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owvZ作者:朱稳坦china.huanqiu.comarticle李荣融在国资委7年历程:质疑声和骂声始终相伴/e3pmh1nnq/e3pmtdr7f李荣融和国资委的七年7年时间里,中国央企总资产从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年上缴利税超过万亿元。有30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这看似辉煌的数据,却并不能完全概括李荣融在国务院国资委的7年历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崔晓林|北京报道从8月24日开始,国资委大楼里少了一个作风硬朗、果断决绝的“李老板”;外界猜测,如不出意外,“李荣融”这个名字很可能会出现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任职名单中。或许连李荣融自己也不曾预料到,自己的离任会引起各方如此强烈的关注,甚至还形成了不小的轰动效应。然而,了解他的人都明白,“李荣融”三个字其实并不只是个符号,或者是个象征,他所折射出的是国资委成立7年来央企、甚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李荣融出生于1944年12月,去年底已到退休年龄。按照惯例,国资和央企主要负责人实际任期可以延长半年,这半年主要用来做好离任审计、职位交接等过渡工作。 事实上,李荣融的离任审计工作早在去年底就已展开。国资委旗下的国有资产经营企业中国诚通集团一位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有关部门也去他们单位对李荣融进行了延伸审计,主要是关于国有资本预算、资金使用方面的情况。其实,在今年的7月23日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已在非公开环节上,提前向在座的各位央企负责人“道别”。“荣融主任在这个时间点卸任,是意料之中的。尽管卸任,他在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等方面,功不可没。他的作为,我相信历史会给出一个很好的评价。”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部部长王志钢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7年国资委生涯的李荣融,更像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岗”官员。国资委的成立背景,及随之而来的国企阵痛般的完全市场化历程,令媒体毫不吝啬地用“临危受命”这个词来形容7年前的李荣融。如今,“李老板”将接力棒交到国资委新主帅王勇手里的时候,可能会深切地感到,7年时间真是短暂,自己的路,离设想的距离还有很远。7万亿国资“船长”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挂牌,国务院授权其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一天,定位为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委成了7万亿元央企资产的监管部门,而掌门人李荣融成了所有央企老板的“头儿”。“国资委主任是什么?是所有央企老板的老板,是万亿元资产的管理者,是正部级官员……可是他(李荣融)其实并没那么风光,巨大的压力令他一度很‘挣扎’。”8月28日,李荣融正式离任4天后,国资委一位资深官员向记者表示,李荣融的硬朗风格其实是被“逼出来”的。说到李荣融的“挣扎”,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当年中国国企的“惨不忍睹”。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部部长王志钢记忆深刻:1998年,2/3以上国有企业亏损。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的5.8万户国有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为近千亿元。全部国有企业亏损额比上年(1997年)同期增长2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30.4%。此外,由于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不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再加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当时,“国退民进”成为“主旋律”。“拯救国企”——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最为引人注意的话题。国企改革,对当时的中国政府来说,是“最为难啃的骨头”。2003年4月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资委主要职责,任命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为国资委主任。事实上,对于国资委主任这一职务的任命,李荣融仅仅比公众早知道了十几天。当时,就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李荣融,对于这项新使命,除了感到意外,更多的还是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于国资委这个装有一百多家央企、上万亿资产的“大筐”,李荣融喜欢用NBA篮球赛、一条大船、一个野战部队来形容。国资委成立之初,旗下是涉及诸多行业的196家大小企业,作为船长,如何带领自己的超级航母出海打仗,这一点 李荣融心里并没有底。但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团队”。上任之初,温家宝总理曾对他说,(管理好、发展好国有资产)这个任务极具探索性,极具挑战性。“当时国资委成立快半年了,李荣融除了朝九晚五,平时的活动很少,而且经常一脸的‘阶级斗争’,大家都有些怕他。”一位国资委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说。可以想象当时李荣融的感觉和状态,面对中国最大经济命脉——大部分央企的巨亏,李荣融越来越感到事关重大,他在温总理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后面,又加了一个“风险性”。7年时间,李荣融固执地驾驶这条曾经破旧、如今豪华的大船,一路前行。截至2009年底,央企资产总额从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净资产从2.9万亿元增至8.4万亿元,营业收入3.36万亿元;利润从2002年的2405亿元增至2009年的8151亿元。用李荣融自己的话说:“一年诞生一个中石化”。1283792520000责编:佚名中国经济周刊128379252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李荣融和国资委的七年7年时间里,中国央企总资产从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年上缴利税超过万亿元。有30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这看似辉煌的数据,却并不能完全概括李荣融在国务院国资委的7年历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崔晓林|北京报道从8月24日开始,国资委大楼里少了一个作风硬朗、果断决绝的“李老板”;外界猜测,如不出意外,“李荣融”这个名字很可能会出现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任职名单中。或许连李荣融自己也不曾预料到,自己的离任会引起各方如此强烈的关注,甚至还形成了不小的轰动效应。然而,了解他的人都明白,“李荣融”三个字其实并不只是个符号,或者是个象征,他所折射出的是国资委成立7年来央企、甚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李荣融出生于1944年12月,去年底已到退休年龄。按照惯例,国资和央企主要负责人实际任期可以延长半年,这半年主要用来做好离任审计、职位交接等过渡工作。 事实上,李荣融的离任审计工作早在去年底就已展开。国资委旗下的国有资产经营企业中国诚通集团一位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有关部门也去他们单位对李荣融进行了延伸审计,主要是关于国有资本预算、资金使用方面的情况。其实,在今年的7月23日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已在非公开环节上,提前向在座的各位央企负责人“道别”。“荣融主任在这个时间点卸任,是意料之中的。尽管卸任,他在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等方面,功不可没。他的作为,我相信历史会给出一个很好的评价。”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部部长王志钢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7年国资委生涯的李荣融,更像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岗”官员。国资委的成立背景,及随之而来的国企阵痛般的完全市场化历程,令媒体毫不吝啬地用“临危受命”这个词来形容7年前的李荣融。如今,“李老板”将接力棒交到国资委新主帅王勇手里的时候,可能会深切地感到,7年时间真是短暂,自己的路,离设想的距离还有很远。7万亿国资“船长”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挂牌,国务院授权其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一天,定位为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委成了7万亿元央企资产的监管部门,而掌门人李荣融成了所有央企老板的“头儿”。“国资委主任是什么?是所有央企老板的老板,是万亿元资产的管理者,是正部级官员……可是他(李荣融)其实并没那么风光,巨大的压力令他一度很‘挣扎’。”8月28日,李荣融正式离任4天后,国资委一位资深官员向记者表示,李荣融的硬朗风格其实是被“逼出来”的。说到李荣融的“挣扎”,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当年中国国企的“惨不忍睹”。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部部长王志钢记忆深刻:1998年,2/3以上国有企业亏损。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的5.8万户国有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为近千亿元。全部国有企业亏损额比上年(1997年)同期增长2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30.4%。此外,由于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不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再加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当时,“国退民进”成为“主旋律”。“拯救国企”——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最为引人注意的话题。国企改革,对当时的中国政府来说,是“最为难啃的骨头”。2003年4月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资委主要职责,任命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为国资委主任。事实上,对于国资委主任这一职务的任命,李荣融仅仅比公众早知道了十几天。当时,就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李荣融,对于这项新使命,除了感到意外,更多的还是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于国资委这个装有一百多家央企、上万亿资产的“大筐”,李荣融喜欢用NBA篮球赛、一条大船、一个野战部队来形容。国资委成立之初,旗下是涉及诸多行业的196家大小企业,作为船长,如何带领自己的超级航母出海打仗,这一点 李荣融心里并没有底。但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团队”。上任之初,温家宝总理曾对他说,(管理好、发展好国有资产)这个任务极具探索性,极具挑战性。“当时国资委成立快半年了,李荣融除了朝九晚五,平时的活动很少,而且经常一脸的‘阶级斗争’,大家都有些怕他。”一位国资委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说。可以想象当时李荣融的感觉和状态,面对中国最大经济命脉——大部分央企的巨亏,李荣融越来越感到事关重大,他在温总理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后面,又加了一个“风险性”。7年时间,李荣融固执地驾驶这条曾经破旧、如今豪华的大船,一路前行。截至2009年底,央企资产总额从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净资产从2.9万亿元增至8.4万亿元,营业收入3.36万亿元;利润从2002年的2405亿元增至2009年的8151亿元。用李荣融自己的话说:“一年诞生一个中石化”。