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VoIt china.huanqiu.comarticle【治国理政新实践·广东篇】“新深圳速度”背后的全球创新圈/e3pmh1nnq/e3pmh1obd编者按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经济特区,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率先探索破解“动力转换”难题,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上演着一天创造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南方日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深入深圳创新发展第一线实地调研,从华为、比亚迪到大疆创新、光启研究院,从政府部门到创投机构,从创新园区到众创空间,全面聚焦创新深圳背后的新动力、新路径和新模式。 今日起,南方日报推出“深圳创新驱动第一现场”系列报道,透视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密码。北冰洋上的挪威属地斯瓦尔巴特群岛(Svalbard)白雪皑皑。穿越严寒与风雪,深圳华为开通的全球最北的LTE站点,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移动通信服务。南方日报记者从深圳出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在全球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会负责人迈克尔·托赫博士的带领下,走进世界末日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这里储存着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份植物种子的“备份”。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是该种子库的第一个战略合作机构。此时,比亚迪生产的电动大巴正行驶在穿越北极圈7个国家的道路上,华为研究院正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研发5G通信技术,大疆公司在美国加州组建了专攻自动驾驶的顶尖研发团队。2015年,深圳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平均每天创造46件发明专利,这被人们称为“新深圳速度”。从“三天一层楼”到“一天46件发明专利”,“新深圳速度”的背后是深圳企业全球创新圈的悄然成型。创新布局 北极圈上的深圳元素“世界末日种子库”一年只开启两三次,通过5道冰封的大门和一条百米多长的隧道,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种子的存储架映入眼帘。从2008年至今,这里已存储了来自71个国家、84个机构的种子样本,将“保障全球食物的终极未来”。作为第一个与“世界末日种子库”合作的中国公司,华大基因将利用其强大的基因测序能力,参与共建全球农作物数字库的工作,并在基因信息数据、生物样本采集、存储管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上合作。同样是在北极圈附近的全球最北超百万人口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即将投入当地公交运营测试。北极圈共穿越8个国家,比亚迪的电动车已行驶在除冰岛外的7个国家。“除了南极洲,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遍布全球六大洲。不过如果企鹅也需要,比亚迪会马上进军南极。”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自豪地说。北极圈上的深圳元素背后,是深圳企业的全球创新布局。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1小时车程内密集分布着众多科技创新企业。5月6日,深圳光启集团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这里成立,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以色列设立非财务投资目的的科技基金及孵化器。光启集团董事会主席刘若鹏说,以色列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是创新资源的“超级市场”,在未来科技领域有无比巨大的能力和潜力。以色列深蓝环球公司(Indigo Global)合伙人多里安·巴拉克则表示,深圳与特拉维夫这两个创新城市之间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深圳企业对外投资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研发机构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热点。2014年,深圳投资额200万美元以上的研发企业新增54家。截至2015年底,深圳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达数千家之多,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企业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中心。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促进局,投资服务负责人Svetlana Huber告诉记者,电子通讯产业是中资企业在该州投资的第三大产业。“华为研发中心正在慕尼黑测试5G通信技术,”5G测试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源和高科技人才,华为和这里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以增强技术力量和优化数据环境。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45个培训中心、36个共享中心。正是全球研发布局,让华为聚集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进行协同创新。依靠全球创新,华为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第三大手机厂商。创新引领 用技术赢得世界尊重在位于深圳总部的7楼展厅,华大基因把在世界各顶尖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集结在一面巨大的“论文墙”上。华大基因迄今发表论文1355篇,其中213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新英格兰医学》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在《自然》杂志增刊发布的“2015自然指数-科研合作”报告中,华大基因在科研合作方面位居全球产业机构首位,超越IBM、罗氏、三星等世界著名公司。“中国的科学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扮演追赶者的角色。但华大基因在基因研究中处于第一梯队,时不时还能领跑。”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华大基因早年的发展是完全的科学驱动,每年发表大量论文,近几年开始提出如何满足市场需求,面向大众市场,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等方面的产品研发。在2015年中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名榜单中,华为、华星光电、腾讯、比亚迪、中兴5家深圳企业入选。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深圳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2015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3308件,平均每天36件。在位于坪山新区的腾势电动车工厂,机器轰鸣。拥有130年先进经验的德国戴姆勒集团与只进入汽车工业13年的深圳企业比亚迪,在这里联手打造中国最好的电动汽车。“为了电动车技术,奔驰的造车经验向比亚迪开放。”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张卓说。王传福透露,在腾势电动车的合作上,比亚迪拿自己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换来德国上百年制造汽车的经验和技术。“只有真正创新的产品才能走出去。”王传福说,代工时代的比亚迪只能跟着国际厂商出去,而现在“走出去”的是创新产品,“比亚迪是以技术赢得了奔驰的尊重。”创新外溢 改变世界工厂“基因”在毗邻深圳的东莞松山湖,随着订单不断增多,广东大族粤铭的激光设备生产进入一年中的旺季。作为深圳大族激光旗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大族粤铭也计划着未来要到欧洲建研发中心。总经理卓劲松说,珠三角制造业的未来,要从以前的被动承接欧美生产到未来全面合作。卓劲松深刻感受到深圳企业创新外溢带来的变化,“华为等大企业正在引导上下游企业提升档次,优秀的企业抱团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这是东莞经济生态圈最大的变化。”根据东莞市经信局的统计:2015年,东莞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989宗,实际投资金额551.97亿元,同比增长40.98%。其中,来自深圳投资的项目协议投资金额为425.28亿元,占比达34%。黄晓河是广东东博自动化设备公司总经理,该公司主要从事电池制造智能设备的系统集成方案业务。2014年,在深圳打拼近20年的黄晓河把企业总部从深圳搬迁至东莞松山湖,成为东莞快速崛起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拼图。黄晓河说,他现在几乎每周都要奔走于深莞之间。深圳的产业、技术、人才向东莞、惠州等城市扩散,带动了整个珠三角创新生态圈的变化,进而改变着这个“世界工厂”的“基因”——珠三角正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与上世纪90年代深圳部分产业向外转移、辐射拉动周边及更远城市的产业发展相似。如今,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也日益成为深圳创新驱动的外溢承接地。曲建认为,深圳创新能力向外扩散推广,也是形成创新互利共赢模式的重要契机。诞生于蛇口、致力于LED电子蜡烛及相关产品研发的深圳市里阳电子有限公司拥有数百项专利,是该行业的世界领先企业。“面对美国的订单,我们只负责研发设计,然后交给东莞的制造商完成生产”,里阳电子董事长李晓锋说,“在这样的模式下,东莞的制造商也成为该领域工艺和技术的引领者。”统计数据证明了这一趋势:2015年,东莞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3家,总数达到986家,这一数字比2010年增长了193.45%,成为“世界工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圳企业的“全球版图”●2015年,华为手机热销70多个国家,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2015年,总部位于深圳的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50%来自国际市场。●比亚迪公司2015年全球销售新能源车超过6.1万台,以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1%的优势排名全球新能源车年度销量第一。●华大基因研究院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文章200多篇,全球学术影响力排87位,贡献了世界基因测序数据的50%,农业基因数据的70%。●深圳市大疆创新是全球飞行影像系统先驱,顶尖无人机飞控系统研发和生产商。率先开拓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产品占据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对话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创新产品才能打开发达国家市场南方日报:比亚迪在“全球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的“走出去”?王传福:比亚迪在“走出去”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比亚迪做出口,给诺基亚这样的厂商做代工,是被动的“走出去”,诺基亚在哪里设厂,我们就去哪。但这种跟随受厂商影响很大,诺基亚销售下降,我们也就下滑。而现在这个阶段,比亚迪是主动的“走出去”,并遇到百年不遇的新能源车发展的机遇。全球对电动车需求越来越高,中国更是在缺煤少油的背景下遇到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时期。能源和环境问题都在促进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去年比亚迪销售了超过6万台的新能源车,占据全球11%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售冠军。而对于如何“走出去”,我认为深圳企业不仅仅要提供低成本的产品解决方案,而且更应该提供创新产品。以前中国企业都是做大家都有的技术和产品,拼价格拼服务,利润很单薄,更没有定价权。但要真正“走出去”,企业一定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如此企业才能有定价权。只有创新产品,才能打开发达国家的市场。南方日报:企业“走出去”在策略上应该注意什么?王传福:首先一定要有创新产品。市场就是战场,企业没有在本土的操练和练就的好功夫就很难去国外打仗,所以企业要在国内有经验锻炼。比亚迪就是在深圳得到锻炼和成长,我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才让产品有创新,并且经过深圳市场的检验后才真正具备“走出去”的基础。另外,企业“走出去”还要保持本地化。一方面是市场要求本地制造,在英国、美国也都是这样,需要企业适应这种本地化。另一种是销售、售后服务的本地化。销售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文化经验和关系,企业不能省本地化销售部分的成本。深圳不缺企业家,也不缺资金和创新技术,先“走出去”的企业给大家多分享经验,争取更多深圳企业“走出去”。■记者手记从代工制造走向创新创造发挥中国制造优势,在上一波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用好人口红利,成为早期深圳企业“走出去”的不二法门。但任正非、王传福、徐航等靠贸易和代工起家的深圳企业家提前认识到,依靠贸易,拼价格拼服务的生产和成本优势都无法真正与跨国公司竞争,必须依靠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创新产品,才能获得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意识顺应了当下全球化的新趋势,成就了今天的“新深圳速度”,更保证了在中国经济“换挡”过程中,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拥有蓬勃动力。在美国硅谷,在以色列,以知识和人力资本为代表的“智力”资源已成为这两个创新中心的核心优势。苹果几乎“不(实际)生产任何东西”,谷歌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它的员工,而地处沙漠土地贫瘠资源紧缺的以色列称雄世界经济就是靠着犹太人的“最强大脑”。从生产贸易到服务贸易,从产品流动到信息流动,当下的全球化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在从贸易、生产的一体化向信息、知识的一体化转变。信息、知识及拥有它们的人才成为地区发展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全球贸易因为航海技术的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则正在改变人类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所奠定的全球化格局。“欧美技术-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全球生产贸易链条正伴随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着重组和价值链的重新分配。利用德国的工业资源,聘请美国的设计研发人才,到日本收购模具材料厂商,到以色列收购高科技公司,深圳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谋求从代工制造向创新创造的转变,占据在全球知识生产和创新分工中的更高地位。华为的芯片、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大疆创新的飞行控制、光启的超材料技术,正在掀起深圳下一代产业的创新浪潮。南方日报记者曲广宁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总指挥:王垂林 姚燕永 郎国华统筹:胡智勇 郭其龙 张建明 刘江涛 执行:郑佳欣 刘丽●南方日报记者 曲广宁 马芳 郑佳欣1462866780000责编:陈超南方日报146286678000011["9CaKrnJV3m4","9CaKrnJV2kW","9CaKrnJV1nD","9CaKrnJV1lK","9CaKrnJV1lF"]//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0510/20160510035344737.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编者按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经济特区,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率先探索破解“动力转换”难题,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上演着一天创造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南方日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深入深圳创新发展第一线实地调研,从华为、比亚迪到大疆创新、光启研究院,从政府部门到创投机构,从创新园区到众创空间,全面聚焦创新深圳背后的新动力、新路径和新模式。 今日起,南方日报推出“深圳创新驱动第一现场”系列报道,透视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密码。北冰洋上的挪威属地斯瓦尔巴特群岛(Svalbard)白雪皑皑。穿越严寒与风雪,深圳华为开通的全球最北的LTE站点,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移动通信服务。南方日报记者从深圳出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在全球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会负责人迈克尔·托赫博士的带领下,走进世界末日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这里储存着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份植物种子的“备份”。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是该种子库的第一个战略合作机构。此时,比亚迪生产的电动大巴正行驶在穿越北极圈7个国家的道路上,华为研究院正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研发5G通信技术,大疆公司在美国加州组建了专攻自动驾驶的顶尖研发团队。2015年,深圳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平均每天创造46件发明专利,这被人们称为“新深圳速度”。从“三天一层楼”到“一天46件发明专利”,“新深圳速度”的背后是深圳企业全球创新圈的悄然成型。创新布局 北极圈上的深圳元素“世界末日种子库”一年只开启两三次,通过5道冰封的大门和一条百米多长的隧道,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种子的存储架映入眼帘。从2008年至今,这里已存储了来自71个国家、84个机构的种子样本,将“保障全球食物的终极未来”。作为第一个与“世界末日种子库”合作的中国公司,华大基因将利用其强大的基因测序能力,参与共建全球农作物数字库的工作,并在基因信息数据、生物样本采集、存储管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上合作。同样是在北极圈附近的全球最北超百万人口城市——俄罗斯圣彼得堡,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即将投入当地公交运营测试。北极圈共穿越8个国家,比亚迪的电动车已行驶在除冰岛外的7个国家。“除了南极洲,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遍布全球六大洲。不过如果企鹅也需要,比亚迪会马上进军南极。”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自豪地说。北极圈上的深圳元素背后,是深圳企业的全球创新布局。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1小时车程内密集分布着众多科技创新企业。5月6日,深圳光启集团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这里成立,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以色列设立非财务投资目的的科技基金及孵化器。光启集团董事会主席刘若鹏说,以色列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是创新资源的“超级市场”,在未来科技领域有无比巨大的能力和潜力。以色列深蓝环球公司(Indigo Global)合伙人多里安·巴拉克则表示,深圳与特拉维夫这两个创新城市之间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深圳企业对外投资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研发机构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热点。2014年,深圳投资额200万美元以上的研发企业新增54家。截至2015年底,深圳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达数千家之多,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企业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中心。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促进局,投资服务负责人Svetlana Huber告诉记者,电子通讯产业是中资企业在该州投资的第三大产业。“华为研发中心正在慕尼黑测试5G通信技术,”5G测试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源和高科技人才,华为和这里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以增强技术力量和优化数据环境。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45个培训中心、36个共享中心。正是全球研发布局,让华为聚集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进行协同创新。依靠全球创新,华为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第三大手机厂商。创新引领 用技术赢得世界尊重在位于深圳总部的7楼展厅,华大基因把在世界各顶尖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集结在一面巨大的“论文墙”上。华大基因迄今发表论文1355篇,其中213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新英格兰医学》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在《自然》杂志增刊发布的“2015自然指数-科研合作”报告中,华大基因在科研合作方面位居全球产业机构首位,超越IBM、罗氏、三星等世界著名公司。“中国的科学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扮演追赶者的角色。但华大基因在基因研究中处于第一梯队,时不时还能领跑。”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华大基因早年的发展是完全的科学驱动,每年发表大量论文,近几年开始提出如何满足市场需求,面向大众市场,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等方面的产品研发。在2015年中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名榜单中,华为、华星光电、腾讯、比亚迪、中兴5家深圳企业入选。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深圳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2015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3308件,平均每天36件。在位于坪山新区的腾势电动车工厂,机器轰鸣。拥有130年先进经验的德国戴姆勒集团与只进入汽车工业13年的深圳企业比亚迪,在这里联手打造中国最好的电动汽车。“为了电动车技术,奔驰的造车经验向比亚迪开放。”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张卓说。王传福透露,在腾势电动车的合作上,比亚迪拿自己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换来德国上百年制造汽车的经验和技术。“只有真正创新的产品才能走出去。”王传福说,代工时代的比亚迪只能跟着国际厂商出去,而现在“走出去”的是创新产品,“比亚迪是以技术赢得了奔驰的尊重。”创新外溢 改变世界工厂“基因”在毗邻深圳的东莞松山湖,随着订单不断增多,广东大族粤铭的激光设备生产进入一年中的旺季。作为深圳大族激光旗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大族粤铭也计划着未来要到欧洲建研发中心。总经理卓劲松说,珠三角制造业的未来,要从以前的被动承接欧美生产到未来全面合作。卓劲松深刻感受到深圳企业创新外溢带来的变化,“华为等大企业正在引导上下游企业提升档次,优秀的企业抱团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这是东莞经济生态圈最大的变化。”根据东莞市经信局的统计:2015年,东莞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989宗,实际投资金额551.97亿元,同比增长40.98%。其中,来自深圳投资的项目协议投资金额为425.28亿元,占比达34%。黄晓河是广东东博自动化设备公司总经理,该公司主要从事电池制造智能设备的系统集成方案业务。2014年,在深圳打拼近20年的黄晓河把企业总部从深圳搬迁至东莞松山湖,成为东莞快速崛起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拼图。黄晓河说,他现在几乎每周都要奔走于深莞之间。深圳的产业、技术、人才向东莞、惠州等城市扩散,带动了整个珠三角创新生态圈的变化,进而改变着这个“世界工厂”的“基因”——珠三角正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与上世纪90年代深圳部分产业向外转移、辐射拉动周边及更远城市的产业发展相似。如今,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也日益成为深圳创新驱动的外溢承接地。曲建认为,深圳创新能力向外扩散推广,也是形成创新互利共赢模式的重要契机。诞生于蛇口、致力于LED电子蜡烛及相关产品研发的深圳市里阳电子有限公司拥有数百项专利,是该行业的世界领先企业。“面对美国的订单,我们只负责研发设计,然后交给东莞的制造商完成生产”,里阳电子董事长李晓锋说,“在这样的模式下,东莞的制造商也成为该领域工艺和技术的引领者。”统计数据证明了这一趋势:2015年,东莞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3家,总数达到986家,这一数字比2010年增长了193.45%,成为“世界工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圳企业的“全球版图”●2015年,华为手机热销70多个国家,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2015年,总部位于深圳的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50%来自国际市场。●比亚迪公司2015年全球销售新能源车超过6.1万台,以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1%的优势排名全球新能源车年度销量第一。●华大基因研究院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文章200多篇,全球学术影响力排87位,贡献了世界基因测序数据的50%,农业基因数据的70%。●深圳市大疆创新是全球飞行影像系统先驱,顶尖无人机飞控系统研发和生产商。率先开拓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产品占据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对话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创新产品才能打开发达国家市场南方日报:比亚迪在“全球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的“走出去”?王传福:比亚迪在“走出去”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比亚迪做出口,给诺基亚这样的厂商做代工,是被动的“走出去”,诺基亚在哪里设厂,我们就去哪。但这种跟随受厂商影响很大,诺基亚销售下降,我们也就下滑。而现在这个阶段,比亚迪是主动的“走出去”,并遇到百年不遇的新能源车发展的机遇。全球对电动车需求越来越高,中国更是在缺煤少油的背景下遇到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时期。能源和环境问题都在促进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去年比亚迪销售了超过6万台的新能源车,占据全球11%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售冠军。而对于如何“走出去”,我认为深圳企业不仅仅要提供低成本的产品解决方案,而且更应该提供创新产品。以前中国企业都是做大家都有的技术和产品,拼价格拼服务,利润很单薄,更没有定价权。但要真正“走出去”,企业一定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如此企业才能有定价权。只有创新产品,才能打开发达国家的市场。南方日报:企业“走出去”在策略上应该注意什么?王传福:首先一定要有创新产品。市场就是战场,企业没有在本土的操练和练就的好功夫就很难去国外打仗,所以企业要在国内有经验锻炼。比亚迪就是在深圳得到锻炼和成长,我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才让产品有创新,并且经过深圳市场的检验后才真正具备“走出去”的基础。另外,企业“走出去”还要保持本地化。一方面是市场要求本地制造,在英国、美国也都是这样,需要企业适应这种本地化。另一种是销售、售后服务的本地化。销售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文化经验和关系,企业不能省本地化销售部分的成本。深圳不缺企业家,也不缺资金和创新技术,先“走出去”的企业给大家多分享经验,争取更多深圳企业“走出去”。■记者手记从代工制造走向创新创造发挥中国制造优势,在上一波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用好人口红利,成为早期深圳企业“走出去”的不二法门。但任正非、王传福、徐航等靠贸易和代工起家的深圳企业家提前认识到,依靠贸易,拼价格拼服务的生产和成本优势都无法真正与跨国公司竞争,必须依靠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创新产品,才能获得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意识顺应了当下全球化的新趋势,成就了今天的“新深圳速度”,更保证了在中国经济“换挡”过程中,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拥有蓬勃动力。在美国硅谷,在以色列,以知识和人力资本为代表的“智力”资源已成为这两个创新中心的核心优势。苹果几乎“不(实际)生产任何东西”,谷歌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它的员工,而地处沙漠土地贫瘠资源紧缺的以色列称雄世界经济就是靠着犹太人的“最强大脑”。从生产贸易到服务贸易,从产品流动到信息流动,当下的全球化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在从贸易、生产的一体化向信息、知识的一体化转变。信息、知识及拥有它们的人才成为地区发展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全球贸易因为航海技术的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则正在改变人类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所奠定的全球化格局。“欧美技术-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全球生产贸易链条正伴随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着重组和价值链的重新分配。利用德国的工业资源,聘请美国的设计研发人才,到日本收购模具材料厂商,到以色列收购高科技公司,深圳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谋求从代工制造向创新创造的转变,占据在全球知识生产和创新分工中的更高地位。华为的芯片、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大疆创新的飞行控制、光启的超材料技术,正在掀起深圳下一代产业的创新浪潮。南方日报记者曲广宁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总指挥:王垂林 姚燕永 郎国华统筹:胡智勇 郭其龙 张建明 刘江涛 执行:郑佳欣 刘丽●南方日报记者 曲广宁 马芳 郑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