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uN3zSHj7p china.huanqiu.comarticle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简介/e3pmh1nnq/e3pn60p0i2019年以来,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位推动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部署,打基础、补短板、强引领、谋深远,推动我市营商环境逐步向好。一、工作亮点亮点一:以“放管服”改革为统领,强力推动“一网通办”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调整行政职权114项,其中取消30项,增加23项,承接42项,明确以市县属地化管理为主的16项,调整管理方式3项。开展消除审批和许可“灰色地带”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变相审批”293项,精简办事环节259个,减少申请材料168件,缩短办理时限5948个工作日,修改各类实施清单瑕疵问题1681个。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平台实现全面对接并上线运行,全市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跃升至全省前列,市本级、区市县网办率分别达到97.35%和98.05%;37个职能部门、1058项审批事项全面进驻市本级政务服务大厅;202项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马上办”,1270项实现“网上办”,1179项实现“一次办”,57项实现“就近办”,市级第一批116项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市政务服务大厅76个窗口压缩至47个,159个座席压缩到69个,压缩率分别达38%和57%。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四减”(即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市本级减少申请材料数1572项,减少办理环节数607个,压缩办理时限21205个工作日,总承诺时限仅占总法定时限的35.8%。站在群众视角推出“群众办事通”。12个行业领域的25个类别290项具体事项编入《大连市“群众办事通”(2019版)》并全面公开。立足企业群众需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网上办理,市本级141项和每个区市县至少100项“一件事一次办”单一事项目录年内将实现网办。105项“一件事一次办”多部门联办事项目录梳理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办事指南核实。不断完善和推广“网上开、异地评”模式。与苏州签订远程评标协议,与黔西南州、沈阳市、鞍山市开展了4笔远程评标业务,成功实现评标专家资源共享。 亮点二:开展“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破解企业群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明确20项专项整治任务,全市梳理出存在的问题382个,制定整治措施350项,整改完成问题369个,建立长效机制287项。通过专项整治,小微企业用户办电手续持续精简,2019年以来小微企业平均报装时间仅为6.1天;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全省统一,执行积案清理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以前的执行积案清理达94.6%;文明交通行动大力推进,海关通关时间由25分钟压缩至15分钟,出入境候检时间实现不超过25分钟。减税降费等政策有效落实,2019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222.9亿元;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和各类中介服务收费进一步清理规范;项目管家制度实现全覆盖,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等等,企业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亮点三:完善营商环境督查督办体系,深入查摆通报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问题。整合设立“8890营商便民服务热线”,全年受理市民和企业各类诉求57万余件,按时办结率达到98.49%。加大营商环境案件督查督办力度,全年共受理省转办和市本级营商环境案件171件,已办结案件140件,帮助各类企业追回欠款约2069万元。在村、社区选拔1551人组建了营商环境“网格化”监督员队伍。与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建立问题线索双向移交机制,报送问题线索与核查清单31共个。建立案例通报制度,全年两次全市大会通报18起典型案例;第二批主题教育期间,会同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两次明查暗访活动,通报问题20余个。亮点四:坚持疫情防控和推进复工复产复商两不误,为抗疫防疫复工复产贡献营商力量。坚持“疫不传,事照办”,全面做好政务服务。积极指导、协调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做好疫情防控和政务服务,倡导“网上办、预约办、延期办”,根据企业群众需要,市、区政务服务大厅运转一天也没停。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较为严峻时期,市本级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办理业务8381件,网上办理业务14790件。区市县级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办理业务115691件,网上办理业务51406件。市、区两级网上办件量排名均位于全省前列。畅通联系渠道,力促企业“少跑腿”办成事。各级审批办向社会公布咨询联系和业务预约电话,启动了业务预约办理,压缩企业群众等候时间,减少排队带来的接触感染风险。同时,市营商局每日抽查电话畅通情况,确保电话接听畅通,避免咨询企业往返奔波。疫情期间,全市各级审批部门共答复电话咨询22000余次。探索“容缺受理”,促进企业尽早生产。组织协调市商务局审批办、大连海关审批办等单位相互配合,尝试启用“容缺受理”机制,允许企业直接办理、后补要件,压缩企业复工复产所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服务重大项目开评标。为金普新区新日本工业团地配套标准厂房项目(一期)EPC总承包项目及一期监理项目招投标开通专家抽取“绿色通道”,推进项目按时交付使用。推出了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模式,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全程“网投网开”。与湖北建立了应对疫情跨省远程异地分散评标机制,与黄冈等市完成18笔异地评标业务,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及疫情防控风险,又进一步激发了特殊时期的市场竞争活力。坚持“有诉求、必回应”,积极回应市民关切。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市营商局、市卫生健康委及市大数据中心通力协作,将84337111疫情防控服务热线整合至“8890”营商便民服务热线(简称“8890”热线),发挥“8890”热线平台疫情防控诉求“主渠道”作用,确保全市疫情诉求渠道24小时畅通无阻。“8890”热线日均受理包含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企业群众诉求3200余件。加强对“8890”热线承担的疫情期间国务院“互联网+督查”件转办工作,共收到转办件241件,已办结237件。亮点五:瞄准问题短板并对标先进,统筹谋划全市营商环境建设。起草《大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两年行动方案(2020—2021)》,提出了优化政务服务、办理建筑许可、创新市场监管等18个方面109项任务。目前,市营商局根据69个部门(单位)反馈的意见建议,对《大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两年行动方案(2020-2021)》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同时为高效推进相关意见建议达成一致,召开了28场共计由26个重点业务部门参与的现场座谈对接会,目前已完成第二轮对接。推动我市先导区营商环境优化。指导金普新区、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长兴岛经济区、旅顺经济区等5个国家级先导区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召开了“市区联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先导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专题座谈暨动员会议,印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市区联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先导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大营商领办〔2020〕3号),对优化先导区营商环境工作做出部署。编制《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汇编》,收集法律法规279部,为依法优化营商环境,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学习查阅法律法规提供“工具书”。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优化调度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扎实推动各项评价指标整改提升工作,分两次组织近60家指标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分指标召开了28场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推进会,组织召开全市营商环境评价对标整改提升工作会议,加大工作力度,紧盯问题短板,建立问题清单和台账,列出时间表、路线图,逐项指标组织对接调度,推动整改落实。建立我市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员队伍。召开首批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员队伍成立大会。首批11名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员接受聘书正式“上岗”。出台《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员管理办法》,以制度规范专家咨询员队伍管理,确保专家咨询员有力发挥专业优势、智力优势和信息优势,精准把握、有效破解企业群众办事痛点难点堵点,切实为优化我市营商环境贡献力量。二、典型案例(一)市营商局联合6部门协力推动企业 “获得电力”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获得电力”是企业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积极回应企业需求,进一步降低企业“获得电力”成本,优化我市电力营商环境,近期,市营商局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局6部门联合印发了《大连市进一步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大营商发〔2020〕10号),协力推动企业“获得电力”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实施意见》按照“能简则简、能并则并、规范标准、依法核准”的原则,确定了“优化用电办理流程,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环节、简化审批”的工作目标,分别明确了报装接电环节和行政审批环节的工作任务。(二)大连自贸片区全国首创“云签发”平台,大幅度提高自贸区出口企业通关效率为应对疫情影响,大连自贸片区与大连海关联合,在全国首创推出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平台。该平台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了“企业自主申报、海关后台审核、系统自动出具”的便利化证书申领新模式,将原来申领证书的4个环节减少到1个环节,将以往企业多次往返海关现场次数降低为1次申领,平均每个证书出具的时间也由原来的1天缩短为8-10分钟,大幅度节约了企业的办证时间,提高了企业通关效率,有效降低了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初步实现了“零接触、零时延、零障碍、广联通、高效率”的效果。目前,平台可提供20多个国家的证书模板,包括粮食、食品、水产品、水果、竹木草制品、家具、肉类、中药、输日稻草等10余种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书信息。3月2日正式上线以来,已实现“云签发”证书11大类共计1707份,为企业节约成本百万元。下一步,大连自贸片区将联合金普海关进一步扩大创新成果,将证书种类覆盖到出口商品的全部十六大类,并在今年扩大至金普新区近400家生产制造型出口企业,让企业能够真正感受到自贸创新带来的红利。(三)完成全省首例“不见面开标”,确保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两不误”市营商局与市住建局通力协作,推出了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模式,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全程“网投网开”。投标人只需一台电脑,便可按招标文件要求在线递交投标文件、远程签到并解密投标文件、在线查看开标记录和评标情况,全程“足不出户、数据跑路”。评标专家一律采取间隔入座和多评标室分散评标的方式开展评标工作,确保疫情期间评标安全与网上评标公平公正。3月5日,甘井子区革镇堡街道鞍子山村周家沟改造宗地项目在市营商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不见面”开标方式成功开标,标志着大连市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模式正式启动,这是全省首例“不见面开标”工程建设项目。 (四)瓦房店市敢于突破,实现东北首家常态化企业开办“1日办结”2019年起,瓦房店市大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主动换位思考,从新办企业申请人眼中的“一件事”出发,打造企业开办“一站服务、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处认证、一窗受理、一日办结”工作模式,在东北地区首家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1日办结”,创造了瓦房店速度。一是设立新办企业服务专区。将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整合至专区,并引入商业银行、税控公司,实行集中办公,大大减少跑动次数;二是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以全程电子化为依托,申请人在受理窗口完成身份认证后,各部门共享身份核验信息,全流程共减少办事群众申请材料25件次,减少了重复材料对群众的束缚;三是提供刻制公章上门服务。申请人在受理窗口可自主、自愿选择制章企业,制章企业承诺3小时内将刻制好的公章送至办事大厅专区,免去办事人在大厅和制章企业间往返奔波;四是建立限时办结机制。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操作规范、办结时限,实现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1个工作日内,其中企业登记1小时、刻制印章3小时、申领发票1小时、银行预约开户1小时。(五)创新优化纳税服务,纳税人办税更便捷市税务局不断创新纳税服务措施,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一是疫情防控期间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邮寄发票服务。自2月3日起至3月31日,为全市纳税人提供“网上申领发票免费送达”服务,极大方便纳税人,降低办税成本,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截至3月底,共为2500余户企业邮寄了37万份发票;二是出口退税办理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筛选符合条件的出口退税企业,免费推送精简版数字证书—无纸化Ukey,全市一二类企业(不含服务贸易企业)无纸化申报率100%,每年减少企业上门申报5万余次,精简各类申报纸质资料100余万份。同时,采用加盖电子印章的税库银系统,通过点对点数据传输,实现同行退税一分钟到账,跨行退税12小时内到账,平均退税时限4天,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六)着力打造“智慧公积金”,实现掌上“轻松办”市公积金中心树立“科技赋能强服务,抓好服务促营商”的工作思路,以“就近办、掌上办、自助办、加速办”为工作牵引,着力打造“智慧公积金”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优势,积极利用覆盖更广、接受度更高的微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微网大厅,实现账户查询、贷款申请、还款、提取等37项高频业务可通过微信办理,业务种类覆盖率超过50%,其中提取、销户业务通过微信可一次办结。微信服务号具有信息推送自由定制、业务政策随时了解、还贷信息实时提醒等多样化的使用功能,还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注册及绑定方式,职工群众通过“刷脸”即可轻松、快速绑定系统办理业务,真正实现公积金业务掌上“轻松办”、服务“零距离”,服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进一步提升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七)开发不动产抵押登记办公系统,抵押登记业务实现“不见面”办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发登记机构与金融机构联合的不动产抵押登记办公系统,即在登记机构和金融机构各自压缩、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对接的模式,登记机构向金融机构推送电子证明,企业和市民的借贷、还款和登记业务在银行网点就能够实现一并办理。该系统于2019年7月上旬在建设银行14个“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上线运行,目前正向全市金融系统铺开,预计以后80%以上的抵押登记业务将实现“不见面”办理。该项工作获得省自然资源厅的好评,并在全省复制推广。(八)中山区推行“十办一化”抓亮点。2019年,中山区印发了《<中山区营商环境建设“2019版”实施方案>及21个配套制度规范》,正式推行“十办一化”18项服务举措。“十办”分别是:1.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体帮忙办;2.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包保办;3.咨询服务和错时预约网上办;4.群众服务就近办;5.政务服务一次办;6.注册登记联动办;7.行政审批容缺办;8纠纷调解门口办;9.执法监管柔性办;10服务全程监督办;“一化”为:政务服务标准化。其中13项为中山区首创,5项为原有举措继续深化落实。“十办一化”作为今年工作的有力抓手,为“一直在路上”的营商工作,确立了一个阶段“小目标”,就是要把我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到一个崭新水平,打造成具有中山特色的“亮点工程”。160670553838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606705538380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2019年以来,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位推动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部署,打基础、补短板、强引领、谋深远,推动我市营商环境逐步向好。一、工作亮点亮点一:以“放管服”改革为统领,强力推动“一网通办”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调整行政职权114项,其中取消30项,增加23项,承接42项,明确以市县属地化管理为主的16项,调整管理方式3项。开展消除审批和许可“灰色地带”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变相审批”293项,精简办事环节259个,减少申请材料168件,缩短办理时限5948个工作日,修改各类实施清单瑕疵问题1681个。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平台实现全面对接并上线运行,全市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跃升至全省前列,市本级、区市县网办率分别达到97.35%和98.05%;37个职能部门、1058项审批事项全面进驻市本级政务服务大厅;202项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马上办”,1270项实现“网上办”,1179项实现“一次办”,57项实现“就近办”,市级第一批116项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市政务服务大厅76个窗口压缩至47个,159个座席压缩到69个,压缩率分别达38%和57%。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四减”(即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市本级减少申请材料数1572项,减少办理环节数607个,压缩办理时限21205个工作日,总承诺时限仅占总法定时限的35.8%。站在群众视角推出“群众办事通”。12个行业领域的25个类别290项具体事项编入《大连市“群众办事通”(2019版)》并全面公开。立足企业群众需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网上办理,市本级141项和每个区市县至少100项“一件事一次办”单一事项目录年内将实现网办。105项“一件事一次办”多部门联办事项目录梳理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办事指南核实。不断完善和推广“网上开、异地评”模式。与苏州签订远程评标协议,与黔西南州、沈阳市、鞍山市开展了4笔远程评标业务,成功实现评标专家资源共享。 亮点二:开展“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破解企业群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明确20项专项整治任务,全市梳理出存在的问题382个,制定整治措施350项,整改完成问题369个,建立长效机制287项。通过专项整治,小微企业用户办电手续持续精简,2019年以来小微企业平均报装时间仅为6.1天;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全省统一,执行积案清理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以前的执行积案清理达94.6%;文明交通行动大力推进,海关通关时间由25分钟压缩至15分钟,出入境候检时间实现不超过25分钟。减税降费等政策有效落实,2019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222.9亿元;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和各类中介服务收费进一步清理规范;项目管家制度实现全覆盖,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等等,企业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亮点三:完善营商环境督查督办体系,深入查摆通报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问题。整合设立“8890营商便民服务热线”,全年受理市民和企业各类诉求57万余件,按时办结率达到98.49%。加大营商环境案件督查督办力度,全年共受理省转办和市本级营商环境案件171件,已办结案件140件,帮助各类企业追回欠款约2069万元。在村、社区选拔1551人组建了营商环境“网格化”监督员队伍。与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建立问题线索双向移交机制,报送问题线索与核查清单31共个。建立案例通报制度,全年两次全市大会通报18起典型案例;第二批主题教育期间,会同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两次明查暗访活动,通报问题20余个。亮点四:坚持疫情防控和推进复工复产复商两不误,为抗疫防疫复工复产贡献营商力量。坚持“疫不传,事照办”,全面做好政务服务。积极指导、协调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做好疫情防控和政务服务,倡导“网上办、预约办、延期办”,根据企业群众需要,市、区政务服务大厅运转一天也没停。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较为严峻时期,市本级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办理业务8381件,网上办理业务14790件。区市县级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办理业务115691件,网上办理业务51406件。市、区两级网上办件量排名均位于全省前列。畅通联系渠道,力促企业“少跑腿”办成事。各级审批办向社会公布咨询联系和业务预约电话,启动了业务预约办理,压缩企业群众等候时间,减少排队带来的接触感染风险。同时,市营商局每日抽查电话畅通情况,确保电话接听畅通,避免咨询企业往返奔波。疫情期间,全市各级审批部门共答复电话咨询22000余次。探索“容缺受理”,促进企业尽早生产。组织协调市商务局审批办、大连海关审批办等单位相互配合,尝试启用“容缺受理”机制,允许企业直接办理、后补要件,压缩企业复工复产所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服务重大项目开评标。为金普新区新日本工业团地配套标准厂房项目(一期)EPC总承包项目及一期监理项目招投标开通专家抽取“绿色通道”,推进项目按时交付使用。推出了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模式,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全程“网投网开”。与湖北建立了应对疫情跨省远程异地分散评标机制,与黄冈等市完成18笔异地评标业务,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及疫情防控风险,又进一步激发了特殊时期的市场竞争活力。坚持“有诉求、必回应”,积极回应市民关切。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市营商局、市卫生健康委及市大数据中心通力协作,将84337111疫情防控服务热线整合至“8890”营商便民服务热线(简称“8890”热线),发挥“8890”热线平台疫情防控诉求“主渠道”作用,确保全市疫情诉求渠道24小时畅通无阻。“8890”热线日均受理包含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企业群众诉求3200余件。加强对“8890”热线承担的疫情期间国务院“互联网+督查”件转办工作,共收到转办件241件,已办结237件。亮点五:瞄准问题短板并对标先进,统筹谋划全市营商环境建设。起草《大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两年行动方案(2020—2021)》,提出了优化政务服务、办理建筑许可、创新市场监管等18个方面109项任务。目前,市营商局根据69个部门(单位)反馈的意见建议,对《大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两年行动方案(2020-2021)》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同时为高效推进相关意见建议达成一致,召开了28场共计由26个重点业务部门参与的现场座谈对接会,目前已完成第二轮对接。推动我市先导区营商环境优化。指导金普新区、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长兴岛经济区、旅顺经济区等5个国家级先导区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召开了“市区联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先导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专题座谈暨动员会议,印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市区联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先导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大营商领办〔2020〕3号),对优化先导区营商环境工作做出部署。编制《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汇编》,收集法律法规279部,为依法优化营商环境,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学习查阅法律法规提供“工具书”。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优化调度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扎实推动各项评价指标整改提升工作,分两次组织近60家指标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分指标召开了28场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推进会,组织召开全市营商环境评价对标整改提升工作会议,加大工作力度,紧盯问题短板,建立问题清单和台账,列出时间表、路线图,逐项指标组织对接调度,推动整改落实。建立我市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员队伍。召开首批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员队伍成立大会。首批11名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员接受聘书正式“上岗”。出台《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员管理办法》,以制度规范专家咨询员队伍管理,确保专家咨询员有力发挥专业优势、智力优势和信息优势,精准把握、有效破解企业群众办事痛点难点堵点,切实为优化我市营商环境贡献力量。二、典型案例(一)市营商局联合6部门协力推动企业 “获得电力”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获得电力”是企业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积极回应企业需求,进一步降低企业“获得电力”成本,优化我市电力营商环境,近期,市营商局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局6部门联合印发了《大连市进一步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大营商发〔2020〕10号),协力推动企业“获得电力”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实施意见》按照“能简则简、能并则并、规范标准、依法核准”的原则,确定了“优化用电办理流程,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环节、简化审批”的工作目标,分别明确了报装接电环节和行政审批环节的工作任务。(二)大连自贸片区全国首创“云签发”平台,大幅度提高自贸区出口企业通关效率为应对疫情影响,大连自贸片区与大连海关联合,在全国首创推出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平台。该平台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了“企业自主申报、海关后台审核、系统自动出具”的便利化证书申领新模式,将原来申领证书的4个环节减少到1个环节,将以往企业多次往返海关现场次数降低为1次申领,平均每个证书出具的时间也由原来的1天缩短为8-10分钟,大幅度节约了企业的办证时间,提高了企业通关效率,有效降低了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初步实现了“零接触、零时延、零障碍、广联通、高效率”的效果。目前,平台可提供20多个国家的证书模板,包括粮食、食品、水产品、水果、竹木草制品、家具、肉类、中药、输日稻草等10余种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书信息。3月2日正式上线以来,已实现“云签发”证书11大类共计1707份,为企业节约成本百万元。下一步,大连自贸片区将联合金普海关进一步扩大创新成果,将证书种类覆盖到出口商品的全部十六大类,并在今年扩大至金普新区近400家生产制造型出口企业,让企业能够真正感受到自贸创新带来的红利。(三)完成全省首例“不见面开标”,确保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两不误”市营商局与市住建局通力协作,推出了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模式,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全程“网投网开”。投标人只需一台电脑,便可按招标文件要求在线递交投标文件、远程签到并解密投标文件、在线查看开标记录和评标情况,全程“足不出户、数据跑路”。评标专家一律采取间隔入座和多评标室分散评标的方式开展评标工作,确保疫情期间评标安全与网上评标公平公正。3月5日,甘井子区革镇堡街道鞍子山村周家沟改造宗地项目在市营商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不见面”开标方式成功开标,标志着大连市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模式正式启动,这是全省首例“不见面开标”工程建设项目。 (四)瓦房店市敢于突破,实现东北首家常态化企业开办“1日办结”2019年起,瓦房店市大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主动换位思考,从新办企业申请人眼中的“一件事”出发,打造企业开办“一站服务、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处认证、一窗受理、一日办结”工作模式,在东北地区首家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1日办结”,创造了瓦房店速度。一是设立新办企业服务专区。将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整合至专区,并引入商业银行、税控公司,实行集中办公,大大减少跑动次数;二是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以全程电子化为依托,申请人在受理窗口完成身份认证后,各部门共享身份核验信息,全流程共减少办事群众申请材料25件次,减少了重复材料对群众的束缚;三是提供刻制公章上门服务。申请人在受理窗口可自主、自愿选择制章企业,制章企业承诺3小时内将刻制好的公章送至办事大厅专区,免去办事人在大厅和制章企业间往返奔波;四是建立限时办结机制。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操作规范、办结时限,实现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1个工作日内,其中企业登记1小时、刻制印章3小时、申领发票1小时、银行预约开户1小时。(五)创新优化纳税服务,纳税人办税更便捷市税务局不断创新纳税服务措施,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一是疫情防控期间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邮寄发票服务。自2月3日起至3月31日,为全市纳税人提供“网上申领发票免费送达”服务,极大方便纳税人,降低办税成本,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截至3月底,共为2500余户企业邮寄了37万份发票;二是出口退税办理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筛选符合条件的出口退税企业,免费推送精简版数字证书—无纸化Ukey,全市一二类企业(不含服务贸易企业)无纸化申报率100%,每年减少企业上门申报5万余次,精简各类申报纸质资料100余万份。同时,采用加盖电子印章的税库银系统,通过点对点数据传输,实现同行退税一分钟到账,跨行退税12小时内到账,平均退税时限4天,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六)着力打造“智慧公积金”,实现掌上“轻松办”市公积金中心树立“科技赋能强服务,抓好服务促营商”的工作思路,以“就近办、掌上办、自助办、加速办”为工作牵引,着力打造“智慧公积金”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优势,积极利用覆盖更广、接受度更高的微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微网大厅,实现账户查询、贷款申请、还款、提取等37项高频业务可通过微信办理,业务种类覆盖率超过50%,其中提取、销户业务通过微信可一次办结。微信服务号具有信息推送自由定制、业务政策随时了解、还贷信息实时提醒等多样化的使用功能,还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注册及绑定方式,职工群众通过“刷脸”即可轻松、快速绑定系统办理业务,真正实现公积金业务掌上“轻松办”、服务“零距离”,服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进一步提升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七)开发不动产抵押登记办公系统,抵押登记业务实现“不见面”办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发登记机构与金融机构联合的不动产抵押登记办公系统,即在登记机构和金融机构各自压缩、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对接的模式,登记机构向金融机构推送电子证明,企业和市民的借贷、还款和登记业务在银行网点就能够实现一并办理。该系统于2019年7月上旬在建设银行14个“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上线运行,目前正向全市金融系统铺开,预计以后80%以上的抵押登记业务将实现“不见面”办理。该项工作获得省自然资源厅的好评,并在全省复制推广。(八)中山区推行“十办一化”抓亮点。2019年,中山区印发了《<中山区营商环境建设“2019版”实施方案>及21个配套制度规范》,正式推行“十办一化”18项服务举措。“十办”分别是:1.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体帮忙办;2.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包保办;3.咨询服务和错时预约网上办;4.群众服务就近办;5.政务服务一次办;6.注册登记联动办;7.行政审批容缺办;8纠纷调解门口办;9.执法监管柔性办;10服务全程监督办;“一化”为:政务服务标准化。其中13项为中山区首创,5项为原有举措继续深化落实。“十办一化”作为今年工作的有力抓手,为“一直在路上”的营商工作,确立了一个阶段“小目标”,就是要把我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到一个崭新水平,打造成具有中山特色的“亮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