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C7fr2lPj作者:许琴china.huanqiu.comarticle她把中国的和平之声传递到波兰奥斯维辛/e3pmh1nnq/e3pmh1obd课余时间,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英语讲解;公祭活动期间,曾给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会长亚门特做翻译;前往波兰奥斯维辛交流学习,给当地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她叫范梓幸,南京河海大学英语专业大四学生。 2017年,在河海大学读大一的范梓幸加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紫金草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英语讲解志愿者。 “我刚来纪念馆的时候,还没有英语讲解词,我当时拿到的是一份数十页的中文讲解词。”范梓幸告诉记者,所以她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去翻译一份5000多字的英文讲解稿,并且反复背诵这份讲解词。课余时间,她赶到纪念馆展厅,记下了所有讲解项目的位置。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第一次讲解圆满完成任务。 除了讲解服务,范梓幸还兼任许多口译工作,参与了多期国际和平学院活动,全程为留学生们进行讲解和翻译。2018年,在国家公祭活动期间,她负责接待了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会长亚门特。范梓幸为亚门特做翻译之外,也和他分享在纪念馆的志愿者生活。亚门特对她说:“小姑娘,你做得很好,谢谢你!正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又一个志愿者的奉献,推动了全球和平事业的发展。”范梓幸深受鼓舞。 2019年,范梓幸作为紫金草国际交流志愿者,前往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交流学习。该馆是在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遗址上建起来的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此建立了集中营 ,大约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为使后人永世不忘这一段血腥的历史,波兰于1947年把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在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范梓幸去各个部门学习集中营的历史,学习场馆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还参与了维护部门的很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出土文物保护整理相关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受邀做了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讲座。“接到邀请后,我有点紧张,因为自己从未做过讲座,而且容我的准备时间也有限。那段时间,我白天参与场馆的各种活动,晚上就在宿舍准备讲座稿件。”范梓幸告诉记者,去了那里她才知道,波兰人民对中国历史所知甚少,她便从近代史开始组织材料,运用在江东门纪念馆期间积累的知识,真实完整地还原这段历史。 后来,范梓幸做的那场讲座,一共持续了3个小时。“因为和南京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很多波兰友人表现出强烈的共情,尤其是我讲到南京大屠杀具体过程时,有人眼眶红了,有人泪流不止……”范梓幸说,这次交流拉近了两个纪念馆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 那段日子,范梓幸的心理压力有点大,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两段大屠杀的历史交织在脑海 。但同时,她真切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我想告诉更多的人,和平多么珍贵。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不要以为战争离我们很远,这两段大屠杀也就仅仅发生在几十年前。”范梓幸认为,加强灾难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今年7月,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进行2019年度人物表彰时,范梓幸成为奥馆十大感谢人物之一,在奥馆的官网平台上发布了她的视频与寄语。“把中国的和平之声传递到遥远的波兰,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范梓幸说。1607415955280责编:崔舒飞南报网160741595528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3e6c52ae58b17e3755433c22d6a8f84.pn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课余时间,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英语讲解;公祭活动期间,曾给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会长亚门特做翻译;前往波兰奥斯维辛交流学习,给当地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她叫范梓幸,南京河海大学英语专业大四学生。 2017年,在河海大学读大一的范梓幸加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紫金草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英语讲解志愿者。 “我刚来纪念馆的时候,还没有英语讲解词,我当时拿到的是一份数十页的中文讲解词。”范梓幸告诉记者,所以她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去翻译一份5000多字的英文讲解稿,并且反复背诵这份讲解词。课余时间,她赶到纪念馆展厅,记下了所有讲解项目的位置。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第一次讲解圆满完成任务。 除了讲解服务,范梓幸还兼任许多口译工作,参与了多期国际和平学院活动,全程为留学生们进行讲解和翻译。2018年,在国家公祭活动期间,她负责接待了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会长亚门特。范梓幸为亚门特做翻译之外,也和他分享在纪念馆的志愿者生活。亚门特对她说:“小姑娘,你做得很好,谢谢你!正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又一个志愿者的奉献,推动了全球和平事业的发展。”范梓幸深受鼓舞。 2019年,范梓幸作为紫金草国际交流志愿者,前往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交流学习。该馆是在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遗址上建起来的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此建立了集中营 ,大约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为使后人永世不忘这一段血腥的历史,波兰于1947年把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在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范梓幸去各个部门学习集中营的历史,学习场馆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还参与了维护部门的很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出土文物保护整理相关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受邀做了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讲座。“接到邀请后,我有点紧张,因为自己从未做过讲座,而且容我的准备时间也有限。那段时间,我白天参与场馆的各种活动,晚上就在宿舍准备讲座稿件。”范梓幸告诉记者,去了那里她才知道,波兰人民对中国历史所知甚少,她便从近代史开始组织材料,运用在江东门纪念馆期间积累的知识,真实完整地还原这段历史。 后来,范梓幸做的那场讲座,一共持续了3个小时。“因为和南京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很多波兰友人表现出强烈的共情,尤其是我讲到南京大屠杀具体过程时,有人眼眶红了,有人泪流不止……”范梓幸说,这次交流拉近了两个纪念馆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 那段日子,范梓幸的心理压力有点大,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两段大屠杀的历史交织在脑海 。但同时,她真切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我想告诉更多的人,和平多么珍贵。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不要以为战争离我们很远,这两段大屠杀也就仅仅发生在几十年前。”范梓幸认为,加强灾难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今年7月,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进行2019年度人物表彰时,范梓幸成为奥馆十大感谢人物之一,在奥馆的官网平台上发布了她的视频与寄语。“把中国的和平之声传递到遥远的波兰,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范梓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