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s6FJn9guv china.huanqiu.comarticle-6.8%该如何看待?听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对这七个问题的权威解读/e3pmh1nnq/e3pmh1obd【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倪浩】17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滑6.8%,是1992年中国采用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NA)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个数据是否能为中国经济所承受?中国是否还应该为今年GDP增长设定目标?《环球时报》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内容环球时报:6.8%的降幅是否符合您之前的预期?这个数据能否被承受?姚景源:从一季度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我们已经感受到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冲击了,这种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疫情传播之快,传播之广,特别是防控之难,都出乎意料。工业生产在2月份基本处于不同程度的停产状态,人流和物流受阻;投资、消费、出口也都是负增长,一季度经济下滑已在预期之中。-6.8%,这个数据是1992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场疫情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场突如其来、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事件考验之下,中国关于14亿人口的民生基本得到了保障,社会在有序运行。而且一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一季度仍在增长,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二位。虽然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下滑了6.8%,但是中国一季度的经济总量仍然有20万亿的规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事不是经济增速,GDP高一点、低一点都不是大问题。环球时报:3月份主要的经济数据出现了明显回升,如何预计中国经济在二季度的表现?姚景源:是的,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一季度三个月份的数据,要把3月份的数据跟前两个月进行动态分析和比较,来研判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并及时推动社会复工复产。到3月底,90%的企业已经实现不同程度的复工复产,经济开始迅速恢复。3月份,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进出口的指标与前两个月相比都出现了大幅的回升,降幅在明显收窄。通过动态比较,可以预测二季度中国经济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环球时报:国内外疫情并不同步,您觉得未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更多的来自于国内还是国外?姚景源:国外。国外疫情控制不住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外部订单萎缩甚至取消和不履行,会为中国的外贸制造业带来非常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的就业问题。现在逆全球化问题很严峻,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外部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环球时报:所有的主要经济指标中,您最关注的是哪个数据?姚景源:就业。二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达到了有数据以来最高点,我们应该把就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是重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大学毕业生今年迎来历史高位,全国达到874万,但企业的招工意愿在变弱。所以我们应该研究怎么让企业不裁员不减员,研究怎么让企业增加用工人数。环球时报:很多声音认为2020年中国不应该再设置GDP目标了,您怎么看?姚景源:我倒是主张应该设定一个目标,对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定量的考核。根据这个目标,各方面做出规划、编制和部署。但是GDP目标设置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内在潜力,根据方方面面的客观情况来确定。中国过去以GDP为国民经济指标的核心,我觉得以后应该转到以民生指标为中心,应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环球时报:疫情以来,各国都制定了比较激进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姚景源:整个疫情期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广义货币增速在一季度达到了10.1%,应该说货币政策是给力的。各级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是合理的。当然我觉得政策应该更好的向中小企业倾斜,向民营经济倾斜。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目前,中国在经济政策上有相当的空间,中国经济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货币政策上,比如说降准,甚至是降息;财政政策上,可以把赤字率提得更高一些。环球时报:总体上,您觉得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姚景源:尽管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形势,但中国仍是世界上产业链最健全的国家,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中国经济在今年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单,是没有问题的。 158710411518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林芝环球网158710411518110[]{"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倪浩】17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滑6.8%,是1992年中国采用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NA)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个数据是否能为中国经济所承受?中国是否还应该为今年GDP增长设定目标?《环球时报》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内容环球时报:6.8%的降幅是否符合您之前的预期?这个数据能否被承受?姚景源:从一季度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我们已经感受到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冲击了,这种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疫情传播之快,传播之广,特别是防控之难,都出乎意料。工业生产在2月份基本处于不同程度的停产状态,人流和物流受阻;投资、消费、出口也都是负增长,一季度经济下滑已在预期之中。-6.8%,这个数据是1992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场疫情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场突如其来、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事件考验之下,中国关于14亿人口的民生基本得到了保障,社会在有序运行。而且一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一季度仍在增长,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二位。虽然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下滑了6.8%,但是中国一季度的经济总量仍然有20万亿的规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事不是经济增速,GDP高一点、低一点都不是大问题。环球时报:3月份主要的经济数据出现了明显回升,如何预计中国经济在二季度的表现?姚景源:是的,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一季度三个月份的数据,要把3月份的数据跟前两个月进行动态分析和比较,来研判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并及时推动社会复工复产。到3月底,90%的企业已经实现不同程度的复工复产,经济开始迅速恢复。3月份,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进出口的指标与前两个月相比都出现了大幅的回升,降幅在明显收窄。通过动态比较,可以预测二季度中国经济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环球时报:国内外疫情并不同步,您觉得未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更多的来自于国内还是国外?姚景源:国外。国外疫情控制不住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外部订单萎缩甚至取消和不履行,会为中国的外贸制造业带来非常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的就业问题。现在逆全球化问题很严峻,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外部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环球时报:所有的主要经济指标中,您最关注的是哪个数据?姚景源:就业。二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达到了有数据以来最高点,我们应该把就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是重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大学毕业生今年迎来历史高位,全国达到874万,但企业的招工意愿在变弱。所以我们应该研究怎么让企业不裁员不减员,研究怎么让企业增加用工人数。环球时报:很多声音认为2020年中国不应该再设置GDP目标了,您怎么看?姚景源:我倒是主张应该设定一个目标,对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定量的考核。根据这个目标,各方面做出规划、编制和部署。但是GDP目标设置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内在潜力,根据方方面面的客观情况来确定。中国过去以GDP为国民经济指标的核心,我觉得以后应该转到以民生指标为中心,应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环球时报:疫情以来,各国都制定了比较激进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姚景源:整个疫情期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广义货币增速在一季度达到了10.1%,应该说货币政策是给力的。各级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是合理的。当然我觉得政策应该更好的向中小企业倾斜,向民营经济倾斜。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目前,中国在经济政策上有相当的空间,中国经济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货币政策上,比如说降准,甚至是降息;财政政策上,可以把赤字率提得更高一些。环球时报:总体上,您觉得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姚景源:尽管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形势,但中国仍是世界上产业链最健全的国家,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应当说,中国经济在今年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单,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