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t4Dvwt9cd china.huanqiu.comarticle大同经开区多点创新突破 优化营商环境/e3pmh1nnq/e3pn60p0i近年来,大同经开区以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指引,秉承送服务、送市场、送资源、送效率、送环境的“5送”服务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吸收其他省市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做法,多点创新举措,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聚力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深化改革,创新升级,优化营商“软环境”大同经开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审批服务便民化为突破口,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发力点,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同时,通过开展“四大创新行动”,做好“三项要素保障”,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经开区”品牌。(一)创新体制机制,再造审批优势大同经开区自实行“三化三制”改革后,以区行政审批局和政务服务中心为抓手,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制度和政务服务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推进依法授权工作。自2017年以来,市政府分三次下放行政职权事项668项,基本可实现“区内事区内办”。行政职权的下放在顶层设计上为行政审批提供了政策保障,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创新审批方式。出台了《关于创新审批方式、推进项目无障碍施工的实施意见》,推行新型审批方式,对项目高效审批进行了有益探索,开拓了审批人员的工作思路,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方便了企业。三是优化审批流程。出台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方案》、《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将现有的项目审批流程压缩为四个阶段,构建起了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项目审批全流程图。同时,按照“一事项一标准、一子项一编码、一流程一规范”的要求,明确了审批部门、事项名称、设立依据、审批对象、审批权限、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全面推行“五减”专项改革,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推动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0%,将项目办理周期由原来的266个工作日缩减为43个工作日,“同标准、无差别”的标准化审批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四是实现数据互通。按照全省统一的对接标准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模式,顺利完成了与国家库、省库及市级平台的对接工作,统一门户网站、统一身份登录、数据全省互通、结果一网查询,打破数据壁垒,整合资源,实现了事项办理的信息化和统一化,大幅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同时,统筹整合“一微一端”政务服务功能,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和便民服务终端设备,进一步拓宽办理渠道,初步形成了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线上与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二)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审批环境经开区以更好更快更方便企业办事创业为宗旨,大力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一是一颗印章管审批。启用“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章”,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立项、节能、招标方案核准、环评、施工许可等35项涉企审批事项集中在区行政审批局,使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由原来的18颗公章减为1颗,有效破解了企业多头跑、盖章多这一问题,为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二是一个大厅管服务。重点打通实体大厅“多门、多窗”和事项“应进未进”两个突出堵点,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式”集中办理,将所有审批事项集中在区政务服务大厅,让办事群众和企业“进一扇门、办所有事”。深化承诺制改革,以供地、开工、竣工投产为节点,建立起了以“政府服务+企业信用承诺”为核心的审批管理体系。全力推进“标准地”建设和挂牌出让,高标准规范化运作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设置政策兑现窗口,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兑现等服务,让企业、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到经开区的优惠扶持政策。三是一个窗口管进出。分类别设置行政审批综合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四是“一网通办”管效能。完成了政务服务事项全要素梳理和办事指南的标准化编制工作,明确了权责清单,完善了要素信息,并将全部事项信息录入政务服务“一张网”,开通网上办理通道,为企业、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受理办理、查询结果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积极扩大“一张网”的覆盖深度,目前政务服务外网已经构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利企便民。五是“一次告知”管作风。推行“一次告知制”,即项目签约后,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一次告知资料袋,内含各审批项目的申请模板、一次性告知单及审批联系方式服务卡等,保证企业“只跑一次腿”就能将资料全部收集呈交,杜绝了多次往返跑腿现象的发生,大大缩短了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政务审批服务高效、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截至目前,按照“三要素”、“四统一”的要求,确定了9项承诺事项、14项政府统一服务事项、7项容缺受理事项,并实行统一清单告知,一次性告知率达100%。(三)培育创新生态,壮大发展动能大同经开区通过开展“四大创新行动”,做好“三项要素保障”,培育一流创新生态,力争开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四大创新行动”分别是:产业创新发展行动。大同经开区以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为核心,打开“企业边界”,实现孵化园区的“升级纯化”和工业园区的“提质增效”,着力构建产业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利池+交易平台+产业基金+特色产业园的6维产业创新链服务体系,在经开区打造高舒适度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助力和服务全市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通过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制度,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申报及保护知识产权,实施高企倍增计划,推动更多的后备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承接各类科技计划,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及发明创造;引导推动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整合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省、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抓好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系统工程。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扶持计划,拿出真金白银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企业尽快掌握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成为细分行业的科技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大力引进和建设与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搭建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对新购置科研仪器设备、软件用于在孵企业研发、检测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按实际投入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对使用公共服务平台仪器设备的中小企业给予补贴。同时,大力推动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合建设,全力对接京津创新资源,高标准建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园区。截止2020年6月,我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43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4家;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其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25家。创新创业载体质量提升行动。依托现有资源,吸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构建7家众创空间+2家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重点推动大同科创公司与上海轻资产运营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上海先进的孵化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产业资源,聚焦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推动区域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导入,助力大同从“煤都”向“新能源产业之都”转型。同时也从联合办公、企业管理咨询、创业培训、企业投资等方面为企业开展服务,打造大同市乃至山西省一流的国家级孵化器。发挥漕河泾大同双创园的纽带作用,建立漕河泾大同国际双创园产学研转化平台,与大同大学及上海各高校、研究院所等展开合作。全力推进“双创园区项目”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孵化器及国家级众创空间,2020年,力争培育1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建设和管理科技企业孵化器,努力将双创孵化平台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招商引资平台。“三项要素保障”分别是:政策支持。在贯彻落实原有科技创新二十条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开展专项调研,结合实际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促进一流创新生态建设的若干政策,在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推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强化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体现国家级经开区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制度优势。资金支持。一是严格执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把有关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激励手段,促进区内企业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二是积极对上争取各项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同时,用好现有的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示范园区奖励资金、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省科技厅科技立项项目资金、市级科技创新项目扶持资金等上级专项资金,在加快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全面落实《大同经开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办法》,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列入经开区年度预算,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认定,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认定,以及获得创新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等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有效激发区内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潜力。人才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大同市招才引智“三十条”、“金凤苑人才周转房”等相关优惠政策,用好现有人才公寓、公租房等资源,做好人才周转房后续工作,并落实好入区人才子女就学、家属随迁落户等政策,以一流政策和一流环境,引进、留住、用好人才。针对全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领域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经开区发展的领军人才。采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在辖区内设立区级孵化器种子资金,充分发挥该项资金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区创业,有力推动经开区科技型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二、统筹谋划,完善设施,重塑营商“硬环境”大同经开区总规划面积239.4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拥有两大铁路枢纽站、两大民用机场,紧邻御东新区,距云冈机场5公里,高铁40分钟可到张家口,100分钟直达北京。大西高铁、大张高铁的开通将带领大同进一步融入京津冀2.5小时紧密协作圈。在区内路网建设上,经开区在大同市现有放射型路网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园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实现城市中心区与经开区交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加强经开区与外部区域的对接,强化经开区对外的快速货运联结,并增强产业园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二)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大同经开区已实现“九通一平一绿”,具备接纳大中型企业入区的能力,投资要素地价、水、电、气、暖等价格优惠,是京津冀与晋冀蒙交汇区最具竞争力的投资沃土。供水方面,经开区已为区内各产业园区形成统一的供水系统。电力方面,新建2座220KV变电站,规划“两横一纵”电力线走廊,为企业提供充足的电力。供气方面,天然气的气源引自陕京一线国家供气管网,建设城南门站,设计日供气能力100万Nm3。园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另有综合管廊也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在污水、废固处理方面,区内实行完全雨污分流制,规划扩建现御东污水处理厂,新建御东第二污水处理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综合回收利用率不低于85%。垃圾密闭压缩式收运,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在积极推行当中。除此之外,经开区装备园区内将建设标准厂房100万㎡,配套设施12万㎡,总建筑面积112万㎡,同步配套水、电、暖、信、院区绿化、硬化等附属工程。(三)产业布局配置合理围绕“一区多园、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建成医药工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现代服务园区、御东服务园区五大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以医药和装备制造为支柱,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通用航空、商贸物流、食品加工为辅助的产业布局。医药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是国家火炬计划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医药)、山西省医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全省六大特色医药产业集群之首。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6家,拥有各类医药产品批文945个,已发展成为以化学原料药、成品药、中药制剂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头孢粉针制剂、青霉素制剂、克拉维酸钾完整的全产业链条。未来将重点开发中药新品种、新制剂,研制血液制品、生物活性剂等生物医药,发展化学原料药、仿制药,打造晋北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冻干粉生产基地和特色中草药生产研发基地。这里汇集了一批医药龙头企业,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医药集团所属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以生产头孢类抗生素和克拉维酸钾系列产品为主,是中国医药集团抗生素产业基地。公司配套有独立的110千伏变电站以及电仪、水气、污水处理等动力车间,并具有年产7-ACA1800吨、头孢粗品2000吨、无菌原料药600吨、克拉维酸钾600吨、头孢粉针剂3亿支的生产能力,并形成由头孢类中间体到原料药和终端制剂产品的全产业链。同药集团拥有省内制剂剂型最全、品种最多的制药企业,及晋北地区最大的、零售终端最多的药品物流配送公司。集团拥有化学口服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剂、原料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六大生产板块11个生产车间、33条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全部通过新版GMP认证。与中科院共同建设“同药集团生物制药院士工作站”,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创新型制药企业集团。装备制造园区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西侧有环城高速改线后的208国道,北侧有规划中的京大复线和大张公路,京包铁路横贯其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以发展重型汽车及配套、汽车整装车及配套、新能源、煤机制造、新材料、食品制造六大产业为主。未来将重点依托煤机、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招引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汽车、网络机器人、3D打印、智能物流等高精尖项目,全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这里汇聚大量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亮点,有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也有山西晋投玄武岩开发有限公司、大同尚镁科技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大同分公司等先进制造企业,还有大同国际陆港、中国·大同石墨烯+新材料储能产业园等发展新亮点。高新技术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具备接纳大中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能力,重点引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应用、微电子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生物干细胞等产业。国药集团大同威奇达中抗制药有限公司、山西新宝源制药有限公司、大同中车煤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落户在此。近期重点建设的现代医药产业园项目由山西新国大现代医药健康产业园有限公司承建,计划占地 800 亩,打造抗感染类、抗肿瘤类、心血管类、内分泌类、大健康类等医药健康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未来将形成大健康产品、特色原料药、成品药“三大”生产基地,配套物流园,力争在“十四五”实现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利税总额超十亿、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型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现代服务园区位于大同市主城区南端,是经开区“三化三制”改革后成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产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地,培植壮大如广告策划、软件开发、影像制作、电商客服外包、仓储物流等电子商务产业链本土化企业。园内重点建设京东云创新空间(大同)。它是京东云的产业孵化和创新业务平台,结合大同本地产业特点,制定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兼顾农业与科技融合、医疗外贸等领域的企业孵化方向,为优质合作企业对接提供平台,打造重点品牌、聚集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聚力打造1个创新空间载体、1个开放的数字创新服务平台、1个本地化服务体系和N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御东服务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6平方公里,毗邻文瀛湖生态休闲公园,距大同云冈机场8公里,南距大同高铁站7公里,得大高速穿区而过,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将着重发展人工智能、科创研发、现代物流等科技含量高、市场适应力强的产业,着力打造集总部基地、科技孵化、众创空间、研发检测、金融服务、商业商贸、信息服务、高端公寓、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截至目前,经开区创新展示厅已正式投入使用,“新能源汽车服务城”项目建设年底初具规模。双创中心、商业综合体项目正在有序推进。159365981776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59365981776210[]//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6524e708b4252f0d8775b6d9767f17bu5.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近年来,大同经开区以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指引,秉承送服务、送市场、送资源、送效率、送环境的“5送”服务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吸收其他省市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做法,多点创新举措,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聚力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深化改革,创新升级,优化营商“软环境”大同经开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审批服务便民化为突破口,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发力点,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同时,通过开展“四大创新行动”,做好“三项要素保障”,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经开区”品牌。(一)创新体制机制,再造审批优势大同经开区自实行“三化三制”改革后,以区行政审批局和政务服务中心为抓手,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制度和政务服务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推进依法授权工作。自2017年以来,市政府分三次下放行政职权事项668项,基本可实现“区内事区内办”。行政职权的下放在顶层设计上为行政审批提供了政策保障,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创新审批方式。出台了《关于创新审批方式、推进项目无障碍施工的实施意见》,推行新型审批方式,对项目高效审批进行了有益探索,开拓了审批人员的工作思路,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方便了企业。三是优化审批流程。出台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方案》、《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将现有的项目审批流程压缩为四个阶段,构建起了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项目审批全流程图。同时,按照“一事项一标准、一子项一编码、一流程一规范”的要求,明确了审批部门、事项名称、设立依据、审批对象、审批权限、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全面推行“五减”专项改革,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推动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0%,将项目办理周期由原来的266个工作日缩减为43个工作日,“同标准、无差别”的标准化审批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四是实现数据互通。按照全省统一的对接标准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模式,顺利完成了与国家库、省库及市级平台的对接工作,统一门户网站、统一身份登录、数据全省互通、结果一网查询,打破数据壁垒,整合资源,实现了事项办理的信息化和统一化,大幅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同时,统筹整合“一微一端”政务服务功能,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和便民服务终端设备,进一步拓宽办理渠道,初步形成了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线上与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二)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审批环境经开区以更好更快更方便企业办事创业为宗旨,大力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一是一颗印章管审批。启用“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章”,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立项、节能、招标方案核准、环评、施工许可等35项涉企审批事项集中在区行政审批局,使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由原来的18颗公章减为1颗,有效破解了企业多头跑、盖章多这一问题,为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二是一个大厅管服务。重点打通实体大厅“多门、多窗”和事项“应进未进”两个突出堵点,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式”集中办理,将所有审批事项集中在区政务服务大厅,让办事群众和企业“进一扇门、办所有事”。深化承诺制改革,以供地、开工、竣工投产为节点,建立起了以“政府服务+企业信用承诺”为核心的审批管理体系。全力推进“标准地”建设和挂牌出让,高标准规范化运作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设置政策兑现窗口,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兑现等服务,让企业、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到经开区的优惠扶持政策。三是一个窗口管进出。分类别设置行政审批综合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四是“一网通办”管效能。完成了政务服务事项全要素梳理和办事指南的标准化编制工作,明确了权责清单,完善了要素信息,并将全部事项信息录入政务服务“一张网”,开通网上办理通道,为企业、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受理办理、查询结果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积极扩大“一张网”的覆盖深度,目前政务服务外网已经构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利企便民。五是“一次告知”管作风。推行“一次告知制”,即项目签约后,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一次告知资料袋,内含各审批项目的申请模板、一次性告知单及审批联系方式服务卡等,保证企业“只跑一次腿”就能将资料全部收集呈交,杜绝了多次往返跑腿现象的发生,大大缩短了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政务审批服务高效、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截至目前,按照“三要素”、“四统一”的要求,确定了9项承诺事项、14项政府统一服务事项、7项容缺受理事项,并实行统一清单告知,一次性告知率达100%。(三)培育创新生态,壮大发展动能大同经开区通过开展“四大创新行动”,做好“三项要素保障”,培育一流创新生态,力争开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四大创新行动”分别是:产业创新发展行动。大同经开区以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为核心,打开“企业边界”,实现孵化园区的“升级纯化”和工业园区的“提质增效”,着力构建产业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利池+交易平台+产业基金+特色产业园的6维产业创新链服务体系,在经开区打造高舒适度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助力和服务全市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通过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制度,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申报及保护知识产权,实施高企倍增计划,推动更多的后备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承接各类科技计划,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及发明创造;引导推动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整合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省、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抓好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系统工程。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扶持计划,拿出真金白银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企业尽快掌握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成为细分行业的科技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大力引进和建设与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搭建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对新购置科研仪器设备、软件用于在孵企业研发、检测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按实际投入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对使用公共服务平台仪器设备的中小企业给予补贴。同时,大力推动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合建设,全力对接京津创新资源,高标准建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园区。截止2020年6月,我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43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4家;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其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25家。创新创业载体质量提升行动。依托现有资源,吸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构建7家众创空间+2家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重点推动大同科创公司与上海轻资产运营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上海先进的孵化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产业资源,聚焦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推动区域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导入,助力大同从“煤都”向“新能源产业之都”转型。同时也从联合办公、企业管理咨询、创业培训、企业投资等方面为企业开展服务,打造大同市乃至山西省一流的国家级孵化器。发挥漕河泾大同双创园的纽带作用,建立漕河泾大同国际双创园产学研转化平台,与大同大学及上海各高校、研究院所等展开合作。全力推进“双创园区项目”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孵化器及国家级众创空间,2020年,力争培育1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建设和管理科技企业孵化器,努力将双创孵化平台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招商引资平台。“三项要素保障”分别是:政策支持。在贯彻落实原有科技创新二十条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开展专项调研,结合实际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促进一流创新生态建设的若干政策,在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推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强化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体现国家级经开区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制度优势。资金支持。一是严格执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把有关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激励手段,促进区内企业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二是积极对上争取各项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同时,用好现有的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示范园区奖励资金、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省科技厅科技立项项目资金、市级科技创新项目扶持资金等上级专项资金,在加快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全面落实《大同经开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办法》,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列入经开区年度预算,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认定,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认定,以及获得创新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等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有效激发区内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潜力。人才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大同市招才引智“三十条”、“金凤苑人才周转房”等相关优惠政策,用好现有人才公寓、公租房等资源,做好人才周转房后续工作,并落实好入区人才子女就学、家属随迁落户等政策,以一流政策和一流环境,引进、留住、用好人才。针对全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领域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经开区发展的领军人才。采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在辖区内设立区级孵化器种子资金,充分发挥该项资金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区创业,有力推动经开区科技型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二、统筹谋划,完善设施,重塑营商“硬环境”大同经开区总规划面积239.4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拥有两大铁路枢纽站、两大民用机场,紧邻御东新区,距云冈机场5公里,高铁40分钟可到张家口,100分钟直达北京。大西高铁、大张高铁的开通将带领大同进一步融入京津冀2.5小时紧密协作圈。在区内路网建设上,经开区在大同市现有放射型路网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园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实现城市中心区与经开区交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加强经开区与外部区域的对接,强化经开区对外的快速货运联结,并增强产业园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二)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大同经开区已实现“九通一平一绿”,具备接纳大中型企业入区的能力,投资要素地价、水、电、气、暖等价格优惠,是京津冀与晋冀蒙交汇区最具竞争力的投资沃土。供水方面,经开区已为区内各产业园区形成统一的供水系统。电力方面,新建2座220KV变电站,规划“两横一纵”电力线走廊,为企业提供充足的电力。供气方面,天然气的气源引自陕京一线国家供气管网,建设城南门站,设计日供气能力100万Nm3。园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另有综合管廊也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在污水、废固处理方面,区内实行完全雨污分流制,规划扩建现御东污水处理厂,新建御东第二污水处理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综合回收利用率不低于85%。垃圾密闭压缩式收运,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在积极推行当中。除此之外,经开区装备园区内将建设标准厂房100万㎡,配套设施12万㎡,总建筑面积112万㎡,同步配套水、电、暖、信、院区绿化、硬化等附属工程。(三)产业布局配置合理围绕“一区多园、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建成医药工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现代服务园区、御东服务园区五大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以医药和装备制造为支柱,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通用航空、商贸物流、食品加工为辅助的产业布局。医药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是国家火炬计划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医药)、山西省医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全省六大特色医药产业集群之首。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6家,拥有各类医药产品批文945个,已发展成为以化学原料药、成品药、中药制剂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头孢粉针制剂、青霉素制剂、克拉维酸钾完整的全产业链条。未来将重点开发中药新品种、新制剂,研制血液制品、生物活性剂等生物医药,发展化学原料药、仿制药,打造晋北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冻干粉生产基地和特色中草药生产研发基地。这里汇集了一批医药龙头企业,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医药集团所属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以生产头孢类抗生素和克拉维酸钾系列产品为主,是中国医药集团抗生素产业基地。公司配套有独立的110千伏变电站以及电仪、水气、污水处理等动力车间,并具有年产7-ACA1800吨、头孢粗品2000吨、无菌原料药600吨、克拉维酸钾600吨、头孢粉针剂3亿支的生产能力,并形成由头孢类中间体到原料药和终端制剂产品的全产业链。同药集团拥有省内制剂剂型最全、品种最多的制药企业,及晋北地区最大的、零售终端最多的药品物流配送公司。集团拥有化学口服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剂、原料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六大生产板块11个生产车间、33条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全部通过新版GMP认证。与中科院共同建设“同药集团生物制药院士工作站”,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创新型制药企业集团。装备制造园区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西侧有环城高速改线后的208国道,北侧有规划中的京大复线和大张公路,京包铁路横贯其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以发展重型汽车及配套、汽车整装车及配套、新能源、煤机制造、新材料、食品制造六大产业为主。未来将重点依托煤机、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招引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汽车、网络机器人、3D打印、智能物流等高精尖项目,全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这里汇聚大量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亮点,有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也有山西晋投玄武岩开发有限公司、大同尚镁科技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大同分公司等先进制造企业,还有大同国际陆港、中国·大同石墨烯+新材料储能产业园等发展新亮点。高新技术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具备接纳大中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能力,重点引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应用、微电子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生物干细胞等产业。国药集团大同威奇达中抗制药有限公司、山西新宝源制药有限公司、大同中车煤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落户在此。近期重点建设的现代医药产业园项目由山西新国大现代医药健康产业园有限公司承建,计划占地 800 亩,打造抗感染类、抗肿瘤类、心血管类、内分泌类、大健康类等医药健康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未来将形成大健康产品、特色原料药、成品药“三大”生产基地,配套物流园,力争在“十四五”实现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利税总额超十亿、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型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现代服务园区位于大同市主城区南端,是经开区“三化三制”改革后成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产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地,培植壮大如广告策划、软件开发、影像制作、电商客服外包、仓储物流等电子商务产业链本土化企业。园内重点建设京东云创新空间(大同)。它是京东云的产业孵化和创新业务平台,结合大同本地产业特点,制定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兼顾农业与科技融合、医疗外贸等领域的企业孵化方向,为优质合作企业对接提供平台,打造重点品牌、聚集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聚力打造1个创新空间载体、1个开放的数字创新服务平台、1个本地化服务体系和N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御东服务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6平方公里,毗邻文瀛湖生态休闲公园,距大同云冈机场8公里,南距大同高铁站7公里,得大高速穿区而过,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将着重发展人工智能、科创研发、现代物流等科技含量高、市场适应力强的产业,着力打造集总部基地、科技孵化、众创空间、研发检测、金融服务、商业商贸、信息服务、高端公寓、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截至目前,经开区创新展示厅已正式投入使用,“新能源汽车服务城”项目建设年底初具规模。双创中心、商业综合体项目正在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