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dWBLuUnS china.huanqiu.comarticle又是一年月圆时 与“文”相伴品中秋/e3pmh1nnq/e7tl4e30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时,今年中秋与国庆节恰逢同一日,这样的“缘分”在21世纪仅有4次,实属罕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对故乡的深厚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千百年来,时代在变,中秋节的情感内核从未改变。 品民俗:赏月、观潮都是“名场面” 赏月和拜月的习俗,自古有之。《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自周朝开始,宫廷就有祭月仪式。 到了唐朝,中秋正式成为节日。唐玄宗命属下筑百尺高台,以便赏月。传说他梦游月宫,醒来即作《霓裳羽衣曲》,“文艺范儿”十足。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局部。资料图 在以风雅著称的宋朝,赏月之外,“玩月”增加了过中秋的娱乐性。 《东京梦华录》记载,“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十分热闹;孩子也有理由“熬夜”玩耍,“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除了通宵游玩,赏花灯同样是“标配”。《武林旧事》中写道,“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直到现在,在广州等地还有“竖中秋”习俗,人们将彩灯插在高处,成为了独特的风景线。 观潮也是中秋的一大盛事,尤以钱塘江的潮水最为壮观。南宋周密《观潮》中写道:“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人们盛装出席观潮,正如苏东坡那句:“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如今,钱塘江大潮形成了独特的“潮”文化,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享美食:月饼、螃蟹“拍了拍”你 也许你没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但到了中秋,应该会吃第一块月饼。月饼作为中秋的代表,从宋朝开始才渐渐流行。苏东坡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进行实力“带货”。 明清时期,“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月饼从馅料到“颜值”都有了提升。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饼师还将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印在饼面上,别有一番情趣。 河北沧州青县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展示制作的月饼。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随着时代发展,月饼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比较常见的有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等。月饼虽有南北之分、咸甜之争,但月饼代表的团圆之意一直是中秋的题中之义。 中秋美食并不只有月饼“一枝独秀”。俗话说,八月十五,菊黄蟹肥,品蟹也是许多人的心头好。 李白大笔一挥,写下“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极力“安利”螃蟹的美味;近代作家梁实秋写道:“啖三二肥蟹,闻满庭菊香,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八月有菊香,还有桂花香。屈原《九歌》里写道,“援北斗兮酌桂浆”,“桂浆”就是最早的桂花酒。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桂花除了酿酒,还能做各种美食,比如江南地区流行的桂花糯米藕。一家人围坐品桂花酒、吃糯米藕,过节的气氛就起来了。 盼团圆:不同时空 一种思念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因此,团圆是无数文人墨客吟咏的永恒主题。 李白潇洒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知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又用寥寥数语写出了思乡情怀。 这一夜,诗人用各种方式表达“我想你”。杜甫为妻子写下缱绻情诗,“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白居易也向好友元稹诉说思念,“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当然,要说擅长写月,苏东坡绝对榜上有名。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融合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成为最“出圈”之作,甚至被“后浪”改编成流行歌曲传唱。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还有其他国家也在共享同一轮明月,共庆同一个节日。 在马来西亚,中秋节是除了春节以外最重要的华人节日,届时会举行提灯笼游行活动,载歌载舞,十分热闹;在日本,中秋赏月称为“月见”,人们吃江米团子,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在韩国,家人团聚一堂,品尝松糕,祭拜祖先,一起跳舞、赏月。 如今,中秋节被赋予更多内容,也有了各种新“玩法”:比如文艺汇演、云上“斗诗”比赛、趣味文化市集等一系列活动,让人们在感悟亲情和温暖的同时,还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蕴含着久远的文化记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节日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随之带来的是更深刻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这份认同,滋养着中华儿女,也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加源远流长。 1601527535956责编:刘艳君人民网-文化频道160152753595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6c9fa99b03fedfc1cf6083211a5ce94.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时,今年中秋与国庆节恰逢同一日,这样的“缘分”在21世纪仅有4次,实属罕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对故乡的深厚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千百年来,时代在变,中秋节的情感内核从未改变。 品民俗:赏月、观潮都是“名场面” 赏月和拜月的习俗,自古有之。《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自周朝开始,宫廷就有祭月仪式。 到了唐朝,中秋正式成为节日。唐玄宗命属下筑百尺高台,以便赏月。传说他梦游月宫,醒来即作《霓裳羽衣曲》,“文艺范儿”十足。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局部。资料图 在以风雅著称的宋朝,赏月之外,“玩月”增加了过中秋的娱乐性。 《东京梦华录》记载,“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十分热闹;孩子也有理由“熬夜”玩耍,“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除了通宵游玩,赏花灯同样是“标配”。《武林旧事》中写道,“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直到现在,在广州等地还有“竖中秋”习俗,人们将彩灯插在高处,成为了独特的风景线。 观潮也是中秋的一大盛事,尤以钱塘江的潮水最为壮观。南宋周密《观潮》中写道:“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人们盛装出席观潮,正如苏东坡那句:“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如今,钱塘江大潮形成了独特的“潮”文化,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享美食:月饼、螃蟹“拍了拍”你 也许你没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但到了中秋,应该会吃第一块月饼。月饼作为中秋的代表,从宋朝开始才渐渐流行。苏东坡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进行实力“带货”。 明清时期,“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月饼从馅料到“颜值”都有了提升。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饼师还将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印在饼面上,别有一番情趣。 河北沧州青县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展示制作的月饼。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随着时代发展,月饼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比较常见的有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等。月饼虽有南北之分、咸甜之争,但月饼代表的团圆之意一直是中秋的题中之义。 中秋美食并不只有月饼“一枝独秀”。俗话说,八月十五,菊黄蟹肥,品蟹也是许多人的心头好。 李白大笔一挥,写下“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极力“安利”螃蟹的美味;近代作家梁实秋写道:“啖三二肥蟹,闻满庭菊香,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八月有菊香,还有桂花香。屈原《九歌》里写道,“援北斗兮酌桂浆”,“桂浆”就是最早的桂花酒。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桂花除了酿酒,还能做各种美食,比如江南地区流行的桂花糯米藕。一家人围坐品桂花酒、吃糯米藕,过节的气氛就起来了。 盼团圆:不同时空 一种思念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因此,团圆是无数文人墨客吟咏的永恒主题。 李白潇洒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知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又用寥寥数语写出了思乡情怀。 这一夜,诗人用各种方式表达“我想你”。杜甫为妻子写下缱绻情诗,“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白居易也向好友元稹诉说思念,“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当然,要说擅长写月,苏东坡绝对榜上有名。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融合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成为最“出圈”之作,甚至被“后浪”改编成流行歌曲传唱。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还有其他国家也在共享同一轮明月,共庆同一个节日。 在马来西亚,中秋节是除了春节以外最重要的华人节日,届时会举行提灯笼游行活动,载歌载舞,十分热闹;在日本,中秋赏月称为“月见”,人们吃江米团子,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在韩国,家人团聚一堂,品尝松糕,祭拜祖先,一起跳舞、赏月。 如今,中秋节被赋予更多内容,也有了各种新“玩法”:比如文艺汇演、云上“斗诗”比赛、趣味文化市集等一系列活动,让人们在感悟亲情和温暖的同时,还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蕴含着久远的文化记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节日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随之带来的是更深刻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这份认同,滋养着中华儿女,也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加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