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iEHomQOaz china.huanqiu.comarticle倾心聚力,推陈出新滨海新区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e3pmh1nnq/e3pn60p0i滨海新区紧密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立足于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和引擎,着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积极建设“智慧滨海”、“法治滨海”、“效率滨海”和“宜居滨海”,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滨新城。一、战略定位,北方枢纽,凸显区域发展新优势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带交汇点和东北亚中心,是亚欧大陆桥东部起点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新支点。全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300万人。区内港口天津港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港,其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球前十。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滨海新区设立五个开发区引领新区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72.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集行政、文化、商务、商业中心于一体,新金融业态蓬勃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机构超过300家;天津港保税区,具有海港、空港双重优势,同时兼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科技园区等多重政策;滨海高新区,形成了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业和文化创意、大健康“两特”产业;东疆保税港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功能最全、政策最优惠、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形成了融资租赁、国际贸易、航远物流三大主导产业。融资租赁保持全国领先优势,租赁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逐步成为我国高端装备租赁的中心和基地。 2008年3月,滨海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为重点,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示范。2014年12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要求,着力建设成为制度创新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一带一路”新支点。2016年1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位于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从北京中关村经廊坊到滨海新区,借助首都创新资源,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轴线。二、极简审批,提质增效,铸造便民利企新高地“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这一服务理念,亮出了滨海新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鲜明导向,体现出新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是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优化“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功能,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申报、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小程序免费刻制印章、“票e到家”网上涉税业务等创新举措,2020年1-5月,滨海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7757户,同比增长15.1%。二是承接市级下放审批权限。为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改革权、自主开放权、自主创新权,真正实现“新区的事新区办”,2019年,滨海新区积极主动承接市级下放622项行政许可事项。新区充分运用承诺、并联等多种创新审批方式,全年办理市级下放权力事项5666件,审批用时相较下放前压缩50%以上,大大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受到了新区企业群众普遍好评。三是率先实行信用承诺分级审批管理制度。对全国信用良好的企业实行完全信用承诺审批,企业仅提交一张申请表、一张承诺书就可以获准行政许可。对失信“黑名单”企业不实行承诺审批,依法依规严格审批。日前,红名单企业PPG(天津)涂料公司仅交一表一诺就顺利办理了进口特殊涂料的行政许可。四是持续深化便利化改革举措。“一企一证”改革全面铺开,在首批10个试点行业收效显著的鼓舞下,继续推出第二批纳入“一企一证”综合改革范围的38个行业清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首创全国首个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管理制证中心,实现印制、盖章、发放全流程一体化证照管理;无人审批超市第四批74个事项日前上线运行,7×24小时服务不打烊。推动市、区数据交换、共享,实现共享数据资源21万余条。五是面对疫情,全区齐心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滨海新区成立240多支“一企三人两员”的“132”疫情防控和政策宣讲队伍,实现11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2400多名干部下沉到全区“四上”企业,提供“专家+管家”式服务,免费定制直通车异地“点对点”接返员工,开通中韩“快捷通道”为三星公司韩方员工顺利返岗复工提供保障,周到细致的服务,实抓实干的举措,得到企业们发自内心的赞扬,一封封感谢信是对新区营商环境最大的认可。六是提质增效优化服务软环境。打造“受理窗口不说NO”的工作制度,规定窗口人员在接待办事咨询、申请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时,做到“窗口单位无否决权,说‘Yes’不请示,说‘No’要请示报告”。推出“政务小飞侠”审批上门服务品牌,从企业需求出发,风雨无阻,热情服务,以“6+X”服务内容为企业纾困解难。滨海新区服务优化升级不停歇,持续以市场诉求和重点产业为导向,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为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三、繁荣市场,生态宜居,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领域突破,产业升级,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2019年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80%。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滴滴出行、云账户、今日头条、合尔科技四家企业破百亿,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51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96家。二是重点领域发展不断突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化联网APP等领域,全年共有21个项目获批国家示范类项目,64个项目获天津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三是专业人才持续聚集。全年行业从业人员超三万人,专业从事软件研发人员超万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超四千人。四是研发实力不断增强。获授权软件著作权拥有量近五千件,获授权专利拥有量近两千件,参与制修订国家及国际标准总量近百件。吸引人才,配套服务,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出台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措施(试行)的实施细则,解决北京来津项目企业员工后顾之忧,通过优化职工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提供便利医疗医保服务、鼓励职工来津工作落户、完善投融资扶持、满足在津合理住房需求等措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真正让“有创新梦想的人心无旁骛,有信心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充分发挥“海河英才”和“鲲鹏计划”叠加效应,通过政策惠才、产业引才、服务育才、环境留才等方式,全力打造群贤毕至、才智涌动、活力迸发的人才“洼地”。多点发力,精细管理,引育发展新动能。引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贯穿滨海新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一是推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创新型领军企业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拓展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二是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区战略,壮大提升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三是为金融创新注入活水。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天使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企业及“专精特新”等企业上市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并丰富上市渠道。滨海新区多边改革,服务升级,秉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服务理念,让“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深入人心,不断助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接下来,新区将持续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以“二次创业”的奋斗精神推动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让“滨海模式”蔚然成风。15925314759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59253147590510[]{"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滨海新区紧密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立足于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和引擎,着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积极建设“智慧滨海”、“法治滨海”、“效率滨海”和“宜居滨海”,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滨新城。一、战略定位,北方枢纽,凸显区域发展新优势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带交汇点和东北亚中心,是亚欧大陆桥东部起点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新支点。全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300万人。区内港口天津港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港,其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球前十。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滨海新区设立五个开发区引领新区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72.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集行政、文化、商务、商业中心于一体,新金融业态蓬勃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机构超过300家;天津港保税区,具有海港、空港双重优势,同时兼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科技园区等多重政策;滨海高新区,形成了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业和文化创意、大健康“两特”产业;东疆保税港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功能最全、政策最优惠、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形成了融资租赁、国际贸易、航远物流三大主导产业。融资租赁保持全国领先优势,租赁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逐步成为我国高端装备租赁的中心和基地。 2008年3月,滨海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为重点,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示范。2014年12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要求,着力建设成为制度创新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一带一路”新支点。2016年1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位于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从北京中关村经廊坊到滨海新区,借助首都创新资源,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轴线。二、极简审批,提质增效,铸造便民利企新高地“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这一服务理念,亮出了滨海新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鲜明导向,体现出新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是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优化“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功能,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申报、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小程序免费刻制印章、“票e到家”网上涉税业务等创新举措,2020年1-5月,滨海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7757户,同比增长15.1%。二是承接市级下放审批权限。为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改革权、自主开放权、自主创新权,真正实现“新区的事新区办”,2019年,滨海新区积极主动承接市级下放622项行政许可事项。新区充分运用承诺、并联等多种创新审批方式,全年办理市级下放权力事项5666件,审批用时相较下放前压缩50%以上,大大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受到了新区企业群众普遍好评。三是率先实行信用承诺分级审批管理制度。对全国信用良好的企业实行完全信用承诺审批,企业仅提交一张申请表、一张承诺书就可以获准行政许可。对失信“黑名单”企业不实行承诺审批,依法依规严格审批。日前,红名单企业PPG(天津)涂料公司仅交一表一诺就顺利办理了进口特殊涂料的行政许可。四是持续深化便利化改革举措。“一企一证”改革全面铺开,在首批10个试点行业收效显著的鼓舞下,继续推出第二批纳入“一企一证”综合改革范围的38个行业清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首创全国首个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管理制证中心,实现印制、盖章、发放全流程一体化证照管理;无人审批超市第四批74个事项日前上线运行,7×24小时服务不打烊。推动市、区数据交换、共享,实现共享数据资源21万余条。五是面对疫情,全区齐心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滨海新区成立240多支“一企三人两员”的“132”疫情防控和政策宣讲队伍,实现11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2400多名干部下沉到全区“四上”企业,提供“专家+管家”式服务,免费定制直通车异地“点对点”接返员工,开通中韩“快捷通道”为三星公司韩方员工顺利返岗复工提供保障,周到细致的服务,实抓实干的举措,得到企业们发自内心的赞扬,一封封感谢信是对新区营商环境最大的认可。六是提质增效优化服务软环境。打造“受理窗口不说NO”的工作制度,规定窗口人员在接待办事咨询、申请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时,做到“窗口单位无否决权,说‘Yes’不请示,说‘No’要请示报告”。推出“政务小飞侠”审批上门服务品牌,从企业需求出发,风雨无阻,热情服务,以“6+X”服务内容为企业纾困解难。滨海新区服务优化升级不停歇,持续以市场诉求和重点产业为导向,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为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三、繁荣市场,生态宜居,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领域突破,产业升级,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2019年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80%。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滴滴出行、云账户、今日头条、合尔科技四家企业破百亿,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51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96家。二是重点领域发展不断突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化联网APP等领域,全年共有21个项目获批国家示范类项目,64个项目获天津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三是专业人才持续聚集。全年行业从业人员超三万人,专业从事软件研发人员超万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超四千人。四是研发实力不断增强。获授权软件著作权拥有量近五千件,获授权专利拥有量近两千件,参与制修订国家及国际标准总量近百件。吸引人才,配套服务,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出台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措施(试行)的实施细则,解决北京来津项目企业员工后顾之忧,通过优化职工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提供便利医疗医保服务、鼓励职工来津工作落户、完善投融资扶持、满足在津合理住房需求等措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真正让“有创新梦想的人心无旁骛,有信心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充分发挥“海河英才”和“鲲鹏计划”叠加效应,通过政策惠才、产业引才、服务育才、环境留才等方式,全力打造群贤毕至、才智涌动、活力迸发的人才“洼地”。多点发力,精细管理,引育发展新动能。引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贯穿滨海新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一是推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创新型领军企业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拓展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二是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区战略,壮大提升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三是为金融创新注入活水。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天使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企业及“专精特新”等企业上市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并丰富上市渠道。滨海新区多边改革,服务升级,秉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服务理念,让“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深入人心,不断助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接下来,新区将持续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以“二次创业”的奋斗精神推动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让“滨海模式”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