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QL2K china.huanqiu.comarticle延续与调整并重 “十三五”区域发展升级/e3pmh1nnq/e3pmh1obd有专家认为,振兴东北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推进市场化,寄希望于政府用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CNSPHOTO提供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区域发展再升级、打造“4+3”布局等“十三五”期间需要规划的重大问题。按照规则,“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望实施板块与轴带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确立“4+3”布局。一方面,进一步有序推进此前形成的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战略;另一方面,增加“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最终形成“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的战略大布局。 据了解,东、中、西和东北四个板块发展有其各自的历史使命,而三大战略的性质也各有不同,在“4+3”布局正式推出之后,新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性规划都将围绕三大战略展开,并以此为抓手推进下一步的增长极培育,形成互动格局。从“全覆盖”到精准发力为提高政策精准性,此前国家推出了“三个支撑带”战略,用来解决“四大板块”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目前看这种设定可以让区域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更加明确,因此这一思路今后将延续。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看来,“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采用“四大板块”划分,尽管从地域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是由于具体政策需要不断细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导致区域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不及预期。“为提高政策精准性,此前国家推出了"三个支撑带"战略,用来解决"四大板块"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域上实现了全覆盖,目前看这种设定可以让区域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更加明确,因此这一思路今后将延续。”他表示。据了解,我国区域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向第四阶段迈进。新中国建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总体上实行的是向内陆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向内陆倾斜转为向沿海倾斜。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沿海地区不仅吸收了近90%外资,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就在沿海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却仍处于相对停滞状态。2000年后,我国步入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间,中部、西部地区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显著提高。国家实施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至“十二五”期间,在“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个支撑带”战略。“十三五”期间制定的“4+3”战略大布局则是在现有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有专家表示,“4+3”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表示,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个区域间差异性很大,同时各区域在人文背景、经济政治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所以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确定这样一个"4+3"的顶层制度构想,是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间均衡发展,能够体现各自区域的优势和特色。”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国四大板块特色鲜明,经济差别较大。中国东部拥有漫长海岸线,对内对外往来便利,是改革开放先行者;中部交通南北承启东西,也是能源、原材料、粮食基地;东北拥有老工业基地的存量优势及林业生态优势;西部资源(600139,股吧)禀赋相对丰富,是承接产业的大后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在于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之时,需要进一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东、中、西和东北四个板块发展有其各自的历史使命,并且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会呈现出新的格局。”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牟江涛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表示,这四大经济板块面积大、类型多、情况复杂,齐头并进推进可能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而确定更易突破的具体发展战略才能够集中项目、集中资金,更容易率先实现发展。而三大战略的性质也有所不同——“一带一路”着眼于国际、国内互动,具有政治、经济、国防、外交、文化全方位视野;“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经济轴带,意在实现沿长江黄金水道各个省区的有机互补;“京津冀”着眼于以首都为中心,加强区际互动。值得一提的是,在“4+3”布局正式推出之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三大战略此后将全面推进,而新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及区域性规划都将围绕三大战略展开,并以此为抓手推进下一步的增长极培育,形成互动格局。“东北、华北”看点多有专家表示,在“三大支撑带”中,“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三大任务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协同发展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正在制定完善过程中的《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协调,这是否意味着“东北振兴”将成为“十三五”计划中“四大板块”中突出发展的重点板块呢?伍新木表示,东北作为我国最早的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特别是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最为重要的地区。制造业在东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他们能够有效地实行升级和调整,并能够对全国同类型区域的升级和调整具有示范意义。数据显示,东北经济持续低迷。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其中辽宁以2.6%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排名全国垫底,黑龙江排名倒数第三,吉林倒数第四。长期跟踪研究振兴东北课题的辽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家的政策导向上看,东北区域经济提升确实被放到了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但与内地相比,东北经济最近几年落后太多,想在短时间内追赶上来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从国家层面上看,下一个五年东北地区应该很难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但可以想像的是,东北经济的后续成长应该不会像最近两年增速这么低。张万强预测,“十三五”的前两年东北经济会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后续增速会逐步温和回升。在他看来,东北经济的核心矛盾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化工占据了经济的主体位置。而最近几年国内外对重化工的需求下降,因此,该区域受到的冲击比其他地区更大。此外,最近几年重化工业的产业链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在大环境不好的前提下,企业利润直线下降。与投资拉动和国家利好政策对东北经济的提升相比,张万强更看好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对东北经济带来的良性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经济发展,项目投资在短期内也会对东北经济的提升起到拉动作用。并且未来一两年对经济的推动力度应该更大,但振兴东北最关键的还在于推进市场化,寄希望于政府用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外在给企业提供一个好的条件,内在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种"双创"的方式让外围资本进入,使民间力量成为主导,才能真正持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专家眼中,除了“东北振兴”之外,“京津冀一体化”同样也有着极佳的发展机遇。伍新木认为,在“三大支撑带”中,“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三大任务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协同发展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我国拥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各地区的形成分布存在着不同的行政壁垒,在推进各地区间的竞争以及协作的背景下,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将会为我国区域的协调成长、打破壁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实现各区域间的合作共赢,实现宏观面的合作或协调,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和意义。”伍新木表示。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北京已实现第三产业占比77%的产业结构,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而河北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基于京津冀区域内部行政地位、产业水平、公共服务的较大差距,京津冀一体化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形成,政府的力量至关重要,疏导公共服务资源以及优质产业向河北倾斜,进而影响人口迁移的走向,才能推动京津冀未来真正实现一体化。在京津冀经济圈中,还可以烟海线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衔接起来。(楚 阳)1445407680000责编:陈超中国商报144540768000011["9CaKrnJQL04","9CaKrnJQKZU","9CaKrnJQKZv","9CaKrnJQKZf","9CaKrnJQKYY"]//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5/1021/20151021020850188.jpg{"email":"chenchao@huanqiu.com","name":"陈超"}
有专家认为,振兴东北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推进市场化,寄希望于政府用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CNSPHOTO提供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区域发展再升级、打造“4+3”布局等“十三五”期间需要规划的重大问题。按照规则,“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望实施板块与轴带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确立“4+3”布局。一方面,进一步有序推进此前形成的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战略;另一方面,增加“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最终形成“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的战略大布局。 据了解,东、中、西和东北四个板块发展有其各自的历史使命,而三大战略的性质也各有不同,在“4+3”布局正式推出之后,新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性规划都将围绕三大战略展开,并以此为抓手推进下一步的增长极培育,形成互动格局。从“全覆盖”到精准发力为提高政策精准性,此前国家推出了“三个支撑带”战略,用来解决“四大板块”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目前看这种设定可以让区域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更加明确,因此这一思路今后将延续。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看来,“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采用“四大板块”划分,尽管从地域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是由于具体政策需要不断细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导致区域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不及预期。“为提高政策精准性,此前国家推出了"三个支撑带"战略,用来解决"四大板块"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域上实现了全覆盖,目前看这种设定可以让区域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更加明确,因此这一思路今后将延续。”他表示。据了解,我国区域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向第四阶段迈进。新中国建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总体上实行的是向内陆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向内陆倾斜转为向沿海倾斜。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沿海地区不仅吸收了近90%外资,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就在沿海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却仍处于相对停滞状态。2000年后,我国步入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间,中部、西部地区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显著提高。国家实施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至“十二五”期间,在“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个支撑带”战略。“十三五”期间制定的“4+3”战略大布局则是在现有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有专家表示,“4+3”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表示,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个区域间差异性很大,同时各区域在人文背景、经济政治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所以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确定这样一个"4+3"的顶层制度构想,是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间均衡发展,能够体现各自区域的优势和特色。”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国四大板块特色鲜明,经济差别较大。中国东部拥有漫长海岸线,对内对外往来便利,是改革开放先行者;中部交通南北承启东西,也是能源、原材料、粮食基地;东北拥有老工业基地的存量优势及林业生态优势;西部资源(600139,股吧)禀赋相对丰富,是承接产业的大后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在于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之时,需要进一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东、中、西和东北四个板块发展有其各自的历史使命,并且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会呈现出新的格局。”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牟江涛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表示,这四大经济板块面积大、类型多、情况复杂,齐头并进推进可能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而确定更易突破的具体发展战略才能够集中项目、集中资金,更容易率先实现发展。而三大战略的性质也有所不同——“一带一路”着眼于国际、国内互动,具有政治、经济、国防、外交、文化全方位视野;“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经济轴带,意在实现沿长江黄金水道各个省区的有机互补;“京津冀”着眼于以首都为中心,加强区际互动。值得一提的是,在“4+3”布局正式推出之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三大战略此后将全面推进,而新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及区域性规划都将围绕三大战略展开,并以此为抓手推进下一步的增长极培育,形成互动格局。“东北、华北”看点多有专家表示,在“三大支撑带”中,“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三大任务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协同发展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正在制定完善过程中的《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协调,这是否意味着“东北振兴”将成为“十三五”计划中“四大板块”中突出发展的重点板块呢?伍新木表示,东北作为我国最早的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特别是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最为重要的地区。制造业在东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他们能够有效地实行升级和调整,并能够对全国同类型区域的升级和调整具有示范意义。数据显示,东北经济持续低迷。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其中辽宁以2.6%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排名全国垫底,黑龙江排名倒数第三,吉林倒数第四。长期跟踪研究振兴东北课题的辽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家的政策导向上看,东北区域经济提升确实被放到了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但与内地相比,东北经济最近几年落后太多,想在短时间内追赶上来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从国家层面上看,下一个五年东北地区应该很难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但可以想像的是,东北经济的后续成长应该不会像最近两年增速这么低。张万强预测,“十三五”的前两年东北经济会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后续增速会逐步温和回升。在他看来,东北经济的核心矛盾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化工占据了经济的主体位置。而最近几年国内外对重化工的需求下降,因此,该区域受到的冲击比其他地区更大。此外,最近几年重化工业的产业链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在大环境不好的前提下,企业利润直线下降。与投资拉动和国家利好政策对东北经济的提升相比,张万强更看好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对东北经济带来的良性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经济发展,项目投资在短期内也会对东北经济的提升起到拉动作用。并且未来一两年对经济的推动力度应该更大,但振兴东北最关键的还在于推进市场化,寄希望于政府用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外在给企业提供一个好的条件,内在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种"双创"的方式让外围资本进入,使民间力量成为主导,才能真正持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专家眼中,除了“东北振兴”之外,“京津冀一体化”同样也有着极佳的发展机遇。伍新木认为,在“三大支撑带”中,“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三大任务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协同发展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我国拥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各地区的形成分布存在着不同的行政壁垒,在推进各地区间的竞争以及协作的背景下,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将会为我国区域的协调成长、打破壁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实现各区域间的合作共赢,实现宏观面的合作或协调,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和意义。”伍新木表示。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北京已实现第三产业占比77%的产业结构,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而河北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基于京津冀区域内部行政地位、产业水平、公共服务的较大差距,京津冀一体化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形成,政府的力量至关重要,疏导公共服务资源以及优质产业向河北倾斜,进而影响人口迁移的走向,才能推动京津冀未来真正实现一体化。在京津冀经济圈中,还可以烟海线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衔接起来。(楚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