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vdNJE0Uoj china.huanqiu.comarticle独家专访|侯京健:“在真实环境中觉醒出自己的感受”/e3pmh1nnq/e3pn60p0i近日,《觉醒年代》中毛泽东的扮演者侯京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他透露自己第一次出演毛泽东是2009年,偶尔看到《铁肩担道义》在招募青年毛泽东这个角色,当时自己24岁,外形和气质可能同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挺吻合,于是有了第一次出演毛泽东的经历。“但其实我心里没底,只能抓紧时间阅读史料、了解时代背景。我出演过不同阶段的毛泽东,从20多岁到56岁都尝试过。他每个阶段的特质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尝试突破对我来说非常难,现在我觉得会越来越有压力”。每一次扮演毛泽东都在进步环球时报: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出演毛泽东?侯京健:第一次出演毛泽东是2009年一次特别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位长辈是一个制片人,偶尔看到这个有部剧叫《铁肩担道义》在招募青年毛泽东这个角色。这部剧跟《觉醒年代》的时代背景差不多,我去试戏的时候,片方就给我简单的造个型,粘了个头套,穿了一个长衫。当时的年纪也是20多岁,外形和气质可能挺吻合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出演毛泽东的经历。环球时报:出演毛泽东要做哪些准备?压力大吗?侯京健:其实第一次出演的时候,我心里是没底的,只能抓紧时间阅读史料、了解时代背景,而且那时候的影像资料都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到后来,我出演过不同阶段的主席,从20多岁到56岁都尝试过,他每一个阶段的特质是不一样的。他在北大的时候,对新知识新文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非常强烈的;在革命时期,他有一种坚韧、不服输的精神;而到长征时期和苏维埃时期,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他的这种打不倒的精神是比较足的,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所以对于我来讲,拍每一部戏虽然名字都叫毛泽东,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一成不变。每一次要尝试突破对我来说是非常难的事情,反而第一次出演是最简单的,因为别人都会觉得我是一张白纸,对我的包容度会比较大,现在我觉得会越来越有压力。环球时报:开拍前是否研究过各类影视作品中不同演员饰演的毛泽东?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侯京健:在拍摄电视剧《毛泽东》的时候,我和唐国强老师要共同完成一个人物,导演的要求也是前期跟后期一定要有一些影子,所以当时我有意地学习唐老师的表演方法。唐老师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电影学院的大师兄,我跟唐老师面对面交谈和学习的机会很多。但是无论哪位演员出演,我们都需要把握住人物的精气神儿,其实没有太多套路。我除了跟唐老师和其他几位出演过毛泽东的老师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如何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发挥空间。环球时报:《觉醒年代》中的毛泽东跟自己饰演的其他的版本相比,有没有独特之处?侯京健:每一次出演毛主席我都在进步,更能沉下来了,可能也是随着自己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演员本身的厚度就在增加。这次跟于和伟老师、张桐老师这些前辈合作体会到了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同以往“主旋律人物”的表演方式是不同的。比如于和伟老师饰演的陈独秀,你会觉得他身上有更多的潇洒,而且带有更多的个性,带着更多当今社会的风度。如何用自己的表演去接触他,从而反馈给他,这就需要演员真正的去感受人物。此外,张永新导演跟我说,毛主席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是比较伟岸的,但剧中的主席这个时候刚到北大,他还在求学探索的过程中,相对来讲思想还没有那么成熟,需要我把整个人物放下,要把他的光环往内心里头藏,变成老百姓心目中一个伟大的亲人,而不是一个伟岸的人。导演好像在别的采访上也提到了对我、对这次的表演还是比较满意的。在真实环境中觉醒出自己的感受环球时报:你理解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侯京健: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更有他阳光的地方,他身上永远有着用不完的劲儿,朝气蓬勃。虽然处于社会的特殊时期,但是他对于光明的向往,对于一个新中国的向往是特别强烈的。他非常真实,比如说他到北大去学习,见到了很多新文化新思想,这些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就勇于承认确实是没见过,他可以沉下来向大家求教;他也非常睿智,从不盲目的判断对错,凡事都要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告诉自己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对,新的思想用在当今的中国到底适不适用,他看书而不完全信书,于是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能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培养了这种精神。环球时报:拍摄《觉醒年代》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侯京健:有一场戏是毛泽东从安源煤矿考察回来之后非常的郁闷,他一边劈柴一边跟别人在说安源煤矿的现状,工人们都遇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当时天气特别热,我都晒晕了,所以我一刀我就把自己的手给劈坏了。当时也顾不上处理,没时间打破伤风,也不能贴创可贴,只要它不流血不穿帮就继续演,最后血是流了一晚上,而且特别疼。反而是这种疼痛、这种坚持,能够激发出一个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外部条件的艰苦真的会给表演带来灵感,我们对真实的还原,不仅是场景上的,而是我们每个演员都把自己还原到我们真实的痛苦中去,让我们也在真实的环境之中觉醒出自己的感受。能给观众带来正面影响无比值得环球时报:如何看待《觉醒年代》收获了一批年轻观众?侯京健:我发现很多年轻观众已经在网上开始讨论我们的戏了,尤其是对毛爷爷称呼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亲切的称呼他“毛教员”,就如同身边关系很好的老师一般,观众会感到这个角色跟他们更贴近了。环球时报:如何看待对年轻粉丝的影响?侯京健:我的观众群体也有小学生,比如之前我在拍《伟大的转折》的时候,是讲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很多观众评论 “我们党、我们的队伍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甚至好多小朋友还在说“要好好学习,不能惹爸爸妈妈生气“,我觉得拍戏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哪怕一个情节能给观众带来正面影响,我都觉得无比值得。踏踏实实演好角色,演员不怕被定型环球时报:是否担心会被观众定型?比如侯京健只能演正面人物?侯京健:这么多年来,包括我现在正在开机的一部戏,是第12次饰演主席。但是算了算,我一共拍了有40部戏了,除了扮演主席,其他角色也有一些比较受大家欢迎。我一直没有特别害怕说去被定型,首先我觉得什么叫定型?只要你认真演戏,定型是因为观众觉得说你演这个角色是你演的很好,他们对你的一种认可;还有一种定型是什么?就是说你演什么角色都只会用一种方法,不会突破,不会变,那是一种贬义词,所以我觉得定型是看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好多人问我说,主席演的很多,或者正面角色演得很多,对你有没有影响?我说真的是有影响的。我出演这些角色,尤其是日积月累读了有关政治历史相关书籍后,我觉得我的心是很正的,就像主席一样是心怀光明的,所以有的时候我的思维和我脸上的气场是比较偏正的。有好多导演可能看到的时候,说侯京健脸上是比较阳光的,而且他气场比较正气,所以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导演可能让我去演一个特别负面的角色。我觉得只要是好好的去做戏,不管是什么角色都踏踏实实都把它演好,希望我的角色和作品都可以得到大家的同样的认可。161974701384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1974701384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cf9af55f021b7c787a66d21369b1f422u5.jp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近日,《觉醒年代》中毛泽东的扮演者侯京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他透露自己第一次出演毛泽东是2009年,偶尔看到《铁肩担道义》在招募青年毛泽东这个角色,当时自己24岁,外形和气质可能同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挺吻合,于是有了第一次出演毛泽东的经历。“但其实我心里没底,只能抓紧时间阅读史料、了解时代背景。我出演过不同阶段的毛泽东,从20多岁到56岁都尝试过。他每个阶段的特质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尝试突破对我来说非常难,现在我觉得会越来越有压力”。每一次扮演毛泽东都在进步环球时报: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出演毛泽东?侯京健:第一次出演毛泽东是2009年一次特别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位长辈是一个制片人,偶尔看到这个有部剧叫《铁肩担道义》在招募青年毛泽东这个角色。这部剧跟《觉醒年代》的时代背景差不多,我去试戏的时候,片方就给我简单的造个型,粘了个头套,穿了一个长衫。当时的年纪也是20多岁,外形和气质可能挺吻合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出演毛泽东的经历。环球时报:出演毛泽东要做哪些准备?压力大吗?侯京健:其实第一次出演的时候,我心里是没底的,只能抓紧时间阅读史料、了解时代背景,而且那时候的影像资料都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到后来,我出演过不同阶段的主席,从20多岁到56岁都尝试过,他每一个阶段的特质是不一样的。他在北大的时候,对新知识新文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非常强烈的;在革命时期,他有一种坚韧、不服输的精神;而到长征时期和苏维埃时期,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他的这种打不倒的精神是比较足的,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所以对于我来讲,拍每一部戏虽然名字都叫毛泽东,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一成不变。每一次要尝试突破对我来说是非常难的事情,反而第一次出演是最简单的,因为别人都会觉得我是一张白纸,对我的包容度会比较大,现在我觉得会越来越有压力。环球时报:开拍前是否研究过各类影视作品中不同演员饰演的毛泽东?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侯京健:在拍摄电视剧《毛泽东》的时候,我和唐国强老师要共同完成一个人物,导演的要求也是前期跟后期一定要有一些影子,所以当时我有意地学习唐老师的表演方法。唐老师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电影学院的大师兄,我跟唐老师面对面交谈和学习的机会很多。但是无论哪位演员出演,我们都需要把握住人物的精气神儿,其实没有太多套路。我除了跟唐老师和其他几位出演过毛泽东的老师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如何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发挥空间。环球时报:《觉醒年代》中的毛泽东跟自己饰演的其他的版本相比,有没有独特之处?侯京健:每一次出演毛主席我都在进步,更能沉下来了,可能也是随着自己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演员本身的厚度就在增加。这次跟于和伟老师、张桐老师这些前辈合作体会到了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同以往“主旋律人物”的表演方式是不同的。比如于和伟老师饰演的陈独秀,你会觉得他身上有更多的潇洒,而且带有更多的个性,带着更多当今社会的风度。如何用自己的表演去接触他,从而反馈给他,这就需要演员真正的去感受人物。此外,张永新导演跟我说,毛主席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是比较伟岸的,但剧中的主席这个时候刚到北大,他还在求学探索的过程中,相对来讲思想还没有那么成熟,需要我把整个人物放下,要把他的光环往内心里头藏,变成老百姓心目中一个伟大的亲人,而不是一个伟岸的人。导演好像在别的采访上也提到了对我、对这次的表演还是比较满意的。在真实环境中觉醒出自己的感受环球时报:你理解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侯京健: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更有他阳光的地方,他身上永远有着用不完的劲儿,朝气蓬勃。虽然处于社会的特殊时期,但是他对于光明的向往,对于一个新中国的向往是特别强烈的。他非常真实,比如说他到北大去学习,见到了很多新文化新思想,这些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就勇于承认确实是没见过,他可以沉下来向大家求教;他也非常睿智,从不盲目的判断对错,凡事都要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告诉自己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对,新的思想用在当今的中国到底适不适用,他看书而不完全信书,于是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能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培养了这种精神。环球时报:拍摄《觉醒年代》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侯京健:有一场戏是毛泽东从安源煤矿考察回来之后非常的郁闷,他一边劈柴一边跟别人在说安源煤矿的现状,工人们都遇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当时天气特别热,我都晒晕了,所以我一刀我就把自己的手给劈坏了。当时也顾不上处理,没时间打破伤风,也不能贴创可贴,只要它不流血不穿帮就继续演,最后血是流了一晚上,而且特别疼。反而是这种疼痛、这种坚持,能够激发出一个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外部条件的艰苦真的会给表演带来灵感,我们对真实的还原,不仅是场景上的,而是我们每个演员都把自己还原到我们真实的痛苦中去,让我们也在真实的环境之中觉醒出自己的感受。能给观众带来正面影响无比值得环球时报:如何看待《觉醒年代》收获了一批年轻观众?侯京健:我发现很多年轻观众已经在网上开始讨论我们的戏了,尤其是对毛爷爷称呼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亲切的称呼他“毛教员”,就如同身边关系很好的老师一般,观众会感到这个角色跟他们更贴近了。环球时报:如何看待对年轻粉丝的影响?侯京健:我的观众群体也有小学生,比如之前我在拍《伟大的转折》的时候,是讲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很多观众评论 “我们党、我们的队伍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甚至好多小朋友还在说“要好好学习,不能惹爸爸妈妈生气“,我觉得拍戏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哪怕一个情节能给观众带来正面影响,我都觉得无比值得。踏踏实实演好角色,演员不怕被定型环球时报:是否担心会被观众定型?比如侯京健只能演正面人物?侯京健:这么多年来,包括我现在正在开机的一部戏,是第12次饰演主席。但是算了算,我一共拍了有40部戏了,除了扮演主席,其他角色也有一些比较受大家欢迎。我一直没有特别害怕说去被定型,首先我觉得什么叫定型?只要你认真演戏,定型是因为观众觉得说你演这个角色是你演的很好,他们对你的一种认可;还有一种定型是什么?就是说你演什么角色都只会用一种方法,不会突破,不会变,那是一种贬义词,所以我觉得定型是看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好多人问我说,主席演的很多,或者正面角色演得很多,对你有没有影响?我说真的是有影响的。我出演这些角色,尤其是日积月累读了有关政治历史相关书籍后,我觉得我的心是很正的,就像主席一样是心怀光明的,所以有的时候我的思维和我脸上的气场是比较偏正的。有好多导演可能看到的时候,说侯京健脸上是比较阳光的,而且他气场比较正气,所以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导演可能让我去演一个特别负面的角色。我觉得只要是好好的去做戏,不管是什么角色都踏踏实实都把它演好,希望我的角色和作品都可以得到大家的同样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