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UhickMeOJ china.huanqiu.comarticle新疆采棉是“强迫劳动”?高校实地调研:机械化水平超出想象,很多人抢着去/e3pmh1nnq/e7tl4e309【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 范凌志 刘欣】《环球时报》记者获悉,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将于近日联合发布题为《新疆棉花不容抹黑——新疆棉花生产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的调研报告。报告作者、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尚海明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新疆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远超出外界想象,而且采棉花在当地比在工厂的收入还要高,很多人抢着去,根本不存在“强迫”,“西方学者如果能够稍微做一点实际调研,就不会得出‘新疆存在大规模强迫劳动’这样一种荒谬的结论。”由于部分西方媒体指责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利用“强迫劳动”进行棉花生产现象。从2019年开始,“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无限期暂停新疆棉花企业的良好棉花认证,随后,H&M、NIKE等声明抵制新疆棉花事件,引起舆论哗然。“这份报告的形成确实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尚海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3月份,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非传统安全研究所前往新疆进行课题调研,恰逢“新疆棉”事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课题组随即讨论决定,有必要对新疆棉花生产情况做一个调研,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新疆真实情况,“我们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先后去了阿克苏、喀什、和田三个地州,对当地棉花种植大户,采棉人,棉花中介,棉纺织企业,以及当地县乡两级政府工作人员、村委会相关人员等进行了访谈,并对棉花种植、农机具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这份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报告共一万多字,分为“棉花生产机械化在南疆地区已成常态”“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成因分析”“南疆地区人工采棉情况调查”“结论”四个部分。调研发现,近年来,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南疆地区的棉花种植户纷纷开始引进新技术,购买新机械设备,逐步实现了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高效采棉等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这其中机器采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在阿克苏地区,2020年采棉机保有量已达到834台,机采棉面积占全地区棉花播种面积的71.3%。“在我们一般印象里,新疆地处中国西部,它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较内地应该要落后一些,但当我们去实地调研,去跟这些种棉大户面对面沟通,才发现,新疆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尚海明说。报告认为,南疆地区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受多种因素影响。棉花合作社与棉花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出现提升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水平,政府提供的农机具购买补贴大幅降低了农机具购买成本。更为重要的,棉花生产大户通过机械化生产降低棉花生产的成本。每年9月至11月,来自新疆、山东、河南、甘肃等全国各地的采棉工人都会参与到新疆棉花采摘的工作中来。经调研发现,这其中,高收入无疑是民众从事棉花手工采摘的最大动因。调研报告显示,一般来说,跨地区全职采棉工人每天采棉可达100至160公斤,少数采棉工人每天采棉可达200公斤。以陆地棉70天左右的棉铃开放期为例,即使采棉工人仅工作50天,至少可有10000元的采棉收入,多的收入则可达到20000余元。根据《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2元,“很显然,采棉工人每年仅在采棉季(9月至11月)的收入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显然是新疆少数民族采棉工人选择采棉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一件事让我们印象深刻,喀什的一家棉纺织企业负责人跟我们反映,每年的9、10月份,他们员工的出勤率都会比较低。因为每到棉花采摘的季节,大家都抢着出去采棉花了,采棉花的收入比在工厂的收入高出很多。为此,他们不得不提高企业的全勤奖,激励他们的工人留下来工作。”尚海明对《环球时报》记者感叹:“那些西方学者如果能够稍微做一点实际调研,就不会得出‘新疆存在大规模强迫劳动’这样一种荒谬的结论。像这样一个收入相对较高,大家都争抢着去做的工作,存在‘强迫’吗?”此次调研发现,西方关于新疆棉花采摘的指责严重缺乏事实依据,新疆棉花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不存在任何“强迫劳动”迹象。今天的南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与国家农机具补贴等举措,棉花生产已经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比以往已大幅降低。而相比其他职业,棉花手工采摘的高收入对南疆民众而言,仍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在机械化采摘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棉花手工采摘岗位变得越来越稀缺抢手,这些采棉工只能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在采棉过程中,采棉工的自由择业权、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等权利都得到了良好保障。尚海明认为,新疆“强迫劳动”谎言的出现,与中美对抗背景下部分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污名化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有关,也与长期以来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偏见相关联。西方社会有关新疆“强迫劳动”话语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民族政策、人权实践偏见的凝结,是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体现。1623398251732责编:樊羽玮环球时报-环球网162339825173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40d6c4b789e43394986bdf7d7d56659u5.jpg{"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 范凌志 刘欣】《环球时报》记者获悉,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将于近日联合发布题为《新疆棉花不容抹黑——新疆棉花生产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的调研报告。报告作者、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尚海明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新疆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远超出外界想象,而且采棉花在当地比在工厂的收入还要高,很多人抢着去,根本不存在“强迫”,“西方学者如果能够稍微做一点实际调研,就不会得出‘新疆存在大规模强迫劳动’这样一种荒谬的结论。”由于部分西方媒体指责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利用“强迫劳动”进行棉花生产现象。从2019年开始,“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无限期暂停新疆棉花企业的良好棉花认证,随后,H&M、NIKE等声明抵制新疆棉花事件,引起舆论哗然。“这份报告的形成确实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尚海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3月份,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和非传统安全研究所前往新疆进行课题调研,恰逢“新疆棉”事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课题组随即讨论决定,有必要对新疆棉花生产情况做一个调研,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新疆真实情况,“我们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先后去了阿克苏、喀什、和田三个地州,对当地棉花种植大户,采棉人,棉花中介,棉纺织企业,以及当地县乡两级政府工作人员、村委会相关人员等进行了访谈,并对棉花种植、农机具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这份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报告共一万多字,分为“棉花生产机械化在南疆地区已成常态”“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成因分析”“南疆地区人工采棉情况调查”“结论”四个部分。调研发现,近年来,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南疆地区的棉花种植户纷纷开始引进新技术,购买新机械设备,逐步实现了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高效采棉等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这其中机器采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在阿克苏地区,2020年采棉机保有量已达到834台,机采棉面积占全地区棉花播种面积的71.3%。“在我们一般印象里,新疆地处中国西部,它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较内地应该要落后一些,但当我们去实地调研,去跟这些种棉大户面对面沟通,才发现,新疆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尚海明说。报告认为,南疆地区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受多种因素影响。棉花合作社与棉花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出现提升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水平,政府提供的农机具购买补贴大幅降低了农机具购买成本。更为重要的,棉花生产大户通过机械化生产降低棉花生产的成本。每年9月至11月,来自新疆、山东、河南、甘肃等全国各地的采棉工人都会参与到新疆棉花采摘的工作中来。经调研发现,这其中,高收入无疑是民众从事棉花手工采摘的最大动因。调研报告显示,一般来说,跨地区全职采棉工人每天采棉可达100至160公斤,少数采棉工人每天采棉可达200公斤。以陆地棉70天左右的棉铃开放期为例,即使采棉工人仅工作50天,至少可有10000元的采棉收入,多的收入则可达到20000余元。根据《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2元,“很显然,采棉工人每年仅在采棉季(9月至11月)的收入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显然是新疆少数民族采棉工人选择采棉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一件事让我们印象深刻,喀什的一家棉纺织企业负责人跟我们反映,每年的9、10月份,他们员工的出勤率都会比较低。因为每到棉花采摘的季节,大家都抢着出去采棉花了,采棉花的收入比在工厂的收入高出很多。为此,他们不得不提高企业的全勤奖,激励他们的工人留下来工作。”尚海明对《环球时报》记者感叹:“那些西方学者如果能够稍微做一点实际调研,就不会得出‘新疆存在大规模强迫劳动’这样一种荒谬的结论。像这样一个收入相对较高,大家都争抢着去做的工作,存在‘强迫’吗?”此次调研发现,西方关于新疆棉花采摘的指责严重缺乏事实依据,新疆棉花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不存在任何“强迫劳动”迹象。今天的南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与国家农机具补贴等举措,棉花生产已经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比以往已大幅降低。而相比其他职业,棉花手工采摘的高收入对南疆民众而言,仍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在机械化采摘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棉花手工采摘岗位变得越来越稀缺抢手,这些采棉工只能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在采棉过程中,采棉工的自由择业权、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等权利都得到了良好保障。尚海明认为,新疆“强迫劳动”谎言的出现,与中美对抗背景下部分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污名化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有关,也与长期以来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偏见相关联。西方社会有关新疆“强迫劳动”话语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民族政策、人权实践偏见的凝结,是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