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oQFir7eo china.huanqiu.comarticle“太极拳”“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e3pmh1nnq/e7tl4e30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5届常会于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线上召开。本届常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两个项目, 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太极拳对于习练者的性别、年龄、体质、职业、民族没有限制,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学拳明理”,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师重道、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人与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太极拳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南省焦作市太极拳爱好者早晨在人民公园集体习练太极拳。(摄影:孙海涛)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送王船仪式活动。(摄影:欧阳淑顺) △马来西亚马六甲送王船仪式活动。(摄影:Chan Kow Heng) 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是我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和履约能力,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多一点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在文化领域制定多边准则,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次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与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5年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公约相协同,共同确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体系。截至目前,《公约》缔约国共180个。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公约》。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二、《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 为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可见度,提高对保护非遗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增进文化间交流对话和相互尊重与欣赏,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公约》)设立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最能体现《公约》原则和目标的计划、项目和活动等三个非遗名录和名册(以下简称急需保护名录、代表作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这三类非遗名录(册)成为推动《公约》落地的重要抓手,也是各缔约国保护、展示和交流的国际平台。截至2019年,共有127个国家的549个非遗项目列入,其中64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463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22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 各缔约国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的项目,须符合《公约》操作指南规定的列入标准,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进行评审。根据《公约》精神和申报规则,各缔约国都有权将其领土上符合《公约》定义和名录列入标准的非遗项目申请列入名录,对同时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缔约国领土上的非遗项目,《公约》鼓励多个国家联合申报,每个国家也可单独申报,相互之间没有先来后到的差别和从属关系。 三、我国列入项目情况 自2004年加入《公约》以来,我国恪守《公约》精神,切实履行缔约国责任和义务,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目前,我国共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位居世界第一(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34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凝聚了中华儿女文化认同,对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民心相知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代表作名录(34项) 2008年: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09年: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妈祖信俗、呼麦、南音、热贡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藏戏、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西安鼓乐、粤剧 2010年:中医针灸、京剧 2011年:中国皮影戏 2013年: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2018年: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 2020年:太极拳、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二)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7项) 2009年: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 2010年: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 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 (三)优秀实践名册(1项) 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四、“太极拳”“送王船”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五、“送王船”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总台央视记者 曹岩 李晶晶) 1608209058192责编:樊羽玮央视新闻客户端1608209058192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5届常会于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线上召开。本届常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两个项目, 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太极拳对于习练者的性别、年龄、体质、职业、民族没有限制,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学拳明理”,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师重道、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人与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太极拳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南省焦作市太极拳爱好者早晨在人民公园集体习练太极拳。(摄影:孙海涛)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送王船仪式活动。(摄影:欧阳淑顺) △马来西亚马六甲送王船仪式活动。(摄影:Chan Kow Heng) 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是我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和履约能力,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多一点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在文化领域制定多边准则,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次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与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5年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公约相协同,共同确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体系。截至目前,《公约》缔约国共180个。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公约》。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二、《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 为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可见度,提高对保护非遗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增进文化间交流对话和相互尊重与欣赏,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公约》)设立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最能体现《公约》原则和目标的计划、项目和活动等三个非遗名录和名册(以下简称急需保护名录、代表作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这三类非遗名录(册)成为推动《公约》落地的重要抓手,也是各缔约国保护、展示和交流的国际平台。截至2019年,共有127个国家的549个非遗项目列入,其中64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463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22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 各缔约国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的项目,须符合《公约》操作指南规定的列入标准,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进行评审。根据《公约》精神和申报规则,各缔约国都有权将其领土上符合《公约》定义和名录列入标准的非遗项目申请列入名录,对同时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缔约国领土上的非遗项目,《公约》鼓励多个国家联合申报,每个国家也可单独申报,相互之间没有先来后到的差别和从属关系。 三、我国列入项目情况 自2004年加入《公约》以来,我国恪守《公约》精神,切实履行缔约国责任和义务,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目前,我国共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位居世界第一(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34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凝聚了中华儿女文化认同,对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民心相知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代表作名录(34项) 2008年: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09年: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妈祖信俗、呼麦、南音、热贡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藏戏、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西安鼓乐、粤剧 2010年:中医针灸、京剧 2011年:中国皮影戏 2013年: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2018年: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 2020年:太极拳、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二)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7项) 2009年: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 2010年: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 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 (三)优秀实践名册(1项) 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四、“太极拳”“送王船”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五、“送王船”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总台央视记者 曹岩 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