引进400余名基因组学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29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68%。张汝京博士领衔的芯恩项目核心团队600人,集聚港澳台及外籍人才84人,博士30人、硕士172人,递交253项基础专利申请。(四)推动协同服务环境创新。全国首创区关港联动机制,通过轮值召开月度例会和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企业和口岸发展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开启“区关税”信用合作机制,在平台共建、信用共联、服务共促、创新共推、研讨共办、效能共释等六方面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打造“自贸智税”服务新业态,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更加便利的智慧服务。协调黄岛区人民检察院在片区设立的检察服务工作站入驻自贸大厦,与黄岛区人民法院建立工作交流机制,设立自贸区、保税区法庭,为企业发展提供便捷司法服务。加强与全国先进自贸区联动创新,与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建立合作,一期选派3名青年干部跟岗实训3个月;共同推进建设青岛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重点开展文化贸易和艺术品保税业务,目前已确定项目选址,正在规划建设方案;借鉴外高桥企业促进服务经验,创新“一部一中心”企业服务模式。与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建立创新发展和共建全球溯源中心战略合作,重点在制度创新成果共创、推动港航服务一体化、深化产贸合作互补互通、推进金融合作和共建全球溯源中心等方面合作创新。二、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上线企业设立智能登记“速批”系统。59类行业率先开展“一证(照)通”改革。“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吸引400余家油品企业和700余家食品企业集聚。全面推行“六个一”〔一门、一窗、一网、一链、一号(码)、一次〕和“五个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帮办代办)服务,目前在山东政务服务网公布213项审批和服务事项中,“零跑腿”事项120项,占全部公布事项的56%。“一次办好”事项205项,占全部公布事项的96%,全程网办事项203项,占全部公布事项的95%。(二)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建立“公共服务专区”,设立人才、政策、金融等企业服务窗口,提供免费帮办、咨询辅导、跟踪协调、政策建议四大服务。设立公共服务公开电话,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式咨询服务。畅通和拓宽诉求渠道,及时倾听群众心声,打造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构建企业服务公众号,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模式,结合青岛自贸片区五大产业,以国有公司为依托,为企业构架企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或公众号,助推企业做长产业链条。(三)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提升”行动计划。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提升”行动计划》,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定涵盖优化制度政策创新环境等12个方面78项具体任务措施,全面提升企业获得感舒适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加大营商环境宣传等保障措施,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支持。依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和“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权威指标体系,形成《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责任分工表》,细化落实工作职责。(四)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和工作专班办公室,并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集中办公,负责统筹推进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研究制定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组织做好营商环境评价,指导督促各部门落实相关工作,全力打造“三化三型” 政务服务环境和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主要承担贯彻落实上级营商环境政策、统筹全区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工作、做好营商环境测评等工作,建立完善协同推进、联合督查、协同监督、服务企业等工作机制。三、优化服务保障环境(一)优化专业保障服务。成功引进山东首家青港深三地联营律师事务所—泰华商恒(青岛)联营律师事务所,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制服务保障。探索打造“法润自贸”法律服务品牌,举办惠企入企法律服务5场,免费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引进山东自贸试验区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和青岛市首家合作制公证机构,满足企业专项服务需求。(二)优化社会保障服务。有效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支持就业政策,为1234家企业返还援岗稳企补贴541万元。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吸引用人单位数105家,提供岗位2087个,吸引求职者1200人,达成意向950人。全面落实社保减免政策,减半征收大型企业等其他参保单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三)优化用地审批服务。推行“拿地即开工”制度,服务保障双招双引项目“快审批快落地”。对已经达成投资意向的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实施容缺预审查、评估评审前置等服务,审批时限为14个工作日,实现“拿地即开工”。(四)打造360度“自贸全链帮”服务。围绕“引企、稳企、惠企”,强化园区营商环境建设。成立青岛自贸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立足公共事务服务、综合运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三大业务领域,建立起党建、工青妇、综合运营、技术平台服务、政策咨询等行政资源外包为支撑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360度全链帮专业化服务,摸索出一条符合片区实际的企业服务市场化、品牌化之路。162562314178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2562314178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5494b4ae1e8829d8ef29ac191de5138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青岛自贸片区设立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项目落地·攻坚突破年”计划,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一、加快制度集成创新突出首创性、差异性、集成性、适用性,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打造高标准营商环境。(一)推动口岸营商环境创新。首创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形成“一单到底+一票结算+一次委托+一口报价”的“一单制”模式,2020年海铁联运集装箱同比增长22.7%。首创保税铁矿混矿“随卸随混”监管模式,混矿效率由3500吨/小时提高至4200吨/小时。首创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新模式,通关时效总体缩短75%以上。首创出口成品油“云计重”快速鉴定新模式,每年可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800万元;首创进口大宗商品智慧鉴定监管模式,每年节约鉴定时间约670小时,为港口增加直接经济效益约4000万元。实行“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改革,AEO认证助力企业逆势发展。“自贸智税”创新推出“核实可视”+“信用赋能”等3大类10项税务产品和6大类30条服务举措,释放叠加红利。2020年,青岛口岸获“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综合排名第二;青岛片区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 (二)推动助企营商环境创新。围绕企业需求,推进试点任务突破,承担的106项自贸试点任务实施98项,实施率92.5%,形成92个创新案例,居全省三片区首位,在全国同批新设自贸片区中位居前列。其中,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新模式等13个首创型案例入选山东自贸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省复制推广;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模式等3个首创型案例参选第四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模式参选第七批全国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青岛日本“国际客厅”创新平台新模式参选对外投资创新性改革举措。围绕企业诉求,创新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模式,破解仓储业态难题,该举措获国务院自贸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系山东自贸试验区首篇;企业出口退税“先退后核”“退贷结合”等15个改革创新做法获商务部分管领导肯定批示。(三)推动引才用才环境创新。搭建人才聚集平台,建设市院士工作站、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等13个。整合德国中心、文化创意基地、工业邻里中心等八大类载体资源,提升引才核心竞争力。引进400余名基因组学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29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68%。张汝京博士领衔的芯恩项目核心团队600人,集聚港澳台及外籍人才84人,博士30人、硕士172人,递交253项基础专利申请。(四)推动协同服务环境创新。全国首创区关港联动机制,通过轮值召开月度例会和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企业和口岸发展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开启“区关税”信用合作机制,在平台共建、信用共联、服务共促、创新共推、研讨共办、效能共释等六方面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打造“自贸智税”服务新业态,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更加便利的智慧服务。协调黄岛区人民检察院在片区设立的检察服务工作站入驻自贸大厦,与黄岛区人民法院建立工作交流机制,设立自贸区、保税区法庭,为企业发展提供便捷司法服务。加强与全国先进自贸区联动创新,与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建立合作,一期选派3名青年干部跟岗实训3个月;共同推进建设青岛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重点开展文化贸易和艺术品保税业务,目前已确定项目选址,正在规划建设方案;借鉴外高桥企业促进服务经验,创新“一部一中心”企业服务模式。与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建立创新发展和共建全球溯源中心战略合作,重点在制度创新成果共创、推动港航服务一体化、深化产贸合作互补互通、推进金融合作和共建全球溯源中心等方面合作创新。二、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上线企业设立智能登记“速批”系统。59类行业率先开展“一证(照)通”改革。“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吸引400余家油品企业和700余家食品企业集聚。全面推行“六个一”〔一门、一窗、一网、一链、一号(码)、一次〕和“五个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帮办代办)服务,目前在山东政务服务网公布213项审批和服务事项中,“零跑腿”事项120项,占全部公布事项的56%。“一次办好”事项205项,占全部公布事项的96%,全程网办事项203项,占全部公布事项的95%。(二)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建立“公共服务专区”,设立人才、政策、金融等企业服务窗口,提供免费帮办、咨询辅导、跟踪协调、政策建议四大服务。设立公共服务公开电话,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式咨询服务。畅通和拓宽诉求渠道,及时倾听群众心声,打造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构建企业服务公众号,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模式,结合青岛自贸片区五大产业,以国有公司为依托,为企业构架企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或公众号,助推企业做长产业链条。(三)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提升”行动计划。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提升”行动计划》,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定涵盖优化制度政策创新环境等12个方面78项具体任务措施,全面提升企业获得感舒适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加大营商环境宣传等保障措施,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支持。依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和“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权威指标体系,形成《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责任分工表》,细化落实工作职责。(四)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和工作专班办公室,并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集中办公,负责统筹推进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研究制定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组织做好营商环境评价,指导督促各部门落实相关工作,全力打造“三化三型” 政务服务环境和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主要承担贯彻落实上级营商环境政策、统筹全区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工作、做好营商环境测评等工作,建立完善协同推进、联合督查、协同监督、服务企业等工作机制。三、优化服务保障环境(一)优化专业保障服务。成功引进山东首家青港深三地联营律师事务所—泰华商恒(青岛)联营律师事务所,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制服务保障。探索打造“法润自贸”法律服务品牌,举办惠企入企法律服务5场,免费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引进山东自贸试验区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和青岛市首家合作制公证机构,满足企业专项服务需求。(二)优化社会保障服务。有效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支持就业政策,为1234家企业返还援岗稳企补贴541万元。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吸引用人单位数105家,提供岗位2087个,吸引求职者1200人,达成意向950人。全面落实社保减免政策,减半征收大型企业等其他参保单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三)优化用地审批服务。推行“拿地即开工”制度,服务保障双招双引项目“快审批快落地”。对已经达成投资意向的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实施容缺预审查、评估评审前置等服务,审批时限为14个工作日,实现“拿地即开工”。(四)打造360度“自贸全链帮”服务。围绕“引企、稳企、惠企”,强化园区营商环境建设。成立青岛自贸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立足公共事务服务、综合运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三大业务领域,建立起党建、工青妇、综合运营、技术平台服务、政策咨询等行政资源外包为支撑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360度全链帮专业化服务,摸索出一条符合片区实际的企业服务市场化、品牌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