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b4Ye china.huanqiu.comarticle创新激荡中关村(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e3pmh1nnq/e3pmh1obd北京北四环西路67号,“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红色大字镶嵌在一栋高楼上。就在这里,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液态金属……一批拥有前沿技术的创新企业正拔节生长,成为中关村这棵创新大树上的茁壮新枝。它们的周边,新的产业生态在萌动、发芽。40年前,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发中关村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力。此后,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产业体系从大到精,一次次迭代升级进程中,创新之潮奔腾激荡,从未止歇。中关村也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成为创新发展、以科技引领未来的精神象征。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改革激发源源活力中关村,因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过去被称为“科学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动力,使这里人才优势集中释放,创新创业汇成大潮大势。 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始于一位科学家“零的突破”。1980年10月23日,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间小小的平房仓库里,陈春先创办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诞生,成为我国内地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当年,赋予这位44岁核物理专家破冰勇气的,是一个大大的梦想:“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一批科技人员冲破体制机制束缚,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来,“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闪亮足迹。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激流汇聚,奔腾成潮,高科技企业在中关村雨后春笋般涌现。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0年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一张名片。搜狐、百度、新浪、龙芯等一批科技公司不断做强,小米、滴滴、寒武纪等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201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5.3万亿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让每个梦想都发光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8年投入近亿元,为的是研究一根“针”。“这根直径仅有2.6毫米的消融针,既能加热到80℃,又能迅速达到零下196℃,不但能无痛微创治疗肿瘤,价格还大幅低于国际同类产品。”海杰亚创始人黄乾富介绍说。2017年,作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创新医疗器械,海杰亚的复合式低温冷冻消融手术治疗系统,获国家食药监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今年7月13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了首例临床应用。中关村创业大街,一条200多米的街道承载了无数“创客”的梦想。没场地,这里有开放、低价的创业咖啡馆;不懂行,这里有创业模式“路演”;无经验,这里有各种类别的创业孵化器;缺资金,这里有瞄着项目的投资人……中关村创业大街是中关村示范区创业创新活跃的一个缩影。2018年1至5月,中关村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89家。优化行政审批,集成政策支持,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松绑输氧”的创新举措,给了创新的种子适宜的土壤,让一代代中关村企业从小到大,积淀成这里特有的创新创业生态。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经过40年的创新发展,中关村逐渐形成了以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百折不挠、宽容失败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创业文化。从当年柳传志的联想团队,到今天胡伟武的龙芯团队、李彦宏的百度团队、雷军的小米团队、王中林的纳米能源团队、王晓东的生物医药团队、印奇的人工智能团队……在中关村,一代代怀抱产业报国梦想的人才施展抱负,创造奇迹。数据显示,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其中上市公司32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18家。“让每一个梦想都发光”,中关村,不仅仅是成功者的中关村,就是那些在市场大潮中开路前行、奋力拼搏、黯然退场的企业,也留下了不灭的精神,镌刻在了中关村的前行路标上,激励来者生生不息。产业结构从大到精:创新成为第一动力40年间,中关村长大了。它的核心区立足海淀,创新机制覆盖了整个北京,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格局,成为首都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肩负着示范使命,中关村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把创新的种子撒向了四面八方,研发在北京,制造在全国;雄安新区、滨海新区、保定……中关村在京外建立了20余个合作科技园或成果转化基地,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的分支机构超过1.2万家。今天,中关村作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正在立足世界科技前沿、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人头攒动的“电子大卖场”不见了,已转型为创新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的路演场;一栋楼能装下多个创新企业,只因这里集聚的是“研发的大脑”。根据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中关村,未来将重点发展10个高精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政策持续发力,打通毛细血管微循环的服务举措也不断推出。常规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曾是制约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打通产业“堵点”,北京市联合国家有关部门,为园区企业设立了专业通关平台。这一“专人专事、即检即过”的改革,让企业叫好,为外地借鉴。产学研结合,曾极大地释放了中关村的创新能力,今天,“松绑输氧”继续细化,高校正在搭建新的平台,让产业资本、科技金融与创新项目直接对接。翟立新表示,未来中关村将在中央和北京市的共同支持下,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补齐短板,为中关村的发展注入新动力。40年岁月峥嵘,风险与成功相伴,坎坷与荣光相随,有一种力量贯穿中关村发展始终,那就是接力攀登、永不言弃、勇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创新,正是中关村之魂!1533446040000责编:刘艳君人民日报153344604000011[]{"email":"liuyanjun@huanqiu.com","name":"刘艳君"}
北京北四环西路67号,“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红色大字镶嵌在一栋高楼上。就在这里,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液态金属……一批拥有前沿技术的创新企业正拔节生长,成为中关村这棵创新大树上的茁壮新枝。它们的周边,新的产业生态在萌动、发芽。40年前,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发中关村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力。此后,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产业体系从大到精,一次次迭代升级进程中,创新之潮奔腾激荡,从未止歇。中关村也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成为创新发展、以科技引领未来的精神象征。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改革激发源源活力中关村,因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过去被称为“科学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动力,使这里人才优势集中释放,创新创业汇成大潮大势。 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始于一位科学家“零的突破”。1980年10月23日,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间小小的平房仓库里,陈春先创办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诞生,成为我国内地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当年,赋予这位44岁核物理专家破冰勇气的,是一个大大的梦想:“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一批科技人员冲破体制机制束缚,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来,“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闪亮足迹。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激流汇聚,奔腾成潮,高科技企业在中关村雨后春笋般涌现。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0年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一张名片。搜狐、百度、新浪、龙芯等一批科技公司不断做强,小米、滴滴、寒武纪等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201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5.3万亿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让每个梦想都发光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8年投入近亿元,为的是研究一根“针”。“这根直径仅有2.6毫米的消融针,既能加热到80℃,又能迅速达到零下196℃,不但能无痛微创治疗肿瘤,价格还大幅低于国际同类产品。”海杰亚创始人黄乾富介绍说。2017年,作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创新医疗器械,海杰亚的复合式低温冷冻消融手术治疗系统,获国家食药监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今年7月13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了首例临床应用。中关村创业大街,一条200多米的街道承载了无数“创客”的梦想。没场地,这里有开放、低价的创业咖啡馆;不懂行,这里有创业模式“路演”;无经验,这里有各种类别的创业孵化器;缺资金,这里有瞄着项目的投资人……中关村创业大街是中关村示范区创业创新活跃的一个缩影。2018年1至5月,中关村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89家。优化行政审批,集成政策支持,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松绑输氧”的创新举措,给了创新的种子适宜的土壤,让一代代中关村企业从小到大,积淀成这里特有的创新创业生态。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经过40年的创新发展,中关村逐渐形成了以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百折不挠、宽容失败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创业文化。从当年柳传志的联想团队,到今天胡伟武的龙芯团队、李彦宏的百度团队、雷军的小米团队、王中林的纳米能源团队、王晓东的生物医药团队、印奇的人工智能团队……在中关村,一代代怀抱产业报国梦想的人才施展抱负,创造奇迹。数据显示,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其中上市公司32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18家。“让每一个梦想都发光”,中关村,不仅仅是成功者的中关村,就是那些在市场大潮中开路前行、奋力拼搏、黯然退场的企业,也留下了不灭的精神,镌刻在了中关村的前行路标上,激励来者生生不息。产业结构从大到精:创新成为第一动力40年间,中关村长大了。它的核心区立足海淀,创新机制覆盖了整个北京,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格局,成为首都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肩负着示范使命,中关村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把创新的种子撒向了四面八方,研发在北京,制造在全国;雄安新区、滨海新区、保定……中关村在京外建立了20余个合作科技园或成果转化基地,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的分支机构超过1.2万家。今天,中关村作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正在立足世界科技前沿、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人头攒动的“电子大卖场”不见了,已转型为创新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的路演场;一栋楼能装下多个创新企业,只因这里集聚的是“研发的大脑”。根据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中关村,未来将重点发展10个高精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政策持续发力,打通毛细血管微循环的服务举措也不断推出。常规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曾是制约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打通产业“堵点”,北京市联合国家有关部门,为园区企业设立了专业通关平台。这一“专人专事、即检即过”的改革,让企业叫好,为外地借鉴。产学研结合,曾极大地释放了中关村的创新能力,今天,“松绑输氧”继续细化,高校正在搭建新的平台,让产业资本、科技金融与创新项目直接对接。翟立新表示,未来中关村将在中央和北京市的共同支持下,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补齐短板,为中关村的发展注入新动力。40年岁月峥嵘,风险与成功相伴,坎坷与荣光相随,有一种力量贯穿中关村发展始终,那就是接力攀登、永不言弃、勇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创新,正是中关村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