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8Ivj作者:王沐源china.huanqiu.comarticle【爱上青岛⑾】谢博德: 在青岛 时间越久越热爱/e3pmh1nnq/e3pmh1obd在青岛:时间越久越热爱“1996年,我们‘中美纽带’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实习项目获得了美国教育部的资助,培养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能与中国各界人士打交道的美国人。那时候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已经显现,而美国的中文人才非常缺乏。经过半年的实地考察,我们决定把项目放在青岛,因为青岛的开放程度比较高,拥有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一大批名牌企业,而且青岛的政府部门和高校对语言文化交流合作项目非常支持……”说这番话的,是美国著名汉语教学专家、南佛罗里达大学中文副教授、中国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特约师资培训专家谢博德(Eric Shepherd)。在上世纪90年代,他便与青岛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培养了一个个“懂中国”的汉语人才。20多年里,他亲历了青岛的国际化发展,也深深感动于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热情、友好。谢博德第一次来到青岛是在1995年。那年夏天,他从美国来到烟台大学担任英语教师。在此之前,他在美国学习了两年中文。来华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谢博德受邀到一名学生家中过节,而这个学生的家正好在青岛崂山。“我的学生带我爬了崂山,游览了栈桥、湛山寺,还有当年最繁华的中山路……我的第一印象是,青岛是块‘宝地’。”谢博德回忆说,那时候从团岛到崂山要倒一天的车。青岛街头较少见到外国人,谢博德走在路上常常引起围观。当围观市民发现谢博德会说中文时,立即变得非常热情,帮他带路,甚至还有人邀请他到家里做客,“我感到青岛人真是善良、质朴、友好。”1996年,谢博德开始为“中美纽带”工作。这一语言文化交流项目由他的导师——著名汉学家、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主任、曾获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给外国人的最高奖“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的吴伟克(Galal Walker)创办。这个项目与中国高校、企业及单位合作,让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住宿,同时为美国学生提供到中国企业及单位实习的机会。“中美纽带”项目很快得到美国教育部的认可和资助。吴伟克和谢博德将目光投向了青岛。在青岛,美国大学生与中国海洋大学学生两两结成对子,一起上中文和英文的语言文化课。上中文课时,海大学生给美国学生做示范和指导,上英文课时则反过来。实习期间,美国学生更深地融入了中国社会。在海尔,张瑞敏曾给美国实习生讲课。而谢博德也受邀为海尔做培训,介绍美国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20多年来,谢博德一直致力于推进中美语言文化的交流。在他的学生中,先后有5位荣获“汉语桥”国际比赛一等奖,不少学生在中国成功创业,还有一些学生进入美国政府部门工作。多年来,谢博德为中国国家汉办开展汉语教学培训和孔子学院院长及教师培训,还曾在中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大使馆的支持下,为西印度群岛大学设计了该国的第一个大学汉语课程。2010年,他被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评为杰出汉语教师。“我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美国,一半时间在青岛,每过半年回到青岛都会发现很大变化——原来的路不见了,变成了高架桥;地铁开通了,从栈桥到崂山只用几十分钟;青岛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在谢博德眼中,青岛和世界上其他国际化都市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别。在青岛生活得越久,谢博德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越难以割舍。“让我爱上青岛的最根本原因是青岛人。”他说,“从上世纪90年代,我就交了不少青岛朋友,20多年了,我们还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骨子里非常仗义,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除了朋友还有师父。2004年,谢博德向时任青岛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快书名家仵延国学艺,行中国传统拜师礼,成为第四代高派山东快书传人。“师父用‘老规矩’传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语言文化教学方法和传承方式,我后来写了一篇论文,专门研究这种传艺的方法。”他还告诉记者,“师父师娘把我当成家庭成员,不收一分钱学费,每次都留我在家吃饭,我生病了他们还给我买药,这种传统的师徒情义让我很受触动。”在2018年临近的时候,谢博德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青岛女婿。他与这座城市的缘分更加深了一层。(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1527144600000责编:崔舒飞青岛日报152714460000011["9CaKrnK8ItV","9CaKrnK8Irg","9CaKrnK8IqJ","9CaKrnK8Imi","9CaKrnK8HQy"]//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524/20180524025110245.png{"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在青岛:时间越久越热爱“1996年,我们‘中美纽带’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实习项目获得了美国教育部的资助,培养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能与中国各界人士打交道的美国人。那时候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已经显现,而美国的中文人才非常缺乏。经过半年的实地考察,我们决定把项目放在青岛,因为青岛的开放程度比较高,拥有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一大批名牌企业,而且青岛的政府部门和高校对语言文化交流合作项目非常支持……”说这番话的,是美国著名汉语教学专家、南佛罗里达大学中文副教授、中国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特约师资培训专家谢博德(Eric Shepherd)。在上世纪90年代,他便与青岛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培养了一个个“懂中国”的汉语人才。20多年里,他亲历了青岛的国际化发展,也深深感动于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热情、友好。谢博德第一次来到青岛是在1995年。那年夏天,他从美国来到烟台大学担任英语教师。在此之前,他在美国学习了两年中文。来华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谢博德受邀到一名学生家中过节,而这个学生的家正好在青岛崂山。“我的学生带我爬了崂山,游览了栈桥、湛山寺,还有当年最繁华的中山路……我的第一印象是,青岛是块‘宝地’。”谢博德回忆说,那时候从团岛到崂山要倒一天的车。青岛街头较少见到外国人,谢博德走在路上常常引起围观。当围观市民发现谢博德会说中文时,立即变得非常热情,帮他带路,甚至还有人邀请他到家里做客,“我感到青岛人真是善良、质朴、友好。”1996年,谢博德开始为“中美纽带”工作。这一语言文化交流项目由他的导师——著名汉学家、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主任、曾获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给外国人的最高奖“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的吴伟克(Galal Walker)创办。这个项目与中国高校、企业及单位合作,让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住宿,同时为美国学生提供到中国企业及单位实习的机会。“中美纽带”项目很快得到美国教育部的认可和资助。吴伟克和谢博德将目光投向了青岛。在青岛,美国大学生与中国海洋大学学生两两结成对子,一起上中文和英文的语言文化课。上中文课时,海大学生给美国学生做示范和指导,上英文课时则反过来。实习期间,美国学生更深地融入了中国社会。在海尔,张瑞敏曾给美国实习生讲课。而谢博德也受邀为海尔做培训,介绍美国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20多年来,谢博德一直致力于推进中美语言文化的交流。在他的学生中,先后有5位荣获“汉语桥”国际比赛一等奖,不少学生在中国成功创业,还有一些学生进入美国政府部门工作。多年来,谢博德为中国国家汉办开展汉语教学培训和孔子学院院长及教师培训,还曾在中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大使馆的支持下,为西印度群岛大学设计了该国的第一个大学汉语课程。2010年,他被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评为杰出汉语教师。“我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美国,一半时间在青岛,每过半年回到青岛都会发现很大变化——原来的路不见了,变成了高架桥;地铁开通了,从栈桥到崂山只用几十分钟;青岛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在谢博德眼中,青岛和世界上其他国际化都市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别。在青岛生活得越久,谢博德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越难以割舍。“让我爱上青岛的最根本原因是青岛人。”他说,“从上世纪90年代,我就交了不少青岛朋友,20多年了,我们还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骨子里非常仗义,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除了朋友还有师父。2004年,谢博德向时任青岛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快书名家仵延国学艺,行中国传统拜师礼,成为第四代高派山东快书传人。“师父用‘老规矩’传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语言文化教学方法和传承方式,我后来写了一篇论文,专门研究这种传艺的方法。”他还告诉记者,“师父师娘把我当成家庭成员,不收一分钱学费,每次都留我在家吃饭,我生病了他们还给我买药,这种传统的师徒情义让我很受触动。”在2018年临近的时候,谢博德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青岛女婿。他与这座城市的缘分更加深了一层。(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