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Jjd china.huanqiu.comarticle【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篇】“三线”力量铸就贵州国防工业丰碑/e3pmh1nnq/e3pmh1obd阅读提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赴贵州,播下了国防工业文明的种子。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际,回顾老三线艰苦开拓的创业史,展望军工企业锐意进取的新风采,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发动机装配现场。(贵州省委国防工委供图)6月25日晚,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贵州军工再立新功,梅岭电源、航天电器、新云、永光、云科、群英等一批企业参与火箭重要零部件的研制生产。 无论是最新发射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贵州都作为定点产品配套基地,先后为“神舟”飞天、舱外“行走”、太空之“吻”、“嫦娥”奔月等中国航天大事,支持了数百套部件配套,提供了数万种新型电子元器件、电源、电机、继电器和液压泵、齿轮等产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十万建设大军奔赴贵州高原,开启了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他们在贵州土地上播撒下国防工业文明的种子,成为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涅槃洗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国防工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贵州国防工业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实施三线调迁改造和改革调整脱困,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三线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经历了凤凰涅槃的洗礼,贵州国防工业实现了第二次创业,建成以航空、航天、电子、民爆工业为主体,涵盖核、兵器、军需军械保障、航空修理及民口军品配套企业的军民结合型科研生产体系。这一时期,贵州国防工业坚持以军为本,产生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依托技术优势,黎阳公司瞄准先进动力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强化重要航空零部件研制生产,最终形成国际一流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一体制造基地。贵阳打造成为多门类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城市,正在以创新引领发展,奋力建设成为创新型中心城市;六盘水建成以能源原材料开发为主,带动多产业发展,具有稳固农业基础、良好生态环境和煤都钢城特色的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安顺、遵义逐步形成以航空工业、航天工业、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城市;……更值得书写的是,由于一大批科研单位和国防工业企业的内迁,带来了数万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先进设备。贵州科技队伍发展为中央各部属研究院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科研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组成的“五路大军”,成为开创贵州经济建设新局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三线建设造就了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改善了贵州工业的结构和布局,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贵州省社科院贵州三线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麻勇斌表示,三线建设构建的产业布局在贵州不断延续,比如贵州航空工业、贵州盘江、贵州航天工业等企业更是成为贵州经济基础的重要支撑。百舸争流跨进新世纪,贵州国防工业再次依靠三线建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在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战略调整中力争上游,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在三线时期的老建筑全部拆迁完毕,人们全都搬进了新厂房和新办公楼。企业环境变好了,但梅岭的精气神没变,一直稳稳地占据着国家90%的武器装备电源市场,技术始终领先,难逢对手。站在国际大舞台上,实施了一系列转机建制的创新发展大动作,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种高科技创新产品跃上了新的高地。贵州国防工业系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先后研制生产十几大类一百多种武器装备列装部队,参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大运、四代机等国家重大专项的配套研制,自主创新研制生产高级教练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等重大武器装备,高质量完成阅兵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保障任务,为贵州的工业经济发展和国家国防事业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贵州国防工业,不仅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实现了当年部署三线建设的初衷。张林德至今还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期的《中国航天报》一拿到,都会戴上老花镜,认真地翻阅。张林德欣慰的是,儿子张治明、孙女张婧从学校毕业后,都回到贵州成了航天军工人。20岁出头的张婧,在梅岭公司研究院做设计工作,进企业不到两年。对于以前祖辈父辈那些催人奋进的历史,张婧认为这是家庭的骄傲:“爷爷和爸爸经常对我们一家都是三线人而感到自豪,值得我再用一辈子去学习和守护。”如今,贵州国防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军工地位大幅提升。2015年,贵州军民融合工业总产值高达近400亿元。回顾过去,荣耀辉煌;展望未来,信心倍增。在新的征程上,贵州国防工业战线上的十几万干部职工时刻牢记国家利益至上的神圣使命,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把中国梦的贵州军工篇章写得更加精彩,为国家战略安全和富民兴黔事业做出更多更大贡献。1469540940000责编:陈超当代贵州146954094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0726/20160726095002681.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阅读提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赴贵州,播下了国防工业文明的种子。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际,回顾老三线艰苦开拓的创业史,展望军工企业锐意进取的新风采,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发动机装配现场。(贵州省委国防工委供图)6月25日晚,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贵州军工再立新功,梅岭电源、航天电器、新云、永光、云科、群英等一批企业参与火箭重要零部件的研制生产。 无论是最新发射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贵州都作为定点产品配套基地,先后为“神舟”飞天、舱外“行走”、太空之“吻”、“嫦娥”奔月等中国航天大事,支持了数百套部件配套,提供了数万种新型电子元器件、电源、电机、继电器和液压泵、齿轮等产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十万建设大军奔赴贵州高原,开启了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他们在贵州土地上播撒下国防工业文明的种子,成为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涅槃洗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国防工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贵州国防工业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实施三线调迁改造和改革调整脱困,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三线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经历了凤凰涅槃的洗礼,贵州国防工业实现了第二次创业,建成以航空、航天、电子、民爆工业为主体,涵盖核、兵器、军需军械保障、航空修理及民口军品配套企业的军民结合型科研生产体系。这一时期,贵州国防工业坚持以军为本,产生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依托技术优势,黎阳公司瞄准先进动力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强化重要航空零部件研制生产,最终形成国际一流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一体制造基地。贵阳打造成为多门类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城市,正在以创新引领发展,奋力建设成为创新型中心城市;六盘水建成以能源原材料开发为主,带动多产业发展,具有稳固农业基础、良好生态环境和煤都钢城特色的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安顺、遵义逐步形成以航空工业、航天工业、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城市;……更值得书写的是,由于一大批科研单位和国防工业企业的内迁,带来了数万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先进设备。贵州科技队伍发展为中央各部属研究院所、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科研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组成的“五路大军”,成为开创贵州经济建设新局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三线建设造就了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改善了贵州工业的结构和布局,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贵州省社科院贵州三线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麻勇斌表示,三线建设构建的产业布局在贵州不断延续,比如贵州航空工业、贵州盘江、贵州航天工业等企业更是成为贵州经济基础的重要支撑。百舸争流跨进新世纪,贵州国防工业再次依靠三线建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在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战略调整中力争上游,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在三线时期的老建筑全部拆迁完毕,人们全都搬进了新厂房和新办公楼。企业环境变好了,但梅岭的精气神没变,一直稳稳地占据着国家90%的武器装备电源市场,技术始终领先,难逢对手。站在国际大舞台上,实施了一系列转机建制的创新发展大动作,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种高科技创新产品跃上了新的高地。贵州国防工业系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先后研制生产十几大类一百多种武器装备列装部队,参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大运、四代机等国家重大专项的配套研制,自主创新研制生产高级教练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等重大武器装备,高质量完成阅兵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保障任务,为贵州的工业经济发展和国家国防事业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贵州国防工业,不仅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实现了当年部署三线建设的初衷。张林德至今还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期的《中国航天报》一拿到,都会戴上老花镜,认真地翻阅。张林德欣慰的是,儿子张治明、孙女张婧从学校毕业后,都回到贵州成了航天军工人。20岁出头的张婧,在梅岭公司研究院做设计工作,进企业不到两年。对于以前祖辈父辈那些催人奋进的历史,张婧认为这是家庭的骄傲:“爷爷和爸爸经常对我们一家都是三线人而感到自豪,值得我再用一辈子去学习和守护。”如今,贵州国防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军工地位大幅提升。2015年,贵州军民融合工业总产值高达近400亿元。回顾过去,荣耀辉煌;展望未来,信心倍增。在新的征程上,贵州国防工业战线上的十几万干部职工时刻牢记国家利益至上的神圣使命,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把中国梦的贵州军工篇章写得更加精彩,为国家战略安全和富民兴黔事业做出更多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