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PCLybdOWV作者:胡晓萌china.huanqiu.comarticle成都:关键之年 关键之谋/e3pmh1nnq/e3pmh1obd本报记者 杨扬 黄颖 缪琴5月17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力挺西部的重磅举措向社会发布,意义重大。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对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专门表述,备受瞩目。就在此前刚刚闭幕的四川省两会、成都市两会上,真知灼见急切被传递、被关注;“成都怎么干”频频被审视、被解读。人们深知——2020年,西部、四川、成都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以及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棋盘”上,已再次成为举足轻重的“必争之地”,颇受关注。成都之于中国,一直是一座无法忽视,备受期许的城市。去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成都至广西北部湾出海通路列入三条“南向通道”主通道之一,国家南向开放合作局面里有了成都的重要一席;今年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继中央提出雄安新区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以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之后,又一个支持建设的示范区;紧随而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研究按程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当成渝双城聚势启航,西部大开发进入2.0时代。一大批重大战略相继落地,城市长远发展的势能加速积蓄,关键节点再次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大城崛起,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的关键之年,人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座城市的机遇。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0年对成都而言,再次开启的则是以世界城市体系标定坐标的一段更宏大叙事。主政考量一座城市“谋近”与“谋远”的选择“攻心联”,武侯祠中高挂,让治蜀者深思,体现川人对“谋”的推崇。智者善谋。于城市的主政者而言,“谋城”的衡量,是以怎样的思想和理念引领城市发展,还有着对城市发展“谋近”和“谋远”的考量。答案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异常清晰。不久前成都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在探讨城市“韧性”时,反复提到3年前几个“当时看来感觉有点超前”的决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后,成都先后在全国率先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和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作出关于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也正是在那次党代会上,成都作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决定。3年后当疫情发生,始终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成都44万名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筑牢社区疫情防控“最后一米”,仅用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全市4357个社区(村)和6.37万个小区的3轮排查,建立“一院一档”“一房一户”台账,精准传递疫情防控指令。疫情期间,成都两次发布《成都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能力清单》,提出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仅4月29日的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场景释放投资需求就达612亿元。在重启经济“恢复键”的过程中,城市的不同主体都在感慨,产业生态圈稳定性和产业链配套同城化,是企业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环节,是应对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压力塑造比较优势的核心支撑。历史从不会无缘无故“开挂”,每一次“开挂”都是一种着眼长远的厚积薄发。3年布局,意外因疫情得以检验,成都成为全国千万以上人口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和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经济恢复最快的城市之一。对城市而言,“谋近”和“谋远”会是一种两难。“谋近”,立竿见影,短时间有所收成;“谋远”,波澜不惊,长时间润物无声。当历史的坐标拉长,“近”与“远”成为一种相对,“行稳致远”显现出的是谋万世和谋全局的深远。双城经济圈,成都向东、重庆向西。5月6日挂牌的成都东部新区,追溯其发端,正是3年前还颇具争议的“东进”战略。一个增长测算三年来时常被提及:从2010年开始,成都常住人口和实际服务人口的年均增长分别约35万和55万。照此测算,很有可能在2040-2050年间,成都人口将达3000万左右,与现在北京上海大致相当。很明显,传统意义上龙门和龙泉两山之间的成都,将无法承载,“大城市病”将更加显现。预,则立。翻越龙泉山背后的人口数学题,是一道城市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考题。顶着争议,以“千年立城”的勇气,当时的成都选择 “跳出去”重新布局城市格局。与“东进”战略巧合的是,在论证雄安新区选址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回头看去,几天前的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联组会上分析了一组数据,有关“东进”战略实施以来,“东进”区域对成都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以及环境容量方面的贡献,“具体数值还要进一步测算,但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因应未来一次关于建城的形态创新和逻辑回归为城市“谋远”,是为了因应未来。而当下,未来已来。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战略中上升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同定位,相较于外界的种种热议和解读,作为极核之一的成都对未来有着更加理性而深度的考量。如何唱好“双城记”?也是在成都市两会上,四句话被代表委员反复提及:建设示范区,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新路子;走好“东进”路,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共建科学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做强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通俗、好记、便于理解。四句话的提出,背后是对六个方面战略机遇的深刻分析——提升发展新势能、塑造城市新形态、拓展承载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创新新动能、加快形成开放新态势战略机遇。面对未来发展,保持战略路径上的科学高效,对城市的主政者而言,尤为重要。“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城市的核心是人。两段话,都描述着城市的最高境界——生活城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定位中,也直指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北纬30°神奇纬线和“胡焕庸线”穿过的成都,拥有特大中心城市里最大海拔落差、独特动植物多样性的生态资源,城域范围内雪山、森林、湖泊、草甸、平原错落有致。“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成都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将新时代中国特色和浓郁地方特质相结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别于已有的国内城市发展之路,又有别于先发国家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创造的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将为市民带来美好生活体验,为更多的世界公民创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新的生活意境、生活场景。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王麒,带来了《关于推广公园城市建设标准的建议》,“成都公园城市的特质,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用脚投票’来到这里。”在王麒看来,可探索建立“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标准,以此将公园城市这一城市发展新范式广泛推广。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举行授牌仪式。位于成渝发展主轴线,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管理面积覆盖920平方公里的新区,历时三年终落子。与授牌同频的,是《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紧锣密鼓的,总投资2385.03亿元的51个项目集中开工。东部新区直面的将是未来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活高质量要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追求城市集聚效应、经济总量的增长,到回归初心、为人们未来美好生活空间建构,建城逻辑回归那就意味着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回归,破除点状圈层扩散的发展模式,形成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平衡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李晓江认为,东部新区将是成都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转移:成都将从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向组团式的都市圈发展格局转变。在全国两会上,成渝两地代表委员们对“东西对进”的未来崛起,关注尤甚。东部新区之于成都东进、重庆西扩的双城经济圈意味着什么?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看来,这样的战略设计赢来了历史的新机遇;代表着成都“有为敢有位”,为唱好“双城记”思行并进,更让新区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的名片。后发超越一场从增长极到动力源的跨越无可辩驳,世界城市等级体系的划分,很大程度上由城市产业经济在全球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来决定。世界先进城市、沿海先发城市和中西部内陆城市,成都在三大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定位,处于第三层级。继续延续几十年来形成的承接产能转移模式,成都将永远处于“链条”低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后发超越的目标指向明确——就是为了牢牢掌握中国新经济发展话语权,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三年发展,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独角兽企业从0到6,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2019年新经济增长48%,为成都连续12个季度保持8%的增长提供了基础,更为城市经济转型,重构强大内在动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以新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发展动力转换,将是城市从增长极到动力源的形成过程。“科技创新策源地”这个词近来被频繁提及。中央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建“圈”,共建西部科学城一子活棋,成为川渝转型发展的创新动力源。打开成渝创新地图:121所高校、178万在校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众创空间密布于此。川渝两地科技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分别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携手签约。数据一旦聚集裂变,这里将成为支撑创新策源潜力和转化市场空间的巨大能量场。“成渝两地共建西部科学城,将从根本上增强区域研发能力,也是提升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就共建科学城的命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对“共建”之举,充满期待。一座城市在做强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开放性产业体系下,有着诸多选项。“双城记”里的成都,拥有着一个特有的选项——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对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中心城市是世界十大城市群当中唯一人口和经济双增长的城市群。“双城记”里,两地将探讨共建多式联运集疏系统,共享中新、中日开放合作项目外溢红利,构建形成以成渝为核心节点、西部为战略腹地的国际大通道和全球供应链体系,深刻改变成渝之间依托灌区廊道拓展和水道沿江推进的背向独立发展格局。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展开热烈讨论——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产业体系区域布局引导,支持成都、重庆共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带动成渝主轴线区域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建设产业功能区——2017年7月,成都基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出的决策。三年来,功能区引进重大项目411个、总投资6785.11亿元,均占全市总量的九成以上;集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20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40名、顶尖团队14个……今年3月,为增强各功能区的耦合效应,全市产业生态圈数量由17个调整为14个。下一步,还将产业社区打造成产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从“产城人”到“人产城”,成都产业功能区发展导向愈发鲜明。下好“先手棋”。5月19日,连续三场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打造同城化发展支撑点,推动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在成资交界地带、成德交界地带、成眉交界地带的多个城市片区和城市带,多项具体的实施方案逐一公布。一个以成都为极核的都市圈正在成势见效,到2035年成都都市圈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都市圈。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今年是尤为关键的一年。不久前召开的成都市两会上,三个发力方向被确定——加快建设对外通道、不断壮大平台载体、切实加强开放合作。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的基本建成,明年7月投入使用,成都将迎来“双机场”时代。今年3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万列。一季度开行数量较去年同期上升92.7%,占到全国总量的40%,综合竞争力排名榜首。“双机场”格局,联通全球的中欧班列,将构筑起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前沿门户的新优势。因时而谋,应势而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承上启下,关键之年的成都再次身处时代风口。为一座城市而谋,为一座城市的人们而谋。谋城之势、营城之路的探索还将在关键之年延续……1590550089228责编:崔舒飞成都日报1590550089228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3e3e4320370f7b7fb34a085985ff446.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本报记者 杨扬 黄颖 缪琴5月17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力挺西部的重磅举措向社会发布,意义重大。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对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专门表述,备受瞩目。就在此前刚刚闭幕的四川省两会、成都市两会上,真知灼见急切被传递、被关注;“成都怎么干”频频被审视、被解读。人们深知——2020年,西部、四川、成都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以及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棋盘”上,已再次成为举足轻重的“必争之地”,颇受关注。成都之于中国,一直是一座无法忽视,备受期许的城市。去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成都至广西北部湾出海通路列入三条“南向通道”主通道之一,国家南向开放合作局面里有了成都的重要一席;今年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继中央提出雄安新区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以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之后,又一个支持建设的示范区;紧随而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研究按程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当成渝双城聚势启航,西部大开发进入2.0时代。一大批重大战略相继落地,城市长远发展的势能加速积蓄,关键节点再次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大城崛起,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的关键之年,人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座城市的机遇。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0年对成都而言,再次开启的则是以世界城市体系标定坐标的一段更宏大叙事。主政考量一座城市“谋近”与“谋远”的选择“攻心联”,武侯祠中高挂,让治蜀者深思,体现川人对“谋”的推崇。智者善谋。于城市的主政者而言,“谋城”的衡量,是以怎样的思想和理念引领城市发展,还有着对城市发展“谋近”和“谋远”的考量。答案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异常清晰。不久前成都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在探讨城市“韧性”时,反复提到3年前几个“当时看来感觉有点超前”的决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后,成都先后在全国率先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和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作出关于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也正是在那次党代会上,成都作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决定。3年后当疫情发生,始终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成都44万名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筑牢社区疫情防控“最后一米”,仅用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全市4357个社区(村)和6.37万个小区的3轮排查,建立“一院一档”“一房一户”台账,精准传递疫情防控指令。疫情期间,成都两次发布《成都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能力清单》,提出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仅4月29日的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场景释放投资需求就达612亿元。在重启经济“恢复键”的过程中,城市的不同主体都在感慨,产业生态圈稳定性和产业链配套同城化,是企业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环节,是应对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压力塑造比较优势的核心支撑。历史从不会无缘无故“开挂”,每一次“开挂”都是一种着眼长远的厚积薄发。3年布局,意外因疫情得以检验,成都成为全国千万以上人口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和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经济恢复最快的城市之一。对城市而言,“谋近”和“谋远”会是一种两难。“谋近”,立竿见影,短时间有所收成;“谋远”,波澜不惊,长时间润物无声。当历史的坐标拉长,“近”与“远”成为一种相对,“行稳致远”显现出的是谋万世和谋全局的深远。双城经济圈,成都向东、重庆向西。5月6日挂牌的成都东部新区,追溯其发端,正是3年前还颇具争议的“东进”战略。一个增长测算三年来时常被提及:从2010年开始,成都常住人口和实际服务人口的年均增长分别约35万和55万。照此测算,很有可能在2040-2050年间,成都人口将达3000万左右,与现在北京上海大致相当。很明显,传统意义上龙门和龙泉两山之间的成都,将无法承载,“大城市病”将更加显现。预,则立。翻越龙泉山背后的人口数学题,是一道城市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考题。顶着争议,以“千年立城”的勇气,当时的成都选择 “跳出去”重新布局城市格局。与“东进”战略巧合的是,在论证雄安新区选址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回头看去,几天前的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联组会上分析了一组数据,有关“东进”战略实施以来,“东进”区域对成都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以及环境容量方面的贡献,“具体数值还要进一步测算,但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因应未来一次关于建城的形态创新和逻辑回归为城市“谋远”,是为了因应未来。而当下,未来已来。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战略中上升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同定位,相较于外界的种种热议和解读,作为极核之一的成都对未来有着更加理性而深度的考量。如何唱好“双城记”?也是在成都市两会上,四句话被代表委员反复提及:建设示范区,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新路子;走好“东进”路,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共建科学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做强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通俗、好记、便于理解。四句话的提出,背后是对六个方面战略机遇的深刻分析——提升发展新势能、塑造城市新形态、拓展承载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创新新动能、加快形成开放新态势战略机遇。面对未来发展,保持战略路径上的科学高效,对城市的主政者而言,尤为重要。“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城市的核心是人。两段话,都描述着城市的最高境界——生活城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定位中,也直指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北纬30°神奇纬线和“胡焕庸线”穿过的成都,拥有特大中心城市里最大海拔落差、独特动植物多样性的生态资源,城域范围内雪山、森林、湖泊、草甸、平原错落有致。“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成都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将新时代中国特色和浓郁地方特质相结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别于已有的国内城市发展之路,又有别于先发国家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创造的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将为市民带来美好生活体验,为更多的世界公民创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新的生活意境、生活场景。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王麒,带来了《关于推广公园城市建设标准的建议》,“成都公园城市的特质,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用脚投票’来到这里。”在王麒看来,可探索建立“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标准,以此将公园城市这一城市发展新范式广泛推广。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举行授牌仪式。位于成渝发展主轴线,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管理面积覆盖920平方公里的新区,历时三年终落子。与授牌同频的,是《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紧锣密鼓的,总投资2385.03亿元的51个项目集中开工。东部新区直面的将是未来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活高质量要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追求城市集聚效应、经济总量的增长,到回归初心、为人们未来美好生活空间建构,建城逻辑回归那就意味着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回归,破除点状圈层扩散的发展模式,形成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平衡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李晓江认为,东部新区将是成都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转移:成都将从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向组团式的都市圈发展格局转变。在全国两会上,成渝两地代表委员们对“东西对进”的未来崛起,关注尤甚。东部新区之于成都东进、重庆西扩的双城经济圈意味着什么?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看来,这样的战略设计赢来了历史的新机遇;代表着成都“有为敢有位”,为唱好“双城记”思行并进,更让新区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的名片。后发超越一场从增长极到动力源的跨越无可辩驳,世界城市等级体系的划分,很大程度上由城市产业经济在全球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来决定。世界先进城市、沿海先发城市和中西部内陆城市,成都在三大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定位,处于第三层级。继续延续几十年来形成的承接产能转移模式,成都将永远处于“链条”低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后发超越的目标指向明确——就是为了牢牢掌握中国新经济发展话语权,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三年发展,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独角兽企业从0到6,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2019年新经济增长48%,为成都连续12个季度保持8%的增长提供了基础,更为城市经济转型,重构强大内在动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以新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发展动力转换,将是城市从增长极到动力源的形成过程。“科技创新策源地”这个词近来被频繁提及。中央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建“圈”,共建西部科学城一子活棋,成为川渝转型发展的创新动力源。打开成渝创新地图:121所高校、178万在校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众创空间密布于此。川渝两地科技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分别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携手签约。数据一旦聚集裂变,这里将成为支撑创新策源潜力和转化市场空间的巨大能量场。“成渝两地共建西部科学城,将从根本上增强区域研发能力,也是提升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就共建科学城的命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对“共建”之举,充满期待。一座城市在做强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开放性产业体系下,有着诸多选项。“双城记”里的成都,拥有着一个特有的选项——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对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中心城市是世界十大城市群当中唯一人口和经济双增长的城市群。“双城记”里,两地将探讨共建多式联运集疏系统,共享中新、中日开放合作项目外溢红利,构建形成以成渝为核心节点、西部为战略腹地的国际大通道和全球供应链体系,深刻改变成渝之间依托灌区廊道拓展和水道沿江推进的背向独立发展格局。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展开热烈讨论——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产业体系区域布局引导,支持成都、重庆共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带动成渝主轴线区域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建设产业功能区——2017年7月,成都基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出的决策。三年来,功能区引进重大项目411个、总投资6785.11亿元,均占全市总量的九成以上;集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20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40名、顶尖团队14个……今年3月,为增强各功能区的耦合效应,全市产业生态圈数量由17个调整为14个。下一步,还将产业社区打造成产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从“产城人”到“人产城”,成都产业功能区发展导向愈发鲜明。下好“先手棋”。5月19日,连续三场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打造同城化发展支撑点,推动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在成资交界地带、成德交界地带、成眉交界地带的多个城市片区和城市带,多项具体的实施方案逐一公布。一个以成都为极核的都市圈正在成势见效,到2035年成都都市圈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都市圈。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今年是尤为关键的一年。不久前召开的成都市两会上,三个发力方向被确定——加快建设对外通道、不断壮大平台载体、切实加强开放合作。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的基本建成,明年7月投入使用,成都将迎来“双机场”时代。今年3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万列。一季度开行数量较去年同期上升92.7%,占到全国总量的40%,综合竞争力排名榜首。“双机场”格局,联通全球的中欧班列,将构筑起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前沿门户的新优势。因时而谋,应势而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承上启下,关键之年的成都再次身处时代风口。为一座城市而谋,为一座城市的人们而谋。谋城之势、营城之路的探索还将在关键之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