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VdGo8wZdT china.huanqiu.comarticle权威访谈|初心始发地 创造新奇迹——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勾勒“人民城市”新图景/e3pmh1nnq/e7tl4e309新华社上海1月12日电 题:初心始发地 创造新奇迹——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勾勒“人民城市”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姜微、季明、何欣荣 织密疫情防控网,既守住城门又守牢国门;经济运行逐季向好,预计2020年实现正增长;成功举办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回首2020年,上海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体现了经济中心的担当、彰显了超大城市的韧性。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上海如何创造新奇迹?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 抓发展:谋定快动 增强“四力” 记者: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21年上海如何抓好开局年、展现新气象? 龚正: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既要谋定而动,更要迅速行动。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传递出上海“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的信心决心。 具体而言,抓开局工作,上海要持续增强“四个力”: 向强化科技创新要动力。上海将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 目前,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已形成基本框架,去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1%。下一步,上海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生物医药与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上海还积极推动机制创新。比如,上海集聚了期智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无事业经费,不与高校争名、不与企业争利,架起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向扩大国内需求要潜力。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将以“五五购物节”等重大活动引领消费持续复苏,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不断做强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免退税经济。 向做优“五型经济”要实力。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是上海的长板、优势,上海将努力把长板拉得更长,优势做得更优。 向深化改革开放要活力。上海将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谋布局:做强“节点”“链接” 优化空间格局 记者:胸怀大局、服务全局,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如何布局? 龚正: 去年年底的上海市委全会提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要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做强“中心节点”,主要是赋能,上海要助力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做强“战略链接”,关键是能量交换,上海要实现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 --推动长三角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上海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抓住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做好对外、对内开放两篇大文章,推动长三角积极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优化市域空间格局。面向“十四五”,上海将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其中,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将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新城建设,某种程度上是“打到外线去、开辟新战场”。五大新城不是过去的卫星城、郊区新城,而是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突破土地、人口瓶颈,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完善经济发展格局。比如在“五型经济”方面,上海将量身定制一批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 此外,上海还将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促转型:打造数字“底座” 激发“细胞”活力 记者:上海市委全会提出“城市数字化转型”,2021年如何破题? 龚正:在最近的寒潮天气中,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迅速调整到“应战”状态。从路面结冰、水管爆裂,到居家养老、社会救助,“一网统管”24小时监测各类“体征”数据,默默守护城市温度。 对上海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要通过打造城市数字“底座”,激发城市生命体每个“细胞”的活力。未来,上海将持续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建设“国际数字之都”。 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当前,上海正在大力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集群,推动要素重构形成经济发展“新模式”。为此,2020年上海推出48个新基建重大项目,总投资2700亿元,当年完成700亿元,今年将以更大力度推进。 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建设面向人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提升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服务能力,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等智慧化升级--这样的数字生活“新图景”,已经来到很多上海市民身边。 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避免“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包容”。 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立足高效办成一件事,日均办事近12万件。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立足高效处置一件事,在防汛防台、交通管理、公共卫生方面开发了多个应用场景--“两张网”建设,为上海城市治理“新范式”打下了基础。 惠民生: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最好资源留给人民 记者:把“人民城市”建设推向纵深,2021年上海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 龚正: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建设人民城市,上海把百姓的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新的一年,上海把惠民生与抓发展一道,作为“十四五”开局的先手棋。 民生保障网更牢:2021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将再创新高,首次突破20万人。为此,上海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解决人才居住问题,全年形成租赁房供应5.3万套。 生活烦心事更少:去年,上海在“老小旧远”基础上确定16项民生工程。今年上班第一天,又召开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做出全面部署。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改善居住环境是绕不开的话题。去年上海完成旧改75万平方米,是计划目标55万平方米的1.36倍。今年计划再完成70万平方米,这样上海原定的“十四五”旧改任务,有望提前到本届政府任内完成。 家门口服务更优:评判生活品质,群众最先想到的是家门口。浦东的“家门口”、徐汇的“邻里汇”、杨浦的“睦邻中心”--上海各区在家门口的“小空间”做好民生服务的“大文章”,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嵌入更多养老、托育、卫生等服务。希望通过点滴改善,让群众家门口有更足的烟火气、更浓的生活味、更强的幸福感。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上海将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610584922316责编:刘婕新华社16105849223162[]{"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新华社上海1月12日电 题:初心始发地 创造新奇迹——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勾勒“人民城市”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姜微、季明、何欣荣 织密疫情防控网,既守住城门又守牢国门;经济运行逐季向好,预计2020年实现正增长;成功举办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回首2020年,上海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体现了经济中心的担当、彰显了超大城市的韧性。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上海如何创造新奇迹?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 抓发展:谋定快动 增强“四力” 记者: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21年上海如何抓好开局年、展现新气象? 龚正: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既要谋定而动,更要迅速行动。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传递出上海“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的信心决心。 具体而言,抓开局工作,上海要持续增强“四个力”: 向强化科技创新要动力。上海将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 目前,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已形成基本框架,去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1%。下一步,上海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生物医药与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上海还积极推动机制创新。比如,上海集聚了期智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无事业经费,不与高校争名、不与企业争利,架起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向扩大国内需求要潜力。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将以“五五购物节”等重大活动引领消费持续复苏,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不断做强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免退税经济。 向做优“五型经济”要实力。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是上海的长板、优势,上海将努力把长板拉得更长,优势做得更优。 向深化改革开放要活力。上海将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谋布局:做强“节点”“链接” 优化空间格局 记者:胸怀大局、服务全局,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如何布局? 龚正: 去年年底的上海市委全会提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要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做强“中心节点”,主要是赋能,上海要助力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做强“战略链接”,关键是能量交换,上海要实现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 --推动长三角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上海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抓住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做好对外、对内开放两篇大文章,推动长三角积极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优化市域空间格局。面向“十四五”,上海将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其中,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将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新城建设,某种程度上是“打到外线去、开辟新战场”。五大新城不是过去的卫星城、郊区新城,而是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突破土地、人口瓶颈,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完善经济发展格局。比如在“五型经济”方面,上海将量身定制一批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 此外,上海还将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促转型:打造数字“底座” 激发“细胞”活力 记者:上海市委全会提出“城市数字化转型”,2021年如何破题? 龚正:在最近的寒潮天气中,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迅速调整到“应战”状态。从路面结冰、水管爆裂,到居家养老、社会救助,“一网统管”24小时监测各类“体征”数据,默默守护城市温度。 对上海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要通过打造城市数字“底座”,激发城市生命体每个“细胞”的活力。未来,上海将持续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建设“国际数字之都”。 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当前,上海正在大力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集群,推动要素重构形成经济发展“新模式”。为此,2020年上海推出48个新基建重大项目,总投资2700亿元,当年完成700亿元,今年将以更大力度推进。 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建设面向人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提升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服务能力,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等智慧化升级--这样的数字生活“新图景”,已经来到很多上海市民身边。 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避免“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包容”。 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立足高效办成一件事,日均办事近12万件。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立足高效处置一件事,在防汛防台、交通管理、公共卫生方面开发了多个应用场景--“两张网”建设,为上海城市治理“新范式”打下了基础。 惠民生: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最好资源留给人民 记者:把“人民城市”建设推向纵深,2021年上海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 龚正: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建设人民城市,上海把百姓的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新的一年,上海把惠民生与抓发展一道,作为“十四五”开局的先手棋。 民生保障网更牢:2021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将再创新高,首次突破20万人。为此,上海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解决人才居住问题,全年形成租赁房供应5.3万套。 生活烦心事更少:去年,上海在“老小旧远”基础上确定16项民生工程。今年上班第一天,又召开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做出全面部署。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改善居住环境是绕不开的话题。去年上海完成旧改75万平方米,是计划目标55万平方米的1.36倍。今年计划再完成70万平方米,这样上海原定的“十四五”旧改任务,有望提前到本届政府任内完成。 家门口服务更优:评判生活品质,群众最先想到的是家门口。浦东的“家门口”、徐汇的“邻里汇”、杨浦的“睦邻中心”--上海各区在家门口的“小空间”做好民生服务的“大文章”,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嵌入更多养老、托育、卫生等服务。希望通过点滴改善,让群众家门口有更足的烟火气、更浓的生活味、更强的幸福感。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上海将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