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UC7KSDV china.huanqiu.comarticle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潭头村换新颜 村民过上别样新生活/e3pmh1nnq/e7tl4e309位于赣南地区的江西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多种原因,这里的乡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如今,于都河畔,老区人民的小康路走得怎么样呢?今天就去一个叫潭头的小村庄里看看。 清晨5点半,潭头村的蔬菜大棚里满是忙碌的身影。去年才告别外出打工生涯的叶伟萍,一个人熟练地管理着合作社的12个蔬菜大棚。 另一座大棚里,刚刚收完最后一季香瓜的张忠华,正盘算着换种收益更好的草莓。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张忠华: 马上秋季了,旅客也多了,采摘的人也多。 如今的潭头村,拥有富硒水稻、富硒蔬菜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们既能在家门口就业,也能自主创业。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村民们身边,对这里探索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给予了肯定。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第一书记 肖桂花: 总书记讲我们要继续做大做好这个蔬菜产业,这个我们感觉我们的方向还是对了,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如今信心满满,而几年前,潭头村开始尝试发展蔬菜产业时,却并不顺利。 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村子里三分之二的青壮年都被迫出去打工。张忠华就是这打工大军中的一员。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张忠华: 那个时候没办法,你只有去外面去打工赚点钱,上有老下有小的。 村庄“空心”了,村集体经济也面临着“空壳”危机。怎么能让村庄留住人,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呢? 2017年初的一天,在外打工的张忠华,突然接到驻村第一书记肖桂花的电话。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张忠华: 他说村里准备成立种养合作社,前景也很好啊,干吗不回来自己搞大棚。 这个时候的潭头村,得益于中央实施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已经开始发生巨变。道路修通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改善。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驻村第一书记 肖桂花: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我们村里面土地肥力非常足,我们在想能不能通过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建立大棚,通过引进企业、自己成立合作社,加上农户的参与,把我们的蔬菜产业做起来。 可让村干部们没想到的是,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很多村民的怀疑。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刘广昌: 流转以后,他们这些老板能不能在这里待下去,如果不能待下去的话,到时候那个田如果再分给个人的话,那就相当麻烦了。 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工作,耐心讲解扶持政策,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集中连片的钢架大棚搭起来了,引进了龙头企业,不仅可以给村民提供优质种苗、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还解决蔬菜销售的难题。 回到家乡的张忠华,一口气承包了10亩大棚种蔬菜。没想到,第一年就净挣8万块钱。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张忠华: 跟我外面打工收入相比的话,那就肯定好很多,最起码要翻个十来倍。把5万元贴息贷款还上了,所以就更有信心了 。 如今,潭头村针对土壤富硒的特点,制定了高质量蔬菜大棚发展规划,升级种植基础设施。县里还把冷链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不久之后,这里的富硒蔬菜还能搭乘“中欧班列”走向国际市场。 富硒蔬菜产业发展起来,还带火了乡村旅游。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采摘富硒蔬果,品尝富硒农家菜。潭头村趁势在去年成立了旅游合作社,106户村民入了股,很多村民在家里开起了民宿。 游客多了,72岁的孙观发老人也有了幸福的小烦恼,出门旅游的计划搁浅了。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孙观发: 我楼上有民宿,还有超市需要打理,所以走不开。 我也感到很遗憾。但是我也很高兴,我增加了收入。 采访中,记者碰巧赶上旅游合作社的股东扩大会。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村民们的入股热情格外高涨。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王石秀: 大家都入我也要入嘛,不然我儿子恐怕会怪我嘛。 如今,潭头村已经实现整村脱贫,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万元。对于未来的生活,每个人也有了新的憧憬。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叶伟萍: 今年的愿望就是把十二个大棚管好,把菜搞得漂亮一点,卖到外面去,卖得更远一点,多赚一点钱。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刘广昌: 有机会到外面去旅游,带上老太婆,到外面去见见世面。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党支部书记 刘连云: 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老表才能得到更多分红,得到更多实惠,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就像总书记讲的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会越过越好。 1600837315837责编:樊羽玮央视新闻客户端1600837315837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4d855eea67be36e46bb1578fd69b052.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位于赣南地区的江西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多种原因,这里的乡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如今,于都河畔,老区人民的小康路走得怎么样呢?今天就去一个叫潭头的小村庄里看看。 清晨5点半,潭头村的蔬菜大棚里满是忙碌的身影。去年才告别外出打工生涯的叶伟萍,一个人熟练地管理着合作社的12个蔬菜大棚。 另一座大棚里,刚刚收完最后一季香瓜的张忠华,正盘算着换种收益更好的草莓。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张忠华: 马上秋季了,旅客也多了,采摘的人也多。 如今的潭头村,拥有富硒水稻、富硒蔬菜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们既能在家门口就业,也能自主创业。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村民们身边,对这里探索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给予了肯定。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第一书记 肖桂花: 总书记讲我们要继续做大做好这个蔬菜产业,这个我们感觉我们的方向还是对了,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如今信心满满,而几年前,潭头村开始尝试发展蔬菜产业时,却并不顺利。 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村子里三分之二的青壮年都被迫出去打工。张忠华就是这打工大军中的一员。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张忠华: 那个时候没办法,你只有去外面去打工赚点钱,上有老下有小的。 村庄“空心”了,村集体经济也面临着“空壳”危机。怎么能让村庄留住人,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呢? 2017年初的一天,在外打工的张忠华,突然接到驻村第一书记肖桂花的电话。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张忠华: 他说村里准备成立种养合作社,前景也很好啊,干吗不回来自己搞大棚。 这个时候的潭头村,得益于中央实施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已经开始发生巨变。道路修通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改善。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驻村第一书记 肖桂花: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我们村里面土地肥力非常足,我们在想能不能通过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建立大棚,通过引进企业、自己成立合作社,加上农户的参与,把我们的蔬菜产业做起来。 可让村干部们没想到的是,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很多村民的怀疑。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刘广昌: 流转以后,他们这些老板能不能在这里待下去,如果不能待下去的话,到时候那个田如果再分给个人的话,那就相当麻烦了。 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工作,耐心讲解扶持政策,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集中连片的钢架大棚搭起来了,引进了龙头企业,不仅可以给村民提供优质种苗、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还解决蔬菜销售的难题。 回到家乡的张忠华,一口气承包了10亩大棚种蔬菜。没想到,第一年就净挣8万块钱。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张忠华: 跟我外面打工收入相比的话,那就肯定好很多,最起码要翻个十来倍。把5万元贴息贷款还上了,所以就更有信心了 。 如今,潭头村针对土壤富硒的特点,制定了高质量蔬菜大棚发展规划,升级种植基础设施。县里还把冷链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不久之后,这里的富硒蔬菜还能搭乘“中欧班列”走向国际市场。 富硒蔬菜产业发展起来,还带火了乡村旅游。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采摘富硒蔬果,品尝富硒农家菜。潭头村趁势在去年成立了旅游合作社,106户村民入了股,很多村民在家里开起了民宿。 游客多了,72岁的孙观发老人也有了幸福的小烦恼,出门旅游的计划搁浅了。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孙观发: 我楼上有民宿,还有超市需要打理,所以走不开。 我也感到很遗憾。但是我也很高兴,我增加了收入。 采访中,记者碰巧赶上旅游合作社的股东扩大会。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村民们的入股热情格外高涨。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王石秀: 大家都入我也要入嘛,不然我儿子恐怕会怪我嘛。 如今,潭头村已经实现整村脱贫,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万元。对于未来的生活,每个人也有了新的憧憬。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叶伟萍: 今年的愿望就是把十二个大棚管好,把菜搞得漂亮一点,卖到外面去,卖得更远一点,多赚一点钱。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村民 刘广昌: 有机会到外面去旅游,带上老太婆,到外面去见见世面。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党支部书记 刘连云: 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老表才能得到更多分红,得到更多实惠,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就像总书记讲的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